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迷猴神通
-
2 # 農家滄海
每部劇中都是配角的作用就是犧牲自己突出主角,在(三國演義)這部名著中有眾多軍事家,周瑜就是個文武雙全的軍事家,相貌英俊瀟灑少年郎,又有嬌妻小喬,在東吳深受孫權重用可謂是春風得意,怎奈是作者鐵筆無情直落的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
真想罵作者一句:你太殘忍了!
-
3 # w百里
踩一個捧一個,很正常,醜化袁紹彰顯曹操;醜化蔣幹彰顯周瑜;醜化周瑜彰顯諸葛亮等等很多的,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其他小說,不管是小說還是現實生活,這種事都是喜聞樂見的。
-
4 # 老夥計162720415
史書丶史記、小說、評書都是人寫編出來的,都有作者的情緒感。看來江東文武對陳壽家沒好印象,又對幾百年後的羅貫中所不感好評。以至三國成為魏蜀為主,吳為副,吳國文武沒名聲。
-
5 # 內涵魏昆
三國演義作者老羅是劉備一黨,自然神話劉備一黨的人。凡是和劉備一黨做對的,都要醜化,例如曹操,例如周瑜,例如呂蒙
-
6 # 亦是某人
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本小說,雖然三國時期的眾多歷史典故都被一一重現,但是在很多細節方面,作者杜撰出來的。
周瑜就是受害者,演義中的周瑜被大大的醜化了,從周瑜的登場開始,雖然他有才,但是在演義中卻雄心狹隘,居功自傲,年少輕狂,不得不說,羅貫中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對周瑜妄加猜忌,大大的醜化了周瑜這一形象,到了最後,更是設計讓周瑜氣死,突出周瑜的心胸狹隘,然而,他描寫的周瑜形象,跟真正的周瑜形象卻是正好相反的。
翻開正史,周瑜的完美形象是那麼的顯眼,周瑜年少有為,意氣風發,但卻不是一個驕傲放縱之人,周瑜有才,有德,兼具才華與品性。
演義中的周瑜,雖然才華也是一流的,但為了突出劉氏的正統地位,周瑜在智謀上被諸葛亮屢屢打敗,而在品性上,演義中的周瑜又是極為不堪,而事實上的周瑜是如何的呢?
周瑜的才:
周瑜領孫吳之兵,南征北戰,帶領吳國成為了一方強勢霸主,之後更是在赤壁之戰上大顯神威,立下頭等戰功,周瑜的才是年少時期就具備的,少年周瑜已遭重用,而年紀稍大,他已經是孫吳首屈一指的領袖人物。
周瑜的才在當時是公認的,三國時期,但凡是當時一流的人物,都對周瑜的才大肆誇讚,而在不少演義的讀者嚴重,周瑜卻並非那麼有才。
這主要是因為演義中將周瑜的最大戰功,赤壁之戰,大半分給了諸葛孔明,不管是借東風還是草船借箭,好像周瑜只不過是諸葛孔明的陪襯一般,然而實際上,赤壁之戰的首功,當之無愧應給予周瑜。
周瑜的德:
周瑜德才兼備,舉薦賢能之士,一心謀劃國事,對待東吳更是忠心耿耿,周瑜並非心胸狹隘之人,他心胸寬廣,完全沒有演義中的小人模樣。
周瑜是著名的儒將,年少有為的他雖然心高氣傲,但卻不是不知進退之人,他對人謙遜有禮,而對敵人卻極為蔑視,周瑜對敵的狂傲並非魯莽,並非居功自傲,而是胸有成竹,正史記載的周瑜,與其說與演義中的周瑜更為貼切,不如說更像是又一名諸葛孔明。
然而周瑜並非演義中的主角,他只是一個配角,羅貫中心目中的主角正是諸葛孔明,誰讓周瑜是諸葛孔明的對手呢,做對手的,只有被主角狠狠的擊敗,才能凸顯出主角的偉大。
其實除了周瑜,三國時期的很多人物在演義中都被抹黑了,曹操更是最為突出的例子,但若曹操真的像演義中描寫的那般不堪,嫉賢妒能,又如何成為一方霸主呢?
