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丁童學
-
2 # 至尊寶娛樂
香港影視早在2010年前開始就已經明顯的走下坡路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講粵語長大的廣東人,從小到大我對港劇是有一定的感情的,港劇是我們粵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方式和傳播方式。(廣東這邊除了香港影視其他地區的電視臺都做得不好)然而很多事情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起源-發展-輝煌-衰落,我最後一次還每天看港劇已經是2013年左右的那部《愛回家》情景劇還在沒結束的時候,那時我也只追這部港劇了。後來不知道過了多久才在網路上追萱萱、陳豪演的那部《使徒行者》,後來又不知道過了多久,才看了一部楊怡周麗淇主演的《再創世紀》。臺灣的娛樂行也曾有過一段很輝煌的時期,當年舒淇年輕的時候還專門跑去臺灣出道,後來臺灣那邊衰落了,香港娛樂行開始興起,舒淇到了香港發展;現在香港的娛樂行也沒落了,大陸這邊的影視業崛起。這很正常吧,這個自然發展的規律要用平常心去看待。香港影視的沒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香港影視達到頂峰的時候是20年前,那時候大陸的經濟發展還很落後,整個大陸才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只有一小部分城市被重點發展,那時候的大陸忙於發展經濟,沒有多少人有閒錢去大力發展娛樂。那時候我們大陸自己拍的影視很多都是抗日戰爭劇、或者四大名著等著名文學作品,那時候因為窮,拍攝的道具、服飾等質感也不好。剛好那時候相對而已香港經濟是很發達的,美女明星又很多,個個膚白貌美又美得天然且各有特色,服飾打扮又很新潮。發達的經濟給當地的人帶來了很大的自信以及創意力,而且幽默又有內涵,這從香港影視輝煌時代的影視劇中的臺詞裡就可以看得出來,比如周星馳年輕時候的電影,即使現代回頭看,也能體會到其搞笑臺詞中的深意,有些電影,笑著笑著就哭了;還有林正英的殭屍系列等等。相對而已,那時候的香港影視有很多題材是大陸這邊沒有的。另一方面,那時候的大陸人對發達經濟生活文化是嚮往的,所以在大陸的影視業還沒有崛起之前,香港的影視剛好給曾經忙於全面發展經濟的大陸人注入了精神糧食。畢竟,經濟要發展,也要有些娛樂吧,不然生活太沉悶了。要不然,87年的《紅樓夢》怎麼大多數的華人都看過?要不然,《還珠格格》首播的時候怎麼能創下62.8%的收視率?還不是因為那時候內地的劇少,好劇更少。現在內地影視圈百花齊花,製作人捨得花錢,製作精良敢於砸錢的也不少,有很多劇拍的也不比《還珠格格》差,卻沒有一部能達到那種收視率了,能破1都很不錯了。所以說,觀看香港影視曾經是我們內地人的一個放鬆的娛樂專案。後來大陸的影視業開始發展了,沒有製造業做基礎的香港,經濟開始停滯不前、甚至衰退,很多香港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人,一旦錢不夠就會失去信心、失去創造力,很多事情也會跟著發生連鎖反應;香港的電視臺又吝嗇,不捨得加藝人的薪水,不少香港的明星藝人拍了幾十年的劇連房子也買不起,生活也非常的節儉;也不捨得在製作上多花錢,幾十年了,演戲的道具、服裝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套,一套服裝幾部劇中的角色都在穿…這個時候,大陸已經發展起來了,你的劇情、臺詞、服飾等等還是那麼老套,誰還願意看你啊?越是這樣,越是惡性迴圈。第二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具體我也不記得是哪一年開始的了,大概是2011年前後吧,港劇開始不能在內地同步播放了。在那之前,所有的港劇都可以在優酷等等平臺上及時更新,所以那個時候即使沒有電視,只要有電腦,就能及時收看。在那之後,由於追劇不方便,沒有渠道,同時大陸劇開始百花齊花而且還不錯,比如那時的《仙劍三》《步步驚心》等。第三個原因,人少。全國那麼多人口,而其中香港就那麼一點人。我們都知道,我們大陸的明星藝人的收入是很高的,而他們的收入之所以能夠遠遠的超過南韓、日本、港臺等地區的明星藝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眾多(也就是人口多);品質上去了、捨得花錢了、有創意了、有內涵了,看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圈內人士的收入自然也高;收入高了,投資也更願意投資、然後形成一個良性迴圈。而香港的影視,現在也就那麼一點人看,受眾少,沒錢,很難搞的好,惡性迴圈。與此同時,很多香港有才的導演、製作人等早就看到了內陸發展的潛力,早就過來這邊發展了。最後,個人認為,香港影視行業的衰落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平常心看待。與其感慨,老是打著“舊情懷”拍一些沒新意的作品撈收視率撈票房,破壞我們的美好回憶,不如好好分析與反思,要有信心,多創新,緊跟時代發展,捨得付出多一點錢,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可以創造一些與時俱進的好作品出來。
