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同志2018

    看過一個紀錄片,現場勘察長平大戰的戰場地形後發現那裡的地形並不是平原而是山地 丘嶺那種地形!試想,這樣的地形一旦被包圍幾十萬大軍根本施展不開,陣中心兵力只能團團轉,而外圍想要衝破包圍圈的人又因山地 丘嶺這樣的地形限制根本不能透過常規的軍陣衝擊來進攻,只能在坡地,甚至羊腸小道上發起進攻!這樣一來趙軍就極為被動了!秦守軍就不一樣了!只需要重點防禦就好!

  • 2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長平之戰,號稱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圍殲戰,也是戰國時期殺傷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沒有之一!

    這場戰役,趙國死亡官兵軍民在45萬左右,秦國方面的保守估計也在20多萬左右,兩國的死亡人數接近70萬,再加上此前長達三年的拉鋸戰時造成的傷亡,長平之戰共計的傷亡人數很可能達到了百萬以上。對於戰國時期只有2000多萬人口的中原地區,國內人口分別只有300到400萬左右的秦國(也有史學家推斷秦國可能在500萬以上)和趙國,這樣的損失完全是傷筋動骨!

    也是透過這場大戰,最有可能在軍事領域超越秦國的趙國直接被打的一蹶不振,家家戴孝、國內成年男丁死亡殆盡,至此秦國獲得了一統天下的主動權。但這場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大戰,也給後人留下了眾多疑點,而最大的疑問莫過於這幾個:

    1、四十幾萬趙國軍隊怎麼就會被輕而易舉的包圍?

    2、長達46天的圍困戰,趙軍又是如何度過的?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上並沒有留下過多的記載,至今歷史專家在研究長平之戰時,也只能結合殘存的資料和長平古戰場的地理地勢,來推斷這場圍困戰的程序。

    把長平之戰列為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圍殲戰,並且直到近代才得以超越這個記錄,原因就在於想將40萬趙軍圍困,需要動用的資源實在太多。但很值得注意的是,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上來看,秦國在這場戰役中動用的兵力沒有超過60萬,甚至不如多年後發生的滅楚之戰的兵力,秦國在兵力對比上沒有佔到太大的優勢,卻能將趙國軍隊長期圍困,恐怕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利用了特殊的地理。趙軍很有可能被圍困在四周遍佈山地的險要地段,突圍的出口很少,造成趙軍企圖殺出重圍時,雖有40萬大軍卻無法展開兵力。

    而在史料中,也曾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

    從史記當中的這段記錄來看,趙軍在最後時刻展開的突圍行動時,曾經進行了一個奇怪的部署,那就是並沒有全軍出動與秦軍展開決戰,而是將剩餘軍隊分成四隊,輪番發起進攻。每一次只能派出25%的兵力,恐怕也間接的推斷,突圍方向的地形確實讓趙軍的行動很是受限!

    其實相信很多人還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秦軍抄襲趙軍後路的時候,趙括為何沒有給予重視?龐大的40萬軍隊,幾乎將趙國全國的命運壓在了這一次戰鬥上,作為趙軍的最高統帥趙括,難道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後路已經被截斷?

    由於趙括接手軍隊的時候,大背景因素已經形成,上層的決策註定了他必須率領軍隊與秦軍展開決戰,因此他的重心任務只有一個,率軍出擊與秦軍開戰,贏了大功告成,輸了率軍敗走把上黨徹底讓給秦國,至少對於趙括而言,只需要賭自己的進攻是否能得逞。可偏偏秦國反其道而行之,趙軍出擊之後一直長期擔任主攻任務的秦軍反而退縮防守,攻守形勢瞬間形成反轉,由於長平之戰已經對峙了整整三年,雙方都處於臨近崩潰的階段,這場大戰甚至也變成了一場心理戰,誰的心態能夠堅持到最後,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而趙軍發起總攻時,秦軍突然“全面崩潰”,這出表演也讓趙軍以為勝利有望,此前苦苦堅持的秦國只是外強中乾,可當趙軍以為主動權已在自己手中,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前線的時候,卻不知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已經在趙軍的身後出現了。

    可以說,長平之戰秦國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不光軍事佈局達到了頂尖水平,心理戰的對抗和戰場上的“藝術表演”,也成功壓制了趙國軍隊!