其實在不知覺中,劉備也曾經被羅貫中抹黑了,在得到諸葛孔明之前,劉備好像屢戰屢敗,而得到臥龍先生以後,劉備每一次戰役的勝利好像都有臥龍先生的影子。然而諸葛亮並不具備領兵打仗之才,劉備等人的戰功毫無疑問被算到了他的頭上。
演義終究只是演義,作者的主觀想法影響了整本書,當故事看看就行了。
-
7 # 泛無
因為是尊劉貶曹抑孫,和劉備勢力做過對的都會或多或少的醜化,以此來襯托諸葛亮的聰明。
說諸葛亮打不好仗,我不贊同。
1.諸葛亮的隆中對確有其事,是歷史上有名的進軍方略,要不是因為關羽擅自出擊,或許劉備真的大業可成。可見此人的戰略思想。
2,歷史上諸葛亮兵出漢中,每次帶的兵最多也不過十萬,看對手,與他對抗的曹真和司馬懿都是天下名將,兵馬更是比他多很多,看地形,雍涼地區都是荒野,適合魏國精銳的西涼騎兵作戰,而蜀軍以步兵為主,只擅長山地戰。
而諸葛亮數次北伐,居然讓兵馬多於自己且處於守勢的魏軍堅守不出,司馬懿剋日擒孟達,掃平公孫淵,其作戰能力很強,曹真也一樣,可這兩個人在對吳國時尚且都有成績,而面對諸葛亮居然戰戰兢兢,不敢對蜀國發動攻勢,曹真唯一的一次反擊戰居然被山雨拖垮,不戰自潰,損失萬餘。司馬懿破天荒的一次主動出擊,被諸葛亮殺的大敗,名將張頜傷重而亡。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那句“真天下奇才也”可是真正說過的,不是羅貫中杜撰,可見此人的帶兵打仗的實力。
諸葛亮連年北伐,蜀中國力有限,而諸葛亮居然每次都能調集將近十萬的兵馬,在治國上,百姓殷實,政治清明(蜀國在諸葛亮時期,清廉程度應在三國之首),社會穩定,魏國不敢輕易對蜀用兵,正是因為諸葛亮善於治國,怎麼能說此人在中國歷史上毫無貢獻?
周瑜確實也很會打仗,但周瑜不會治國,而且英年早逝,魯肅和他為孫權獻上的二分天下之計從此成為泡影,他的貢獻在於幫助孫策建立了江東基業,並指揮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不久身亡,從此以後就沒有他的身影了。而諸葛亮幫劉備從一個坐鎮新野小城的將軍變成了坐擁荊州,益州,漢中割據一方的大諸侯。如果關羽沒有貿然出擊,等劉備稍稍休養生息,然後按諸葛亮的方略兩地出兵,興許大業可成。其歷史影響力不差於周瑜,甚至要高於周瑜。
《三國志》裡,周瑜和魯肅等人是合傳,而諸葛亮自己佔了一個傳,是三國志中唯一一個自己佔一個傳的臣子,可見此人在三國時期的地位。陳壽雖然由於個人因素(因為諸葛亮在街亭戰敗後追究各將領的責任,罷了他父親的官,導致他的父親鬱鬱而終)不是很喜歡諸葛亮,但他對諸葛亮的治國才幹仍然予以了充分肯定。
還有,羅貫中之所以極力美化諸葛亮,是因為這是一種明君賢相的寄託,誰最適合做這個賢相?陳群?他提出九品中正制,維護世族利益,導致了魏晉時期官員們的腐化墮落。步騭?名氣不行,事蹟也不如諸葛亮豐富。陸遜?只是個代理丞相,結局也很悽慘。曹操?曹操不管怎麼說還是專權,到最後受封為王,使用天子鸞儀,距離稱帝只差一步(可能是曹操自己不願意背上篡逆之命而居帝位,所以到死沒有稱帝),絕對算不上良臣。只有諸葛亮最適合這個角色,諸葛亮在治國上是一個天才,而且打仗也是相當有一手,所以最適合當這個角色。於是諸葛亮便被美化了。
-
8 # 愚奮088
雖然《三國演義》所敘史實比重很大,但他終究是一部小說,這個社會是多元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解讀和喜惡,就看作者站在誰的立場上講話了!我淺以為作者是厭惡戰爭且不喜歡改朝換代的!從他描寫劉備的愛民和以戰止戰的思想可略見。改朝換代只是上層社會的一種遊戲,畢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顯然過於偏向蜀漢,這樣看來,就不難理解了。
-
9 # 鄭非夢妙文《三國演義》遵循尊劉貶曹抑孫的原則
如果認真去讀《三國演義》的話,你會發現作者主要的思想傾向還是尊劉貶曹、貶孫的,也就是說羅貫中骨子裡認定西蜀劉備政權才是代表了漢朝的正統,是東漢王朝的法定繼承者,因此作品中一再強調劉備皇叔的身份,目的是強化讀者對劉備正宗皇室成員的身份認定。作品對劉備集團主要人物的描寫基本都是正面為主,以讚揚為主,以良好的形象示人。比如劉備的就是重情重義,對百姓實行仁政,體恤民間疾苦的開明君主的形象。《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話說諸葛亮火燒新野後曹操大怒分兵八路追殺劉備,劉備棄新野、樊城,攜兩城老百姓一起出逃江陵。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揹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德率眾將拜於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託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這段描述將劉備愛民如子、深得民心、宅心仁厚的形象栩栩如生的樹立了起來,讓人們感覺到劉備確實是一位值得歌頌的有道明君,雖然事實上劉備如果將老百姓留在城內會更好,因為曹操已經下令不會擾民。結果劉備帶著這麼多人逃難造成的傷亡非常嚴重,但是人們只記住了劉備的好,誰還會記住慘重的後果呢?
