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楊品史
-
2 # 獨坐溪邊任水流888
因為統一的紅利已經迸發出來了,即使有暴政,但讓所有有識之士看到了。
漢朝稍有反覆,但馬上就糾正過來,經過白馬之盟和七王之亂,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徹底確立了,一直成為華夏主流制度,至今仍是如此。
-
3 # 彼岸歷史
問題略有不妥,從公元前254年開始,衛已經不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了。
衛國從春秋開始就是一個很奇葩的存在,如果說故事最多最被惡搞的是宋國的話(偃苗助長、守株待兔等都是笑話宋國這些因循守舊的商朝遺民),那麼最不靠譜的就是衛國了,搶兒媳婦的宣公、乘軒使鶴的懿公、皮冠射鴻的獻公以及被孔子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而出名的靈公都出自於此。和其他“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以及鄭、魯、宋等國不同的是,衛國作為周王朝近支,從建國到滅亡從未雄起過,幾乎沒有存在感。它不僅一步步地自我萎縮,還經歷了幾次亡國和復辟:前660年,衛懿公好鶴如痴,被赤狄滅國;前629年,衛成公為避狄人侵擾,遷都帝丘(河南濮陽);前254年,衛國被戰國第一雄魏國兼併,地域只剩下濮陽一城,身份從公爵變成侯爵,最後又變成君——這時的衛國其實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君”是諸侯國內的一種封號(如孟嘗君),嚴格來說它只是魏國的一個縣(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縣的概念);公元前209年,終點到了,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徹底滅亡。
對衛來說,它唯一值得自豪的可能就是它在時間上熬過了秦始皇。
-
4 # 冷眸m
你說的確實很對,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確實還有一個國家沒滅,那就是衛國。具體是什麼原因呢,其實衛國在早些時候已經被魏國所滅,衛國屬地也成了魏國的一個封君所屬,所以衛國早就名存實亡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置東郡,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也就名義上留了一個衛國,那時候衛國已經被廢了。廢和滅不是一個概念,秦始皇把他廢了,但是還留有衛國的一個名義,到秦二世的時候把這個名義也廢了,所以說衛國是這個時候才滅的。
-
5 # 文史江湖客
關於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我在讀中學時,老師教過我們一句順口溜——喊趙薇去演戲(韓趙魏楚燕齊)。
這六國中,沒有衛國,衛國不屬於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戰略目的,主要是吞併除秦國外的戰國六雄,衛國不在秦始皇的戰略目標之內。而衛國之所以沒入秦始皇的法眼,是因為衛國早已名存實亡,成為秦國的附庸。
衛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亂後,封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其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河南鶴壁、安陽、濮陽,河北邯鄲和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菏澤北部一帶,在數百諸侯並立的西周王朝初期,還算個實力不弱的諸侯國。
周平王東遷時,衛國國君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一度成為眾諸侯首領之一。可見直到西周末年,衛國仍然具有一定實力。然而,進入春秋時期後,衛國國君昏庸,朝政敗壞,後又被狄人所破,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儘管在齊桓公的扶持下復國,但衛國國力從此一蹶不振。
戰國時期,衛國的地位更是急轉直下,甚至淪為新生強國魏國的小弟。公元前254年初,趙伐衛,攻佔衛國的戚城。魏國趁虛而入,索性將衛國納入自己版圖。其後,衛國成了魏國手中的棋子,其國君的廢立也掌握在魏國手中。
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懷君三十一年(前252年),朝魏,魏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可見,衛國的國君已由諸侯變成“封君”,衛國也自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諸侯國。
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秦國出兵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衛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初置東郡,更徙衛野王縣,而並濮陽為東郡)。這樣一來,衛國又成了秦國的附庸。
可以說,至此魏國已經成為秦國的領土,衛君角不過是秦國統治下的“封君”,只不過具有一定的自治權。既然如此,秦始皇當然沒必要再滅衛國一次,秦始皇的統一六國,自然算作實現了大一統。
值得一提的是,衛國雖然國土不大且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但卻是個牛人輩出的諸侯國。比如,助秦國變法強國的商鞅,正是衛華人,而且還是衛國宗室子弟;另一位秦國名相呂不韋,也是衛華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衛國還有恩於秦國呢!然而,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將衛君角廢為庶人,這樣,衛國即使在名義上也不復存在。
-
6 # 舊時樓臺月
眾所周知,秦始皇於公元前221登基稱帝,完成了對華夏大地的統一,結束了華夏大地幾百年來的分裂割據局面。但是,根據史料的記載,他在擊敗六國統一之時,還有一個國家存在著,那就是衛國。那麼,為什麼衛國在當時還存在著,秦國卻說是實現了大統一呢?
