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影Vanguard
-
2 # 娛樂一隻貓
看到《銀河補習班》被誤解成這樣,我忍不住想說一下,畢竟我家也有孩子,作為家長誤解了這種教育方式,到時候,照貓畫虎的跟著學,耽誤了孩子,也是得不償失。
真相是什麼?馬皓文認為馬飛學習不好是因為自身對學習牴觸,也就是沒有主觀能動性。
首先他試圖改變馬飛的想法。他最開始是從心理上下功夫,他問馬飛,你的理想是什麼?孩子說媽媽讓我考清華、北大。但他告訴孩子,清華北大隻是過程,最終你的理想應該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所以他帶著孩子去玩、去看,知道孩子以後想當航天員。帶他去了解航天事業是什麼樣的、去看航天展。做著一切只是讓馬飛知道他想實現這個理想,他、就要好好上學,並且要有一個不錯的成績。(其實就是馬飛被他爸套路了,洗腦了。)
這麼做的效果怎麼樣呢?這麼說吧!如果之前馬飛學習是別人推著他走,可能他還不願意走,沒事往回退兩步。那現在的他,就是是自己想辦法往前走,甚至你拽住他,他也會掙脫掉,繼續往前走。這要比你想辦法推他走,還試圖勸他不要反抗好用得多。
而領他玩不過是父子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或者可以說是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父親建議的一種方式,重點不是在到處玩,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得引導。
學校作業不是好學生的標配接下來說馬飛不寫作業的問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應該是初中一年級,其實,學的東西對我們來說不太多,但對於小孩子還說其實是很複雜的,但因為有了目標,他開始決定學習,這個時候他爸爸告訴他一句話,不要停止思考。
其實,這是學霸和學渣得區別,學霸總是在思考這個是為什麼?這個題為什麼答案是這個,學渣則是不斷地想背下來,是不是我就能會的,而不喜歡思考為什麼。所以他改變了孩子學習的思維。
然後他開始從頭學,那個時候他應該沒時間寫學校作業,因為他的時間都用來學前面落下的內容。後來就算學習跟上了,其實,他也沒寫作業,因為他已經掌握了學習方法,學校作業適用於大部分學生,因為它是複習和鞏固的過程,但如果在學校已經把知識點學透了,就沒有必要再寫了。只是浪費時間。就跟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是做題最多的那個,是一個道理。高考狀元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是陷入題海戰術。當然我不是說題海戰術沒有用,只是說特殊的人有特殊的方法。題海戰術其實適合大部分學生。
馬飛爸爸比較開明,允許他不寫作業,甚至還會給孩子買電腦,讓他玩,因為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的獎勵去促進。一味的壓榨,孩子只會產生厭學心理。所以馬飛後來的培養道路走得很順,一路第一,實現了他的航天夢。
-
3 # 淺淺的教育
暑假裡上映的由鄧超主演的《銀河補習班》,我還是很認真觀看了。這部電影有淚點,有笑點,很有感染力。但是作為老師,對電影裡的馬飛同學不寫作業,隨便玩,在父親馬浩文的短期的教育下,使一個即將被退學的孩子變成了前十,這樣的情節我還是不相信的。這就是在給家長們灌心靈雞湯,不可全信,要理性看待問題。
我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簡單介紹下劇情:
在《銀河補習班》中,鄧超塑造的人物形象叫馬浩文,是個造橋工程師。因為被徒弟修改了資料,由他設計的大橋在通車時橋發生了倒塌事件。馬浩文被陷害入獄。被判7年有期徒刑。就是這七年時間,讓馬浩文錯過了自己兒子馬飛的最重要的成長時光。馬飛因為缺少父愛,母親和繼父對於他只是疼愛,但是疏於管理,造成馬飛調皮搗亂,成績低下。面臨著被學校勸退的危機。
此時馬浩文刑滿釋放。來見兒子,於是和學校的閆主任打賭,用一年的時間從倒數考入前十,就不被勸退。於是馬浩文用他的特殊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一年的時間裡,成為了年級前十的優秀學生。讓閆主任對馬飛刮目相看,寄予厚望,希望他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給學校爭光。閆主任連馬飛上光榮榜的照片都準備好了。可是馬飛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喜歡的航天事業。做了一名出色的航天員。
