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腦殼的結局

    諸葛亮肯定不是蜀國第一臣,而是中國三千年歷史第一臣。其實在歷史上這麼上下一檢索,你會發現,沒有缺點,沒有缺點,真的是完全找不到缺點啊!!!道德、人格上全方位的偉光正。人民野祭;南蠻臣服;位高權重而主不疑,不僅生前不疑,身後也是崇敬有加,好像歷史上能做到這點的也就一二人吧;連眼高於頂的關二哥都對諸葛亮服服帖帖,你還能說什麼呢。然後,不管是在盟國還是在敵國都收穫了不少的崇敬,被諸葛各種虐的司馬懿稱其“千古奇才”;鍾會過定軍山祭拜武侯墓;晉武帝司馬炎更是十足的亮迷;東晉還追封諸葛為武興王。

    尤其難得的是連政敵(這種你死我活、明刀暗槍的特殊同事關係)都心服口服,前腳剛被整的稀里嘩啦,後腳就哭的稀里嘩啦,廖立“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聞諸葛亮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李嚴(李平)“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再看諸葛亮戰爭時期對待自己國家和敵國的人民: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民不憂。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中國歷史上能做到這樣的軍隊除了當時諸葛亮率領下的蜀國軍隊估計也就岳家軍和“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現代軍隊了。在當時那種視人命如草芥,動不動就夷三族的情況。李嚴犯了這麼大錯誤也只是“廢平為民,徒梓潼郡”,而且,而且他兒子李豐還繼續當官,而且,而且,廢李嚴後,亮表豐為江州都督,以“若與蔣琬協力從事職務,必可開啟道路”一語以鼓勵。這是什麼情況啊。

    諸葛亮最不上心的應該就是寫文章了吧,可人家隨便寫寫就是一篇《出師表》,而且一篇表中創造了十多個成語一直沿用至今。站都江堰上隨便這麼一看,隨手製定了一系列的水利措施,而其中一些措施一用就是1800年。人家深入南中是平叛的,是去打戰的,打戰之餘順便做了些事情,卻讓當地少數民族念念不忘直到今天。至於發明創造,木牛、流馬、連弩、井火煮鹽什麼的,隨便拿出一樣,在當時都是高科技了。說到治國,那不叫治國,那叫藝術,那種力道拿捏,是多一分則太過,少一分則不足。為什麼刑罰嚴峻,而民鹹愛之;為什麼連年征戰,而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為什麼權傾朝野,而千載以下,無人疑其忠。種種傳奇般的事蹟,無法用常理來來解釋。治國治到這份上,那不是藝術麼。倆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下第一人。當之無愧。

  • 2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諸葛亮病逝後蜀漢得以繼續存在,其實主要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原因。天時是外因,地利人和是內因。下面以史為鑑給大傢俱體說說。

    一、天時

    其實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內部精英已經形成了共識:若不主動出擊尋找戰機,偏居一隅的蜀漢必亡!

    劉備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動伐吳之戰,一是為了替關羽報仇,另一原因就是看能否奪回荊州,保持《隆中對》兩路北伐的戰略格局。

    很遺憾,夷陵之戰劉備失敗了,劉備認為失了荊州,再損耗了大半精銳士兵,而自己年事已高,接班人又不成器,蜀漢的未來極為暗淡,所以劉備才在病床上對諸葛亮說:如果阿斗不成才,你乾脆取代他得了

    但是諸葛亮不愧是不世出的人才,在劉備死後,又重新挽回了孫劉聯盟的格局。還南下平定了少數民族的叛亂,穩固了內政。然後養精蓄銳,為了掌握戰略主動權,開始北伐。

    終諸葛亮一生,區區蜀漢一州之地成為了曹魏的心頭大患,曹丕、曹叡兩代皇帝在位時主要防區都在西南。也正是有諸葛亮給曹魏施加的巨大壓力,曹魏內部無論皇帝還是大臣都極為謹慎小心,生怕被諸葛亮捉住破綻,一舉滅亡曹魏。

    但是等到諸葛亮病逝,曹叡如同卸下來重擔,完全放棄了剛繼位時候的英名神武,開始肆無忌憚的享樂。結果在酒色財氣薰陶之下,三十多歲就早早亡故,連個親生兒子也沒能留下。於是曹魏這個時候不但沒能乘著諸葛亮病逝的天大良機滅蜀,反而因為爭權奪勢,陷入內亂。

    最後因為皇帝幼弱,反而被司馬氏乘機摘了果子就是後話了。

    二、地利

    關於四川地區的地理位置,有一句俗話說的好: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

    這句話很好理解。

    因為外有秦嶺的阻隔,內有四川盆地優良的糧食產地。四川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當王朝末期,朝廷已經無力發動大規模的平叛戰爭,四川所在地的軍閥往往都會提前割據一方。

