-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
2 # 文青聊史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都沒這麼狠吧,劉備入川靠的是什麼?人力物力都是張魯提供,你拿著人家的兵吃著人家的糧食,去打人家?
其實從多方面分析之後你就會發現,如果放棄益州劉璋而選擇去攻打漢中張魯的話,是非常得不償失的,甚至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且看分析:
從戰略目標看看三國就會發現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就好像一個市井混混,今天來這裡明天去那裡,目標就是匡扶漢室,但是目標實在是過於遙遠,眼下就是打一仗換個地盤,可以說是居無定所,根本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更別說制定戰略目標了。
在遇到諸葛亮之後並且有了著名的隆中對之後劉備就有了屬於自己的戰略目標,就是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所說的,天下劃分三塊,目前東吳和曹魏已經佔據兩塊,接下來只有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才能立足在這亂世之中。
不得不說這個戰略目標是非常及時和管用的,自此之後劉備是一帆風順,並且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取得荊州之後再取益州,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從這可以看出益州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說作用更大一些。
從當時局勢看其實當時的局勢就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分析的一樣,曹魏和孫吳已經佔據多半江山,並且早就已經根深蒂固,如果強行攻打的話必然是攻打不下來的,只有蜀地的益州的漢中最好拿下,雖然張魯和劉璋也是根深蒂固,但是兩人不和,這就是最好的機會。
再看益州的位置,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益州為雲南、四川、重慶都佔了一部分,這就相當於如果曹魏來襲的話,上面有漢中的張魯在頂著,不必擔心,而下面的東吳如果進攻的話,因為天險再加上東吳擅水戰,一般也不會自討苦之,從這裡看益州是當時最適合劉備的地方。
從自身實力看在劉備去攻打劉璋的時候雖然已經取得了赤壁的勝利並且也拿下了荊州,但劉備的實力還是非常薄弱的,薄弱到什麼地步呢,就是劉備在攻打劉璋的時候還是張魯資助的劉備,如果不是張魯的資助,恐怕能不能拿下劉璋都另說。
而如果這時候劉備選擇攻打漢中的張魯,這就意味著要麼從荊州調運糧草要麼向劉璋借,至於從荊州往前線調是非常不現實的,整個過程非常的困難,也就是說只能依靠劉璋給的物資。
但劉璋是什麼人,劉璋可不是一個慷慨的人,而劉璋讓劉備去攻打漢中的目的也其實很簡單,就是幫我守住漢中別讓張魯來打我就行,在這樣的條件下劉璋會給劉備充足的糧草和兵馬幫助他拿下漢中為自己再樹敵嗎?
我想必然是不會的,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你是劉備,你是選擇攻打益州的劉璋慢慢發展呢,還是冒風險去攻打漢中的張魯?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如果選擇失敗,那麼很有可能全盤皆輸,前期的努力全部白費。
連你都知道的選擇,劉備這個聰明的政治家怎麼會想不到呢?
-
3 # 星下靜思
劉備入川是應劉璋之約,幫助抵抗張魯進攻的,即使打敗張魯,也是幫助劉璋保住了家園,劉備一寸土地也得不到。那麼,劉備為什麼不消滅張魯來擴大自己的地盤呢?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了,取得荊州後的目標是奪益州而非漢中,因此,劉備壓根就沒有打張魯的意思。
攻打張魯只是劉備的一個藉口張魯自與劉璋結仇,多次打敗劉璋的進攻,並佔領了巴郡,形成了武裝割據的局面。張魯以五斗米道教教化人民,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由於張魯對百姓和信徒採取了寬惠的政策,因而在漢中巴郡一帶擁有極高的威信和眾多的信徒,是一支具有非常實力的武裝力量。
從能力上講,劉璋確實不是張魯的對手,因此,在劉璋找劉備幫忙的時候,讓劉備正中下懷,於是順理成章的出兵進入益州。劉備兵進益州境內後,龐統等人的意見是直接用武力奪權,佔領益州。而劉備的卻以恩信未立為由,堅決不對劉璋下手,而是主動去葭萌關打張魯。
劉備也知道張魯的實力,自己那麼點兵與張魯打起來很可能兩敗俱傷,喪失奪益州的能力。而張魯也明確放出了話,“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表達出了與劉備誓死為敵態度,所以,劉備為保實力才不會去招惹張魯。劉備在關上住了一段時間,張魯也未來攻,而劉備在向劉璋要兵要糧沒有得到滿足時,直接就惱了,於是就找到了打劉璋的理由“吾為汝禦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這才是劉備苦苦等到的理由。
攻打劉璋是劉備的根本目標劉備與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提出“劉璋闇弱”,你不奪取作為基業也會有人奪取,如果“跨有荊、益"兩州,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基本。因此,劉備在得了荊州後,取益州是根本的目標,只不過此時的諸葛亮好像也沒有了主意,找不到合適的辦法。
龐統的到來,給劉備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目標。而劉備既想得益州,又需要注意自己仁義的形象,因此,在出兵益州後,沒有采取龐統殺劉璋這種直接了當的建議措施,還是要走他的“廣佈恩德,以收民心”仁義之路。
西川也是有能人的,楊懷、劉巴等人都看出了劉備賴在益州不走、到處拉攏人心的目的,他們能夠看出劉備的意圖,卻不能給劉璋想出好的對策,請神容易送神難,在借兵借糧問題上終於讓劉備抓住了把柄,讓劉璋上了自取滅亡之路。
結語柿子要揀軟的捏,張魯要比劉璋厲害,不好惹,打了張魯也得不到好處。利用劉璋的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才是劉備朝思暮想的事情。劉璋自己確實無主見,基業早就被人惦記上了,還主動請虎入室。成王敗寇,劉備借打張魯找到了機會,入主益州就是最大的成功。
-
4 # 靜心堂主人9
感謝邀請!劉備入川時僅帶兩三萬兵馬,劉璋只提供其糧草。漢中天險,易守難攻,曹操曾感嘆:知其如此險要,必不至此也。劉備孤軍深入,必至失敗,如若,劉璋再聽信劉巴,黃權和王累的建議,則,劉備前不進,後別能退,必將困死,以龐統和劉備之智,知其不可為,不若先取益州,站穩腳步,後取漢中,以為唇齒,則大業可成!