這就是一個影視作品,是供大家娛樂的,所以我感覺大家不要較真,也不要信以為真。不過馬浩文在電影裡的有幾句經典臺詞還是很有道理的。
其一:把自己的橋修好,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大的事。馬浩文是個造橋工程師,他用造橋來比喻人生在世,就要認認真真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大人把大人“橋“修好,孩子有孩子的事情要做,孩子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馬浩文教育孩子,你必須幹好現在你需要幹好的事情,那就是學習。你只要一直想,你就會幹好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其二: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每天拉弓又有什麼意義?這是告訴馬飛,你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你想要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奔著這樣的理想去努力。永不停息,也許自己的資質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做最努力的。
其三:爸爸是個永不服輸的人。馬浩文從一個人人敬仰的造橋英雄淪落為階下囚,妻子也在那時選擇了離開他,一路坎坷。人生哪裡都是坦途,遇到困難,面對失敗,要敢於面對,永遠不服輸。這是鼓勵馬飛即使現在學習成績低下。但是隻要不認輸,永不放棄,勇往直前,一定會取得勝利的。人最怕的不是輸了,而是你認輸,服輸,自我放棄了。那麼你就真的的輸了,並且輸的很徹底。
其實馬爸爸這是從另一個側面鼓勵馬飛,要努力進取,堅持就是勝利。
其四:教育不只是課桌和椅子那麼簡單,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在馬浩文的教育下,馬飛兩次面對死亡,都成功脫險。一次是洪水暴發的時候,馬飛透過動腦筋成功自救,還有就是成為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時候,是父親的話激勵他不放棄,遇到困難尋求解決的辦法。又一次與死亡擦肩而過。圓滿的完成了航天任務。順利返回地面。
教育不只是學會書本上知識那麼簡單。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理論聯絡實際。我們的學習不只是要為了應付考試,我們的學習是為了培養自己更好的生活能力。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比教孩子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孩子獨立思考。只有擁有思考能力,才能面對人生中各種困難和問題。
這些都是影片裡的突出人物形象,設計的幾個片段。
但是生活就是生活,影視就是影視。電影可以透過一些特定的場景來表現偉大的父愛和與眾不同的教育理念。“最好的學區房就是書房”。但是,請大家不要模仿,也不要急功近利。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本就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見效。
影片用了誇張的手法,他突出馬浩文不一樣的教育方法。上學路上父子倆躺在草地上談心,試想現實生活中,怎麼可能呢。還請一個月的時間去看航展,馬爸爸的目的是叫孩子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努力學習,可是現實中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呢。
本來學習成績就差,還請假,不學習,最後還取得了年級前十,你要相信,那這世界是上就沒有學渣了,學渣一經過努力就變成學霸了。其實影片誇大了教育的方法,覺得教育方法得當,就會使孩子有質的飛躍。而忽略了,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飯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或許馬爸爸的教育方法很正確,對於馬飛的學習肯定會有很大的幫助,馬飛也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靠的是堅實的根基。而馬飛就是根基不牢的孩子。
在馬爸爸的正確教育下,再加上馬飛同學的個人努力,假以時日,馬飛一定會取得成功。但是絕不會像影片中所表現的那樣,一年就由倒數步入年級前十。而且那還是個重點學校。你當別的孩子都是吃乾飯的嗎?人家都停滯不前原地等待他進步嗎?
