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迷猴神通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曹植名篇《洛神賦》用浪漫的手法,將傳奇的神訴諸筆端。但在小說家加工以後,一個偉大的文學創作行為,卻成為了朝代八卦!

    真是娛樂無極限……

    01.從《洛神賦》到《感甄賦》

    《文選》李善注引野史《東觀漢記》認為,《洛神賦》是曹植感念甄妃而作,最初名為《感甄賦》。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文人的捕風捉影,一點都不著邊際。《三國志》記載了甄妃的往事: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

    曹丕喜新厭舊,甄妃被賜死。鑑於曹丕的不良形象,於是後期的好事者開始把他弟弟曹植和他老婆進行了藝術附會。

    於是,就有了《洛神賦》原名《感甄賦》的大膽想象。

    02.《洛神賦》為誰而作?

    事實上,洛神是傳說中的宓羲氏之女,在洛河上溺水,於是成為神。

    《洛神賦》是用浪漫的文學思維,抒寫作者的情感理想,是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創作。

    在曹植的筆下,洛神的形象空靈自由,浪漫多彩。一個偉大作家的才氣和審美官,盡顯筆端!

  • 2 # 南楓希

    《感甄賦》原名為《洛神賦》,關於此賦為誰而作,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也沒有準確的證據說明是為誰而作,只是本人更容易接受如下說法:

    在這篇文章裡,曹植說自己在途經洛水時邂逅了傳說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極盡描摹這位佳人的風采神姿,字裡行間充斥著強烈的傾慕之情。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後的註解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結果卻被曹丕搶了先,曹植卻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後,曹植入朝去覲見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場。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擺宴請自己叔叔,乾脆把這個枕頭送給他。

    曹植揣著枕頭返回封城,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妃前來與之幽會,有感而發,寫成此篇。

  • 3 # 聖城小事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個兒子,與曹丕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聰穎過人,10歲的時候便誦能出口成詩,下筆成章,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詩”,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賦》了。

    文中曹植這樣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從抽象到具體,從神韻、風儀、情態、姿貌,到明眸、朱唇、細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曹植還描寫了洛神的動態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飄忽的夢境,活生生把他夢中情人幻化出來,一點痴念,萬縷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學作品。

    然而不為大眾所知的是《洛神賦》原名是《感甄賦》,這裡的"甄"很有可能指的是甄氏(原為袁紹之子袁熙之妻,後又嫁給曹丕)。難道這真是曹植為自己的嫂子甄氏所作?那他未免也太膽大包天了,曹丕可不是什麼仁德之君,相反為了皇位不受威脅對自己的兄弟可是毫不留情的。

    但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這一篇《感甄賦》。

    到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這一舉動令世人多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再加上《洛神賦》的影響,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 4 # 元夢生活

    千百年來,對於曹植的《感甄賦》為誰而作一直對此爭論不休。

    李善在為《文選》作注時說:曹植為感念他的嫂子甄后而寫的。該賦原名《洛神賦》,後來曹丕的兒子魏明帝讀後,才改名為《感甄賦》。這種說法激起了千層浪,輿論譁然。

    李善在註解中還說,曹植離開京城返回封國,途經洛水,想起了甄后,並與之相見,得到甄后以珠玉相贈,悲喜不能自勝,於是作了《感甄賦》。

  • 5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此篇便是史上大名鼎鼎的《洛神賦》,名氣之大,世所罕見,說其是千古第一賦亦不為過。

    大文學家謝靈運對曹植推崇備至,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狂妄如此,尚對曹植畢恭畢敬的喊一聲“大佬”,可見曹植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來說說《洛神賦》,該賦乃是曹植與虛構的洛神相遇之景,全篇哀傷無限,繾綣情思,華茂詞采,瑰麗奇絕,以至於歷來都為之稱讚。

    坊間多傳聞,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文選》李善注引《東觀漢記》首次提出這種觀點,為後世稱道。

    但餘以為,不足為信,此篇應是悼念曹植亡妻崔氏所作,情深意切,我見猶憐。

  • 6 # 權謀才智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授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悽慘。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