  • 3 # 虎蹈O狼群

    白起利用趙軍和秦軍開始修的壁壘來圍困趙軍,這才是白起的高明之處 把地形利用到了極處,趙軍又在河谷,周圍都是高地,而且高地上還有壁壘,和攻城一樣,很難,除非秦軍戰鬥力狂降,戰鬥力從9降到2,白起統帥的秦軍,根本不可能給趙軍突圍的機會

  • 4 # 137587578

    廢話,軍官全被趙括換了,新來的不熟悉情況,無威信如何組織有效衝鋒,臨陣換將兵家大忌,趙括再換下面的將,這是嫌亂不夠大呀

  • 5 # 銳度何老師

    我之前看過一個帖子,說明朝幾萬大軍,由明武宗朱厚照率領,跟蒙古人的幾萬大軍打了一天,結果是死了十幾個人。包括作者在內都在喊不可能,這又是野豬皮在抹黑我大明。

    很多人的思維跟我在聯盟裡的隊友差不多,把戰爭理解為:見面就幹,死了拉倒。你這樣想就太小看我們古人的智慧了。這樣看問題,軍隊還要大將、謀士、統帥幹啥?

    以上面說的明朝戰例,當時的情況很明顯是明軍列隊極其嚴整,沒有任何破綻,而蒙古騎兵在對面遊走騷擾,雙方的將領都是千年的狐狸,誰都沒找到機會,所以逗了一天,誰也沒進行強攻,發生只死幾十個人的情況非常正常。

    而且類似的問題很多,比如說攻城誰先上,打仗誰站最前排,你不能理解為古人傻,搬個梯子就往上爬。活,不是這麼幹滴。

    仔細閱讀古代戰爭,雙方不是見面就幹,而是見面就:挖溝。

    長平之戰,廉頗初期野戰失利,掂出來自己幾斤幾兩,馬上改挖溝。曾國藩打太平軍,挖溝,志願軍打美華人,挖溝。

    在長平之戰後期,趙括離開營寨,率領主力衝擊秦軍大營,首先他沒衝動秦軍正面的壕溝柵欄,而他的兩翼和後路則被秦軍堵住。而這時的秦軍並沒有直接的衝擊趙軍,而是四面挖溝豎柵欄,把趙軍圍堵在河道。

    你想衝鋒跟人家決戰,人家不跟你硬拼,拿壕溝柵欄一圍,慢慢熬死你。秦軍就是這樣用四十多天把趙軍熬垮的。

    趙括離開壕溝柵欄,變成了幾千年的笑柄,名將與庸才就差這麼一點。

    長平後期決戰的過程基本是這樣的:趙括率主力部隊進攻秦軍,秦軍假裝敗退,將趙軍引至秦軍的壁壘,然後白起派25000人的部隊截斷趙軍退路,又派5000人去攔截趙軍大營的留守部隊。

    問題就在這裡,趙軍總共40萬人。白起派了25000人就把趙括這一支人馬的後路抄了,這說明什麼?趙括這一支部隊人數不會太多,如果他帶20萬人,留下10萬人原地固守,派出另外10萬,瞬間就能把這支25000人的秦軍掃滅。而現實的情況是趙括被死死地堵在河道,根本沒能力突破這25000人的陣地。考慮到趙括四面被圍,另外三面也有壓力,他的這支部隊應該在10萬人左右。少於這個數,也支援不了40多天,但也不會多於這個數,他要有15萬人,肯定會突破圍堵。10萬人原地肯定能守住,5萬人突擊後方的25000秦軍也沒問題。趙軍的戰力不照秦軍差多少。

    這問題就明顯了,趙軍此時留在大營的應該還有30萬人,被5000秦軍堵著出不來,為什麼?

