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墨人生

    “茶”字可分解為三部分,上部為廿,中部為八,下為十八,廿加八十八,合計為一百零八歲,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長壽,可以活到108歲,可稱為“茶壽”。

  • 2 # 浪費口水的魚

    書法是陶冶情操的手段之一,茶也是華人修身養性的必備基礎。

    兩者有著相同的功效,所以書法中寫茶也能陶冶性情。

  • 3 # 軫念信箱

    喬也代表了人生當中的一部分,一幅一沉,一摞一逼和,毛筆寫字一樣一揚頓挫,可是呢?茶中你能評到苦酸澀的味道,這代表了人生不同階段,你所要經歷的事情,所以呢,你能從一件事物當中看到另一個自己的模樣,看到另一個畫面,你會想到自己原來也能從這些東西。從小的細節之中品味道不一樣的人生

  • 4 # 財富系統導師

    因為茶文化酒文化是中華五千年精髓文化,博大精深,能表現很多中華文化的精華,所以書法家就喜歡用書法的形式來表現茶文化及人文精髓。

  • 5 # 三國演義的智慧

    意境相通!

    東方文化是意象美。書法和茶,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書法是藝術,茶文化是美、是藝術。

    書法的創作過程是精神狀態的藝術化過程、美的過程、意境的昇華的過程。

    茶的種植、採摘、烹製、茶藝、飲茶、茶文化,也是一個藝術過程、創作過程、享受的過程。

    二者何其相似來爾!

    我們說趣味相投。書法的靜謐、傳承和文化性,不可能尋找躁動、鼓譟、動感十足的專案作為互動的物件,互鑑的物件。

    文化意義相近、追求相似、境界相同、文化密碼同步,決定了書法和茶文化的互鑑和親近。

  • 6 # 虎哥143993466

    茶宴又名“茶會”,“湯社”,“茗社”。“茶宴”一詞最早見於《吳興記》,該書成於454年前後,書中提到:“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釆茶宴會於此。”茶宴是古人以茶宴請賓客,招待朋友的一種方式。名茶和水果,點心相結合,是古代最講究的正統茶宴方式。在茶宴上,賓主一邊細啜慢品,一邊賦詞作對,談笑風生。

    酒會醉人傷神,而茶能醒神健身,且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的作用,因此唐代時飲茶之風盛行,茶成為當時的一種珍貴

    飲料。茶宴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清飲,常常呼朋喚友于花間竹下,以茶代酒;二是寺院舉辦的大型茶宴,如徑山茶宴等;三是茶季時在茶葉產地舉辦的品茶歌舞宴。唐肅宗年間,湖州的紫筍茶和常州的陽羨茶是入貢朝庭的貢品,每年到茶季到來時,湖州和常州的太守都要到兩州毗鄰的顧渚花山“境會亭”聚會,由州太守和知名人士共同品嚐和審定貢茶的質量。同時,皇帝還派出茶吏,專使,太監到“貢茶院”,“茶舍”,專門監製貢茶,這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茶宴。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詩描寫過茶宴的盛況:“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從此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因生病不能參加茶宴而惋惜不已,足見茶宴受文人喜愛的程度。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飲茶聚會,聊天聯誼的習慣。茶話會就是在古代的茶宴,茶會和茶道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早的茶話會出現於北宋,由太學生自發組織,頗似今日的茶話會。此外,北宋時還有皇家的茶會。

    茶會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杯清茶,輔以果品”的茶話會,是一種簡樸無華的社交性集會最佳形式。在內容上和禮儀上,既不像古代茶宴,茶會那樣豪華和隆重,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樣有一套嚴格的禮儀和規範,只是飲清茶,或佐以糖果,糕點,是聚會交談的一種新形式。如遇有喜慶佳節,新春團拜,學術討論,開業典禮等,大家以茶代酒,隨便漫談,感情融洽,氣氛熱烈,即不奢華浪費,又省時間益身心。內容、人數不同的茶話會釆用不同的形式。如果與會人員只有幾個人,可用一張圓桌;如果是幾十人甚至幾百人,一般每桌安排10人,或將方桌拼成長方形;如果是幾百人,上千人的大型茶話會,則常用圓桌,與會人員團團圍桌。

    正因為中國有如此豐富的茶文化和豐富的茶文化活動,所以歷來受到書法家們的青睞,這也是為什麼書法家為啥喜歡關於茶的文章的原因。

  • 7 # 雲陽軒書畫

    茶和書法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由於書法的介入,茶風更為興盛。當時文人們早晚都離不開茶。飲茶成為文人雅士的嗜好,書法家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淡淡的清茶擱在書桌上,一股淡淡的清香,一邊品著上好的茶,一邊閱讀古人的碑帖拓本是一種享受。

    前幾天我讀過《閒來松間坐——文人品茶》,書法與茶都含有在儒、釋、道三個方面的內涵。它們有許多共性:書法分雄強和婉約,同樣茶也分雄強與婉約,書法與茶是同路人,它們的美文學宗旨相同,所以書法家喜歡寫關於茶的文章。

