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江春
-
2 # 小眯眯眼〜..
都說灌輸式教育不好,的確是不好。但是就拿我當時讀書所在的湖北省,想要讀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不經過灌輸式教育,不經過題海訓練,是無法脫穎而出的。這樣有天賦的孩子,才有機會到站到一個更好的平臺上。所以,灌輸式教育不一定能培養出人才,但是就目前而言,不能沒有灌輸式教育。
-
3 # 剩手書生
灌輸式教育和啟發式教育相互融合互補,才是科學的教學方法,更適合人才的培養。
筆者認為灌輸式教育存在以下弊端:(1)灌輸式教育的效果相對落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是在被動地接受,沒有自己主動地去接受知識;
(2)灌輸教學非常片面。在教育中無法抓住每個學生的特點,必然會表現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滿堂灌等現象,這樣純粹理論的說教是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從而接受運用,反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裂痕,而且極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3)灌輸方法具有強制性。灌輸本身是被動的,這對於受教育者是一種強制的接受,使學生缺少了自主性與自由性,忽視了學生的內在需求;
(4)灌輸形式相對教條化、單一化。由於灌輸的強制性,受教育者的被動,從而形成了一種單向的灌輸模式,缺乏創造性和思想的活力,致使這種模式逐漸教條化、單一化。
隨著教育的發展,需要最佳化傳統的以強制的灌輸式為基礎的教育路徑,因此,強調主體第一位的啟發式教育應運而生。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採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這裡要著重說明,啟發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是教學原則和教學觀。啟發式教育不否認灌輸式教育,恰好正是以其為基礎。啟發式教育它更好地彌補了灌輸式的不足,灌輸是直觀式注入,是被動地接受,沒有積極性,在啟發式教育中,一定離不開灌輸式教育,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從被動轉化為主動。
啟發式教育特徵:(1)在教學觀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而是透過教師啟發、誘導,主要依靠學習者自身的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共同活動、民主相處,教學相長。
(2)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而要靠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來獲得活的知識,增加創造能力。
(3)在教學手段上,透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而不是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等辦法來提高學生成績。
(4)在教學目標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知識與能力並重,學習與創造並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並重,把學生培養成全方位發展的有創造力的人才。
灌輸式和啟發式互相融合,共同發展灌輸式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啟發式教育作為後期的一種有效補充。因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差異,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不盡相同,所以我們用灌輸的方式,將一些基礎的理論教育學生。灌輸式的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速度不一致,兩者的差別很大,沒有與社會時代接軌,還有被灌輸的知識也無法得到很好的運用,這是灌輸式教育的硬傷,在這其中,我們運用啟發式教育來彌補這一缺點,在灌輸式教育所構成的框架中,使得學生可以自己理解體會出所灌輸內容的含義,自主學習新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課堂內外。灌輸式和啟發式互相融合,共同發展優勢互補。
-
4 # 龍媽家風傳承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最近發生的一個真實小故事。10月底的一天,小A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玩時,小A可能聽到旁人在討論雙11,就跑過來問她什麼是雙11,小A媽媽就耐心地給孩子解釋了雙11的由來。旁邊有其他家長看不下去了,批評她:“你怎麼能這麼教育孩子呢?!把成人的概念強行灌輸給孩子,孩子的想象力會被扼殺!”小A媽媽立馬煩惱了,平時我都是這麼教孩子啊!不懂的我就講給她聽,從未覺得有什麼不對,難道我做錯了?於是,她跑過來問我,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小A媽媽的困惑,想必不少家長們都困惑。咱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都是灌輸式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傳入到中國,我們得以瞭解西方的課堂:老師講的少,孩子討論多,孩子向老師提問多。被這種方式衝擊後,各種批判開始出現,中國的教育是填鴨式,是應試,孩子正在被這樣的教育方式給毀壞……物極必反,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西方雖有啟發式教育,但也不意味著他們不進行灌輸式教育。一些基本的概念,必須透過灌輸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比如數學公式、科學定理等,那是前輩們經過很多年的研究和實驗才總結出來的規律。比如詩歌文章等,那是作者經歷過各種不同人生閱歷寫出來的感悟。這些知識,啟發式教育合適嗎?你不教好他1加1等於2,他如何才能在數學的海洋裡遨遊?只有先做好灌輸式教育,才能有機會做啟發式教育。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文盲,讓他去寫一篇文章,他寫的出嗎?回到小A媽媽的困惑上,我是這麼回答她的。如果不瞭解雙11現象的前因後果,無論想象力多豐富的人,都無法把它和全民購物聯絡在一起。與其讓孩子浪費無效的時間去猜測各種可能性,為什麼不能直接告訴她正確的答案!教育方式是多樣的,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值得啟發孩子自己想。成人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時候也是最優的選擇。
回覆列表
謝邀。談一個我所聽過和見過的故事,我所在的村莊有一老漢,和我同姓,按輩份我該稱其大伯,因比我父親年長,小時候常聽我父親談及。解放前因學校較少,都請先生到家任教,有麥黃學和常年學兩種,家境差點的,麥子種上後,便請先生到家任教,直到麥子成熟了為一個學期,故日麥黃學。第二種長年學即為師塾,短則二三年,多則三五年。同姓的大伯可謂家境好一點的,便一學二三年。那時穿長布衣,為了避免學生偷玩,便將學生布衣一角墊在先生屁股下坐著,背湧的內容為三字經,或增廣賢文,二三年過去了,我那同姓的大伯對此倒背如流,可算學業有成了。幾十年過去了,我那同姓大伯也到花甲之年,我也長大參加工作了。偶爾回家遇見我那同姓大怕便好奇問他,您小時念書學的啥,我那大伯隨口朗誦一段"學而識習之,不亦樂乎……”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在問認識,答日:不認識,會寫嗎?答日:不會。今天談論兩種教育方式,我只能用這個故事作答,自然也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