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點靜夜思
-
2 # 雲淡風輕27453654
我也是用60D已4年之久,使用頻率不高,也沒打算升級80D或更換全幅。當年購時單機身,鏡頭總共5支,使用率最高17-55f2.8,也是掛機頭,畫質也很棒。後來陸續增添4支,3支定焦鏡,A、50mmf1.4,人像銳清晰;B、85mmf1.8,人像糖水鏡,遠攝小孩像自由寫真尤佳;第三支是微距定60mmf2.8,拍花花草草和小昆蟲,使用率不高。第4支最便宜,55-250mmf3.5-5.6,才5百元(二手),打鳥和荷花,畫質對得起價錢。這5支基本夠用。
-
3 # 楊諾賓
別換鏡頭,一買一賣的瞎折騰,浪費錢財不說,搞不好還後悔。記住了,就是買買買!
畫質不好?是吧?攢錢入一個35/1.4紅圈,以後就算升級全畫幅了你也用得到,畫質不用你費心。
實實在在的答案,不兜圈子、不胡亂碼字湊數,夠實在吧?
-
4 # Leo1980街頭攝影
個人建議,先用好手頭的裝置,18-135是個可以兼顧風景和人像的鏡頭,當然定位還是入門級鏡頭,在學習階段非常合適。如果真的想換,換一個紅圈的鏡頭,用幾年再說。單反的三個坑
前幾天剛剛和一位攝影師老師交流,他提到攝影的三個坑。
1、裝置
2、後期
3、遠方
第一個坑,攝影初期,不斷換鏡頭、換機身,螺旋式上升,不斷升級裝置;第二個坑,總覺得自己照片後期不夠,拼命學習後期;第三個坑,覺得自己因為沒有去漂亮的景點,沒有去有人文特色的地方,於是西藏、東南亞、非洲大草原和原始部落。。。
以上三個坑,要麼很費錢、要麼很費時間(費時間也是費錢)一定要慎重。
裝置要摸索、磨合,才能用到極致和裝置相處,如同和人相處,必須不斷的摸索,相互溝通,才能交心,成為知心朋友。
1、找到優勢和劣勢
2、找到適用條件
3、內容比畫質重要
常見問題:
1、光照條件不合適,後期怎麼都模擬不出來。
2、合理光圈範圍、光照條件,才能達到最高銳度
3、快門速度、iso對畫質影響,有時比機身和鏡頭更大
如果真的追求畫質追求畫質的道路沒有終點。如果真的追求畫質,個人覺得應該考慮投入產出比,投入幾十萬的裝置,可以產出多少,再衡量是否值得投入。
個人例項當初買的6D+24-70mmf4紅圈,為了學習不同焦段,800元買了一個騰龍70-300mm。
真的是對焦慢、咔咔響、銳度差。。。
但是拍出來的作品在“視界”APP彩色夏天主題賽獲獎,獎品是一部kindler,另外一張在世界港口攝影大賽中獲得銀獎,獎品是ipad。算是把鏡頭錢賺回來了。如今這隻鏡頭光圈已經壞了,換了一隻2400元左右的70-300mm仍然沒有選擇專業級的那隻。
(當然,如果專門想打鳥,這鏡頭肯定沒戲。但從題目看,應該還沒有確定個人攝影方向。)
《火爆足球》iso達到了12800,如果按畫質,就是個廢片。但是因為色彩對比、忙碌的工業區和自在的人們的對比、故事性勝出。(當然,如果有好的裝置,肯定拍出來更好。但是利用好現有條件,保持好心態,對於生活中很多事,都適用。)
當然,如果有計劃商業拍攝,還是需要升級從題目來看,交作業和旅遊、風景、人像。是很不錯的鏡頭。
尤其是風景和人像兼顧方面。
回覆列表
其實,要獲得最佳畫質,不一定是要換更好的鏡頭,更應該瞭解的是如何運用現有裝置獲得最佳畫質。
對於初學攝影的朋友,應該知道,雖然是一個鏡頭,不同的光圈成像效果是不一樣的。通常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往往在畫質上較差。而鏡頭的最佳光圈一般為最佳光圈收縮兩級。很多朋友認為,只有昂貴的鏡頭才能獲得優異的成像。實際在很多普通鏡頭身上,只要你大限度的發揮它的優點,也能獲得最佳的畫質。
獲得最佳畫質,有以下幾種方法:
1.使用最佳光圈。這是縮小專業鏡頭和普通鏡頭畫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使用三腳架。保證畫面清晰,才能保證優秀的畫質。三腳架在不需要完全拉出時,優先拉出三個腳,高度不夠再拉出中柱。三個腳不需要完全拉出時,優先拉出較粗的部分,高度不夠再依次拉出較細的部分,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證三腳架的穩定。有的腳架下端還有腳釘,在鬆軟的地方,旋開腳釘也能起到抓緊地面的作用。
3.使用較低的感光度。提高感光度會增加畫面噪點,從而降低畫質。即使在ISO400以下,噪點差距很小,但依然是有差距的。
4.如果可以的話,儘量靠近物體拍攝,離被攝物件越近,就能獲得更多的細節。鏡頭就像人的眼睛,離的越近,看的越清楚。
5.使用RAW格式拍攝照片。把普通鏡頭換成專業鏡頭,可能要花很多的金錢。如果不用RAW格式,對畫質損失的差距會更大。可能會有人覺得,用RAW太麻煩了,還是JPEG更方便。如果你只是記錄生活,JPEG可以滿足;如果你想創作或者進行更好的後期處理,那還是選擇RAW格式。
這些方法總會受到不同條件的限制,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拍出最佳畫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