衛國是周王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地域大致在黃河北岸,太行山脈東的今河南省鶴壁南、新鄉北附近。
秦國之所以說他實現了大統一,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秦國的能力完全有能力消滅衛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其它六國任何一個國家的實力都比衛國強,秦國能滅六國,那消滅衛國不過是吹灰之力了!那麼,秦國為什麼不消滅衛國呢?
衛國與秦始皇的淵源衛國雖然地域小、實力弱,無法與秦國抗衡,但是衛國出了許多人才,並且這些人才都在秦國效力過,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秦孝公時期的商鞅,也叫衛鞅,他就是衛華人,他推出的變法改革為後來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秦國崛起成為強國的轉折點。再有後來的呂不韋,他與嬴政有著密切的關係,為嬴政登位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同時呂不韋和嬴政的先皇、太后有著一定的交情。正是有著這些淵源,秦始皇有能力,但沒必要滅了衛國,所以衛國當時還存在著。
衛國已名存實亡衛國在當時實力是非常弱小的,並且沒有靠山,因為其它各國已經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史記》中雖然記載了衛國的存活,但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作者記載失誤,理由是當時秦朝統一和將很多文學古籍都燒燬了,這樣也就失去了可以參考的文獻資料。這樣看來衛國當時的存在不過是一個名字罷了,他最多像是秦國的附屬國一般存在著,早已經名存實亡了,所以,說秦國統一了六國實現了大統一併沒有不妥之處!
-
7 # 津城沐雨
很多人問:秦始皇稱帝之時,有一個國家(衛國)還存在,為什麼說實現了大一統呢?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衛國已經名存實亡了(圖中那個小小的藍色區域)。
衛國在秦國未獲得統一六國時,就已經成為秦的附庸,衛國國號雖然還存在,但是早就已經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早就已經名存實亡。
作為秦國的附屬國,又小又聽話,不存在任何的威脅,秦始皇也就沒有把他滅了,滅他,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
所以,當秦始皇完成了六大國的統一,就等同於完成了大一統,中華大地再也沒有其他諸侯國反對秦的政令了。
-
8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歷史愛好者,歡迎關注我,帶你去看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便統一天下,稱帝,史稱為“始皇帝”。但是這個號稱天下一統的男人,其版圖之上仍還有一個國家的存在,它就是“衛國”。那麼,這樣看來,秦始皇所說的“天下一統”是不是就有水分了呢?實際上還真不是,因為那時候的衛國,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但是話說回來,名存實亡但是也還是存在的呀,為什麼秦始皇不直接連它的名都給滅了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衛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周公平定殷商叛亂之後,便將自己的同母弟弟康叔封於衛地,而這便是衛國的第一任君主。但是他只是作為一個封國存在於周天子的腳下。而衛國經過幾代君王的治理也漸漸變得強盛起來。但是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東周時期,衛國內部變得十分混亂,公元前661年被狄人所迫,而那個驕奢淫逸的衛懿公還被狄人殺害了。當時的衛國已經是到了國破家亡的地步了,後來還是在齊桓公的幫助之下才保住了,但是也慢慢地就淪為小國了,以前的輝煌也漸漸淡去了。直到衛文公時,衛國的國力才慢慢有了好轉。衛成公元年,為國為了重蹈衛懿公時期的覆轍,便遷移到了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一帶,經過百餘年的積累治理,為國的經濟才有所繁榮!但是其國土面積依舊很小,所以還是屬於一個小微型國家。
到了戰國以後,衛國的實力慢慢衰弱下去了,只能是夾在趙國、魏國、齊國和楚國之間苟延殘喘。後來還被楚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小國。但是也就是這個小國,居然存活了九百多年之久,而其生存之道便是它有著一種“錦鯉之氣”(本次由作者所作,只為了表示運氣好的意思。)
它總是能在危機的時候化險為夷,在秦國東吞西並的時候,這個衛國卻能躲過一劫,但實際上也沒什麼奇怪的,因為當時衛國只有濮陽這麼一個地方,一個彈丸之地,秦始皇早就將其化歸所有,只是沒有將其宣佈出來而已。當然了,在秦二世的時候,還是將其給滅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衛國雖小的,但是人才卻很多,而且都是些大才,例如名將吳起,因為在衛國沒有得到重用,但是到了魏國和楚國之後,硬是把這兩個國家帶入了強國之列。還有商鞅,秦國的改革家,決定秦國命運走向的一個人。還有呂不韋,幫助秦始皇吞併六國的大功臣之一等等。
但是,衛國卻沒有將這些人才給充分利用起來,造成嚴重的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的結果便只能是亡國!這便是衛國之命運。
-
9 # 紫禁公子
秦始皇稱帝之時,有一個國家還存活,秦朝為何說是實現了大一統?
