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昨晚寫了篇關於輓聯的文章,心血來潮,特向各位請教!
13
回覆列表
  • 1 # 逆風子歸

    袁世凱背叛革命,復辟稱帝,不過只坐了73天龍椅就壽終正寢了。皇上死了不是大家都要弔唁嗎?各地還要送來表示紀念的悼文。其中有一幅送來的對聯寫的很實誠。

    上聯:袁世凱千古

    下聯:華人民萬歲

    展開來一念,寫的很不錯啊,意存尊重,平顯易懂。可有人偏有文化。喊了,不對啊,上聯五字,下聯六個字,袁世凱對不齊(起)華人民啊。

  • 2 # 四知先生

    清代劉鹹滎悼老友方旭的輓聯:

    五老中惟餘二人,悲君又去

    九泉下若逢三友,說我就來

    劉鹹滎,光緒二十三年(1897)拔貢,官達縣教諭。

    方旭他們幾個與作者是好朋友,被稱作“四川五老”。

    五人相偕共度晚年,但時不留人,相繼有三人去世,待方旭又駕鶴仙歸時,劉鹹滎撰此聯以挽。

    “悲君又去”,用語十分樸實,通俗如口語,卻表達了對老友去世深切的傷悼之情;

    “說我就來”,九泉之下遇到先走的三位老友請轉告他們,我隨後就來與你們相聚了.....讀之讓人潸然淚下!

    慈禧太后死,有人挽之雲:

    垂簾廿餘年,年年割地

    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死去,葬禮崇隆,死後“徽號”全稱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聯想到西太后垂簾聽政20餘年(實際掌權40餘年),割地賠款,國勢衰微,說滿清的慈禧垂簾聽政二十餘年,年年都割讓土地給外國,生前做了很多對不起國家的事,

    死後的尊號卻有十六個字來表達她統治期間的貢獻和美好,所以每一個字都是欺騙老天爺的。

    表達了人們對慈禧統治期間的痛恨,即使她死了,還要罵她,此聯的作者是章太炎先生。

    胡適逝世四十六週年,北大輓聯:

    大膽假設,老師沒有死啊

    小心求證,我們還是哭了

    2008年,一群北大的老教授小學生-----北大的徒子徒孫們,為悼念胡適逝世46週年,集體寫了這麼一副輓聯,這才氣,這風度,躍然字間,在如今中國,那家大學還有這種風骨?

    清末有個叫朱慧之的膏捐官員弄出苛捐雜稅搜刮民脂民膏他死之後有人送輓聯如下:

    門面有稅,募捐有稅,菸酒糖俱有稅,畫策無遺,求也可使致富

    左右曰賢,華人曰賢,諸大夫皆曰賢,蓋棺定論,今之所謂良臣

    “求也可使致富”改編自《論語.雍也》的“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原句是問子路能不能從政的。

    這裡是說原本一個從政的官員卻滿腦子都是斂財的想法。

    “今之所謂良臣”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原句為“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本來是孟子批判那些強調“富國強兵”的官員的,這裡反諷朱慧之實是“民賊”。

    金嶽霖給林徽因的輓聯: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上聯是讚美林徽因的才華。說她那一身湧現的詩意簡直就像千尋瀑布那樣飛揚綿長。

    下聯則是借林徽因的小詩《你是人間四月天》抒發了林徽因的美好。

    把林徽因形容為萬古以來在人間出現的最美好的四月天。

    非常貼切!

    徐志摩空難喪生,小表弟金庸代表查家到他家弔唁,他家送來的輓聯

    司勳綺語焚難盡

    僕射餘情懺較多

    意思是你寫下的那些言情詩詞,怎麼也燒不完,你留下的情債太多了,怎麼也懺悔不完。

    “司勳”是古代一個官名,這裡代指杜牧;

    “僕射(音“業”)”也是官名,這裡代指沈約。

    歷史上這兩人都比較風流,這裡暗指徐志摩。

    “綺語”本是指花言巧語,這裡代指徐寫下的那些文字。

    “餘情”則是指徐所欠下的風流債。

    金庸他們查家也是夠了,人都死了還要這麼狠O(∩_∩)O哈哈~這兩句話確實毫不留情,對徐的不滿溢於言表。

  • 3 # 匆匆過客85776467

    我日記夲裡抄錄有一幅,

    淚滴沉淪流滿海,

    嚎啕哭喊哽咽喉。

    橫批:痛苦流涕

  • 4 # 華山樵叟

    我曾看到一挽“牛棚“友聯,很有趣。現與諸位分享:

    上聯:昔年同受天磨,今日先歸地府,上帝必憐公,念其才氣非凡,要留在靈宵當幹部。

    下聯:過去曾是牛鬼,現在並非蛇神,

    閻君如問我,為道冤情已白,暫不來泉壤作孤魂。

  • 5 # 自在瞭然1

    其它我不知,我只知貪官死後,我們百姓說了兩句,不知可否作輓聯。

    上句:無寸功,擔當大權。搜民膏第一,無人可比。

    下句:有本事,溜鬚上臺,刮地皮奪冠,有憑能據。

  • 6 # 孤單的雪月

    “泰山其頹乎,吾將安仰

    丈人真隱者,我至則行 ”

    這是一副給岳父的輓聯,“泰山其頹乎”意指岳父大人已十分不幸。

    當然,這是一副調侃類的輓聯,理論上是不會貼出來的,可能很多人有疑問,輓聯不貼出來,寫它幹嘛?

    但事實上,有些輓聯還真不能貼出來。

    比如章太炎挽孫中山聯——

    “孫郎使天下三分,當魏德初萌,江表豈能忘襲許;

    南國是吾家舊物,怨靈脩浩蕩,武關無故入盟秦。”

    這就很有幾分罵人的意思了,隱約將孫中山比作楚懷王,所以追悼大會上並未懸掛此聯。

    於此同類的還有某位愛華人士諷慈禧聯——

    “垂簾廿餘年,年年割地;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對仗工整言之有據,正可謂不可多得之奇聯也。

    某位不知名道士的輓聯也頗具喜劇色彩——

    “吃老子的飯,穿老子的衣,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叫天尊不應,喊天尊不靈,兩腳朝天,莫怪天尊”

    “老子”一語雙關,既可以指做輓聯者本人,又是代指道家推為始祖的“老子”,也是絕妙,惜哉下聯稍顯不足。

    當然更多的輓聯還是歌頌功德,大力褒獎一番,這個可以理解,畢竟人都死了,死者為大嘛。

    比如晚清四名臣中,左宗棠與曾國藩李鴻章師徒交惡,關係十分之不融洽,但曾國藩逝世後,左宗棠卻在輓聯中感慨道——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

    無論是忠心還是知人之明,我都不如您吶。這兒感嘆完了,轉過頭來調轉槍口又跟人徒弟(李鴻章)繼續撕。

    這次左宗棠沒能熬過李鴻章,先行一步。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雖然我們是敵人,但是隻有先生您才瞭解我的內心啊。

    不過左宗棠還有過一副文采飛揚的輓聯,是給著名愛國大臣林則徐的。

    “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直在

    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

    林公在天有靈,見此評語,庶幾無憾乎?

    而說到李鴻章,可謂是謗滿天下,但是當時的知名人士給出的輓聯卻很有為李打抱不平的意思。

    嚴復先生輓聯如下——

    “使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

    設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復如何”

    這個“設晚節無以自見”,我到現在不清楚該怎麼翻譯為白話文,但是整體來說無疑是表達了一種惋惜的思想。

    大才子梁啟超的就不同凡響了——

    “太息斯人去,蕭條徐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

    悲涼意境,雄奇氣象,當的起一代人傑。

    “龍蛇起陸”是《陰符》中描述的一種地動山搖群雄並起的景象,“神鶴歸遼”應是用丁令威化鶴的典故。

    有些輓聯則是會囊括逝者的成就,比如黃炎培挽蔣百里——

    “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嗟君歷盡塵海風波,其才略至戰時始顯;

    一個華人,來寫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後結晶文字,有光芒使敵膽為寒。”

    邵力子挽蔣百里——

    “合萬語為一言,信中國必有辦法。

    打敗仗也還可,對日本切勿言和。”

    蔣百里先生終其一生都跟日本人過不去,他始終以日本人為假想敵,並特意寫了《日本人》是當時僅有的研究日本的著作。

    黃仁宇先生說,“1937年,中國被逼作戰,無全盤作戰計劃,無財政準備,無友邦支援。當日的決策,可以說完全依賴前述蔣百里的十四字秘訣:‘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和他講和。’”

    這就是一聯概括功績的典範。

    還當然有些人的功績是無從知曉的,比如特務。

    戴笠將軍死後,章士釗輓聯越——

    “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

    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

  • 7 # 韶峰人家墨緣

    我大姐夫仙逝 因我在外地 歸心似箭 的心情諸位應該理解 特為其送了一副輓聯。

    上聯 聞長兄駕鶴西去 憶四十載恩情音容尤在,

    下聯 驚小弟慟哭歸來 盼兩千裡煙雲 望斷青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裡設普通班和國際班,你覺得好嗎?你會送孩子上哪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