-
5 # 一貳一橙
事實上,劉備雖然被劉璋拿來對付張魯,但其實兩人之間根本就沒有爆發過一次戰鬥,甚至連做做樣子都沒有。
對劉備來說,劉璋和張魯都是近在咫尺,也都是必須要拿下來的對手,可孰先孰後,這就需要好好地討論討論了。從上面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劉備被夾在了劉璋和張魯之間,但是在劉備和張魯之間,還有一個聽命於劉璋、專門用來監視劉備的白水關,守關者就是劉璋的心腹楊懷、高沛。這兩人在演義中是堅定的劉璋粉絲,楊懷密告劉備收買人心,高沛計劃暗算劉備。
在正史上,入川不久、急需四川勢力支援的劉備想都沒想就把這兩人給殺了,而且能被劉璋安排在最前線協助和監視劉備,足見這兩人的政治忠誠度是很高的。如果劉備真的和張魯打起來,那不論輸贏都難免陷入“卞莊刺虎”的形勢,所以劉備要麼不打,要打就一定得先從白水關下手,這是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無法改變。
不管是攻打還是招降白水關,那就意味著要和劉璋翻臉,打開了頭就必須打下去,劉備也不會傻到說先解決了白水關,然後去和劉璋請罪,再北向去對付張魯這樣。劉璋雖然性格懦弱,但他不笨。
而在劉備決意南下之時,成都張松擁立劉備的陰謀就已經敗露了,張松被殺,葭萌關(劉備軍隊駐地)入成都的所有關隘已全部重兵把守,雙方大戰一觸即發,這時候劉備的頭等大事是在劉璋進攻之前,以攻為守快速拿下成都,佔領四川,漢中張魯那邊只不過是肢體之疾,劉璋才是心腹大患。再者,張魯雖然討厭劉備,但實際上兩人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而且此時的關中馬超大敗於曹操,關中一帶已全部在曹操的勢力範圍之內。若劉備進攻張魯,後方諸多顧忌,自身軍隊此時也不太善於山地戰,能不能拿下漢中還是個問題。
就算勉強拿下了,失去了張魯這個緩衝地帶,劉備就得在前曹操後劉璋的情形下面對曹操。曹操能放過張魯,因為張魯是朝廷明封的漢寧太守,名義上的朝廷重臣,但如果在漢中坐鎮的是劉備的話,曹操不把他趕盡殺絕才怪。
相反,如果進攻劉璋,除了能讓部隊逐漸適應山地戰之外,也能得到偌大的四川作為大本營和補給基地,而張魯處於曹操的壓力之下也不敢輕舉妄動。進攻張魯百害而無一利,進攻劉璋則是一舉多得,作為政治老手的劉備,自然是懂得如何選擇啦!
-
6 # 首席水軍大都督
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劉備入蜀後初期與劉璋關係良好,劉璋更給兵士予劉備和讓他督白水軍,讓他進攻張魯。劉備到了葭萌後就不再前進。
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那麼劉備為何不攻打共同的敵人張魯,而要同室操戈攻擊“盟友”劉璋呢?
其一,從戰略層次來看,益州毗鄰荊州,攻取益州可與劉備的荊州地盤連成一片,相互支援。而漢中遠離荊州,相當於一塊飛地,被劉璋的益州和曹操的襄樊隔開,一旦出事,容易首尾不能相顧,如雞肋耳。
其二,從資源收益來看,益州人口百萬,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又有蜀道山川之險,絕對是一塊大肥肉。而張魯治下的漢中雖然也是民殷富實,但畢竟彈丸之地,與益州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其三,從現實條件來看,劉璋治下文武離心離德,不能效忠,如張松、法正、吳懿、李嚴等紛紛願意歸順劉備,為其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張魯在漢中深得人心,上下效力,並不接納劉備。以此度之,實不如劉璋好欺負。
-
7 # 藝祥設計
劉備取西川,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獻計,曹操佔據天時,孫權佔據地利,劉備可取西川佔據人和。劉備剛入川時就是安民。西川距離劉備荊州較近,而漢中張魯距離劉備中間隔了西川。如果去取漢中,劉璋肯定不會借道給劉備,舍近取遠,不僅勞財傷民,還要隨時防止劉璋突然襲擊,只能藉助協助劉璋抵禦張魯,而入西川。
西川地勢險峻,鳳雛龐統入川時被亂箭射死在落鳳坡。劉備以藉助協助劉璋抵禦張魯而入川,入川以後,安定民心。得民心以後,再取西川。
劉備取了西川,然後後取漢中。劉備取了漢中就可一路北上直取中原,然後匡扶漢室。劉備收復馬超以後,另馬超去取漢中。劉備先取西川,穩定基業,後取漢中,成三國鼎立之勢。取了漢中,便東結東吳,北伐中原。
如果劉備先取漢中,那麼北拒魏國,東拒東吳,還要擔心西川劉璋,隨時可以取荊州或者漢中,一旦中斷荊州和漢中要道,那麼劉備便南北不來往,到時再取漢中或者荊州,便可水到渠成了。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得到荊州和漢中兩個重地。劉備就前功盡棄了。
無論如何,劉備只有先取西川,再途漢中,便可立足。劉備在荊州時,東吳已立三世,江東人才輩出,難以圖之。北方曹操,人多地廣,將才輩出,難以取之。唯有西川劉璋,坐擁巴蜀,而劉璋卻是平庸之輩。所以只有取了西川,便可與東吳、北魏成三足鼎立之勢。然後東和東吳,然後北佔漢中,便可直取中原,到時便可匡扶漢室。
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伐魏,都要經過漢中去取中原,漢中是通往中原軍事要道。而西川就是劉備立足之本。先取西川,便可以北援漢中伐魏,東助荊州抗吳。進可攻,退可守,利用巴蜀天險,就算失去了漢中或者荊州,劉備都可退居西川等待時機。所以先取西川,方可立足,再去漢中,便可伐魏。如若先取漢中,後取西川,那麼劉備危矣。
-
8 # 人文攝影師樂哥
1、張魯的實力相對劉璋更強,不好打!