    這也只有一個可能,那30萬是民夫。

    所以長平之戰,趙軍的結構應該是10萬部隊+30萬民夫。

    趙軍全力出擊的是10萬人。而以秦軍的兵力,正面擋住趙軍衝鋒,再三面合圍,挖壕溝豎柵欄是完全行得通的。

  • 6 # 歷史風暴

    按照《史記》中的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長平之戰爆發後,廉頗一看打不過,就修築長壘抵禦秦軍,而秦軍久攻不下之後也修築長壘與趙軍對峙。

    趙括接任廉頗後,率趙軍主力攻打秦軍,秦軍詳敗,趙括一看秦軍敗了,率領主力不顧一切的追趕,等殺到秦軍壁壘的時候。趙括打算一鼓作氣將壁壘打下來,但是秦軍防守嚴密,趙軍久攻不下,“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

    就在趙括攻打秦軍壁壘的時候,白起在趙軍背後放出了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切斷了趙括的退路,一支五千人前往趙軍壁壘,阻止趙國援軍。

    就這樣趙軍被一分為二,趙括一看上當了,想撤。白起迅速指揮秦軍出壁壘攻擊趙軍,看到秦軍攻勢迅猛,趙括只能停止撤退修建壁壘防守,等待救兵。“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就在趙括固守待援的時候,秦軍已經在趙軍背後建好了另外一個長壘,成功將趙括軍困住。為了徹底殲滅趙軍,秦王動員河內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前往支援白起。“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所以,此時趙括身後可不止兩萬五千秦軍,還要加上河內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

    糧道被斷絕,援兵也遲遲不到,趙括於是將軍隊分成4隊輪番攻擊秦軍壁壘(趙卒。。。來攻秦壘,欲出),可惜在秦軍的嚴密防守下難以衝出包圍圈。最後,趙括在衝鋒中被秦弩射殺,導致全軍投降。

    以上的戰鬥過程可以看出,阻止趙軍突圍的因素有三個:

    秦軍壁壘。當時趙軍被秦軍壁壘團團圍住圍住,需要突圍,就要自下而上進行仰攻,增加了攻擊難度!

    數量優勢。在長平對峙的時候,秦軍就比趙軍強大,為了消滅趙括,秦王又徵發了河內所有青壯年男子,在數量上比趙軍多得多。

    秦弩。趙括在衝鋒的時候被秦弩射殺,這說明當時秦弩殺傷力大,並且應用極廣。趙軍每一次衝鋒都會首先承受秦弩的射擊。等殺到壁壘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以上三個因素,成功阻止了趙軍突圍。最後,40萬大軍投降並被白起坑殺,趙國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資本!

  • 7 # 華哥雜談

    《孫子兵法》的第三篇《謀攻》寫道:“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翻譯過來就是:我軍十倍於敵軍時,就實施圍殲戰,五倍於敵軍時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分散敵軍。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

    我們翻看中國革命戰史時,我軍在作戰中經常講作戰原則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避開敵人鋒芒”,“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完全就是《孫子兵法》生動運用。現在回到題目,為什麼趙括先後組織四次衝鋒都衝不出秦軍包圍圈?