-
4 # 小顏說劇
也許有很多人認為在如此短時間提高成績是不可能的,但我認為是還是可能的。
第一,初中教的東西很多都是基礎,其實很簡單,有很多是老師反反覆覆教的,只要認真聽,沒什麼不會的。就算上課不聽,下來細細琢磨一道題也是很有收穫的,因為很多題目都是大同小異的,且不像高中,大學那樣變化更多。
第二,小學初中其實更多的是樹立學習的興趣,找對學習的方法。相信你也看過很多拼命學習最終成效卻不好的人,也要不怎麼聽卻始終前幾的人。拋開天賦不談,更多的是學習的方法不對,目標不對。
所以當馬飛樹立了自己未來當航天員的目標,以及對學習的興趣後,他便一路開掛走進了前十。而且這一段路並不是短時間的,畢竟也有一個學期,電影中也有告訴我們他白天學習,晚上補課,只不過他艱辛學習之沒有體現出來罷了。所以他考進前十還是情理之中。
-
5 # 水一白聊歷史
前段時間在電視上看的這部電影,說實在話,當時看到鄧超說出年級前十名的時候,差一點就換節目了。一個常年沒跟孩子接觸的父親,只憑一時之快感,就設立一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這是在害孩子。如果其他孩子的家長看到了,以為孩子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就能順利到達年級前十名,那就更是影響巨大了。
幸好,我後來堅持看完了,裡面有幾句話還是非常打動我的。
先說這個問題吧不寫作業隨便玩就能變成年級前十,這肯定是不可能的。電影裡也是有下面這幾個步驟的。
尋找動力:首先電影裡的馬皓文先給兒子樹立了一個目標——年級前十,這是動力。
制定計劃:電影裡馬皓文將所有教材摞在一起,高度,然後除以天數,每天讀多少,這就是計劃。
執行計劃: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所以每天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是馬飛一直在堅持的。
適當放鬆:在學習之餘適當的放鬆是必要的,既是給大腦放個假,也是為未來的學習增加能動力。與此同時,家長對孩子適當的獎勵也是必不可少的。
課外擴充套件:針對孩子的興趣,提高見識、擴充套件視野,讓孩子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考慮問題,這也是對孩子學習有提高的。
一學習提高到前十名可不可能?其實這些方法,很多大學生都懂得,每次學期末臨考試的前幾天,我們就能看到眾多突擊的大學生在看書,在那段時間裡,他們看的是什麼書?教材!時間緊迫,必須讀完,那就要求嚴格地執行計劃。至於結果呢,一般來說,只要有一週左右的時間認真地複習,大部分學生都是能順利拿到六十分的。
但是讓一個年級靠後的學生,在一個學期裡提高到年級前十名,尤其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校的年級前十名,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無論你用什麼方法來學習,在當今中國都是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的。說可能的,就是太低估現在學生的能力了。
這也是我當時,非常想關掉電視的根本原因。
不是說這個方法不好,實際上這個方法非常好,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其實就是這樣做的,但是僅僅看教材的學生,無論你是多麼樣的天才,你都很難拿到那個前十名了。馬飛當時是因為時間只允許他讀完教材上面的內容,按照最初教導主任的意見,班級前十名,這個目標雖然希望也非常渺茫,但是至少還是有一丁點希望的。
電影裡打動我的點單純這個問題來說,我希望家長們多領會精神,比如給孩子適當的減壓、放鬆,採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等等,但也不要把一些問題想得過於簡單。
與此同時,電影裡面幾句話,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
【學習本應是一個人保持一生的習慣】
【人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
【保持腦子一直想,一直轉,你就能想到辦法】
人生最幸福的事,也許就是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事,然後保持學習的習慣去做好它。
-
6 # 血染戰旗紅
這樣的天才在現實中是有的,只不過非常少罷了。咱今天就給你講一個,不過先說明,這個傢伙我不喜歡他,但大家最好一定要知道他,因為他曾經是我們中國最可怕的敵人,有史學家說,假設當年日本按照他的戰略設想來幹,別說臺灣省了,咱們中國能不能收回東三省都是個問題。這個傢伙是誰呢?他就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炮製偽滿洲國,後來又因為太優秀被同僚妒忌,早早被趕出軍界,二戰後自告奮勇的跑去當戰犯卻沒人要的石原莞爾。
喏,就是這傢伙。