2、張魯是五斗米教天道教主,不敢打!
劉備入川的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在劉焉死後,作為幼子的劉璋執掌益州,但是劉璋的合法性受到很大質疑(尤其是張魯),為了立威,劉璋在建安五年(200),殺了張魯的母親、弟弟,於是本是上下屬變成了死敵。然後劉璋又派龐羲進攻漢中,不能得勝,反是張魯攻入巴地,還將巴地夷王樸胡、杜濩、袁約引為援手,逼得劉璋無奈分巴郡為三巴。無奈之下,劉璋想邀請當時的劉皇叔入川,協助剿滅張魯。
但是讓劉璋吃驚的是,劉備在抵達葭萌後,並沒有立即對漢中張魯展開攻擊,而是就地駐紮下來,樹立恩德,收買人心。同時還要求劉璋繼續提供兵馬和補給,送他出蜀。
在成都城中,劉璋對劉皇叔的做法非常的憤怒,後來又因為廣漢太守張肅揭發“其弟張松與劉備暗中勾結”一事而爆發,宣佈與劉備斷絕來往,得知訊息的劉備也乾脆撕破臉皮,向劉璋宣戰。劉備開戰之初,就詐殺了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隨後攻克涪縣、綿竹,然後圍攻雒縣達一年之久。建安十九年夏(214),劉備率軍終於抵達成都城下,隨後馬超也出現在城下示威,十多天後,在簡雍的說服和陪同下,劉璋出城投降。
下面就講講為什麼不打張魯:
張魯實力較強,不好打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今屬江蘇豐縣)人,東漢末五斗米道首領,正一天師,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陵(張道陵)之孫,張衡子,世為天師道教主。
張魯在漢中統治二十多年,憑藉五斗米道的力量擴大了影響,信徒眾多,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雖然漢中地盤不大,但人口不少。漢中地區位於漢水河谷,沃野千里,在古代是繁華富庶之地。漢末動亂,百姓流離失所,紛紛外逃。張魯佔據漢中後,隔絕了通往益州的道路,流民都被留在了漢中,漢中人口劇增,足足有好幾十萬,當時的益州人口也不過百萬。同時張魯的漢中政權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勢力,張魯在當地推行五斗米道教,教民合一,社會安定,百姓覺悟高,張魯深得民心,特別是張魯的軍隊都是狂熱的宗教信徒,打起仗來悍不畏死,誰遇到誰頭疼。
張魯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因此相對於剛剛新立的劉璋,張魯確實不好攻打,當時的劉皇叔實力也並不強,所以柿子找軟的捏,而且還有內應,肯定最優的戰略選擇就是先打劉璋。
張魯民望較高,不敢打前面說過,張魯是五斗米道創立者的後人,是天師道教主,而當時漢末流民遍地,很多人吃不飽,更別說精神領域的追求。而張魯不僅在漢中地區大肆開放,使得很多流民吃得飽,穿的暖,然後再招募他們加入五斗米教;同時他也重視和少數民族搞好關係,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援。所以張魯當時在漢朝的民望還是很高。
劉皇叔自拉起隊伍來,對外宣傳的就是他是正義之師,如果貿然攻擊張魯,就算是打贏了,也會輸掉民心,這對劉備的形象簡直是大打折扣,所以得不償失。
綜合以上兩個原因,劉備是不會先打張魯,這並不是最優的一個戰略選擇。
萬水千山總是情,給個關注行不行?
