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瀚墨尋夢

    這首五言古詩是詩人歸隱後所作,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詩人在春江花月夜泛舟溪上。"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幽字是全詩主旨,幽意支配他的人生,不曾"斷絕",這次春江泛舟,任其自然,"偶″即"遇",流露出隨遇而安的情緒。"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晚"字點明時間,"花"字切合題中的"春",看似信筆寫來,其實用心細緻。"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際夜",到了夜晚,西壑,指船己行到另一境地,抬頭望南天鬥宿,不覺己經“隔山”了。"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溪上水霧朦騰,船前行,兩岸林木伴月亮退向身後。“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這是詩人置身春江花月夜寂靜幽美又迷濛的境界中的感受,人生世事如溪上瀰漫的煙霧縹緲迷茫,我願作溪邊一持釣竿的隱者,持竿叟,引用的是在附近地域嚴子陵富春江垂釣的典故,表明詩人心跡。

    袁松年畫《春泛若耶溪》

  • 2 # 梧桐樹邊羽

    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是綦毋潛的作品。

    綦毋潛這個人,在盛唐之時詩名卓著,號稱“江右第一人”。

    安史之亂後辭官歸隱,就從歷史中消失了,不知所蹤。

    實際上綦毋潛在當時詩壇影響不俗。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將他與初唐、盛唐詩人的名字同列。他與王維、李欣、韋應物等交往甚密,時有唱酬。

    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山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這是一首押仄聲韻的五言古詩,即古體詩。

    標題《春泛若耶溪》交代了時間、地點。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我尋訪幽秘境地的心意從來沒有定止,目之所遇,皆由心生。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清涼的晚風吹送我的行舟,沿著開滿鮮花的河岸蕩入若耶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深夜小舟轉過西邊的山嶺,隔著山仰望星河,最亮的是南鬥。

    “潭山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潭面升起迷離煙霧般的水汽,小舟緩緩前行,月亮漸漸滑落到背後山林中去。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這世事啊,如此紛繁複雜,不如歸隱在此,做個持竿垂釣的老漁翁。

    綦毋潛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濛的意境。

    作為一心探尋“幽意”的詩人,置身於這種境界之中,簡直就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歸宿。

    綦毋潛帶領著每一位讀者親身感受了一遍探尋“幽意”之人“春泛若耶溪”的歷程,也帶領著每一位讀詩之人從景色到精神,進行了一次昇華。

    因此這首詩也就成為綦毋潛的代表作,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此為簡答,另開圖文詳細賞析此詩,並試著分析為什麼綦毋潛的後世詩名與當時並列的大家們隔了天地雲泥。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檢視。

  • 3 # 謝小樓

    《春泛若耶溪》是一首隱逸詩,詩人為綦[qí]毋潛。此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若耶溪即越溪,又名浣紗溪,相傳為西施浣紗處,其在今天江西省紹興市若耶山下,唐時多隱者。詩人綦毋潛是唐代詩人,他的詩與李頎、王維等人唱和最多,為唐時江西最有名的詩人,後因兵亂棄官歸隱。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幽意:幽獨的意緒。此去:指遊若耶溪。偶:二人相遇稱為偶。此句意為:幽獨的興致連綿不絕,我此去遊玩隨遇而安。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此句意為:夜晚的風吹著小舟前行,沿著一路鮮花到了若耶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際夜:入夜。西壑:西邊的山丘。南鬥:星名,因在北斗之南而得名。此句意為:到了晚上,轉入了若耶溪西面的山丘,隔著山仰望夜空的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潭煙:水潭升起的霧氣。溶溶:形容霧氣柔和迷離。

    此句意為:潭中的水霧柔和迷離,林中月色在身後漸漸低沉。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生事:世間的事情。瀰漫:本指水勢浩大,引申為渺茫、不可捉摸。持竿叟:釣魚翁。此句意為:世間的事難以捉摸,我想要做一個持竿釣魚的隱士。

