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也來推薦一本最近剛看完的、偏冷門的小說——張恨水《紙醉金迷》。張恨水先生寫作生涯中產量極豐,這本書在他眾多作品中也算是比較冷門了,但是我卻偏愛這一部,甚至超越《啼笑因緣》、《金粉世家》。 小說的歷史背景是上個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前夕,故事發生的地點是民國政府因為戰爭遷都的重慶。大時代背景下可以大書特書的人物極多,比如戰爭英雄、民族英雄,但是該書卻寫的是相對比較平民化的人物。有隨政府搬遷到重慶的底層公務員;有受過新式教育的家庭婦女;有嗜賭如命的職業賭徒;有唯利是圖的投機商人;有八面玲瓏的銀行家…… 小說人物雖多,但個個鮮活無比、躍然紙上。投機商人是那個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由於戰時運輸封鎖,導致重慶生產、生活物資奇缺。今天一桶鐵釘或一包棉紗價值100萬法幣,明天可能就會價值150萬,所以囤積居奇的投機商人就應運而生。這些人越是囤積物資,物資價格就越高。受害的當然是普通老百姓,所以這幫人是相當可惡的。 太多太多,不再多說,書裡見。
7
回覆列表
  • 1 # 通古博今老農民工

    在我睡覺的地方約有40餘本各類圖書。我手不釋卷的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我腦子裡經常盤旋”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社會都怎樣進展的。經常讀史書在腦子裡就會形成一個歷史大鏈條,以達到使思維貫通古今?展望未來,,,,

  • 2 # 元谷元

    這些天借晚間時間讀《陸游傳》,深為感動其愛國情懷,最難得的是他一生堅守初衷,一以貫之,也對早已熟念的名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了更深的感悟。

  • 3 # 小北時代

    最近在讀《特朗普自傳》和高陽的《胡雪巖傳》,前者主要關注特朗普如何用人以及如何借用媒體,後者雖然是虛構的,但高陽的這部作品值得一讀。

  • 4 # 泛海一月

    最近在讀經濟學方面的書藉。重溫了一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再系統學一下《博弈論》等書籍。因為經濟學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太密切了,它是一門顯學。懂了它,你認識這個世界就會更加深刻。

  • 5 # 一片雲7737

    我最近對老版本書感興趣,九十年代的將就,八十年代的樸實!00年代圖書反映生活!

    從小到大,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前前後後讀了幾萬冊圖書吧!家裡還收藏幾櫃子的書,當然不能和收藏家比了。初中讀四大名著系列,高中讀金庸系列,大學讀魯迅系列,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書。

    可能有人說你怎麼會對地圖感興趣呢?因為在11年之前我的目標是讀萬卷書,11年之後目標是行萬里路。無論走哪裡不得有地圖麼?當然有人說不會上網查閱下載麼!不,我走到一個城市,就是喜歡買一份地圖,那上面有這個城市的所有資料資訊,旅遊,交通,住宿,美食等等,我現在都有一櫃子地圖了!

    當然,從11年之後,每年我都要出去走一圈,就是自助遊。到今年,已經走了17個省市,一百多個城市。省會城市去了15個,國家重點歷史文化城市走了29座。今年夏天我準備去安徽的安慶,合肥,壽縣,鳳陽,徐州。主要目的是看看淮海戰役路線和朱元璋老家。

    其中重慶湖北陝西去的城市最多,重慶38個區縣走了22個,湖北去了十堰,襄陽,荊門,荊州,宜昌,武漢,孝感。陝西省去了安康,漢中,寶雞,榆林,延安,西安。最大的收穫就是,與其讀書,不如行路。看別人描繪如花如夢但終究還是要自己走走才有收穫。

    本來是談書的,可我拉拉雜雜的說了這麼多,好像與讀書沒多大關係。不過,我覺得,行走就是讀書,讀風景讀風俗讀城市,用心去感悟,會比書上收穫更多,大家覺得呢?

  • 6 # 舟一葉

    最近在讀《烏合之眾》很薄的一本書可看了兩週了才看一半。只能說,這樣的書看一遍跟沒看一樣。如果喜歡心理學可以看看,裡面有很多辯證,稍一走神就要重讀。很費力,但這種書卻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7 # Yuki155049854

    《麻雀》的編劇海飛老師一本抗戰小說《回家》;整本書貫穿“回家”這個詞。在戰火紛飛的時代,每個人都想回家,無論是華人還是日本人。將當時的宏觀場景濃縮到四明鎮這樣一個小小的空間,陳黃倆人的衝突是國共兩黨的衝突的縮影、日軍的瘋狂追擊、麻三的大義滅親,以及戚杏花對陳黃開始的排斥到最後的敬重。

    每個人都在點題,每個人最後的目標都是“回家”。

  • 8 # 讀書寫字講故事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自從遠離家鄉就懂得,再艱難也要保持堅強,因為沒有人會幫你擦眼淚。每個姑娘都有機會變成一個美麗的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努力。努力不下去的時候,就看看前男友和現女友的美好生活。一段愛情,或許重要的是感受,而不僅僅是享受。自律帶來的自由,恰恰就是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女孩子,才更應該去努力。一點點把自己的世界構築得寬廣,在那其中活出濃烈而精彩的人生,才是真正被時光奪不走的永恆快樂。