    白起是個戰爭天才,尤其善於打大戰,打圍殲戰。白起軍事能力中一個突出的才能就是善於運用地型構築工事。

    秦趙對峙兩年,都快有點撐不住了,趙國國力弱於秦,所以率先換上了支援進攻的統帥趙括。秦國得到訊息後,也悄悄換上了“戰神”白起,並對外嚴格保密。

    白起到位後,認真地觀察長平地型,制定出了誘敵深入,集中殲滅的戰術。長平是一個峽谷型地貌,極為有利於在兩邊埋伏,所以他立即動員秦軍在長平谷地兩邊修築營壘,佈置埋伏。口袋陣布好後,他指揮秦軍前鋒部隊與急於求戰的趙軍短暫交鋒後,詐敗大步後撤。趙括立即指揮大隊趙軍全面追擊,四十萬趙軍大部分進入秦軍埋伏圈。就在趙軍全部入圍後,一支兩萬五千人的騎兵精銳一舉切斷了趙軍與大本營的聯絡。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說的很清楚了,秦昭襄王聽說秦軍全部包圍了趙軍,立即親自趕到河內郡,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速趕到前線,完全切斷了趙軍的後勤補給。此外,白起還組織了一支五千人的輕騎兵,日夜騷擾包圍圈內的趙軍,打擊趙軍士氣。

    趙括在進入秦軍的包圍圈後,立即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企圖依靠趙軍強悍的作戰能力突圍。此時,秦趙之間的兵力差距並不大,按孫子兵法來說不適合打圍殲戰,但白起建立的工事相當於增加一大部分秦兵。再加上秦軍先進的弓弩,對趙軍造成致命的殺傷力。

    雖然趙軍在長平之戰中被全殲,但秦軍可能也傷亡巨大,中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大師在其《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推斷,秦軍的傷亡至少高達到25萬人。

  • 8 # 三多學歷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的戰略決戰,它的結果直接導致戰國再也沒有軍事能力參與秦趙的爭霸。首先明確一點,長平之戰後期,趙軍是有組織突圍的,而且不只一次,至於突圍不了,個人認為有5個原因:

    一是此時趙軍鬥志已喪。不管是什麼軍隊,知道自己上當了,被圍了,第一反應肯定是心慌,再加上此時知道秦軍的總指揮換成了白起,估計最後一點戰勝的希望都沒了,再厲害的思想鼓動都沒用;

    二是趙軍總指揮威信不足。此時,如果趙軍的總指揮是宿將廉頗或者李牧,突圍肯定不成問題,至於公子哥加戰場初哥的趙括肯定沒這個威望讓心慌的趙軍冷靜下來;

    三是秦軍弓箭厲害。戰國時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能夠高出別國軍隊,成建制編配弓箭手發揮了很大作用。連趙括突圍時都被弓箭射死了;

    四是秦國決戰決心比趙國強。估計趙國就沒要想過在長平決戰,因為長平所在的上黨郡原是南韓送給戰國的,趙軍只是去接收禮物罷了,根本沒想到秦國搞傾國之戰;

    五是後期秦國軍力遠超趙軍。聽說趙軍被圍了,連秦國國君都靠近戰場,更是發動全國15歲以上男子全部趕赴戰場堵截趙軍,趙軍能突圍出去才怪呢!

  • 9 # 跟上你的夢想

    當時秦軍戰力爆表:最初,秦軍剛來的時候,廉頗依據有利地形佈置了2道防線,試試秦軍戰力,結果被砍瓜切菜般連主將都被幹掉,由此,廉頗老臉再也不出戰,不是慫,確實打不贏。

  • 10 # 我是常箐

    負責包抄趙軍後路的是5千輕騎,拿神馬去挖溝?所以某些人認為的挖溝是正面交戰才用到的,實際上不可能讓40萬趙軍傻呆呆看著秦軍挖溝將自己圍起來。秦軍包圍趙軍,所依靠的是長槍陣。因為秦軍用的長槍很長,有5、6米,趙軍衝上去了,武器卻夠不著,只能眼睜睜地被秦軍全捅出透明窟窿,而且秦軍還可以用長槍做成拒馬以節省體力,以土強化,就是所謂的長壘了。而負責包抄的輕騎估計也是依靠有利地形立陣的,比如有小樹林之類的,用大量弓弩射擊,趙軍頂不住秦軍的箭,自然就衝不上去了,而且很可能傷亡極其慘重。