    而也同樣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論是四川本地軍閥想外出爭霸還是外部勢力想佔據四川盆地,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所以往往要等到外部軍閥決出勝負,建立大一統政權後,才有精力和財力發起滅亡割據政權的最後一戰。

    這也是諸葛亮當時勸劉備取益州的重要原因,但是諸葛亮沒想到的是劉備早死,留下來的劉禪怎麼扶也扶不起。

    三、人和

    諸葛亮死後,蜀漢沒有了立主出擊的諸葛亮,其他大臣覺的割據一方貌似也還好,至於之後誰來滅亡蜀漢,劉禪自己都不在乎,普通大臣當然只管投降就好了。

    在這樣的情緒下,蜀漢內部竟然奇蹟般的沒有發生大的內鬥(諸葛亮死後,最主要的北伐主張者,鷹派代表,不穩定因素:魏延這個時候已經被除掉了。)姜維已經被排擠到外,沒幾個將,更沒多少兵,對文官集體不構成威脅。

    所以不論是黃皓這樣的宦官專權,還是主降派的譙周,都在劉禪“無為而治”下苟延殘喘了三十餘年。直到司馬昭幹掉了曹髦,滅了曹魏最後的地方勢力,完全掌握了中原大局,這個時候只需要一次伐蜀,蜀漢就立刻手到擒來了。

    所以說蜀漢滅亡早在失了荊州時就已經註定了,只不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硬是在不可能中給蜀漢找到了最後一條路,可惜諸葛亮死後,根本沒有人走完這前半段條荊棘叢生,後半段光明正大的路,蜀漢從上到下都選擇了一條看似平淡卻是死衚衕的道路……

    真是可悲可嘆啊。

  • 3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諸葛亮為了蜀國都累死了,還不是蜀國第一臣,這是誰說的,我讓諸葛亮找他評理去,不過蜀國第一臣的說法,的確不合實際,太過牽強,應改為千古第一臣。

    劉備夷陵之敗後,託孤於諸葛亮,只有劉備知道,諸葛亮接手的是怎樣的爛攤子,心裡實在有愧,才說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的話。

    當時劉禪僅十七歲,又昏庸無能,劉備夷陵大敗,國本動搖,內外勢力風起雲湧,蜀之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中,隨時都有崩潰的危險。

    諸葛亮接手蜀之政權後,面對南方孟獲叛亂,東方吳國聯盟盡毀,北面曹操虎視眈眈,稍有差池,便萬劫不復。所以大小事務皆鹹決於亮。諸葛亮一面派人去吳國修好,恢復兩國關係,一面整頓吏治,發展生產,使蜀國經濟儘快好起來。

    堅持以法治國,立求公平公正,從自己做起,以法為主,不徇私情。後來諸葛亮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性,街亭之敗,諸葛亮只能依法將馬謖處斬,所以才有揮淚斬馬謖之說。諸葛亮在位期間,吏治十分清明,少有腐敗發生,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諸葛亮親率大軍,深入不毛,歷盡艱險,才取得成功,平定南方之亂,並取南方之資源補充蜀國之需。徵其當地強壯之士,組成無當飛軍,善於爬山越嶺,成為諸葛亮的一支秘密力量。

    諸葛亮為了蜀國每日殫精竭慮,廢寢忘食,終於使蜀國從劉備夷陵慘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走上了正軌。國家安定後,諸葛亮享樂一番,別人也無可厚非,可是諸葛亮時刻不忘劉備之遺願,抓緊治軍,又開始北伐中原。

    直到累死於五丈原,諸葛亮一生節儉,生前沒有多餘之財產,自己子女都是自給自足,死後囑託依山建墳,不帶飾物,不放葬品,來於自然,迴歸自然。

    如此良臣,亙古未有,據大權而不自立,擁強兵而不自傲,謀深而用於國事,志遠而見於分寸,塑勤儉於一身,攜正氣以社稷。持謙容於君主,懷大度與群僚,是何等的福氣,才讓劉備擁有如此之臣。而此臣者,又有何人能比!

  • 4 # 袁紹丁義珍

    不提三國演義裡那個三顧茅廬請出一路開著掛開著鎖血那個無敵的諸葛亮了吧。

    歷史上諸葛亮根本沒有小說《三國演義》裡那麼牛逼,官職也不大,只能算得上劉備賬下一名參謀,參謀長可不是他 。諸葛亮大有作為的時候是阿斗登基之後的事了,各種北伐但皆以失敗告終。

    國內橫徵暴斂導致國內民不聊生,可以說他不是一個什麼好人,起碼對子民太過於苛刻,但他對劉氏家族的忠誠還是有目共睹的,畢竟沒造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生前為什麼不使用連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