石原莞爾是日本陸軍大學校建校60多年來培養的唯一一個具有戰略頭腦的人才,而且是自學成才的。據他的老師、同學回憶,陸大的課程非常多,學習很緊張,許多同學都是廢寢忘食加班加點的學習,有很多人一天幾乎就睡五六個小時,其他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可石原莞爾這傢伙卻像個無事人一樣,該吃吃,該睡睡,大部分時間都是找人侃大山。大家對石原莞爾既喜歡又討厭。喜歡的是石原莞爾這人思維敏銳,對很多問題和事物有獨特的看法,討厭的是如果聽他侃大山,自己的課程又落下了。但石原莞爾就是那樣,雖然整天像無事人一樣,可每次考試他都名列前茅,都在前三名,從來沒有掉到過第四名。最後畢業考試,本來他考了第一名的,但學校領導暗中做手腳,將他降到第二名去了。
學生時代的石原莞爾
學校領導幹嘛要暗中做手腳呢?原來按照陸大的慣例,畢業考試第一名的學生有御前演講的資格。前面咱說了,石原莞爾思維敏銳,對很多問題和新生事物有很獨到的見解。比方說他在考陸大的時候,考官問他:機槍擺在什麼位置最好?他邊回答邊手舞足蹈的比劃:裝在飛機上,對著地面掃射,啪啪啪啪啪啪啪……,結果把考官弄得目瞪口呆。以現在的眼光看,他的說法當然是沒問題,但你要知道,在他考陸大那會,飛機才誕生沒多久,絕大多數人眼裡都還沒有戰鬥機這概念呢。後來他聽說外國的科學家發現了鈾裂變,馬上就斷言,如果這技術用於軍事,製造出鈾裂變炸彈(即原子彈)將對戰略戰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戰爭可以瞬間決出勝負。只是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祖國會成為第一個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被原子彈轟炸的國家,真的是“瞬間決定勝負”了。正因為如此,在當時的老師、同學眼裡,石原莞爾成了個怪異的人。學校領導怕他在天皇面前說些什麼“不著調”的事給學校惹麻煩,於是就暗中做手腳,將他的成績降到第二名了。
但石原莞爾的可怕之處在於他的戰略頭腦。按照他的戰略設想,代表東方的日本和代表西方的美國遲早要進行一場決戰的。為了準備這場決戰,日本需要一個可靠的大後方,於是他選中了物產豐富的中國東北。他的設想是,佔領中國東北後,日本不能再繼續擴大對華戰爭,而是想方設法的和中國講和,逼迫、利誘中國承認偽滿洲國,然後日本再全心全意的幫助中國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和中國結盟。對於蘇聯,他主張日蘇要締結友好同盟條約,彼此不為敵,不要和德意法西斯結盟,不要站到全世界的對立面上去。他這設想一成功,結果就有可怕了。不加入德意法西斯軸心國,和蘇聯締結友好同盟,日本就不會成為全世界的公敵;逼迫、利誘中國承認偽滿洲國,中國就永遠的失去了東三省;再和中國結盟,幫助中國富國強兵,以中國的資源和日本的技術相結合,將產生巨大的質變和量變,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只可惜他這戰略設想全讓他那些戰術一流戰略末流的師兄弟們給搞砸了。而且由於他自恃聰明,恃才傲物,和同僚、上下級間搞不好關係——例如他經常看不起東條英機,稱他是頂多能管好八九挺機槍的“東條上等兵”。儘管後來東條英機做到了陸軍大臣、日本首相等,軍銜和職務都比他高很多,但他對東條英機的稱呼依舊沒變,依舊是張口“東條上等兵”閉口“東條上等兵”。在日後的東京審判上,作為證人出場的石原莞爾還是直言不諱的跟法官說“東條上等兵能管理好倉庫裡的八九挺機槍就不錯了,再多一兩挺他能不能管得過來還是個問題呢。”正因為不能容於同僚和上下級,所以七七事變後不久,他就被貶到陸大教書去了。東條英機當了陸軍大臣後,怕他在陸大說自己的壞話,書都不讓他教了,直接擼了他的一切職務,讓他滾回家了。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他在戰後躲過一劫。日本投降後,盟軍滿大街的抓戰犯,石原莞爾在家裡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乾脆直接跑到盟軍司令部去質問: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是我石原,建立“滿洲國”的也是我石原,為什麼我沒資格當戰犯?結果被人當成瘋子給轟了出去。
-
7 # 快活的瀟灑弟弟
有什麼不相信的,其實大部分人比較適合勤能補拙這句話,但是呢,天賦這個東西,真的不是不存在的,有些人只要聽聽課,連題目都不用做,等到考試時候,就是能夠利用老師再課堂上講的知識再模擬測試中得高分。
有些孩子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學習上,講句實在話,我高二文理科分班的時候分班就是普通班,當時天天打遊戲,上網通宵,你看有些人整天就在教室裡,晚自習也認真看書,課間時間也埋頭學習,但是成績根本就沒變化,我不覺得是他們有多笨。我總覺得是他們沒有靜下心來把心思放在學習裡面。
最嘲諷的是,有一次月考,我全程草草寫完,然後考了班裡第一,emm,這一度讓我感覺膨脹!“我那麼強的嘛?”最後高考的時候,我這個天天打遊戲上網咖去通宵包夜的一個人,高考成績居然是第一,我可不是為了誇自己,
emm,所以說天天在班裡看書的人,不一定是第一,有些天賦好的人,理解能力強的人,上課那45分鐘,可以抵過別人好幾天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率,普通人比不過很正常的。
-
