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沒有很權威的實驗資料?更具知名度的實驗或者機構或學者做出的實驗?
82
回覆列表
  • 1 # 週二鯨信箱

    感謝邀請,請關注下小編,非常謝謝。巴克斯特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儀專家,全名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70年代,他改裝了一臺記錄測量儀,並把它與植物相互連線起來。他構想了對植物採取一次威脅行動--用火燒植物的葉子,一瞬間在心中想象了這一燃燒的情景,圖紙上的示蹤圖瞬間就發生了變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掃描。而巴克斯特此時根本沒有任何動作。後來他又重複多次類似的實驗。比如,當他假裝著要燒植物的葉子時,圖紙上卻沒有這種反應。植物具有辨別人真假意圖的能力。據巴克斯特的回憶,他是於1966年2月2日在他設在紐約市的“實驗室”靈機一動做出了這一發現。他所謂的“實驗室”其實只是一間他用於培訓使用測謊器的房間,那個房間裡有一盆觀賞植物(一種龍血樹Dracaena Massangeana,屬龍舌蘭科)。那一天,他突然想到要看看給這盆植物澆水的話,水從根部抵達葉子要經過多長時間。在為植物澆完水後,他想:“我有許多測謊器放在周圍,讓我將測謊器的迦伐尼面板反應區搭到葉子上看看。”測謊器的迦伐尼面板反應區測量的是微弱電流透過面板時的電阻。根據測謊器的設計原理,人在撒謊時由於緊張面板會出汗,從而使面板電阻降低,因此據說透過測定面板電阻的變化可以辨別人是否在撒謊。不過巴克斯特是想用它來測量水從植物根部抵達葉子的時間,其設想是:隨著水抵達葉子,葉子含水量增加,電阻也跟著逐漸降低,因此可以用測謊器畫出葉子電阻變化曲線。但是他得到的曲線卻與預料的不符,據說看上去就象一個人面臨著會使他們陷入困境的問題時的反應曲線。於是巴克斯特改變了主意,不再想測量澆水抵達葉子的時間,而想要測測植物是否有人一樣的反應。他想到測量植物面臨“威脅”時的反應,比如把葉子浸到溫暖的咖啡中。他做了13分鐘55秒試驗,還是沒有看到植物的反應。然後他突然想:“我知道我將做什麼:我將要燒掉那個植物葉子,那片連著測謊器的葉子。”巴克斯特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想,令人困惑,因為如果真的燒掉了那片葉子,失去了水份,就更不可能測出電阻變化,更不要說測謊器可能因此損壞了。不管怎樣,巴克斯特沒法做這個實驗,因為他找不到火柴。然而,據他說,就在這時測謊器的筆頭突然“猛烈顫動起來”。如果是別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澆在根部的水終於抵達了葉子而引起電阻的變化,或者某種環境變化影響了測謊器的穩定性,但是我們這位奇想疊出的研究者想到的卻是植物能夠洞察他的內心在想什麼,而他試圖燒掉葉子的念頭使得植物做出了激烈的反應。他甚至想都沒有想過有其他更自然的、更普通的因素會使測謊器顫動起來。 接下來,為了證實這個大膽的假設,巴克斯特做了他自認為是小心的求證。他跑到另外一個房間取來火柴,在植物旁邊點燃火柴,他的預測是這會使測謊器顫動得更厲害,不過他隨即意識到測謊器已顫動到極限,不可能再更厲害了。然後,當他的搭檔進來的時候,巴克斯特讓他來重複自己的實驗。巴克斯特如此介紹其搭檔的實驗結果: “只要他試圖燒掉植物葉子,他就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如果他假裝燒掉植物葉子,它(植物)就不會有反應。它能夠區分你假裝要做的和實際試圖去做的,從植物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非常有趣。” 很顯然,巴克斯特無法得到一致的實驗結果,而他把實驗結果的不同歸於“試圖燒掉”和“假裝燒掉”的差異。但是他並沒有告訴我們用什麼樣的標準區分“試圖燒掉”和“假裝燒掉”。有反應的就被歸為“試圖燒掉”,沒反應的就成了“假裝燒掉”,正是典型的主觀偏向,乃是科學實驗的大忌。如果巴克斯特受過科研訓練,如果他真正是要小心求證,那麼他應該設計更嚴密的實驗。他應該使用比測謊器更穩定、更精密的裝置測量電阻變化。他不應該在做實驗之前給植物澆水,以排除水份變化造成的影響。他應該做對照實驗,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對比“試圖燒掉”和“不試圖燒掉”的結果。他應該做雙盲實驗,讓其搭檔在不讓他知道的情況下分別紀錄“試圖燒掉”和“假裝燒掉”的心理狀態,在他獲得測謊器資料後,再與搭檔核對哪一個是“試圖燒掉”狀態下的資料,哪一個是“假裝燒掉”狀態下的資料,以避免他在紀錄資料時受主觀偏向的影響。他應該做統計實驗,重複一系列相同的實驗,獲得統計結果。客觀、有對照、雙盲和統計,是科學實驗的必要條件,但巴克斯特對此一無所知,就急忙忙地宣佈誕生了一門新學科“植物心理學”。在用同樣不嚴密的方法做了其他類似實驗後(包括在植物旁邊殺死其他生物也能讓植物有反應,以及龐女士所提及的植物能夠辨認傷害植物的“兇手”等等),巴克斯特決定發表其結論。當然,這樣的結果只能發表在偽科學的雜誌上。 1968年,巴克斯特在一份名為《國際超心理學雜誌》的偽科學刊物上發表了其結果。 這個結果很快被偽科學者和新時代宗教人士歡呼為重大發現,“理論家”們聲稱這表明植物能夠感覺人的“生物能量場”的變化,並將此稱為“巴克斯特效應”。 起先,科學界對巴克斯特的“發現”只覺得荒唐可笑,無人理睬。直到1974年,巴克斯特的“發現”經過大眾媒體的宣揚已廣為人知,康奈爾大學霍絡威茲(Kenneth A. Horowitz)等三名生物學家決定重複巴克斯特的一個實驗,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據巴克斯特的報告,當他在小葉喜林芋(Philodendronscandens,一種天南星科觀賞植物)面前將滷蟲(一種水生節肢動物)加到沸水中煮死時,植物出現了電生理反應。霍絡威茲等人根據巴克斯特發表的論文以及私下通訊重複了這個實驗,但是在巴克斯特的同意下,做了兩點改動:使用能更穩定地測定葉面電流變化的儀器,以及做了對照實驗:每一組實驗中,三次往沸水裡加滷蟲,兩次往沸水裡加水。霍絡威茲等人對四株植株重複了該實驗,統計結果表明:往沸水裡加滷蟲和往沸水裡加水,所檢測到的植物電生理變化並無不同,也就是說,植物對滷蟲被殺死並無特別的反應。霍絡威茲等人在1974年 和1975年兩次學術會議上報告了重複不出“巴克斯特效應”,並在1975年8月8日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其論文。在1975年的會議上,另一名科學家科梅茲(J.M.Kmetz)也報告了類似的陰性結果,論文發表在1977年的《美國心理研究會雜誌》上。1978年,科梅茲為《懷疑探索者》撰文駁斥“巴克斯特效應”,指出巴克斯特在其研究中沒有做對照實驗,一旦有對照組可供對比,就觀察不到植物對人的思維或威脅有特別的反應。巴克斯特所紀錄的測謊器曲線,是其他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可能包括靜電作用、房間裡的機械振動、溼度的變化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闆昨天下午說給發紅包,直到今天下午都沒有兌現,我該不該提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