  • 11 # 大秦鐵鷹劍士

    趙軍衝不破秦軍包圍,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解釋原因:內因是趙軍虛弱,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素,何況是鋼鐵一般的秦軍;外因是秦軍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皆屬一流,鼎盛時的趙軍也難討到便宜,何況衰弱至極的趙軍。最後一點就是秦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居高臨下,四面合圍,地勢給秦軍增加了一倍的兵力,才能使秦軍以六十萬圍困五十萬趙軍。

    趙括意氣風發,銳意進取,主動攻擊秦軍,秦軍則一潰百里,死傷數十萬。趙括大喜,下令全軍出擊,結果被秦軍引入預設的包圍圈。趙軍多次突擊,希望衝出包圍圈,雙方血戰十場,死傷三十萬左右。趙括見衝不出秦軍包圍圈,於是築起車城大陣固守待援;白起則圍而不攻,消耗趙軍糧食士氣。兩軍固守不攻四十六天,趙軍糧草斷絕,戰馬吃盡,人們相互殺食,趙軍虛弱到了極點!

    秦軍則每日大酒大肉,好吃好喝,養得腰肥膀圓,嗷嗷待戰。趙括不能再坐等全軍餓死,於是最後組織全軍衝擊,被秦軍亂箭射殺。趙軍二十餘萬士兵投降秦軍,吃了頓飽飯後,被秦軍全數坑殺,只有四百餘未成年士兵得已倖免。

  • 12 # 漩渦鳴人yy

    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趙括這個人是紙上談兵的真正用意。

    戰場之上,很多人可以透過小細節的事情來判斷出敵人的情況

    比如說,著名的減灶之法,雖說被其他人用來利用,引誘別人上鉤,但是這何嘗不是一種在戰爭之中,實踐出來的一種真憑實學。

    戰場上透過不斷的磨礪,不斷的實戰。能夠透過一些細小的東西,分析出敵人究竟有多少人或者是聯合作戰情況究竟如何?這點對於任何一個前線的指揮官了而言,都是極其重要。

    但是很顯然,趙括死讀兵書,卻忘了最重要的實戰。

    前線部隊是擊潰了秦國的部隊,可是秦國前線究竟發生了什麼,秦國前線部隊究竟死傷了多少?到底前線出現的什麼樣的情況?趙括一概不知,他只是下意識地認為秦國是真的失敗,立刻就命令全軍出擊!

    有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南韓當時從上黨撤下來的南韓民眾,曾經勸諫趙括說,秦華人撤退的時候,不如同他們真正失敗的時候撤退的那種樣子,就連當地的民眾都已經分析出來了。趙括卻仍然堅持己見,認為秦華人就是失敗,這個時候不追機什麼時候追擊前面有天大的戰功,等著我前面有天大的榮華富貴,等著我,我為什麼不去。

    沒有到前線進行形勢分析,沒有對真實的戰況做出預估趙括就認為自己是勝利,結果引導的趙軍進入了秦國的埋伏圈,很多人都分析說白起,之所以能夠在兵力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圍困住趙國的部隊,是因為佔據了地利上的優勢,確實是地形上優勢,那麼能夠達到如此效果的地形優勢肯定是極其明顯的,為什麼趙括沒有發現,因為趙括一心一意的想追擊前國部隊。或者說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趙括就是想追秦華人忘了真正的戰場上面的,對於細節的把控,所以即便秦國來的將軍不是武安君白起,只要瞭解趙括所想的一切,那就太容易針對了,對於他們來說,趙括這個人太嫩了,而且也太自以為是了,戰場之上。如果說,紙面資料真的那麼重要的話,那麼多的各國的武器設計人員也不會針對寶貴的實戰資料對武器進行各種各樣的改良了。

    確實,趙國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傷亡,但是這個傷亡並不是趙括造成的,而是趙國本身的底子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留下的幾十萬趙國騎兵,這才是趙華人,真正的基本,如果沒有了這個趙國將一蹶不振。

    趙華人用最後的瘋狂,展示了趙國強悍的戰鬥力,但是無奈啊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現如今,網路上面不少人替趙括洗白,我想不通是為什麼,也許是騙關注,也許是騙流量的,也許誰又能說得清。

    再次重申一下我的觀點。趙括就是紙上談兵,沒有任何疑義!