就以當時的形勢來看,衛國存不存在,都並不影響秦國的地位。所以當時秦朝自稱已經實現了大一統,也是沒有問題的。在那個時代中,其餘六國都已經被滅,這六國中的勢力基本都比衛國強。秦國能滅掉其他國家,自然也就可以滅掉衛國。因此在當時,秦國已經是將衛國看成了自己的所有國。
有人很奇怪,為什麼不直接滅掉了衛國,而放任它依然存在。直到秦二世坐上了帝位,才廢了衛國國君的名頭,使得衛國徹底的消失。最主要是有兩點原因,第一,為了收服人心。留著衛國,可以表明嬴政的仁慈,以此為他收復人心。第二,衛國的位置太遠,實力又特別弱,對中原造不成什麼影響,他也懶得去的管。第三,那時候他的心思都放在求長生的道路上,對打仗也失去了興趣。
所以說,衛國當時之所以沒有被滅掉,主要是嬴政不想去滅它。但那時候的衛國,雖然有著名號,卻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在秦華人看來,衛國就是他們的囊中之物,滅不滅都無所謂。即使衛國存在著,這也並不影響秦朝的統治力和影響力。
在當時看來,衛國雖然還是自稱一國,但它實際上是處於在秦朝的統治範圍內。這樣看來,衛國也已經算是在秦朝的統治下,已經是被收服了的。所以,秦朝才會說自己實現了大一統,畢竟天下都沒有可以和它抗衡的國家了。
-
10 # 滄海拾遺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關東六國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實現了天下統一,建立秦朝,但是,這個時候仍然有一個諸侯國存在,那就是衛國。雖然衛國仍然存在,但由於國力弱小,且長期處於秦國的附庸地位,相當於秦朝的地方政權,並不影響秦朝實質上的天下統一。秦始皇滅掉了六國,唯獨放過了衛國,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衛國是姬姓國家的唯一延續,加上國力弱小,滅掉對秦國意義不大,保留它反而有利於籠絡人心。衛國最初是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最初衛國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周平王東遷之時,衛國曾出兵助周平戎。所以說,衛國應當算是周王室的延續,衛君的存在,意義在於是在延續衛和姬姓周朝的祭祀,秦始皇依然保留衛君的名號,相當於周人昔日滅商之後,封武庚、微子一樣,都是一種態度,表明自己對歷史的尊重。
二是對出身衛國的商鞅、呂不韋等秦國功臣表示致敬。在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所處的位置居於天下之中,文化傳統鼎盛,出了許多名人和君子,對秦國影響最大的當屬推行“商鞅變法”的商鞅,以及將莊襄王扶上王位的名相呂不韋。戰國時期秦國能夠崛起,商鞅變法起到了關鍵作用,是秦國獎勵耕戰,以法治國的根源,加上商鞅因變法在秦國殉職,深得秦人尊重。呂不韋在秦國為相多年,對秦國統一大業出力甚多,也是值得肯定的。儲存法聖商鞅和名相呂不韋的祖國,對秦國沒有威脅,還可以表達對功臣和文化傳統的尊重,何樂而不為。
三是衛國實質上早已是秦國的附屬國。公元前254年,衛國曾被魏國所滅,成為魏國的一部分。公元前241年秦取衛國的濮陽等地。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衛國名存實亡。這樣的衛國早已是秦國的附屬國,滅與不滅就在秦國的一念之間。
實際上,雖然衛國是周朝所冊封的諸侯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享國900多年,公元前209年,在秦二世胡亥登基後,衛國最後一位君主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11 # 火雲鞋神