《三國演義》除了對劉備進行美化之外,對蜀國其他核心成員也是不吝讚美之詞。比如諸葛亮,在書中諸葛亮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臣,他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成為智慧的化身。關羽則是一位義薄雲天、肝膽相照的典型代筆,最後將其提高的成神的高度。到今天各地還有很多關帝廟供人們憑弔。
醜化周瑜是寫作需要,尊一個損一個形成對比,周瑜的反面形象才會深入人心基於尊劉的思想,羅貫中對三國中的北魏與東吳的眾多人物則不那麼客氣了。比如把曹操塑造成一代奸雄的形象,他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算是讓他把奸雄的名號實錘了。至於對東吳周瑜這個人物則刻畫成了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形象。作者在肯定周瑜才能的同時對他的缺點進行了放大,尤其在與諸葛亮的對比中周瑜的形象完全落了下風,透過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尤其他臨死之前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臨終哀嚎算是深入人心了,周瑜成了小肚雞腸、度量狹隘的代名詞,而對他的抱負才華與功績,人們反而淡忘了。
事實上歷代的文人墨客對周瑜都極其稱頌,對他的雄才大略多有感慨,最出名的莫過於下面這首詞: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可以說是對周公瑾一生功績最大的肯定,成為千古名篇,我想如果泉下有知,周都督當可瞑目了。
總之,無論周瑜的功績有多高,能耐有多大,只因他保的是東吳孫權政權,東吳作為三國鼎立之一跟北魏一樣是西蜀政權的最大障礙。註定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這種西蜀敵對方的傑出人物不會有很高的評價的。
-
10 # 70後大叔講歷史
每一部小說都有一個主旋律(主題),也有一個主角(三國中是勢力集團)。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推崇的是劉備勢力的蜀華人物,每每對其有些誇大和渲染的成分。
那用什麼來襯托呢?把一些不是原人物的功績、戰績,套在其身上,顯示其聰明過人、智計無雙、戰功赫赫!
周瑜是東吳孫權勢力一方的關鍵人物,很不幸不是主旋律,也不是主角,只能把他矮化,醜化,以達到襯托主角的作用。結果被誤會了好幾百年的“賠了夫人,又折兵”就出現了。
-
11 # 南湖野客
也談不上是醜化。小說的人物設定和故事衝突需要有對立性,羅貫中選擇了揚劉,就得抑曹,選擇了褒諸葛,就得貶司馬。周公瑾的人設,亦不過是這種需要而已。
-
12 # 發條鳥編年史
《三國演義》是小說。
小說創做手法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技巧就是對比。
羅貫中可謂是淋漓盡致的使用了這一寫作技巧。透過塑造心眼小,氣量小的周公謹,反襯出第一智者諸葛孔明的雍榮風度,深謀遠慮。
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為正統來設定歷史背景的!曹操做為奸臣毋需多說了,透過醜化周瑜,可以貶低東吳在書中的大形象,撥高蜀漢的偉光正。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小說,回到史書上紀錄的周瑜,毋庸置疑,他是當時的一代人傑。
長的帥,又多才多藝還是音樂家(曲有誤,周郎顧)。
瀟灑又有氣度。《三國志.江表傳》記載當時東吳元老程普資格老,戰功大,很是瞧不上週瑜,好幾次故意找他茬(數凌侮瑜),可週瑜胸懷寬闊,從不記仇。時間久了,程普漸漸佩服敬重起這個年輕人了。而且還告訴其他人,和周公謹交往的過程,就象飲用陳年老酒,不知不覺間就喝醉了(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酒,不覺自醉)。可見,周瑜的人格魅力相當不凡。
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雄才大略,做事專注強於眾人,所以可以大破曹操(公謹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
劉備對周瑜的評價是:文武雙全,人群中的英傑,而且他眼光遠,格局大,這種人不可能長期給別人打工的啊(公謹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羅貫中在演義中,把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功績移花接木全安排在諸葛亮身上,這也算是一種李代桃僵的寫作手法吧。
早在北宋時的大詩人蘇東坡,無限浪漫又崇拜的寫: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回覆列表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的偶像不多,但如果有的話,應該少不了周瑜。然而在羅貫中老師筆下,周瑜不僅遠不如關老爺和諸葛亮高大,而且還有著很多性格缺陷。
那麼,究竟是蘇東坡錯,還是羅貫中不好?
