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有云
-
2 # 山裡人客
真正的大智若愚,其實,就是少言寡語,不撩能,不顯擺,跟普通人一樣,沒什麼特別。唯一獨特的就是,在遇到大事的時候卻能有獨到的見解和作為,也就是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讓人刮目相看。而俗不可耐意思是指庸俗的讓人不能忍受,俗:庸俗;耐:忍受。形容某事物或人很庸俗粗俗,趣味低下,沒有內涵,多用於評價事物,含貶義感情色彩,指庸俗得使人受不了!書法中大智若愚意指真正的書法家他是不會顯擺的!他們通常惜字如金!而俗不可耐的書法家水平不行還時不時在眾人面前臭顯擺,以顯示其高超的書寫技藝!但俗不知自己水平確十分拙劣!實讓人忍受不了!
-
3 # 呂永亮
書法盡然還有“大智若愚”的銷魂招數?孤陋寡聞的我實在是不知道還有如此高深的書法“秘密”。
書法中的“大巧若拙”本人不但知道一二,而且還會裝逼玩耍,把好好的《金文》寫的更為破舊,看上去更有銅鏽斑駁效果的“金石味”。明明可以寫的乾乾淨淨,卻偏偏故意搞得像個“出土文物‘’。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拙”是建立在“大巧”之上的產物,而沒有“大巧”本領的“拙”,就意味著“呆傻”了……
“俗不可耐”就不僅僅指書法本身了,這其中還包涵了書寫內容。本人恰恰是個大俗人,時不時的還會幹這種“俗不可耐”的事情取樂。
-
4 # 光頭如一
關於這兩個“大智若愚”和“俗不可耐”的問題,其實資訊量還是很大的,如何看待這兩個問題,也考量著欣賞者對書法的理解和自身的藝術修養,若要展開的話,這個問題也大。筆者不才,學書多年,也還沒有領到中國書法的精髓,現就自身粗淺的認知,與您分享一二。
我們知道,書法,是一個人藝術修養的表現形式,也是創作者自身的道德學識、思想情感的直接表達。我認為“愚”和“智”都是相對的,又是和諧統一的。“大智若愚”,首先得有“大智”,這個大智是作為一個書法家的大智慧,包括嫻熟的技巧、學貫古今的才識和對書法藝術深層次的領悟。把這些學問不顯山、不露水地隱藏在自己的作品裡,我以為就是“大智若愚”,這種隱藏不是故做姿態,而是很是很自然、很平淡、地表達。
再聊聊“俗不可耐”的“俗”。通常我們說一種藝術形式“雅俗共賞”,比如音樂、影視、相聲等,但是書法應該是雅的,在一般大眾眼中可能認為只要是一幅字可能都是書法,可是在有學識有建樹的書法家眼中“俗”的東西不能稱之為書法,充其量是幅“字”而已!有些太俗的稱之為“惡俗”,就是江湖體,亂畫!那麼這個“雅”和“俗”怎麼去看、怎麼區分,就要多看經典,多讀書,多學習,以提高自身的學問、眼光和藝術審美能力。
-
5 # 素清雲
大智若愚式的審美我覺得漢隸最能代表,如張遷碑、楊淮表記。張遷碑結字方整偏方形,雁尾不太明顯。觀之憨態可掬如一個小胖墩一般,尤為可愛。出現這種審美傾向在於漢代審美追求拙樸之美,不過多的追求粉飾。初學書法者可能覺得並不好看,不如曹全碑流美,但是隨著學習書法的程度加深你會發現有些美是建立理性思考之上的內美,是耐看之美。張遷碑的感覺正是這種越看越耐看的代表,初看覺得不美,再看覺得有味,修養漸深時就會覺得它高階。並非書家不能寫的流美只是,往往最本真的內在美才是撼動人心的美,大智若愚與它最為相符,有的人看起來似乎木訥但卻是穩紮穩打把握本質的能手,如金鏞筆下的郭靖。
學書不臨帖,不明理法,不讀書,不增長閱歷,則修養不高。若再加以名利左右,便會失去本心,心魔即生。此時周身充斥著急功近利之氣,燥氣,霸悍氣,媚俗氣。字如其人的意思就是當人懷著怎樣的心情狀態,透過毛筆表現在紙上就會生動體現出來。我們可以從蘭亭序中體會出王羲之的通透暢神,可以從祭侄稿中看出顏真卿的悲痛欲絕,可以從黃州寒食帖中看出蘇軾的惆悵孤獨與蒼涼多情。所以人格不高,修養便不高,修養不高,格調不得不高。在我們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越來越多人為了生存失去本心,流入俗格,加之老百姓本來沒什麼審美標準,誤以為甜媚即是高雅,弄得俗書爭相問世。
所以放在書法中,大智若愚即是那些初看平平無奇甚至是難看但隨著認識與休養的增加覺得高階的碑帖,即是對作品評定也是對習書者的評定。而俗不可耐,意指那些不得理法,格調低劣的作品與人,是相輔相成的。
望能幫助到您。
-