首先,確實有一個衛國沒有被秦始皇消滅,但不是因為滅不了,而是沒有必要。
衛國曾經是一個正宗的諸侯國,是周文王嫡九子的封國,首都是曾經商王朝都城朝歌,所以封地還不錯,畢竟是曾經的帝王之都。並不像秦國這種外姓封國,地處偏僻,生存都很艱難。所以衛國到了東周時期還曾一度強盛,曾出兵幫助周平王抵禦羌戎,是名副其實的諸侯首領之一。
但是衛國並沒有在春秋戰國的混亂中崛起,而是一直被內亂所困,國力逐漸衰弱,很不幸,公元前661年衛國被狄人打敗,驕奢淫逸的衛懿公直接被狄人所殺,所以衛國至此算是已經滅國。
只不過後來衛國遺留的宗室後人,在齊桓公的幫助下重新在楚丘建國,衛國得以存續,但在諸侯爭霸的戰國時期,衛國一開始便失去了與大國競爭的機會,雖然後來接連有幾位君主也都竭力圖強,但頂多算是一個二流的千乘小國。
公元前254年,夾在幾個大國之間苟延殘喘的衛國,終於還是無力支撐下去,選擇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也就是成為魏國下面的一個封地,雖然衛國君還尷尬的擁有自己的正統爵位,但已經不在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君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滅六國,統一華夏。這裡的滅國,並非是我們想象的弒君屠城,雞犬不留。只是把諸侯國的國君趕下王位,使他們失去國君的權力,然後兼併他們的土地,實際上他們都被秦始皇圈禁起來。所以既然魏國都不存在了,作為其附庸的衛國國君,就沒有必要圈禁了吧,他不夠格啊。
但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說,保留弱小的衛國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衛國是正統的周室後裔,秦滅六國,畢竟殺伐過重,保留一個名義上的周宗室後裔,有利於緩解各國的仇恨。不過,這也是一個不小的隱患,秦始皇自信有他在,衛國成不了氣候,但是他兒子可就沒他的胸襟了,秦始皇死後第二年,胡亥就把衛國君角廢為庶人,衛國滅亡。
所以,衛國確實是最後一個被滅國的正經諸侯國,但它並不能影響秦滅六國,建立統一華夏帝國。
回覆列表
的確有這麼一個國家,秦始皇滅掉東方六大諸侯後,它還頑強地存在著,它就是衛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衛國作為獨立的諸侯,早就名存實亡了。早在春秋時期,公元前660年,衛國就被狄人給打趴下了——場景極其悽慘:國都被攻陷,國君衛懿公被狄人剖心挖肝,最後統計人口才發現,純正的衛人只剩下600多人,再加上其他附屬人口,也不到6000人。齊桓公率領諸侯,給他們重新建設了都城,衛國這才有了一線生機。
到戰國時候,衛國更加衰落,全國領土加起來,也不過相當於現在的十幾個村莊,為了生存,衛國一直以魏國馬首是瞻。到戰國後期,魏國被秦國壓得喘不過氣來,乾脆把衛國滅了,出於對衛國先輩的敬重,魏國保留了衛國的祭祀,算是名義上的“國家”吧。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其他諸侯的祭祀都斷絕了,唯獨衛國的祭祀還在延續,這是怎麼回事呢?
秦國的強大,源自商鞅變法,恰恰商鞅是衛華人,後來還被冤死了;讓國君道歉是不太可能的,只好採取這個方法“曲線救國”,算是給商君一點兒補償吧。
實際上,除了商鞅是衛華人外,大名鼎鼎的呂不韋也是衛華人。雖說秦始皇對呂不韋頗為不滿,但兩人的關係極其特殊,遠不是一個簡單的“恨”能說明白的:
呂不韋功高震主,穢亂後宮,自然令人討厭;但倘若沒有他,秦始皇的老爸也就當不上國君,秦始皇估計也要做一輩子的人質;再退一步說,呂不韋主政期間,秦國的治理還是相當不錯的。
也許正是對商鞅的愧疚心理、對呂不韋說不清道不明的心理作祟,秦始皇才沒有斷衛國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