-
9 # 軍迷張津睿
答案很簡單,劉璋價值大,張魯價值小。
劉璋擁有東西川之地,沃野千里,士民富足,將多兵廣,這是劉備開創三分天下的基業。
而張魯居漢中之地,下面只有兩個城市,統治的民眾戶口只有8萬,地狹人稀。
所有張魯和劉璋相比較,就是魚尾和魚身的關係。
曹操在北方虎視眈眈,孫權在江東心懷不軌,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選擇先吃魚身,是對的。
如果先吃張魯這個魚尾,萬一曹操從長安出兵來搶漢中,劉備在川中無根基,劉璋和劉備面和心不和,那麼到時候沒有資源去打贏和曹操爭奪漢中這一仗,那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歷史上,劉備先取了西川,然後利用西川的資源,和曹操在漢中展開持久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最後曹操耗不下去了,果斷放棄了漢中。
臨走時,也噁心了劉備一把,把漢中的人口全部遷徙到了長安、洛陽等地,讓劉備只得一片空地,劉備又不得不從西川遷入人口來漢中。
直到諸葛亮北伐時,漢中也不能供養自己,都是從蜀中運糧食過來。這都是曹操遷徙人口埋下的雷。
-
10 # 寒星針
劉備入西川,拉開了三足鼎立的序幕。赤壁之戰後,局勢漸趨明朗,曹操、孫權大勢已成,不可動搖。北方、江南都逐漸完成勢力整合,再想擴張地盤求發展,只能向西,劉璋、張魯、馬騰、韓遂,都成了下一輪分割的目標。其中,地盤最大最富,實力也最弱的劉璋,就成了所有人覬覦的目標。
劉備入西川的終極目標是奪取西川,也是在實施“隆中對”的戰略計劃。西川地大物資豐富,土地肥沃,周圍又有崇山峻嶺、大江大河環繞阻隔,易守難攻,也是劉邦建立基業,爭奪天下的起點。無論是實際利益,還是象徵意義,都要攥在自己手中。本就是衝劉璋來的,只是被劉璋察覺,所以提前發動。
按原計劃,劉備打算先擊退張魯,排除外患,再在內應的配合下,以極小的損失奪取西川,最大限度的保留西川的實力,為將來奪天下多積聚幾分力量。可事不遂人願,保密工作沒做好,被人告密。和平演變改為武力奪取,張松、龐統被殺,人員物資損耗無數,更重要的是白白耽誤了三年的發展時間,劉備的鬱悶可想而知。
即使劉備先與張魯交手,也不會趁機進攻漢中。劉備入川,給養多依賴劉璋,如果劉璋卡住後勤補給,劉備將進退維谷,生死、進退全交由劉璋掌控,已寄人籬下十幾年的劉備,早就不想再過這種被人控制的日子了。拿下西川,局面還是要掌控在自己手中。
漢中地區,良田少山地多,不易發展。且北有馬騰、韓遂、曹操,南有劉璋,西有羌族,是四戰之地,如果先佔領漢中,就真變成劉璋的擋箭牌了,而劉備只可能替自己賣命。張魯、劉璋於曹操來說,只是疥癬之疾,劉備才是心腹大患。聽說劉備佔據漢中,曹操必定全力來攻,戰事就永無休止。
當前各勢力當中,劉璋是屬軟柿子的,誰都想捏。劉備不打,孫權可能就會趁虛而入,順江而上。一旦被孫權奪取西川,劉備再想奪回來就難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都在消化、整合內部勢力,留給劉備騰挪的時間和空間已經不多,唯有向西才有出路,是死中求活的一步棋。劉璋必打,西川必佔。
-
11 # Mer86
根據《吳書》的記載,劉備入蜀後好像動過打張魯的念頭,只不過因為難度太大,張魯有所防備,劉備最終放棄了這個幼稚可笑的想法。
(呂)岱督郎將尹異等,以兵二千人西誘漢中賊帥張魯到漢興城,魯嫌疑斷道,事計不立,權遂召岱還。——《吳書》呂岱是東吳的大將,而東吳的地盤和漢中並不接壤。《吳書》中記載呂岱引誘張魯,這很顯然就是說劉備入川,孫權也派了一支部隊協同劉備作戰。
參照《三國志》,劉備才是入川的主力,所以呂岱的這個誘殺行為,顯然不可能是他的自作主張,而是有人授意的。至於是誰授意的,顯然劉備的可能性最大了。
所以說,不能排除劉備入蜀後,確實想過順手牽羊滅了張魯的可能性,畢竟沒有哪個軍閥會嫌自己的地盤多。
當然了,《吳書》的很多記載都是扯蛋。以劉備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他打張魯完全就是在找死,完全是不理智的。
首先,張魯北面是曹操,劉備打張魯,即便打贏了,他也只是給自己挖個大坑而已,這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其次,漢中難攻,劉璋也不是個只會吃齋唸佛的主兒,倘若劉備與張魯兩敗俱傷,劉璋可能會吞併掉劉備。
第三,劉備的戰略就是吞蜀,吞蜀的重要度排在滅張魯之前。如果一旦與張魯開戰,劉備再想拿下蜀地,就難了。
第四,最重要的一點,劉備當時也沒有能力打張魯。
根據《先主傳》記載,劉備入川時,只有三萬人,這點兵力想滅張魯是極難的。
更要命的是,劉備的後勤生命線也全部被劉璋掌控。而劉璋又是個極為摳門的人,只給了劉備二十萬斛米。這點糧草供應,想坐地吃飽都不夠。(每次不敢給多)
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吳書》看地圖,劉備當時在葭萌關,他要進攻張魯只能走金牛道和米倉道。
走米倉道,距離遠,而蜀道的地形也是非常噁心,糧草運輸的損耗極大。基本上運一個人的糧草供應,路上就要消耗四個民夫的給養。劉備就那點糧食,哪夠打張魯的?