    一襲書法,一壺香茶,最能喚起美好的知覺。

  • 8 # 泓昌茶人

    一些書法家為啥喜歡寫關於茶的文章呢?因為琴棋書畫詩酒茶,文人的樂趣,書法和茶之間關係密切,又有很大的相通之處。一席書法,一壺茶香,在心領神會的時候,最能喚起美好的知覺。那麼我們從以下幾點來闡述為什麼一些書法家喜歡寫關於茶的文章。

    《1》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部分書法家與茶文章有關的作品:

    唐代僧人懷素的《苦筍帖》,北宋蔡襄的《思詠帖》《精茶帖》,北宋蘇軾的《一夜帖》《致道源帖》《新歲展慶帖》,明代徐渭的《煎茶七類》,清代錢塘人金農的《玉川子嗜茶》等等。

    我們中國歷史上書法家寫茶文章的作品還有很多很多,而茶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特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所以詩人詞人等作家在寫關於茶的文章,都會把茶文化寓意於其中,例如:以茶會友;以茶作酬、切磋學問;奉茶致敬;以茶請客等。

    所以,因為琴棋書畫詩酒茶這些文人共同的樂趣,一些書法家喜歡把自己喜好的茶及其相關的如美如畫的文章,用自己的筆表現出來。

    《2》

    其次,書法和茶有很多的相通之處。

    書法作品和好茶都有其自身的內在神韻。書法作品,有正文、落款等因素,筆法、結體,有一定的規律和章法,不同派系的書法家,風格特徵鮮明,內在神韻值得人去品鑑。而一杯好茶,在舌尖上留下回憶,沁人心脾,品飲時給人以特有的心靈感應,相互融合,回味無窮。

    欣賞書法和品茶都是在從基本到精氣神層面去不斷追逐更高境界。欣賞書法、好茶共品是一種樂趣。初學欣賞書法,更多的是從筆法、結體上看,然後是章法與墨法的緊密聯絡,到格調、品味和創新。品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茶葉的品相和香氣,到初嘗的口感去品鑑,只有具有豐富的內蘊,喝到一定的境界才能體會醇厚、回味等元素。

    所以,書法和茶的關係緊密,書法創作和喝茶都是在不同環境中修煉心情,有著很多的相通,一些書法家也就喜歡用自己的專業來表現對茶的喜愛。

    綜上所述,書法和茶是息息相通的,書法創作間,喝喝茶,總是一種愜意的生活。

  • 9 # 涵舍逍遙談紫砂藝術

    “琴棋書畫詩酒茶”,是人生的七大雅事。書法和茶關係密切,茶為書家助興,書家以茶釋懷。明人談到宜於品茶的條件,包括“無事、嘉客、幽坐、吟詩、揮翰、倘佯、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鑑、文童”十三項,其中的第五項“揮翰”,釋之為“濡毫染翰,潑墨揮灑”。

    品茶,是一種較為閒適的藝術享受。明代楊慎說:“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說是在品悟茶之外的情趣,而書家藉助茶,則更可品悟出字裡行間的妙趣。

    茶和書法,一個是國飲,一個是國粹,都具有著抽象的高雅,在本質上具有著某種相通之處。首先,茶與書法都需要悟,書法需要有一個從視覺到心靈的感悟過程,才能把握到書寫中的妙處,而品茶的過程,如果只有嗅覺和味覺參與,而沒有心動,那也很難進入更高的境界,這裡所說的悟,即是心悟。其次書法和茶道自晉以來便都成為中國文人走向社會的重要媒介和載體,其地位不可替代。愛茶與書法,司馬光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此二物?”東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茶與書法關係密切,書法史上留有很多散發茶香的藝術作品。流傳至今的有唐代懷素的《苦筍帖》,宋代蔡襄的《茶錄》、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清代鄭燮的《竹枝詞》、徐渭的《煎茶七類》、汪士慎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書法精品。

    “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意思就是:苦筍和茶都異常佳美,有就請直接送來吧。苦筍肉色白,尋常做法為炒、煮、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苦筍帖》是現存最早的和茶有關的佛門書法。苦筍與茶,都是苦中有平淡滋味。蘇軾有詩云:“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自古禪茶一味,懷素透過書法充分體現了茶、筍與禪的緣分。《苦筍帖》雖只十四個字,但是全帖“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其中的“茗”字,草頭逆勢起筆,取險成勢,兩點為“口”,神完氣足,宛若金石有聲。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以製造“小龍團”和撰寫《茶錄》一書聞名於世,書法擅長正楷,所寫《茶錄》拓本,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傑作。蘇軾的書法作品《一夜帖》是謫居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寫給朋友陳季常的信札。陳季常喜談佛法,晚年隱居在黃州、光州之間,因為與當時謫居黃州的蘇軾有往來,便成了好友。在這封信札中,蘇軾託陳季常向王君轉達: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畫龍已暫借給曹光州了,一旦還畫後,便馬上還給王君。蘇軾最後寫道“卻寄團茶一餅與之”。這幅作品質樸敦厚,用筆凝重,結字偏斜,遒勁茂麗,神采動人。

    我本人認為書家自古愛茶,一邊品茗,一邊揮毫,書法史上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散發著茶香的藝術精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的認知裡,廚藝屬於技術還是屬於藝術呢,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