  • 13 # 使用者94738516596

    兵書上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長平之戰各種史書上都只是記載秦軍投入大概60萬的兵力,趙軍則是45萬左右。當時長平之戰秦趙對峙三年之後,由趙括代替廉頗之後,趙軍一開始在趙括的帶領下,加上白起的計謀趙軍是取得很多勝利的,那麼三年下來,加上趙括一開始的追擊站下來,趙軍損失一部分肯定是有的。所以當時被圍的肯定沒有四十五萬,但是也不會太少,廉頗一直的堅守戰,加上趙括一開始是追擊站,所以趙軍損失不會很大,大概35萬到40萬之間是有的。秦軍總得加起來是60萬,但是三年下來肯定也是有很多損失的50萬以上怎能是有的,那麼就當是來說趙軍全部被圍,不得不說白起確實是一個天才軍事家。那麼既然趙軍在人數上沒有佔太多的劣勢,加上趙軍一直與北地胡人作戰,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所以趙軍的戰鬥力也不至於比秦軍太差。那麼趙軍為什麼沒有突圍成功呢?

    首先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地勢原因。上黨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多山地,只有中間一塊小盆地,長平就在最中間,所以廉頗堅守在長平是沒有錯的,上黨適合防守,不適合進攻。而且當時趙軍被圍困在很多狹小地帶,所有趙軍也不可能及時的得到趙括中央部隊的資訊。

    加上秦軍最厲害的弓弩,只要秦軍的弓弩兵,佔領高地,就可以控制一大片區域。

    其次就是秦軍是圍困一方,趙軍是被圍困的一方,首先從心理上秦軍就佔據了太多的優勢。“一鼓作氣,再而衰”,所以士兵的心理上,士氣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還有就是秦軍的糧草問題沒有趙軍的那麼嚴重,白起當時派出了一小股騎兵切斷了趙軍的糧草供應,當時趙軍已經是人困馬乏,糧草奇缺。而且趙軍在被圍46天之後,趙括戰死,趙軍群龍無首,突圍更沒有可能了,只有投降了。

    我覺得應該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廉頗。廉頗當時來說在趙軍的影響力,絕對是大哥大。趙軍很多的將軍統領都是廉頗提拔帶出來的,那麼廉頗被撤下,這些人不可能在後面沒有小動作。剛開始被圍的時候,說不定這些人也有怠慢的情況。

    所以五十多萬圍困四十萬左右是很有可能的。

  • 14 # 劉一千五

    長平之戰,趙軍打得艱苦而英勇。被陷入重重包圍中的趙括,也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無奈他自己輕冒進,斷送自已,斷送軍隊,也斷送了趙國的國防力量,這教訓損失不可謂不大。

    陷入包圍之後,再能幹不怕死的兵,就怕肚子餓,口頭幹。再好的馬,沒草料也上不了陣。秦軍斷了趙軍的糧草水源,這表明,秦軍有一半的勝算。秦軍用輕兵誘敵深入包圍圈,然後讓事先準備好的兩隻輕騎兵,攔腰把趙早割成兩截,並鐵桶一樣包圍。秦昭王下令國中十五以上的男人,上前線送水送糧補給前方戰士。而趙軍斷糧四十餘日,自相殺人為食。趙軍沒補給,支撐不住,趙括組織衝鋒,被秦兵射死。趙軍四十萬投降。

    趙括到死,也不知道他的對手是誰。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役。戰役的開始和結束,趙軍都在秦軍白起的掌控中。厚陣嚴待,誘敵深入,分割包圍,然後斷絕糧道水道,待敵自亂後,再逼其出來作戰,再在作戰中殲滅敵人。而令白起沒想到的是,趙軍在飢渴中倒戈投降……