PS:三國時期,一名士兵正常情況每個月要吃三斛糧食。劉備有三萬人,一個月就差不多九萬斛。考慮到運輸的損耗率,即打張魯的時間若是為一個月,他就要準備九萬斛軍糧和36萬斛運輸消耗。而劉璋只給了他20萬斛糧食,劉備怕是沒走到漢中,大軍就全餓死在路上了。
走金牛道雖然近一點,但金牛道的終點就是陽平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張魯只要把住陽平關,耗也能把劉備耗死。
所以說,劉備那點兵力和糧草,他能拿下漢中就是見鬼了。
當然了,劉備如果打張魯,劉璋必然會往前線送糧食。但如果劉璋不送呢?那劉備的身家性命就全捏在劉璋手上了。如此,劉備選擇按兵不動,這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事實上,劉備沒有先攻打張魯,是劉備的戰略失誤。
相反,如果進入益州,沒有攻打張魯,反而透過製造與劉璋的矛盾而奪取益州,這就讓劉備一直頂著仁義的頭銜轟然倒塌。
千成不要小看了劉備的仁義,劉備能夠走到今天,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劉備的名聲和仁義,論出身,他是漢室宗親,論道德,他是仁義愛民,所以就有刺客不願下手刺殺劉備和當陽十萬百姓拖家帶口跟隨,這為劉備帶來了莫大的政治名聲和支援。
如果劉備能把之前的仁義名聲帶到益州,獲得廣泛的百姓支援,再加上劉備又有雄心鬥志和能力保護好益州,益州百姓為何不跟隨劉備?
到時候,益州就會不戰而降,到時候,就有人搶著勸劉璋,如同當年韓馥讓冀州給袁紹一樣,讓劉璋讓出益州給劉備則是大機率事件。
仁義愛民、百折不饒是劉備不同於其他割據勢力的區別,只可惜劉備急於取得益州,打破了自已一貫的名聲,讓自已在政治上陷入被動,讓益州百姓對劉備口服心不服,也讓益州本土豪強成為蜀漢政權的隱患,也會263年劉禪的投降帶了伏筆。
其次,劉備如果先攻打張魯,一方面可以發展壯大自已的勢力,一方面能夠收買人心。
劉備是為劉璋而攻打張魯的,劉璋肯定得提供資源,比如士兵,糧草,補給等等,長期的戰爭,就能讓劉備掌握大量的資源,時間長了,劉璋手下計程車兵都成了劉備計程車兵,糧草,被給等等也成了劉備的了。
劉備可以在攻打張魯的過程中積累實力,然後再收買人心,如同他在荊州收買人心一樣,以劉備的人格魅力,這不是問題,到時侯劉備的威望就會越來越高。
到時候,如果劉璋忌憚劉備,或者有意打壓的話,就是劉璋失道義在先,況且劉備在益州的存在,也讓益州百姓有了一個比較,劉璋與劉備誰強誰弱,一眼就能看出來,益州百姓要想生存得更好,一定會用腳來作選擇的,張松,法正等人不是個例。
最後,如果劉備真的打下了漢中張魯,事實上劉備也是有這個能力的,那劉備在益州的威望就無人能及,漢中極有可能收歸劉備所有,部分地區與劉璋共治,因為是劉備打下來的,所以交通要道及土地肥沃的地方,肯定是劉備佔領。
真到了那一步,天下只知益州有劉備,哪有人知道還有個劉璋,由於巨大的威望,劉璋與劉備就會產生矛盾,到時候兩人再開戰,劉璋就會迅速失敗,根本不用像之前要打兩年,最多半年時間,劉璋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因為劉備既有名聲,能有能力,益州百姓選擇誰還不是一目瞭然。
真到了那個時候,龐統就不會死,就不有後來的漢中之戰,與曹操打了兩年而消耗了益州大量的資源,沒有後來的漢中之戰,關羽的北伐就不可是孤軍深入,關羽就不會死,關羽不會死,荊州就不會丟,荊州不丟,劉備就不會發動夷陵之戰,張飛也不會死。
更重要的是劉備提前2到3年時間,就佔據了益州和漢中,再加上荊州,劉備的勢力就會如日中天,隆中對的規劃將會出現絕佳機會,直等曹魏出現動亂,劉備就可以兩路出兵,到時候真能統一天下也說不定。
所以說,劉備入川不打張魯,而攻打劉璋,是劉備一生最大的戰略失敗。
-
13 # 大鍋故國神遊一、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的統治情況
談到劉璋在益州的統治情況,其父劉焉在益州的統治歷史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劉焉是漢室宗親,為漢魯恭王的後代,很巧的是魯恭王和中山靖王都是漢景帝一脈,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劉璋和劉備還算蠻“有緣”的。劉焉本來就職於長安漢廷,漢末天下大亂,劉焉看到王室多故,就想要“避世故”到邊遠的交州去為官。劉焉的這個舉動,其本意只是為了自保,但是這個時候劉焉提出了一個對漢末政治影響非常大的建議,那就是設定州牧。
《後漢書·劉焉傳》:
“時靈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為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輒增暴亂,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在此之前,漢代的州刺史在大部分時間裡,只是一個監察職位,理論上權力並不大。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由漢廷中央選派重臣出任州牧,掌控一州的軍政大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劉焉一開始想去的地方是交州,因為交州地處偏遠,比較符合他“避世故”的初衷。但是當時同在漢廷任侍中的益州人董扶精於圖讖,他發現“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並私下把這個“驚人的發現”告訴了劉焉。於是劉焉就改求漢廷,希望去益州當州牧。剛好這個時候,益州刺史郗儉大事聚斂,貪婪成風的事情傳到中央,東漢政府就在中平五年(188年)以劉焉為監軍使者並領益州牧,前往益州去處理郗儉的案子。
