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開心雨
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一下整個清王朝的政權是不是一直在愛新覺羅皇族手裡。
大清王朝自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發共296年。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清,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後,因為皇太極死的突然,什麼後事都沒有安排,況且他的孩子也都在幼年,導致皇權競爭的格外厲害。最有希望的多爾袞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最後多爾袞力排眾議,推出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避免了八旗內亂,儲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
1644年,清朝正式遷都北京,而功高震主的睿親王多爾袞也被封為了攝政王,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也開始凌駕與諸王之上。1646年,多爾袞以調兵遣將不方便為由,把玉璽搬到了自己府中。中間多次有廢掉順治之心,若不是孝莊太后極力勸阻,多爾袞早已篡位。事也湊巧,年僅三十九歲的多爾袞意外落馬而死。死後,他的政敵紛紛出來揭發他的罪狀。兩個月後,多爾袞被定位大逆之罪,追奪了一切封典,毀墓掘屍。直至乾隆43年,乾隆帝才正式又為多爾袞翻案。
而心情鬱悶的順治帝也英年早逝,24歲就駕崩的他把身後的爛攤子留給了8歲的兒子玄燁,即康熙帝。聰慧多智的康熙16歲勇擒鰲拜,當時的鰲拜一點不次於多爾袞,獨攬大權,驕縱跋扈。康熙剷除了鰲拜,重新收回了政權。後19歲起又平三藩,三徵準格爾六巡雲南,收臺灣,為整個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年老後,雖然九子奪嫡競爭的殘酷激烈,但始終也是自己的兒子,外戚和宦官都沒有一點機會。尤其是雍正登基後,把從前的上書房改成了軍機處,特意在軍機處的門口立了一個牌子,一面寫著:謹奉世祖聖祖皇帝遺訓,後宮嬪妃妄行干政者,誅無赦!另一面寫著: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凡王公貴胄文武百官並內宮人等,擅入軍機處者,格殺勿論!軍機處的官員權利雖然很大,但它不同於宰相,仍同於皇帝的秘書班子,它更便於皇帝對國家政府的獨裁,軍機處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
直到晚清時期慈禧掌政時,出了兩個大太監安德海和李蓮英,驕縱跋扈,可也從沒有參與過政事。由此可見,整個的清王朝還真的沒有外戚與宦官幹過政,究其原因,一個是對這個問題防範的嚴謹,尤其是對太監,打擊的很嚴重。再就是,清王朝對皇權的控制手段已經達到了頂峰,外人也根本沒有機會。
回覆列表
這個不是問題,是你理解錯了
外戚和宦官並不是威脅皇權,而是一個有手腕的皇帝組建的政治格局,用外戚制約朝臣,用宦官打擊朝臣,這是皇帝有意為之的
試想一下,外戚專權主要發生在東漢,當外戚專權,皇帝會聯合宦官奪權,奪權成功後,他臨死前,也是會讓外戚掌權,然後自己的兒子再去打擊,這是為什麼?如果僅僅是外戚專權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不用外戚就行了,但為什麼外戚換了一茬又一茬?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外戚,外戚就是皇帝扶持起來的。
而宦官專權,宦官怎麼能專權呢?宦官實際就是皇帝養的狗,讓咬誰就咬誰的,宦官不是管理系統的人,不是官員,是皇帝的家人或者秘書的身份,行駛的是皇權,皇帝支援他,他就有權力,皇帝不支援了,他就什麼都不是了,
拿明朝來說,皇帝需要宦官打擊朝臣集團,沒有宦官制約的文官,會抱團抗衡皇帝,制約皇權。
清朝能避免這個,是因為到了清朝,皇權達到鼎盛,官僚政治已經非常成熟了,已經可以把權力分得足夠細,這樣一個人擁有的權力無法威脅到皇帝,皇帝自然不需要外戚和宦官來制約打擊朝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