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抱樸齋主人

    “修道”,即是完善、疏通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這個路是可以延伸到人的生命中的,“修道”也包括對他人生命中阻礙道路通達的因素進行完善、疏通,具體體現在可以透過外力改變的生命活動上。“修道之謂教”,意思是完善、疏通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就叫做教。

    “教”,不是對他人自性的直接修改,事實上,人的自性與天命相合,是不能透過外力直接修改的。教是透過完善、疏通他人向善的道路,來引導、鞭策他行在這條路上,透過他人生命活動的改變,來改變他人的生命結構,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變化。

    “教”的最終結果,是改變了人的天命(前提是後者要學習、要行在教的道上)。人常說的命的好與不好,從理論上講,一切都是天命,這是對的,但一個人不努力到最後(無法改變的地步),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的。況且,人的天命是伴隨著萬物的執行和自身的生命歷程而變化的,非常顯明的證據是,人會生老病死,也就是說如果天命是恆定的,人是不應該有生老病死的。

    大自然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執行的規律。所謂天命,只是大自然自我執行的微不足道的需求與實現,它僅僅是大自然執行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並不能代表大自然的本在。

    大自然沒有對任何人或物進行特殊的關照,也不會刻意對哪個人、哪個物進行特別的限制,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於人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但於大自然而言,卻未必有什麼意義。

    “修道之謂教”,道出了“教”的根本方式,即完善、疏通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來引導、鞭策他行在這條路上,也道出了“教”的根本目標,即透過他人生命活動的改變,來改變他人的生命結構,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變化(改變天命),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萬物的和諧相處及社會的長治久安。

  • 2 # 一二一學堂

    《中庸》字數不多,只有幾千字,其中第一章,開篇有這麼三句話——叫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三句話含義非常深刻,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執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麼叫“天命之為性”?

    我們如果把它簡化一下,就是“天性”二字。把“天命之謂性”中間的字去掉,就剩下了兩個字——“天性”。

    什麼叫天性呢?天性,就是你本來就有的,生來就具備的那個東西。比如,我們誇一個人很善良,經常說某某人天性就很善良,其實這就說明,“天性”是不需要別人教的,他天生就具備這個。我們人人在本性裡都有的。

    第二句話,率性之謂道。

    率,就是找到,統領、率領的意思。結合第一句去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天性”,這個“天性”如果你找到了,並且按照這個“天性”去做,這就叫“道”。我們經常說某某是得道的高人,這個“得道”怎麼理解?其實就是找到了本來就有的那個“天性”才算“得道”了。

    第三句話,修道之謂教。

    在中國的文化當中,什麼是“教育”?

    我們現在普遍意義上的教育,比如學個畫畫,考個學歷,學個技術,開發個軟體,實際上這些東西,在中國古代只能算作是技能的培訓。而真正的教育,在中國文化的語境裡面,只有“修道”才是教育

    什麼是“修道”呢?

    剛才講率性之為道,什麼是率性?率性就是找到上天賦予我們本來就有的那個天性。那麼這個本來就有的“天性”,就得結合我們《大學》裡面講的一句話去理解。

    四書五經裡面有一本書,叫《大學》。開篇有句話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叫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擦亮你心中本來就有光亮的德行

    第一個“明”,翻譯過來,就是使動用法,叫“使什麼什麼明”,第二個“明”,就是形容詞,光亮的德行。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那個不需要別人給,而是本來就有的,一種光亮的德行。

    這個德行當然有的時候可能會被矇蔽,怎麼矇蔽的呢?有的時候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為人處事的過程中會沾染很多惡習,沾染惡習的過程中會讓自己天性裡邊那個善良的、光亮的德行,會蒙上灰塵,但是它有。

    所以找這個東西,在《大學》裡邊叫什麼?叫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明德”,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道心。其實就是這個道心,儒家把它稱作良知,在佛家又被稱作佛性,實際上就是要找這個。

    其實“天命之為性”,什麼叫“天性”?就是這個道心,就是這個明德,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性之中都有上天本來就賦予我們的——明德。

    那麼,我們找到這個明德,找到這個光亮的德行,就叫“率性之謂道”。就是“得道”,什麼叫“得道”?一個人的“得道”就是把光亮的德行上面的灰塵全部去掉,然後讓一個人光亮的德行光芒四射,這個狀態就是孔子總結自己人生的時候,最後一個狀態叫“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之所以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什麼狀態?這就是說,孔子老人家修到70歲的時候,他的道心完全呈現出來了,把人性的汙點,把人性的缺點都給去掉了。

    就是老人家的德行光芒四射,完全是用良知做主,或者用自己的真心做主,這個狀態,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做什麼都不違背規矩。

    這就說明,一個人已經把外在的道德規範完全內化成了一個人道德的自覺,這就是聖人。

    “修道”的意義,“教育”的意義。

    所以“率性之謂道”,就是明明德之後,才是真正的修道,所以,修道修的是什麼?修道就是明明德。修道,就到就是找到心中的那個良知。是這麼一個過程,一個真正去明明德的過程,是一個去不斷找到自己的良知,讓自己良知做主的過程,培養自己道心的過程,實際上,這才是我們所謂的教育,真正的教育。

    我覺得中庸這三句話,既是中庸這本書的開篇,同時對我們今天如何理解教育,有非常大的啟發。

    所以任何和一個家長如果讀了《中庸》,就知道培養孩子,讓孩子有個技能,將來找工作可以賺一碗飯錢,買個房子,這些當然重要,但是,培養孩子、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道心”。

    修道,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良知,健全孩子的人格,讓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那對學校而言,我們的學校課程設定,我們讓孩子學技術,固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要忘了“良知”的培養。一定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厚德載物”的培養。一個真正的人才,除了“術”之外,一定要培養“道”。如果沒有“道”作為支撐的“術”,是走不遠的。當然了,如果只有“道”沒有“術”,那麼這個“道”就是懸空的,不能落實。

    可是如果只有“術”沒有“道”,那麼,這個“術”是很危險的,有的時候,“術”如果沒有“道”作為節制,未必造福社會。甚至可能危害社會。

    所以,我們做教育的人,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一個經得起檢驗的那種德行和品質。那麼將來,我們的受教育者無論發展的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或者名聲有多大,由於他“修道”這個環節沒有缺失,使得我們的受教育者都能在任何一個環境裡邊經受得住各種考驗,堂堂正正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人,這才是我們說的教育的目的。

    《中庸》對人人都有重要意義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一句話告訴我們,這一輩子要提高修為,最核心的就是率性之謂道。率性之謂道,其實就是找到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那份良知那份德行,而這個東西是本來就有的。

    但有的人也可能問了,我心中有那份良知嗎?答案是,我們人人都有。

    良知,我們人人都有。我們這一輩子,經常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其實就是養活我們的道心,就是養活我們心中這個良知,所以中庸,這開篇三句話特別重要。

    實際上既是中庸的主旨,也是我們教育或者我們培養孩子,或者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須臾不能忘掉的。

    我們今生時時刻刻都不要忘掉,養自己心中那份良知,那份對別人、對社會的責任情懷和慈悲,而這個東西才是讓我們能夠活出一個堂堂正正大寫人生的基礎。

  • 3 # 明心真人

    良心生良知,良知發良能,良能達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所謂的天命,即該做的事。

    所謂達天命,就是做成事。

    教人有良心,才知道天命。

    教人懂科學,才能達天命。

    ——論中庸的現實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十八年的聖旨值錢嗎?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