然而劉焉的入蜀之行並不順利,當時和劉焉一起從長安出發前往益州的,除了有前面我們提到的董扶以外,還有另外一位益州人趙韙。因為戰亂和道路交通問題,劉焉一行人折向荊州,在荊州耽擱了很久。在這期間,益州的綿竹爆發了馬相,趙袛的暴亂,原益州刺史郗儉也在這次暴亂中被殺。
《華陽國志》:
“中平二年,涼州黃巾逆賊馬相、趙祗等聚眾綿竹,募疲役之民,一二日得數千人。遣王饒、趙播等進攻雒城,殺刺史儉。”平息這場暴亂的是當時的益州從事賈龍,賈龍依靠家兵“攝斂吏民,破走黃巾”後,就迎請劉焉上任。我們總結劉焉上任益州的前前後後,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劉焉決定前往益州,是益州人董扶建議的,跟隨劉焉入蜀的趙韙也是益州人。到達益州伊始,劉焉也是在益州本地豪強賈龍的迎奉下開始在益州的統治的。可以看出,在這個時期,益州本地的豪強對於劉焉是持歡迎態度的。陳寅恪先生對此有過分析,他認為益州本地沒有漢人的強宗大族,需要和像劉焉這種來自於漢廷中央的人合作,共同統治益州。
然而劉焉在益州收攏來自南陽和三輔一帶的流民,組成了“東州兵”。劉焉有了自己的本錢後,就開始殺人立威,接連殺了益州的豪強王鹹、李權等十幾個人。劉焉的這個做法,自然會在益州引起本地豪強的不安,不安的人裡面,就包括當初迎奉劉焉的賈龍。賈龍當時任犍為校尉,他和犍為太守任岐一起攻打劉焉,但是兵敗被殺。
從上面這些史實我們可以看出,劉焉和益州本地豪強兵戎相見,矛盾已經激化到了相當的程度了。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過世,當初跟劉焉一起從長安來益州的趙韙就推舉劉璋為益州刺史。劉璋統治時期,因為他“性寬柔無威略”,導致局面進一步惡化,就連之前長期支援劉焉和劉璋的趙韙都開始反對他,最終爆發了一場波及蜀郡、廣漢和犍為三郡的大規模叛亂。因為這次叛亂針對的是劉璋和東州人,東州人害怕劉璋失敗後被清算,就出死力幫劉璋平叛,最終殺死了趙韙,平息了叛亂。雖然叛亂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劉璋在益州的局面並沒有多大改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漢中的張魯和劉璋反目,成了劉璋的一大威脅;第二是巴郡太守龐羲為了抵禦張魯,自己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又引起了劉璋的猜忌。
在這種情況下,劉璋也意識到了自己在益州的統治危機。
只不過,劉璋一開始想要藉助的外部勢力,並不是劉備而是曹操。那麼,劉璋的目標為什麼後來又變成了劉備呢?
二、張松的野心劉璋欲圖借曹操和漢廷的威望來鞏固自己在益州的統治,曾經三次遣使去結交曹操。雙方你來我往,關係一開始還不錯,按理說劉璋的意圖正在逐步實現,但是為什麼劉璋又轉而結交劉備呢?導致劉璋出現這種轉變的關鍵性人物就是張松。
張松覺得自己在劉璋手下難以施展抱負,胡三省曾經評價:“張松、法正之徒,雖未與亮交際,亮固逆知之矣。”特別是當張松奉劉璋之命出使曹操,受到了曹操的冷落之後,轉而開始怨恨曹操。再加上隨後曹操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擊敗,勢力退出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所以張松從曹操處歸來以後,就開始“疵毀曹公”,並且力勸劉璋和曹操絕交,轉而交好劉備。劉璋之所以同意張松的意見,一是主觀上受張松的影響很大,另外一方面曹操因為赤壁受挫,也暫時無力幫助劉璋解決他在益州的統治危機。另外,劉備當時的政治名聲還算不錯,劉璋就接受了張松的建議。
當然,張松之所以力薦劉備,是有他自己的心思的。張松在曹操那裡受冷落之後,又大概於赤壁之戰後見到了劉備,並受到劉備的熱情款待,很可能劉備還向張松表明了自己想要興復漢室的大志,這就堅定了張松要迎劉備為益州新主人的想法。只不過,張松的這個想法自然是不能公開的。同樣的,劉璋想要藉助劉備來鞏固自己在益州的統治這個目的,也是無法公開的。
他們都需要一個契機和藉口。
三、劉璋和劉備各自的真實目的契機出現在建安十六年,曹操揚言要討漢中張魯。如果漢中被曹操控制,那麼益州自然就會十分危險。這就讓劉璋本人和益州豪強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張松抓住這個契機,對劉璋進言:“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張松的這番話 ,觸動了劉璋最為緊張的一根神經。外有大敵,內有豪強,是讓劉璋最寢食難安的威脅。
呂思勉先生對此有過分析,他指出劉璋邀請劉備,表面上是以討張魯為名,實際上卻是為了藉助劉備來震懾益州反對他的勢力。於是,打著“討張魯”的旗號,劉璋騙過了益州本地豪強,得以順利邀請劉備入蜀。同樣的,也是在“討張魯”的旗號下,張松又騙過了劉璋,隱藏了他想要迎奉劉備為新的益州之主的真實目的。
最後,劉備早就覬覦益州,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益州已經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是完成霸業必須要拿下的地方。對於劉備來說,只是一直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機會進軍益州而已。礙於道義和進軍益州的實際困難,劉備在略定荊南之後,遲遲沒有對益州動手。現在,面對劉璋的主動邀請,這樣一個天賜良機劉備自然不會放過。