    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繼位八年後,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因魏明帝曹睿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世人多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 7 # 學國學網

    首先,《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曹丕之子得知後改為《洛神賦》。

    《感甄賦》中形容甄姬的美,差不多把天下形容美女的詞彙說盡了還無法滿足曹植愛她之情。原文中這樣描述:“翩若驚鴻,婉若 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 面輔承權,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從頭到足,每一個細節都描繪的十分到位,大家看後如睹真人。“體迅飛鳥,飄忽若神, 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這樣的語句更是出彩,甄姬的每一個動作,都讓曹植坐臥不寧。

    上圖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相遇,奈何兩人有緣無份,洛神淡然離去的情景。圖中曹植靜靜的坐在那裡,眼看著洛神離去,神色黯淡。洛神已經走出了十多米,她回過頭來凝視著曹植,眼中流露出不捨,口中哀傷的嘆著氣,而身體卻只能向著反方向離去。相見不如不見,不見又是想念。對於他們的愛情來說,只能藏在心中,雖然不能說他們的愛情有偉大,但他們的感情至真卻無可厚非。

    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曹植對甄姬可謂是魂牽夢索,但實際上,甄姬對曹植也是如此。《文昭甄皇后傳載》中記載,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熙,而這個男人不懂得憐香惜玉,對女人根本不感興趣,她在家無事,便寫出《塘上行》之類的“怨婦詩”這樣的作品,然而筆上功力了得,不亞於建安七子。東漢獻帝七年,袁紹兵敗後病死,袁熙逃往遼西,扔下了甄姬,曹丕俘虜甄姬後,就成了曹丕的妻子。

    曹植每天抱著甄姬的枕頭入睡,忽然他耳邊傳來甄姬一句:“我本有心相托”,便驚醒,原來是南柯一夢。窗外月光透著窗紙灑進屋內,曹植淚如雨下。他點了一盞油燈,在這弱弱的燈光下,寫出了《感甄妃》。曹丕能贈予枕頭,更不會追究這文章,而當曹丕死後,曹睿即位,他一直對這位叔叔有戒心,於是他遂下令改《感甄妃》為《洛神賦》,欲借溺死於洛水的寵妃,以轉移讀者的思路,並再三的將曹植的封地修改,讓他的這位叔叔不停的遷徙,受不了顛簸之苦的曹植無歡而死。

  • 8 # 你的喵小姐

    《感甄賦》原名《洛神賦》,後來曹丕的兒子魏明帝讀後,才為之改名也為《感甄賦》

    為誰而作?

    曹植一身留下很多千古名篇,公元223年所做的《洛神賦》。

    關於這篇詩賦有兩種說法:

    1.曹植為了感念他的嫂子甄后而寫的,該賦用浪漫主義的筆調書寫了自己對洛水之神的愛慕之情,即是是為了感念他的嫂子甄后所作。但這種說法,輿論譁然,認為是曹植愛上了自己的嫂嫂,這無疑是不忠不義的違逆之舉啊,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對比眾說紛紜啊。

    據記載,李善認為乃是曹植為甄后所作,他認為,曹丕乃是皇帝,知道自己的弟弟曹植傾向於甄后,至少是有愛慕之情的成分在裡面,並且還在註解中說到曹植離開京城返回封國,途徑洛水,想起了甄后,並與之相見,得甄后珠玉相贈品,悲喜不能自勝,於是才作此賦。

    2.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據史籍記載中,並未有二人之間的夾雜其他情感成分。並且李善本無此注,都是宋人誤引的。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認為借他個膽子也不可能有此大膽創作來寄託自己的情感的。

    曹植在寫這篇賦時,正處於政治苦悶之中,此賦是人神戀愛的悲劇,來抒發作者自己對君王的一腔忠情和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一些看法認為《感甄賦》的甄,並不是是“甄后”的“甄”,而是“鄄城”的“鄄”,“鄄”與“甄”通,遂訛為“感甄”。《洛神賦》實乃“託辭宓妃以寄心文帝”,是“長寄心於君王”,是向曹丕表達自己的忠君之情,以求任用。