-
3 # 玖伍貳奇
作為一個80後,我記得最先觀看的一部香港的電視劇是《大俠霍元甲》,那個時候我們全村就一臺電視機。每天晚上的觀影場面那叫一個宏大。雖然人多電視劇開始的時候卻很安靜。後來條件好些了又觀看了林正英的殭屍片,還記得不知道多少個夜晚因為看完殭屍片後睡覺害怕躲在被窩裡一動不敢動,就算滿身是汗也不敢開啟被子的情景。慢慢的又觀看了《師弟出馬》《楚留香》《倚天屠龍記》等等這些香港的經典電影,這些電影成為了我們放學後模仿的物件,個個都成了“武林高手”。後來一部《神鵰俠侶》讓我痴迷。小龍女好漂亮。心裡默默的在盤算以後一定要找一個和小龍女一樣漂亮的女朋友。哈哈。
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1898年開始有商業性電影放映。到我們出生的時候已經很多年了,我們也算是趕上了這個好時候,很多經典電影我們都沒有錯過。
香港影視對我來說,一直伴隨我長大。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充滿色彩的一部分。
-
4 # 股海人生260
香港電影曾經是東方好萊塢,各種型別片層出不窮,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隨著香港迴歸之後,再沒有香港味的精華電影了。以往香港出品製作的電影主要銷往東亞,東南亞。北美等等諸侯各國。這些開埠的銷往市場。有英語的地方就有銷路市場。
由於香港曾經屬於聯邦52國家地區之一,香港經濟文化的崛起同時也將粵語電影文化帶入了地球村全球化,讓在地球村擁有20多個國家地區具有龐大人口基數流行說粵語的,自然也帶動了粵語在地球村全球化。(當然也包括香港的粵語歌星的特別是世界巡迴演唱會向世界推廣中國香港文化),也是因為此被聯合國將粵語定為世界上的一種國際通行語言。全世界各地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龐大的人口基數流行說粵語的。能夠被聯合國認同定位成為屬於國際性一種流通語言。這就是見證香港電影史上的輝煌。
曾經香港電影的輝煌,號稱東方好萊塢。在亞洲甚至世界的影響力都是非常非常的具大。特別是為中國的粵語向世界推廣而且成為一種國際流通語言已經作出最大的貢獻。
後來因為各種條件的因素現在大部分國家地區這些海外的市場都被堵塞了。香港電影只能銷往內地市場為主了,(就是因為這種大環境的侷限性才讓南韓電影有機會超越了香港) 。 香港電影自然配合選擇的內容題材,必須適合內地市場的嚴格稽核制度條件。所以失去了以前的濃濃的香港精華味道。
軟實力代表就是文化層面。文化的輸出。
只有熱愛電影專業行家人士。才會深刻理解其中實質性的奧妙事兒,只有在這種層面共同探討。
-
5 # 良子大叔
香港影視,可以說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搬上千家萬戶的熒幕上。無論是過去的輝煌還是現在進入蕭條期,但可以肯定的說,香港電影一直是以製作精良著稱,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先驅者,在藝術呈現、專業水平上都代表著華語電影的最高水準。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會有個歷史規律,都會經歷起步到發展,繁榮到蕭條,再提升。個人認為,香港影視也不例外。
香港電影的發展及鼎盛時期。話說其當年之所以能崛起,歸功於當年香港電影人,歸功於其具有的開放思想,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隨著經濟發展與文化崛起,香港湧現了大批意識開放的電影製作人、製作公司,影視行業的製片體系標準也越來越成熟,香港影視迅速邁入了規模發展時代,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香港電影開始了自己的繁榮時期。現在我們一說起香港影視文化,首先想到的是邵氏公司與嘉禾公司,邵氏公司成立於1958年,其代表著香港電影全盛時期的起點,是一塊金字招牌。即使今天電影技術在不斷突破,如特技特效等高效應用,但邵氏出品的一些功夫片也始終被譽為經典之作,所以邵氏敢言:“邵氏出品,必屬佳品”。你說邵氏代表的是華語電影行業的繁榮,那1970年成立的嘉禾公司則是將香港電影推到了世界舞臺,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我的偶像,也是世界級偶像李小龍。之後的‘七小福’,成龍、洪金寶等。八十年代,周潤發的賭片,周星馳無厘頭喜劇等,至此,香港影視達到了鼎盛時期。