所以,又是在“打張魯”的幌子下,劉備踏上了進軍益州之路。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對劉璋還是劉備,“打張魯”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幌子,甚至於對於張松而言也是如此。他們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想去“打張魯”的。劉璋是為了藉助劉備來震懾蜀中豪強,而劉備是奔著益州這塊肥肉而去的。
結論對於劉璋和劉備來說,“打張魯”不過是一個掩人耳目的幌子罷了,他們都對“打張魯”沒有興趣。他們各自心懷鬼胎,劉璋為了藉助劉備的勢力,來震懾蜀中豪強,以增強自己在益州的統治,沒有“打張魯”的名義,他無法向蜀中豪強解釋;而劉備則是看中了“沃野千里”的益州,欲圖據為己有,沒有“打張魯”的名義,他無法順理成章地入川。
所以,出現題目中所說的劉備不打張魯的情況,就一點都不奇怪了。至於劉備後來和劉璋反目,反而攻打劉璋,也同樣並不奇怪,因為這正是劉備入川的真正目的所在,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罷了。
-
14 # 杭州房產顧問周文
這個問題想想也知道呀!來假設一下,如果劉備攻打張魯,第一,名不正言不順,理由都找不到,人家張魯又沒惹你,更何況還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官員,又不是土匪。第二,馬超那時投降張魯了,能不能打過還不確定,更何況漢中地理險要。第三,即使打贏了,也是慘勝,兩敗俱傷,然後呢,劉備直接面對北方曹操的威脅,估計打不過坐山觀虎鬥的曹操了,贏了也是死。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有被滅的危險。
如果打劉璋就好多了,第一,劉璋相對來說好打,劉璋闇弱,天下皆知,還有法證孟達做內應。第二,打劉璋沒有腹背受敵的風險,張魯不可能背後襲擊,因為怕曹操背後襲擊自己。第三,就是打下來好處太大,地盤擴大,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了,而且資源又多又安全。
劉備又不傻,肯定不打張魯打劉璋了。
-
1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從事件的後面就可以看到答案。
從地理形勢看劉備奪取益州不久,曹操進軍漢中,張魯投降。之後,便是劉備與曹操歷時兩年的漢中之戰。戰況十分慘烈,雙方均是損兵折將,最終以劉備慘勝而告終。當時,劉備方面將軍吳蘭、雷銅、任夔死於此戰,而且益州為了支援此戰,也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益州經濟已經瀕臨崩潰邊緣。
當時,益州共有九個郡,張魯佔據的只不過是一個漢中郡,也就是東川。劉璋佔據了其他8個郡。劉璋佔據的地方非常富庶;而張魯的漢中非常險要。可以說,正是西川強大的後勤補給支撐了劉備的漢中之戰。如果劉備先行佔據漢中的話,沒有劉璋大後方毫無保留的支援,很難能夠支撐如此慘烈的戰爭。
而且劉備先行進攻劉璋,曹魏因為與西川有漢中阻隔,很難插手;而如果進攻張魯,曹操可以直接發兵支援張魯。到時候,劉備將要在沒有完全佔據漢中,又沒有西川后方的支援下,與曹操決戰,形勢十分不利。
從內部條件看奪取益州固然是”隆中對“的既定規劃。但是先奪取西川,對劉備來說,還是有著很大的有利條件,就是劉備在西川有著張松、法正兩個內應。
本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張松、法正的到來,正幫助劉備解決了這個問題,為劉備提供了入蜀地圖,還把”兵器府庫人馬眾寡“以及各處險要關口,都告訴了劉備。劉備對於西川,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而對於東川則沒有如此優勢。
吳書曰: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
法正在進取益州,攻奪漢中之時,更是發揮了巨大作用。在益州從事鄭度向劉璋進獻堅壁清野之計對付劉備,劉備為此十分憂慮。正是法正出於對劉璋的瞭解,認為劉璋一定不會採用此計,堅定劉備奪蜀的信心。在漢中之戰中,正是法正出謀劃策,才使得劉備成功斬殺夏侯淵,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可以說,劉備有了張松、法正二人,在進攻西川之時,是事半功倍。
從外部條件看孫權同樣對益州虎視眈眈。劉璋”闇弱“,這是劉備、孫權雙方共識。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周瑜就已經開始圖謀劉璋的西川。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
雖然周瑜有此建議,但是在他整治行裝之時,不幸因病去世,而沒有成行。但對於西蜀,東吳畢竟垂涎三尺。孫權試圖邀請劉備共同奪取西蜀,但因為劉備想要獨佔西蜀,拒不答應。孫權又想要派孫瑜駐軍夏口,仍然意圖染指西蜀,但是,劉備讓關羽駐紮在江陵,張飛駐紮在秭歸,諸葛亮駐紮在南郡,自己駐紮在孱陵,擺明不惜一戰,也要阻止吳軍入蜀,孫權只得作罷。
誰都看到劉璋一個軟柿子,西川是一塊好肉。雖然在劉備阻止下,孫權暫時沒有其他行動,但是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劉備還是要先奪取西川,而不是出兵漢中。