  • 9 # 嶽之嵐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這是曹植在《洛神賦》中所用大量的筆墨來寫洛神美麗絕倫的容貌和風姿。“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已經成為形容女性婀娜多姿的代名詞。

    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

    一種推測是甄后,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迴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產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

    一直以來,甄氏說都佔據著主流,而君王論也時露頭角。但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洛神賦所描寫的其實是曹植的亡妻崔氏。 崔氏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給曹植為妻室,後因穿衣太過華麗被曹操所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令,還家賜死。)之後好多年,曹植都沒續正室。洛神賦,其實是曹植懷念當年與妻崔氏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鮮明而具體,絕不似由想象。其中“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是言妻子為何當年拋下自己獨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兩隔。

    我傾向於後者說。因為甄妃比曹植大十歲,又是兄嫂,於情於理曹植都不可能愛上甄妃。當然甄妃是當時最美的女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曹植在政治上受壓抑,深感懷才不遇,在賦中藉助甄妃美麗的影像,懷念亡妻,運用浪漫筆調而抒發自己情感,創作出了千古名篇。

  • 10 # 小崔聊收藏

    《感甄賦》應為《感鄄賦》,“鄄”古代與“甄”同音。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題名“感甄”實際是曹植在感傷身為鄄城王的自己,空有一腔報復卻無處施展。另外由於整篇詩賦都是在寫一個女子,後來就有人猜測可能這篇詩賦和女人有關。這其中的一說是曹植對亡妻崔氏的懷念,另一說是曹植在寫和自己嫂嫂甄氏的戀情。所以說《感甄賦》是為甄宓而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曹植和甄宓的故事。

    甄宓原來是袁紹的兒子袁熙的妻妾,在曹操征伐袁紹時被劫掠回來,後來被曹丕娶了。但是為什麼說,曹植和甄宓有關係呢?據說當時曹家几子都垂涎甄宓的美色,但是後來被頗有心機的曹丕利用手段佔為己有。但是甄宓欣賞曹植的才華,所以傾心於曹植。

    據說因為曹植有才,曹操一直想培養曹植做繼承人,所以給了好多機會歷練曹植。但是頗有政治野心的曹丕不甘心大權旁落。他深知曹植和甄宓郎情妾意。就故意使甄宓去誘惑曹植,擾亂曹植的心智。但是曹植和甄宓相互動了真情,曹植也是個情種。為了甄宓還真亂了方寸,做出了好多荒唐事。所以曹操認為曹植做事荒唐不堪大用,最後選擇曹丕做了繼承人。

    但是繼位後的曹丕,非常記恨曹植和甄宓。一直想把曹植置於死地,但是都被曹植化解。於是曹丕就把恨轉移到甄宓身上,找藉口賜死了甄宓。“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悽慘。”可見甄宓死得還是很慘的,要不是曹丕恨甄宓,怎麼會對自己結髮夫妻,因為“色衰”就下此狠手。曹丕賜死甄宓後,把曹植招到宮裡來讓曹植知道此事。還把甄宓的枕頭拿給曹植看,曹植當時就感傷落淚了。回去後因為內心悲痛,懷念與甄宓的幸福往事寫下了《感甄賦》。因為怕曹丕懷疑,所以把“甄”寫作“鄄”。其實曹丕也不傻,但是因為內心有愧,也沒有多加追究。魏明帝曹睿登基後,由於曹睿是甄宓所生。他也聽說過曹植和母親的事。所以為了避嫌,把《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

    沒想到千古一賦居然描寫的是一段愛情故事,曹植也算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情種。可是丟了江山你拿什麼得到你心愛的人呢。

  • 11 # Gurunding

    曹植此人因《三國》而起、因《七步成詩》而聞名(後世懷疑非其所著),傳世之作中除了《七步詩》外就屬《洛神賦》份外有名。

    其實《感甄賦》就是後來的《洛神賦》,皆因原名中有一“甄”字,讓人浮想聯翩,說是避諱也好、去疑也罷,後來的曹丕之子(甄氏之子)曹睿改其名為《洛神賦》。

    《洛神賦》以辭藻華麗聞名去世,但是讓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辭藻華麗之外,也因“甄”字讓人浮想聯翩。

    特別是唐代文豪李善“引經據典,多番考證”,認為此《感甄賦》是因為曹植(暗戀)感懷曹丕之妻甄氏所做,讓後世之人多以認同。

    和解?皆因越有故事的故事越能引起世人的“好奇”之心,也就越能流傳下來,造就出一系列的神話傳說。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不是如李善所認為的那樣呢?