8 # 憂藍色土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下螢幕前在座的各位,你們回想下你們學生時代是否真正的熱愛過學習或者說願意為之拼盡全力甚至不眠不休,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將學習當做自己的摯愛,那麼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不寫作業你也可以年級前十甚至第一。
首先希望大家不要理解錯誤這部電影的含義,它不是說希望大家放棄學習去無所謂的玩耍就想要不勞而獲的獲得好成績,它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從孩子的興趣和思想入手,讓孩子變得不牴觸學習,想要去學習,想要為了什麼而學習,他能夠從思想上根本的熱愛學習!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學生時代的初中我的成績一般,但所有學科裡唯獨生物能夠單科年級前十,不是因為我課下經常去複習而是當時的我對於課本內的知識很感興趣,想要去探索其中的未知;反過來說英語是我最差的科目,當時的班主任還是英語老師,我是真的沒少捱罵被罰抄寫,甚至體罰,課下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複習和寫英語作業,但幾乎就沒有及格過,甚至現在大學畢業的我英語還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這是因為我從心底反感英語,反感有關英語的一切。
所以我感覺應該從興趣和孩子的內心去讓他們喜愛學習,這樣或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要從心底的去熱愛一件事,那麼學好它就變得輕而易舉。
-
9 # 太平洋電腦網
問題:鄧超《銀河補習班》裡,馬飛不寫作業隨便玩就能變成年級前十,你們信嗎?
回答:這是影視作品,即使是根據一定的事實改編,但是為了提高節目的效果,一定會有一定程度的上的不符合實際。
不寫作業就能年紀前十?馬皓文讓孩子自由發揮,想玩就玩,但是同時也給孩子制定了目標,制定了學習的計劃。而且根據孩子的實際去刪減需要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孩子的成績,最後拿下了年紀前十。
說實話,在電影裡確實很鼓勵人心的。但是實際上,這種人我只是見過一個。我們高中有一個學神,也是不學習,上課睡覺,下課玩遊戲,最後還是考上上985的大學。
但是,這種人永遠都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都是每天很認真的學習,但是依然考不上985。
你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傳說中的學神,我們這個學神在高一的時候就去參加全國的物理競賽,得到了二等獎。人家的智商,可是超越大多數人的存在。
如果你得資質平庸,上學這麼多年來你在學習上就沒有任何的出彩的地方,體育也必不過別人,那麼你憑什麼認為你就是傳說中的學神,能夠憑藉一個學期的時候逆天改命。
這一部電影確實是振奮人心的,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當然,這一部分電影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指定目標,分解目標,一步步的實現。
動不動就教你放飛自己的,那是在收智商稅,到時候自己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吃虧的是自己了~
-
10 # 海底沙的彼岸花
我覺得這個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主要分為2大類:
一、看孩子的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也就是智商、智力,這個是由父母遺傳的,沒辦法挑選的,一出生就決定了。
二、看孩子的後天因素
後天因素,是指出生以後所接受的來自環境的各種影響。後天因素是可調整的。
由這2大類進行分析的話,應該有如下幾種可能:
1、馬飛智力過人
馬飛的父親馬皓文,本來就是建築專業的高材生,擔任過東沛大橋的主設計師,因此他的智力自然很高,作為他的 兒子馬飛,自然遺傳了這方面的優秀基因(隨父親才行,隨母親好像也不大靠譜哈~),因此即使在很短的時間內, 有名師(馬皓文)點撥栽培,成績一路飛速上升,也是極可能的。
一般聰明的小孩,都是思維過人的,老師一點就通,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電影裡說馬飛在學校的那個時段,大概也是在初中的階段,學習的難度也不算得非常大,所以,如果假設在馬飛智 力過人的前提下,這個是很有可能的。
2、馬飛智力一般,但是善於後天學習
假設馬飛的智力一般,但是馬皓文刑滿回家後,根據馬飛的情況,量身定製了一套特別的學習方法,針對馬飛的優 勢、劣勢,進行有方向、有目的,有跨度的進階性訓練。
除了學習方法方面,在心理方面也致力於:消除孩子的自卑、提高孩子的自信,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一旦孩子的心理營養的需求滿足,孩子的心有了安全感,就像馬飛在電源裡說的,就能心無旁騖地專心聽課,感 到老師講課好像很容易,學習起來根本不費力。