  • 9 # 葡萄摘不到

    《星星上的人》,卡羅琳 帕克斯特寫的,關注的是自閉症兒童,書中對每個人物的描寫各有特色,尤其是主角蒂莉,把她的易躁易怒突然的無可理喻與獨特的興趣、奇幻的想象力寫的讓人印象深刻。書中採用媽媽,妹妹,蒂莉三人視角,把飽受自閉症困擾的一個家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寫出來了。同時光看書清新又溫柔的封面還真的想不到最後結局這麼讓人意外。挺有趣的一本小說。

  • 10 # 穀子雲

    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是《中毒的愛》!這本書的作者用不一般的寫法帶我們重新回望了自己的童年!然後展開來寫作為父母應該如何與自己的小孩相處,而不是“相愛相害”!

  • 11 # 愛笑寶媽歐丹丹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但很少看相關書籍,都是自己瞎寫。

    直到接觸自媒體寫作平臺一年以後,也就是2018年底,我才有一種危機感和無力感,我覺得肚子裡的墨水還是太少,很多知識都是半桶水。

    雖然好幾個平臺運營得還算有點效果,但不管怎麼樣,為了以後能寫出更多好的文章,我必須重視寫作技巧這一塊兒,要系統地學習才行,要成為這個行業的精英,看書提升自己是第一步。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找到喜歡的書也很重要。經過多方打聽,我選擇了它。很多朋友都問我這段時間看的啥書,沒錯,就是下面這本啦。

    它是我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每天抽出時間翻一翻,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閱讀著每一句話,每天進步一點點,真的很幸福。

    書中大部分觀點我都認同,作者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很多經驗都值得借鑑,他分享的自媒體寫作方法寫進了我心坎裡,回味無窮。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我的心真正地融入了書裡的世界,這種體驗很奇妙。因為,以前的我只有看《紅樓夢》才會有這種感覺。

    可能是從小對寫作的熱情感染了自己,確認過眼神,這就是真愛,哈哈哈

  • 12 # Gloria聊情感

    最近在看《遇見孩子遇見個更好的你》

    今天看了三個章節。

    第三章,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裡面談到一般來說父母有五種型別:長不大的父母,潮人父母,直升機式的焦慮父母(我應該就是這種),互相依存父母,怕痛父母,每一種父母型別後專門給介紹瞭解決辦法,但我個人認為這些辦法沒什麼意義,當然或許是因為我今天是略看,沒有深入。但這一章節有一句話很打動我,文章說:很多人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其實不是在做父母,也不是在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滿足自己童年未得到的滿足。

    我覺得我就是這樣。我童年沒得到的關注,現在總期待能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得到。

    第四章,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這章也很直接,說其實父母生孩子氣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事,而是因為父母自己情緒不好,是的,我就是這樣。但這章文字很治癒,文章教了些比如說深呼吸等不要生氣的辦法,個人認為很難實現,但是文章很寬容地說最重要是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別人。

    這是句大實話。

    第五章,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這本書有個很好的地方在於每個章節會有提問,幫助讀者深入思考。比如說這章讓你深入思考你的父母給你傳遞的是什麼價值觀?你又想給你的孩子傳遞了什麼價值觀?你做了嗎?是怎麼做到?

    我發現我想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和我實際做的是不太一致的,比如說我希望傳遞快樂健康和積極向上,但我以身作則的可能是相對悲觀,不那麼健康和偶爾的積極向上。

    需要認真反思。

    這章還有個非常便於實操的好建議,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出比較適合的價值觀,以及建議孩子們要根據年齡段在家裡承擔什麼工作,做錯事適合什麼樣的懲罰。

    實操起來,感覺很實用。

  • 13 # 田長旺

    建國十週年短篇小說選。透過歷史煙雲,更加珍惜時下太平盛世!知足吧!當下的人們!兵荒馬亂,飢孚遍野,民不聊生是我們的最痛!

  • 14 # 淺歌千里

    牛排比肉泥好吃。 多看書,少報班。正在讀《創造難忘的人物》,第一部分,"研究人物"。

    "說話做事都一樣的不同名字",國內這些一茬一茬的古裝劇,架空劇,極優秀的除外,似乎作者編劇導演都不存在這種困擾。人物性格、行事作風,貓系變狗系習以為常,全無邏輯可言,何況劇情。人物連二維都不算,就是條直線。不過也有好處,做飯的時候看非常適合,因為一不用腦子,二是斷了半集也能看懂絲毫無壓力。

    為什麼《權遊》那麼火,對比下就知道了。人物豐滿、立體、獨具個性、背景深厚,每個人都迷一樣地挖掘不盡,時時反轉,比如"弒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鄧超《銀河補習班》裡,馬飛不寫作業隨便玩就能變成年級前十,你們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