01.蘇東坡筆下的周瑜:一時多少豪傑蘇東坡對周瑜的崇拜,在做客黃州時達到了頂峰。
從元豐二年到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前,蘇東坡徹底成為了一個閒雲野鶴,經歷過烏臺詩案的他開始更加徹悟,把更多的興味寄託到了文章和詩詞之中。
作為赤壁之戰的故地,湖北長江上的山水陶冶著蘇東坡的性情,也激發了大才的豪邁之氣。
於是,徘徊於山水之間的蘇東坡想起了長江上的古人,他下筆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赤壁賦》裡,蘇子想起來的是曹操、周瑜,在他看來,曹公自是一時之雄。而在《念奴嬌》裡,周瑜的個人魅力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了古今佳話。
我們後人推崇周瑜,往往都加入了東坡的想象,想著他是雄姿英發,他伴得小喬,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02.羅貫中筆下的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然而羅貫中似乎不同於蘇軾,他是在對比中出傷害!
事實上,全力以赴抬高劉備集團的羅貫中,終究對周瑜下手了。雖然周瑜曾經是孫劉聯盟的中堅力量,但因為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在荊州的矛盾,羅貫中終還是不惜筆墨地貶低了江東的都督。
在《三國演義》裡,周瑜雖然依舊是帥氣、智慧,但羅貫中也給他加上了很多人性的缺點,例如輕率,例如善妒,例如陰險……
而且,比諸葛亮年長的周瑜,在《三國演義》裡卻有了一個奇葩的外號:“周郎小兒”。
而且這還不止,在羅貫中筆下,“雄姿英發”的周郎,竟然是被諸葛亮活活氣死,而與之對應的是,羅貫中把周瑜的戰功全部轉給了諸葛亮,把孫權的抗曹功勞大大滴轉給劉備們。
事實上,羅貫中這樣做只有一個原因:誰跟劉備過不去,我就跟誰過不去!
03.陳壽、裴松之筆下的周瑜:江東英雄事實上,蘇軾關於周瑜的想象,基本來自於正史。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都對周瑜給予了非常正面的描述,
史書中的周瑜相貌堂堂,他”長壯有姿貌”,精通音律,少年有為,仗義疏財,在長江上是蓋世英雄一樣的存在,《三國志》裡記載:
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事實上,少年孫策和少年周瑜一見如故,登堂拜母,有無通共,很有些英雄相逢,惺惺相惜的味道。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而”曲有誤,周郎顧“,說的是周瑜的才藝之高,反映了一個人的聰慧,所以周瑜在24歲時,“吳中皆呼為周郎“,周瑜的精神風貌很有感染力。
也正因為如此,在曹操東下長江時,周瑜英氣勃發,力主抗曹,孫權將最大的信任給了周瑜,《三國志》記載了孫權當時的一句話: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而陳壽給周瑜和魯肅的評價都非常高: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04.詩人、史家和小說家的區別
事實上,蘇東坡是文豪詩人,詩人都是浪漫主義者,史書中頗有英雄俠氣的 周瑜很符合他的審美。
羅貫中是小說家,小說家都需要八卦素材,甚至於不惜把史實戲劇化處理,來增加矛盾衝突,凸顯主要人物。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必有褒貶時,羅貫中選擇了諸葛亮。
而陳壽、裴松之是歷史學家,歷史學家注重的是歷史事實,所以他們筆下的周瑜,最近接於歷史真實。
但我們不能因為不符合歷史而貶低小說,小說只需要文藝的真實性就行。同樣,我們也不能把小說人物當成歷史。歷史是歷史,小說是小說,各自有各自的價值。
事實上,小說的周瑜,遠不如歷史的周瑜有高度,更比不上詩中的周瑜浪漫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