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琴音萬古

    公曆紀年方便。但中國的農曆紀年是以自然規律為基石的,這種紀年若位誠敬在對傳統文化的解讀者便知非常之有味,它可使人得到自然理性,是種智慧性的知識。

  • 2 # 漁夫的投研生活

    要說最方便的歷法,還得說是太陽曆,也就是我們現在全世界普遍採用的公元紀年法。

    曆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紀年,指導生產、生活。

     

    而地球繞太陽一週這個週期,對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意義最大,我們都知道 “萬物生長靠太陽”這句話,地球和大陽關係對我們人類最重要。

     

    地球繞太陽一週是365.25天,這一圈,地球上的人們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的變化,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各項生產活動,穿衣吃飯都要受到四季的影響。

     

    而陽曆的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每4年一個閏年,這樣四年一次只加一天的簡單調整,使得陽曆簡單易用。

     

    我們再來看看陰曆,是按照月球繞地球的時間紀月化分,一個月29.53天,為了方便使用,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時間為354天,這與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相差11天,為了修正與太陽曆的偏差,就有了閏月的出現,19年需要有7個帶閏月的年,才能把陰曆和陽曆調整到相一致。由此可見,陽曆就要方便的多。

     

    為了指導農業生產,我們的祖先發明瞭二十四節氣進行指導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是遵循陽曆的。

     

    由上可見,陽曆是最方便的。

  • 3 # greenlifewang

    公曆紀年法吧,比農曆方便,農曆還有閏年閏月什麼的,一不小心就記錯。畢竟紀年只是一個符號而已,沒必要太複雜。

  • 4 # 且聽歲月

    目前採用的公元紀年法,最為方便。古時以年號來區分,以及農曆中十二生肖這些,都會存在重複和不便。公元紀年法,可以清楚明白的讓人知曉,無需再去太多思索。

  • 5 # 待曉兒

    要相信,人類的發展在整體上是進步的,所以,公元紀年法現在是最方便的紀年方式。

    公元紀年源自西方,以耶穌誕辰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之前的時間稱為公元前,此後未公元XX年。

    要知道為什麼公元紀年最方便,那就需要知道中國曾經還採用過什麼樣的紀年方式。

    我們可以倒溯一下,來看看一些常見或冷門的紀年法。

    民國紀年、干支紀年與兩種不常用紀年

    民國紀年,顧名思義,是以民國XX年為時間表述單位。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宣佈採用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並行的紀年方式。

    進入共和國時代,民國紀年被廢止,公元紀年依舊沿用。

    同時流傳下來的紀年方式還有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同樣被現在人所熟悉,簡單做一個講解。

    干支紀年就是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組合起來的紀年方式,起源很早,但作為主流紀年方式是從西漢之後,從已知文獻來看,西漢的干支紀年也沒有佔據主導地位。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編年的時候,以天干和地支相對應,多出來的兩個地支再找天干,這樣六十年一輪迴,所以六十年也稱為“一甲子”。

    這裡有個細節需要注意,或許有人發現了,如果依次對應的話,應該是一百二十年一輪迴才對,為什麼是六十年呢?

    這是因為天干和地支對應的時候,單數只能和單數對應,雙數只能和雙數對應,比如有“甲子年”,下一個以“甲”開頭的年份是“甲戌年”,並沒有“甲醜”這一年份。

    那麼,如何來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呢?

    很簡單,將天干地支排序,天干十個編號,甲對應的是4,乙對應的是5,以此類推;地支十二個編號,子對應的是4,醜對應的是5,以此類推。

    公元年末尾數字確定天干,比如2020年,尾數是0,那就對應的是“庚”;將公元年數除以12,得出的餘數確定地支,2020除以12,餘數是4,對應“子”,所以今年為“庚子年”。

    至於為什麼以“4”開頭,這和中國古代的歷法有關,不做詳細講解。

    干支紀年很簡單,如今也很常用。還有兩門紀年比較冷門,可以略作了解。

    黃帝紀年

    這種紀年方式是一種推測,以黃帝即位為起始開始紀年,元年大概是公元前2698年,稱為“開元”。有人曾經試圖推行這種紀年方式,但太過複雜,年代斷定還有問題,也沒什麼必要。

