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子詩人
-
2 # 陸新頭
要解答這個問題,須先知道曹植《七步詩》的內容及韻律,《七步詩》的內容及韻律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順便我們瞭解一下詩的意思,《七步詩》的譯文如下: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後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從上可以看出,《七步詩》平仄不合律,“本是同根生”確實犯了三平尾。但為什麼此詩一直流傳至今,讓人口熟能詳呢?
這是與此詩產生的背景和律詩產生的時代有關。
此詩有兩個版本,見圖可知。
-
3 # 山野苦樵
我想,曹植在性命悠關之時,於七步之內作詩,他是沒有時間考慮韻律平仄的。《七步詩》能千古流傳,重在它的意境情形。曹植用二十個字形象地揭露了曹丕兄弟相殘,同室操戈的險惡用心,比寫上一篇檄文更厲害。
韻律平仄是詩的外表,意境則是詩的靈魂。二者兼顧的實在不多,寫出一首好詩也確實不易。
-
4 # 蘭香茶803
我認為曹植七步詩中的平仄韻律沒什麼矛盾,你想啊,以曹丕下今要斬他又挨於兄弟之情,不殺又怕他奪權,為了權力導致兄弟相殘,放,是為了自找臺階下,所以就出了這麼個損招,
但在七步之內為救自己一命千古一人,奇才,從時間,詩意,平仄韻律找不出多少問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從詩的意境來看,說的沒錯,合乎平仄,可能是小編自己對這首詩詞理解不夠,要不,小編自己也試試看,在無前提的情況下在突如其來情急中,也是在三五七步中來一首平仄工整意境非凡千古流傳好詩以饗讀者否?
-
5 # 詩詞書院
曹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主要生活在三國時期。那時,離南朝沈約、謝脁、王融等“竟陵八友”歸納出平、上、去、入四聲,還差250年。離有平、仄概念的時間,則還要更遠一些,所以曹植創作《七步詩》時,還沒有平仄上的任何禁忌。
曹植也是將中國傳統詩歌由四言推向五言的重要人物。儘管在那時,還沒有平仄和四聲的概念,但已有五音(唇、舌、齒、鼻、喉)和五聲 (宮、商、角、徵、羽)。當時的詩,基本上都是合樂演唱的,其聲律依的是五音五聲,故又稱為詩歌。
今人用平聲和仄聲去歸納詩歌的聲律,實際上是一種簡化的方式,同樣,將凡符合平仄格律規範的詩稱為格律詩或近體詩,將不符合平仄格律規範的詩稱為古體詩,也是一種簡化的方式。這導致有些人認為古體詩不用講平仄聲律的誤解。
按今人的理論,可將曹子建的《七步詩》歸為古體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儘管因為缺乏當時帶切音法的字典或韻書,我們難以探究當時的語音。但從此詩的用韻,我們仍可窺視到當時的聲律運用。
此詩的三個韻字:“汁、泣、急”,都是入聲韻字,同時也是以p綴尾(入聲)而成字音的閉口音韻。由於閉口音獨特的發音方式,特別適合表現深沉、壓抑、哀怨等較幽暗的主題,所以在唐詩宋詞中都有相關的運用,如杜甫的《春望》,深、心、金、簪四個韻字,都選用了閉口音韻,其絕筆之作五言排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更是三十六個韻字全部採用了閉口音韻。
在元曲中,對閉口音韻的使用則有著相應的規範,元人王驥德所著的《曲禁》四十條中,其中一條就是禁止開口音韻與閉口音韻混押。而在《中原音韻》中,也將閉口音單列了韻部,如“監鹹”、“侵尋”、“廉纖”。
之所以說這麼多,是想表達一個觀點,不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是講究聲律的,我們不能因為資料不足或水平限制,就認為古體詩可以不講聲律,任意而為。
詩始終是講究聲情的文體,不論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新詩。
-
6 # 鐵騎無聲
第一、曹植生活的年代,還沒有平仄這個東西。探討曹植的詩是否符合平仄。如同探討:李清照不懂漢語拼音一樣可笑。
第二、即便是中國古典詩,有平仄要求的,也僅僅是格律詩一種。絕大多數的古詩,都是沒有平仄要求的。盡人皆知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他們流傳千古的作品中絕大部分,都是沒有平仄要求的古風、樂府、歌、行體詩。人們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唐詩精品,大多不是要求平仄的格律詩。
所以,我們不要一見到古詩,就立刻抄起“格律”這把尺子去度量。只有人家在題目旁邊綴有“X律、X絕”的時侯,再去操這個心。否則,是免不了鬧笑話的!
今天,我們用這把尺子量到了曹植,下一個會是誰呢?不會是屈原吧?
-
7 # 八叔186873828
別用現代普通話的平仄論去套曹植七步詩!曹植講的古漢語音韻與現代普通話音韻相差甚遠!霸王硬上弓屬於強姦行為!可惡!!
-
8 # 牛皮社
曹植的《七步詩》平仄合律嗎?答曰:不合律。
因為《七步詩》壓根兒就不是格律詩,沒有平仄格律要求,自然也就不存在“三平尾”這樣的禁忌。
所謂格律詩,也叫近體詩、今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格律詩發源於曹植去世250年後的南齊永明年間的“永明體”,到了初唐才最終定型。所以,曹植是不知道更不可能會按照格律詩的要求去寫詩。其詩中若有一些符合格律詩要求的句子,那應該多半是出自於天才文學家的藝術審美自覺。
格律詩的形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若有變化,也需按一定規則。格律詩主要有絕句和律詩兩種,按照每句的字數,又可分為五言和七言。
盛唐是格律詩的頂峰,但是盛唐依然有很多優秀的古體詩,比如《登幽州臺歌》《長恨歌》《琵琶行》《夢遊天姥吟留別》等等。
回覆列表
詩人一一創造一一詩詞……
自古以來一一旁若無人的一一偉大一一詩人們一一作詩一一賦詞時一一從來一一都是一一脫口而出一一從未一一考慮一一過一一平仄一一押韻一一平仄一一押韻一一隻是一一無病呻吟一一人一一們一一的一一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