    此詩的寄意並不出奇,奇的是詩人敘景寫意的匠心。詩人因為“幽意”不斷,所以遊玩“隨所偶”。然後由溪口至西壑,空間轉換之間,幽景自出;“晚風”吹著小舟前行,“際夜”到西壑,月兒“低向後”,在時間的流逝中,詩人於“西壑”仰望南鬥,於潭邊觀水霧“飛溶溶”。在空間轉換、時間流逝之中,詩人找到了首句所言的“幽意”—內心安寧。最後一句是此詩的重點,詩人非常直白的點明自己的歸隱之意,雖失委婉雋永,卻也表明了詩人此時放開了“生事”、歸隱之願的迫切,其赤子之心很是得隱者的真意。

    此詩寫景獨具匠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益細細品味。明陳繼儒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裡評道:“遺其行跡,動乎天機,詩至此進乎技矣。”

  • 4 # 文化一家人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詩人綦毋潛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綦毋潛,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贛州)人。開元年間進士,官至遷右拾遺。安史之亂後,歸隱家居,與王維,李頎,韋應等著名詩人常有詩唱和。他的詩風格清麗幽秀,擅常山林孤寂之情的描寫,流露出隱逸超脫之意。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山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若耶溪,位於浙江紹興南的若耶山下,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故又稱浣紗溪。作者透過月夜泛舟於溪上,描寫春江花月夜的溪畔景色,抒發作者以物喻情,以景抒懷的一種情懷。詩中作者流露出來的超脫出世的心緒和夜溪景色渾然一體,相互映襯,給人一種超脫自然的美感。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開篇第一句便把幽閒的情趣帶入其中,泛舟蕩去,無所顧忌,漫遊開來,情趣無限。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第二句描寫的晚風清涼吹動的小舟前行,不知不覺間流蕩到了溪口邊。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第三句描寫小舟又轉過了山谷,隔著山巒都能望得見南方的星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第四句描寫水面上泛起的溶溶煙霧,把月色和林木都掩映著靠後了。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最終,景色描寫完了,該描寫作者的心態和願景了。這才是詩眼,是作者吟誦為文的精華。往事如煙,漂浮渺渺,真想在這樣的景色情景中,做一個釣魚的老者,悠閒無憂地度過一生。

    細讀全詩,作者超凡脫俗的心境一目瞭然。景寫得嫻靜典雅,舒緩有致,如夢如幻,如泣如訴。但任何美妙的景物,無非是為了作者的心境做鋪墊。歸根結底,還是要抒發一種心境,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情懷的展望。

    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盡情的抒發,從字裡行間展露無遺。確是一首上好的佳作。

  • 5 # 文字的二三事

    《春泛若耶溪》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綦毋潛,由題目可知,全詩是詩人於春季泛舟若耶溪所見。最後一句“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表明,雖然詩的大部分都在寫景,但也不單單如此,其中寄寓著詩人對幽意生活的願想。

    《春泛若耶溪》的全詩如下: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詩的大意:尋覓幽意生活的腳步從未停下,此次泛舟毫無目的,全憑所遇。傍晚的風吹動行舟,鮮花一路追隨,直至入溪口。夜幕降臨,小舟轉向西邊山谷,仰望夜空,隔山可見南鬥星宿。瀰漫在水潭上的霧氣柔和迷離,樹林上方的明月向後移低。世事渺茫無盡,甘願化為持竿垂釣的老翁。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尋訪幽意歸隱的生活對詩人綦毋潛而言,這樣的想法從未斷絕,然而詩人的腦海裡卻全無具體的目標輪廓,所以此次春季泛遊若耶溪盡憑途中所遇。首兩句詩統領全篇,為下文的舟中所見解釋原因且埋下伏筆。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中間六句是詩的第二大部分,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寫泛舟時的所遇所見。傍晚時分,晚風的助力使得船舟加快了前進的步伐。鮮花一路伴隨,直至入溪口。時至夜晚,行舟轉向西邊的山谷,隔山仰望星空時,詩人看到了南鬥星,可謂美輪美奐。隨著時間的推移,樹林上方的月亮移低向後,此時水潭上聚集了柔和迷離的夜霧。至此,景物描寫戛然而止,隨即詩人發出了泛遊若耶溪後的慨嘆。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世事渺茫繁冗,無盡無止。為給生活做減法,刪繁就簡,“我”願意手持釣竿,在此地化為臨溪垂釣的老翁。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名篇《春泛若耶溪》?前言