二十一世紀開始,香港影視進入了蕭條期。隨著金融風暴的影響,香港影壇也受到了影響動盪,導演們轉型失敗、似乎江郎才盡,青黃不接、後繼無人也使得香港影業萎靡不振。在此,我們期待著香港電影再次煥發青春光彩,與全華人民一道,將華語影片融合,實現華語電影的中國夢,超過好萊塢。相信以香港電影人聰明才智,香港影視會再次輝煌。
-
6 # 森嶼麋鹿c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解答
我以為一個人只有在窮困潦倒時才會懷舊,然而並不是這樣的,香港電影一直在懷舊,只是我們太年輕,並不知道人家在說什麼。。。。。。
-
7 # 龍貓看電影
作為90後,80後長大的一群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地都看過香港電影,當時的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是世界的電影基地,每年產出的電影多達兩百多部,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一度可以媲美好萊塢電影。
香港電影有著多種型別的風格,像成龍的城市 警匪片《 警察故事》 與歷險故事《 A計劃 》,吳宇森 的黑 幫英 雄片 ( 英雄本色》 和 《喋血雙雄 》,徐克的民族史詩式的 《黃飛鴻》,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 《唐伯虎點秋香 》、《九品芝麻官》,王家衛另類風格的 《重慶森林 》《春 光乍 洩 》等等,總之,繁盛時期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百花齊放。
在香港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武俠世界,包括俠義精神、英雄主義 ; 還有在現代社會中的商業片,比如商場風雲、 白道黑道 等,香港電影風聲水起,不僅在亞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在世界有著好的名聲。
香港電影從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興起,經歷七八十年代顛峰之後,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低迷至今,電影產量方面,每年香港電影年產量首次突破部大關,其後幾年的年平均產量亦達到部以上,到年後下降到一百多部,最後甚至狂跌到五十幾部。到現在,香港每年拍的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也不過十幾部。
造成香港電影如今的衰落原因有很多,不僅有香港電影自身產業制度的缺陷和創新不足、人才一培養機制欠缺等內因,還涉及香港本地經濟的不景氣,人才流失嚴重,資金短缺,受眾少,沒錢,造成電影業的惡性迴圈。
而最近幾年,香港電影在大陸又開始復甦了。像今年我們看的電影《使徒行者2》,還有《追龍》《寒戰》《毒戰》等等,都在大陸賣得不錯。但是香港過分小的市場,面對大陸龐大的電影產業和快速發展的市場也是顯得相形見絀,可以說,目前,香港電影的復甦還是差的很遠。
回覆列表
香港電影曾經是東方好萊塢,各種型別片層出不窮,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隨著香港迴歸,大量電影從業人員的出走,到內地電影的興起,大量電影人北上等等,香港電影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原汁原味的香港電影。而演員的斷層也越來越嚴重,能打的還是那幾個,每年金像獎提名都是那幾個人,近幾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是一些小成本影片大放異彩。用《英雄本色》裡面的一句臺詞來說:“阿 Sir,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而香港電視劇也因為網際網路的衝擊,高質量的港劇也越來越少,其實主要還是錢和人的問題。內地有錢,要人有人,要平臺有平臺,要流量有流量,只要有錢都可以搞定。拍港劇片酬少,很多藝人來內地淘金,一部港劇的投入也夠,所以質量也無法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