由此可見,劉備入川先攻打劉璋是勢在必行。
-
16 # 東海尋人
劉備入川取得益州,攻打的順序是先劉璋後張魯,原因還得從《隆中對》說起。
《隆中對》
精妙程度排第一的三國戰略不管是演義還是史書都有提到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只是細節詳略的區別。另外還提到過一個三國曆史最重要的戰略,即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
《隆中對》的戰略大目標是第一階段是以荊州為根據地,向西先拿下整個益州;第二階段從益州向西北挺近西北涼州騷擾曹操後方,向北越過秦嶺直接威脅關中地區,向東透過荊州聯合東吳往北進軍或夾擊關中或挺進中原。益州有天險易守難攻,而成都盆地人口多,糧食也多,非常適合作為大本營。
看懂《隆中對》是基礎,然後才能分析打劉璋、張魯的先後順序。從戰略角度,要拿下益州這個大本營,要先拿下最容易且最富庶的地區。富庶這個條件自然不用說,劉璋盤踞的成都盆地非常符合這個條件。
下面重點說說劉璋盤踞的成都盆地為什麼會更容易拿下。
劉璋與張魯的優劣勢對比表面上劉璋的兵力跟人才數量質量、地盤大小、人口、經濟、物資儲備等等,所有方面均超過張魯,但實際上劉璋對益州的掌控能力不行,世人皆認為劉璋闇弱,遠不如張魯。雖然劉璋跟張魯結仇,但劉璋始終不敢大規模攻擊張魯,不單單是他心虛,而是他以及他的勢力的實力真的不允許。所以才不得不請劉備入川,幫助他剿滅張魯。
劉璋對益州的統治力很弱不僅跟他們父子個人能力有關,也跟當地的豪強勢力強大有關。雖然劉璋父子入主益州的時候殺了不少豪強,但始終無法服眾,而且在誅殺豪強的過程中,也結下了不少怨。這就造成了益州的人心不穩,並不向著劉璋父子。再加上劉璋父子不懂用人,很多人才的意見經常不被採納,也導致他的親信很少,可以說是離心離德。
相反張魯就不一樣的,他有五斗米教控制百姓,人心統一整齊;整個漢中的社會具有非常高的執行力,運轉相對高效,這也是劉璋遠不能比的。這些都決定了攻打張魯的難度,要比劉璋大得多。
另外一點就是,要先拿下的地區,儘量沒有來自其他方面的威脅,比如其他勢力的援軍。就劉璋而來,南蠻地區不僅不會援助他,而且還要分兵鎮守,是個累贅;北面是死敵張魯,也絕對不可能援助他;去西北涼州的路上,交通十分不便,即使曹操答應救援也根本來不及從涼州出兵,張魯也不會答應曹操從秦嶺下來經過自己的地盤去救死敵,而曹操去打荊州也十分不容易,當時荊州最重要的城襄樊由關羽鎮守,且有東吳牽制,短期內也不可能拿下。
所以劉璋是內外無援,而張魯如果頂不住劉備的攻勢,可以直接派人穿越秦嶺向曹操求救。曹軍一來,萬一劉璋跟孫權再使什麼么蛾子,劉備可就危險了。
所以說先打劉璋後打張魯,是戰略上的最佳方案,好處多多,何樂而不為呢?
-
17 # 小橋流水覓人家
張魯在漢中,劉璋在西蜀,劉備就算要攻打張魯,也過不去,中間被蜀地給阻隔著呢,古代打仗可不像現在,先是導彈,再是飛機,最後直接空降兵佔領,古代打仗靠的是車馬以及兩條腿,隔著蜀地,劉備怎麼樣也打不了張魯,只能一步一步來,最終漢中不也是歸了劉備嘛,劉備還是漢中王呢。
回覆列表
劉璋是東漢宗室,繼承了父親劉焉的益州牧之位,是不可小覷的一方諸侯。劉璋這人吧,往好裡說是仁和,往壞裡說是耳根子軟,沒主見。他下定決心要殺的,大概也就只有一個張魯。
張魯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和劉家頗有淵源,他的母親貌如少女,還通神神鬼鬼的東西,與劉璋之父劉焉常來常往,似乎不太清白。
憑著這層關係,張魯牢牢佔據了漢中。劉焉死後,劉璋立刻收拾張家,殺了張魯的母親及兄弟,並攻打張魯,結果打了幾次都沒打下來,雙方時有摩擦。
東漢末年形勢複雜,劉璋除了盯著張魯,還盯著益州之外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打荊州,荊州和益州離得近,劉璋懾於曹操之威,派使者前去致以敬意,後來為了加深雙方的聯絡,又派得用的手下張松前去曹操麾下聽令。
事情就壞在了這裡。張松確有才華,可他長得猥瑣醜陋,曹操偏偏是個顏控,堅信相由心生這個道理,看他這麼醜就不太客氣。張松有才歸有才,心胸極其狹小,從此恨上曹操,還捎帶舊主劉璋。
回蜀途中,張松遇見劉備,劉備的表面功夫向來做得很好,對張松十分禮遇。張松這樣的人,性格又自卑又自傲,此時見劉備將自己視為上賓,便也把劉備當成了明主,和好友法正商議一番,決意把益州獻給劉備。
劉璋竟然被說動了,派法正去迎接劉備。他手下也有明白人,主簿黃權極力勸阻,還有個叫王累的從事將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門上,意圖用這種方式阻止劉璋,全都沒有成功。
法正這一邊,路途中大力勸說劉備攻打劉璋,奪取益州。劉備心動不已,但如果這麼做了會顯得自己很不仁義,有損名聲,就沒同意,也沒拒絕,猶豫不定。
他哪裡知道,劉備看他的時候一直在殺和不殺之間徘徊。可能是劉璋對他太好了,劉備有點下不了手,就帶著隊伍向漢中進發,然而心裡又實在舍不下這麼好的機會,行軍的速度就比較慢。
正磨蹭間,忽然傳來個訊息,劉璋得知了張松的意圖,一怒之下把他給殺了!劉備大喜,這可不是現成的理由,立刻率軍火速趕回,打著為張松報仇的旗號攻打劉璋。
打了快三年,雙方都有損失。劉備的軍師,大名鼎鼎的“鳳雛”龐統死於流箭。兵馬、糧草都還充足的劉璋本來還能堅持,卻因為心痛百姓傷亡於戰火,主動出城投降,劉備遂得益州,大業初成。
曹操的損失也挺大,如果他當初不以貌取人,也許益州就是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