6 # 翰墨書道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俗不可耐。俗到家時自通神。實際上這裡所說的仍然是智和雅,只不過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雅與巧。這和真正的愚和俗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實際上也是一種人生的哲學。
書法中的大智若愚,是有多角度深層次的美學意義的。對於書法來說如果一味求巧,勢必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而拿出聰明的書法家往往會採取相反的做法而出人意外,別開生面。如鄭板橋的書法,甚至如揚州八怪的書法都有類似的情形,他們的智慧表現在何處呢?以敏銳的眼光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超越一般的魄力,打破了一個時代的沉悶的藝術空氣。繼而成為一個書法的藝術天空的明星。這是才思想上的智慧來說的,但寫具體的作品形式看,卻 毫無異議當大拙面貌。
實際上,這種卻是一種大巧。是一種在深入傳統經典的基礎的,力求突破前賢的大巧,是大智若愚的行為。為什麼呢?這種外在的拙,可不是我們隨便就能夠如願以償的,正如前言,是在高度深入傳統和經典上的突破,創新,別開生面。智慧在於基礎而不是法的空中樓閣。是避開因巧而生媚俗膩的膽魄與智慧。這就是他們為什麼能夠成功的原因。
所以,他們的藝術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而不會僅僅是曇花一現。
真正高明的藝術都是雅俗共賞,絕不是空谷獨枝,高山巔峰的奇雲異石,往往是最接地氣的。俗不可耐,可能真的是俗不可奶味,即不屬於陽春白雪也不屬於下里巴人,藝術上的俗是雅俗共賞,而不是低俗媚俗。真俗的東西有味道的也不是到位的。
-
7 # 濟南墨心書法
您好,書法裡的“大智若愚”我所理解的是對於作品來說整幅作品初看工整,沒有特別的突出的表現,但細看起來從筆法到章法運用十分得當,用筆的提按變化,線條變化自如,越看越值得研究揣摩,體現的是由內而外的美感。對於書法創作者來說穩重的態度,專業的水準比衣著外貌身份更加重要。“俗不可耐”我認為對於作品來說花裡胡哨的表現太多,反而成為降低作品質量的嚴重體現,過分的修飾,過多的變化都會掩蓋住作品本身的內容。對於書法家呢,我覺得“俗不可耐”體現出的問題就更多了,書法藝術的商業化,江湖氣,金錢價值效果完全把書法藝術深層次的意義帶偏了,不再有書法真正的內涵,全部成為表象,以盈利商業為目的的藝術不再稱為藝術。真希望書法裡多一些“大智若愚”,少一些“俗不可耐”,提高文化修養和素質。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書法裡頭的大智若愚,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拙”的風格;而俗不可耐,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館閣體”的書體。
大智若愚者並非真的愚蠢,而是其擁有大智慧,表外的是一種愚者的形象。
拿書法來跟他做比較,就像你已經精通了筆法以及對各種書體風格瞭然於胸,然後結合自身的性情與審美,而所書寫出來的字形表現了一種拙樸的形態。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弘一法師的作品來。
而俗不可耐,就是一種乍看亮眼,但不耐看,越看越覺得乏味,如同嚼蠟一般。
這種風格就是宋代所稱的“院體”,明代所稱的“臺閣體”以及清代所稱為“館閣體”。本來像這一種書體,它們是先學習嚴真卿,再學習柳公權,再學習歐陽詢,最後學習趙孟頫。這四大楷書大家的楷書融合,所形成了一種新的書體。
問題是這一種新的書體,字若運算元,千篇一律,墨色統一,毫無變化,乍看亮眼,久看乏味。越看越是覺得俗不可耐。
現代人對田楷的批評也是出於以上所講的對館閣體類似的觀點。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不管是藝術還是人生都崇尚天人合一,沒有一個完全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書法的學習不單單要學好其本身的技巧,還需要對思想品德、精神境界方面要求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