另外,還給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發展孩子的廣泛的興趣愛好。有目標、有興趣就會產生內在的驅動力,根本不需 要家長一天到晚在旁邊跟著監督,孩子的內驅力就會讓他自發、主動地去學習。
以上這種良性迴圈一旦能夠建立,就是週而復始的正向能量不斷產生、延續的過程,那麼越來越好,自然不是問題 了。
3、馬飛智力低下
如果天生,孩子就是智力低下的話,學習起來相對的,就比較有壓力,短時間內快速跟上班裡的學習進度,這個就比較難實現了。
-
11 # 天天愛說事兒
剛剛看過《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總體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裡面很多東西還是很貼近現實生活的,當然,給人帶來震撼的同時也很值得讓人深入思考。
這是一部關於孩子教育題材的電影,一開始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感覺應該是類似於《全城高考》這種型別的電影,而實際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裡有很多種“相互對立的觀點”,結合的也非常好,這裡簡單說兩種吧,第一種對立觀點:別人眼中的你和自己眼中的你。這種觀點有兩個場景最突出,第一個場景在電影一開始小馬飛就顯得跟別的同齡人不一樣,在表演歡迎拉拉隊的時候,他的幼兒園老師就給他扣了一個“缺根弦兒”的帽子,他也一度認為自己“缺根弦兒”,什麼事兒都做不好,他的爸爸馬皓文在監獄的時候小馬飛也這麼說自己,爸爸卻很堅定的告訴他“老師胡說八道,不要管別人怎麼說你,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二個場景在馬飛要被學校開除的時候,爸爸剛從監獄出來,所有人包括親媽都認為這孩子就這樣了,而爸爸無理由的選擇相信馬飛,還要跟教導主任打賭,讓馬飛從墊底變成年級前十,讓所有人吃驚,馬飛自己更是不敢相信。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在馬爸爸的調教下,馬飛也慢慢的從自我頹廢的狀態變得越來越有自信。
第二個對立觀點: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被動的做事。這個觀點在馬飛的學習中提現的很明顯,一個按照學校要求翻來覆去的埋頭苦學,一個是馬爸爸的“無為而治”的教育方法,當然馬爸爸的方法很多家長是難以接受的,包括馬飛的班主任,馬爸爸舉她了一個蒸饅頭的例子,並且說“你覺得是剛蒸出來的饅頭好吃還是反覆蒸來蒸去的饅頭好吃?”讓她很“崇拜”的接受了馬爸爸的觀點。所以在後面的劇情中常常能看見馬飛可以不寫作業,甚至可以不上課去看航展,當然都是在馬爸爸同意的情況下,因為馬爸爸相信馬飛可以。
馬飛在爸爸的調教下,成績果然突飛猛進,這期間馬爸爸並沒有過多的去親自輔導馬飛的學習,馬爸爸只是經常給馬飛傳輸一種觀念:只要腦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幹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就是在這種引導和鼓勵下,馬飛收穫很多。
當然,像這樣對立的觀點,電影裡還有很多,關於教育體制方面的,關於是否寄宿的,等等,很多。
再次回到樓主的問題,我想說的是,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可能一模一樣,而且什麼樣的學習方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點也恰恰是我們現在的孩子所缺少的。
回覆列表
我相信,因為我經歷過。
十年前,我上高一,正兒八經的學渣一枚,下半學期,幾乎連課本都湊不全,回回考試年紀倒數,老師找我媽,建議我留級,後來我媽找我談了一次,我說堅決不留,很丟人。我媽說:“你不想丟人就好好學。”
升入高二後,去新華書店重新買了一套課本,從此起早貪黑,瘋狂背書刷題,每天去的比老師早,走的比住校生晚。
後來,高二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我排在全年級28名,原來的班主任每次見我,都問我是不是作弊了,但我知道我沒有,就是學出來的。
再後來看到《銀河補習班》裡,馬飛成績突飛猛進的時候,就想到自己。經過高二那一年的努力,我覺得學生時代的學習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和後來工作上遇到的難題相比,不值一提)。首先方法要對,其次要肯花時間,學著學著就會發現,其實一張試卷上的試題,就那麼幾個固定的知識點,只要做題做得足夠多,並不難。
電影裡,作為父親的馬皓文幫助馬飛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馬飛自身肯學努力,成績提升是遲早的事。不是有那句話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也是《銀河補習班》試圖傳遞給觀眾的一種信念。
當然,就像我媽當年相信我一樣,馬皓文對馬飛的信任至關重要,這份來自家人的信任,往往可令我們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