    綦毋潛qi"wuqian(692-749),字孝通,虔州人(一說荊南人)。南宋時,虔州被改名為贛州,如今是江西省排名第二的城市。贛州因贛江而得名,也因為贛江的水路交通發達,成為古代的重鎮。

    綦毋潛大約在開元十四年(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後因安史之亂後歸隱不知所終。

    一、這首詩寫了什麼

    《春泛若耶溪》被收錄入了唐詩三百首,成為綦毋潛的代表作。

    題目中的春,表明了時間,在詩句中有體現;

    整首詩都是圍繞題目中的“泛字而寫。

    若耶溪,是詩人泛舟遊玩的地點,在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

    南朝時期的王籍、謝靈運,唐代的李白、杜甫、元稹、孟浩然、劉長卿,宋代蘇東坡、王安石、陸游,明代王守仁、徐渭等人,都曾泛舟若耶,留下無數詩篇。

    詩中描寫了綦毋潛春遊若耶溪,眼中所見的景色。這是一首純粹的山水詩,沒有懷古言志的內容,而是透過對於清幽山水的描寫,表達了自己歸隱的意願。

    二 、押上聲韻的古體詩

    到了唐朝綦毋潛的時代,科舉已經開始考律詩的創作。詩體有了明顯的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

    這首詩是一首押仄韻的古體詩。唐古體詩與後來的宋詞在押韻上基本用鄰韻通押,但是有一個不同之處。

    這個不同,就是古體詩的仄韻中,上去聲很少通押,而宋詞中上去聲通押是常態。

    例如綦毋潛的這首詩就是明顯的上聲韻古風: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山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偶、口、鬥、叟在今天也是上聲(普通話三聲),比較特殊的是“後”這個字,表示前後的“後”在這首唐詩中是上聲而不是去聲。

    例如綦毋潛的好友儲光羲《述華清宮五首》之一

    上出蓬萊時,六龍儼齊首。長道舒羽儀,彤雲映前【後】。天聲殷宇宙,真氣到林藪。

    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山中敘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無所有。風鳴靜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內,誰論千載【後】。張奉娉賢妻,老萊藉嘉偶。孟光儻未嫁,梁鴻正須【婦】。

    後、婦,都是上聲。

    三、簡析

    1、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第一句寫了泛舟出遊的目的和心情。山中探幽之意未滅,遊玩泛舟,隨遇而安。

    2、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花路,點出題目中的春字。春天的黃昏詩,詩人在晚風中泛舟進入若耶溪。

    3、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到了夜晚之際,輕舟轉過西邊的山谷,抬頭可以望見南方夜空中的星斗。

    4、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溪水中有淡淡的煙霧,山林中的月亮在夜空中漸行漸遠。

    5、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人生的際遇,令人迷茫看不清方向,還是做一個溪山之間的釣翁更愜意呀。

    結束語

    綦毋潛曾經兩次歸隱,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第一次歸隱,後再天寶初(約742年前後)返洛陽、長安謀求復官。第二次歸隱是在安史之亂後,綦毋潛此後不知所終。

    這首《春泛若耶溪》有一種超然世外的閒雅,看不出兵火之氣,或許是其第一次歸隱時的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要租門面,如何找到真正的租主,在哪裡可以查詢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