    孔子紀年

    這種紀年方式產生於清末,一些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反對以帝號紀年,倡導以孔子誕辰為紀年起始,比如戊戌變法那一年,也就是1898年,就被記為“孔子降生2475年”。

    這種紀年方式太過繁瑣、荒誕,並沒有流行,只是清末文獻當中還時有見到。

    干支紀年之前的主流紀年方法

    干支之前一直沿用的紀年方式,最被人所熟知的就是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設立年號開始一直使用,比如“慶曆四年”這樣的表述。與之類似的,是先秦時期的“王公年次紀年”,像“趙惠文王十六年”這樣的表述。

    但是這些都不是主流紀年法。

    干支之前的主流紀年法叫做“星歲紀年法”,分為“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兩個階段。

    這種紀年方式非常重要,經常見於先秦兩漢的典籍之中,後世文人為了使作品顯得古樸也常常使用。

    先來說說“歲星紀年”。

    顧名思義,是以“歲星”為參照的紀年方式,也就是木星。透過肉眼觀察,木星環繞地球一週正好是十二年。

    所以,古人將太陽在地球上的投影連起來,組成的平面叫做黃道平面,二十八星宿就在這個平面上。並且將這一平面分成十二等分,西方叫做“黃道十二宮”,華人稱其為“十二次”。

    就像西方有“摩羯宮”、“巨蟹宮”等名稱,華人也給“十二次”起了名字,並與十二地支相對應,分別是:

    這樣一來,木星(歲星)執行到哪一領域,就記錄為“歲在XX”。

    比如,《國語》當中就有:

    昔武王伐紂,歲在鶉火。

    應該知道,這是一種紀年方式。

    但是這種紀年有個問題,就是歲星由西向東的執行軌跡與十二星次的順序是相反的,推算的時候不方便,於是人們就假想了一個和“歲星”相對應的星辰,稱為“太歲”。

    參照十二星次的名字,也起了十二個“太歲年名”,與十二地支相對應。即:

    這就從“歲星紀年”進入到了“太歲紀年”。

    比如,“歲星紀年”裡,記為“歲在星紀”的年份,是說歲星執行到“星紀”這一區域,那麼與之對應,“太歲”就在“析木”區域,而“析木”對應的是十二地支中的“寅”,所以就記為“太歲在寅”。

    這樣的表述其實大家都見過,比如《離騷》中就有: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個“攝提”指的就是太歲紀年法中的“攝提格”。“陬”指的是正月,也就是“寅月”,是說屈原降生於寅年寅月寅日。

    十二地支和太歲年名相對應,那麼,漢朝就有了十歲陽與十天干的對應:

    從這樣的匹配可以看出來,距離干支紀年只差一個轉換而已了,但是後世一些典籍裡也會採用這種古老的紀年方式。

    比如,北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陳紀》中曾經記錄:

    起閼逢執徐,盡著雍涒灘,凡五年。

    對照上表,其實就是說從甲辰到戊申,一共五年時間。

    瞭解這種紀年方式的人,就很好理解,如果沒聽過這樣的表述,估計看書的時候會很困擾。

    這樣就很清楚了,為什麼近代以來,我們統一使用公元紀年,除了要和世界接軌之外,就是因為其他的紀年方式太過繁瑣。

    或許有人會說,憑什麼要用西方人的誕辰作為標誌?

    其實這種煩惱大可不必,我們知道,時間的劃分是人為的概念,必須要有一個參照物。就像我們說的“昨天”、“前天”等等,都是以“今天”為參照物一樣。

    這種對時間進行人為的劃分,其實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沒必要較真。

  • 6 # 君不器

    一,從全球一體化角度說,公元紀年法最方便。

    二,從指導中國的農時來說,其實也是公元紀年法,因為公曆用的是太陽曆,基本上跟二十四節氣是對應的。

    三,中國獨有的農曆為陰陽合曆,既有月亮歷也就是陰曆,也有太陽曆也就是陽曆,二者合體,方便我們觀察星象天時。

    四,算命的話,那就得咱們的干支紀年法最方便了。

  • 7 # 雲際匠人村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紀年本身就只是一種符號,哪一個都可以。各種紀年之間也只有一個常量的差異。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使用公曆記年,這種比較方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正能量激勵人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