    答案肯定不是,皆因根據歷史上記載的推斷,毫無內容可以斷定甄氏與曹植有過任何的接觸或曖昧關係存在。

    那麼曹植的《感甄賦》為誰而作呢?

    答案是自己。和解?

    第一、先從“甄”字來解釋;

    此賦中的“甄”決非指甄氏:

    1、此賦是在曹丕在世時所作,如此明目張膽的直指曹丕的老婆,顯得過於直白,絕非可能;

    2、避諱的盛行在唐以後,至明、清達到極致,因此曹植使用“甄”字並不像後世般如此嚴重;3、漢以前,“甄”字曾同“鄄”,我們知道,曹植做《洛神賦》的時候正是被曹丕封在了“鄄城”(故齊地,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之地)。

    第二、從創作背景分析:

    根據曹植此賦據序所言,是在其於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謁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鬱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從內容上分析:《洛神》一賦,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其賦以“朝京師,還濟洛川”入手,以“潛處於太陰,寄心於君王”收場,情詞亦至易見矣。蓋魏文性殘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讒謗而多哀懼,故形於詩者非一,而此亦其類也。首陳容色以表其才,次言性修以表其德,繼以狐疑為憂,終以交結為願,豈非詩人諷託之常言哉?不解注此賦者,何以闌入甄后一事,致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千古奇冤,莫大於此。予久持此論,後見近人張君若需《題陳思王墓》詩云:“白馬詩篇悲逐客,驚鴻詞賦比湘君。”卓識鴻議,瞽論一空,極快事也。 載自清代文人潘德輿的《養一齋詩話》卷二

    其實,從曹植此賦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借神仙之說來宣洩一下自己內心的情緒,抒發一下自己對於其兄曹丕的情感(原諒):我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也是有才能的人,要麼放心用我,要麼讓我寄情于山水(玄幻),請不要限制我的自由,我絕不會再做什麼爭奪皇位之事。

    第五、根據事後的判斷:

    當此賦送到曹丕桌前的時候,我相信這比《七步詩》更顯得有誠意的多,多少讓內心極有殺機的曹丕放其一馬的功效。

    如果真像唐李善所說,曹丕看到這賦還不殺了他才怪(朋友妻不可欺,更何況還是親兄弟,真有此意還不是找死麼)。

    觀曹植在曹丕死後還活著來看,至少曹丕對他已然放心了。

    綜上所訴,足以說明曹植的《感甄賦》絕非為甄氏所著,而是因為對自己的處境有感而發之語,借詩言志、借詩抒情,皆是古往今來大文豪們慣用的手法,所以曹植藉此賦以明志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也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 12 # 親仁齋

    《感甄賦》又名《洛神賦》,據說這裡的“甄”指的是甄后(原為袁紹之子袁熙之妻,後又嫁給曹丕)。相傳甄后剛去世不久,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曹丕,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心中酸楚無比。曹植離開時,曹丕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這一篇《感甄賦》。

  • 13 # 老衲就靠浪

    曹植此賦創作於魏文帝黃初三年,政治上自己思想上經歷了挫敗之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而做。依據當時的背景與曹植的經歷,很多人認為主要寄託對甄姬的思念,而我認為,在曹植鬱鬱寡歡、飲酒至酩酊大醉時刻,思維發散,精神恍惚,此刻,對愛人的思念固然是有,但最主要的還是寄託繁雜不得志的思緒,甚至是生無可戀的思想消沉,同時在幻覺中渴望神話真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裡的園服一年好幾套,你認為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