  • 15 # 使用者8942094816535

    根本就不該換廉頗,可以減少將士對視,其他新增加的20萬可以出奇兵,要不就不要理秦國,國家平時不打仗也要20萬軍隊吧,也要白吃吧,這麼能吃垮呢???笑話。

  • 16 # 殺胡世家的異見

    怎麼還在說趙軍突圍,明顯是誤傳,幾個理由

    秦軍傷亡很大,白起原話是戰死過半,也就意味著傷者至少還有兩三成,剩餘戰力不到三成。這麼重的傷亡,秦軍其實已經處於崩潰邊沿。如果是圍困戰,秦軍佔據地利還有工事輔助,哪來這麼大傷亡?趙軍戰死不超過二十萬,被坑了數十萬。廉頗和百里石長城合計損失也就是五萬餘,趙括領軍戰死十五萬以內,按工事爭奪戰的傷亡比1:3計算,秦軍戰死五萬都是白起無能秦軍無力。

    綜上,所謂的突圍,應該是白起困守,趙括強衝營寨尋求決戰殲滅秦軍殘餘。冷兵器戰爭從來都是守強攻弱,趙括敢強攻,正是判斷出了秦軍即將崩潰,以做稻草壓垮駱駝之舉

  • 17 # 用心看本質

    在冷兵器時代,有沒有修築防禦工事是決定能否守住陣地的關鍵因素,任憑你多少士兵拿著刀劍衝鋒壁壘幾乎都是徒勞的,白起是將趙括引進了他自己給趙軍預定的戰場,這個口袋陣已經打造的銅牆鐵壁,這也是白起為什麼可圍困四十萬趙軍的原因。趙括唯一的機會就是一發現中計了就不計傷亡從原路突圍,在秦軍構建壁壘之前殺出一條血路,一旦秦軍完成壁壘建造就完蛋了。可是白起畢竟是名將,切斷趙軍退路的壁壘必定建造的極其迅速,趙括畢竟是紙上談兵,在實戰中沒有判斷出地形對自己不利,四十萬人,留下一些據險而守也不至於如此輕易的進入絕地。這就是為什麼秦國要費盡心思賄賂郭開將廉頗調走換來趙括的原因。戰國第一名將當數郭開,憑一人之力殲滅了趙國。白起也沒有能力殲滅四十萬趙軍,所以圍困了四十多天,餓的就剩一口氣才能下手。

  • 18 # 北京阿土伯

    白起在構築好的防線後等者趙括,也就是以白起非常舒適方式進行戰鬥,理論上是白起60萬防守,趙括40萬進攻,為啥沒突破,真不知道了,寫不下去了

  • 19 # 鴻哥iouyh福小鋪

    長平之戰,廉頗之所以採取防守純屬是迫不得已,他和秦軍打過幾場戰鬥,全都佔不到便宜,更是吃了不少虧,可見秦軍的戰鬥力對趙軍是形成壓制。

    因此,廉頗只能用陣地戰阻擋秦軍,利用後勤消耗來削弱秦軍的戰鬥力。

    但趙括頂替了廉頗,放棄防守而改為主動進攻,野戰都打不過秦軍,更何況是秦軍佔據陣地優勢。

    所以趙軍對秦軍陣地的衝鋒是完全沒有效果的。

    悲催的是,趙括的全軍攻擊造成了自己的陣地被秦軍攻佔,趙軍被秦軍陣地與被秦軍佔領的趙軍陣地夾在長平這塊戰場中央,進退不得。

    雪上加霜的是,趙括的進攻不僅出動的是可以戰鬥的戰士,還有後勤的民夫,幾十萬人啊,隨著後方陣地被佔領,後勤補給完全被切斷,大軍徹底被困在露天野外。

    悲催的是趙括第一時間不是想到突圍,而是希望向趙王求援,結果呢,軍隊原地待命數天,人疲馬乏,甚至是斷炊了,這時候才發起突圍的衝鋒,在以逸待勞且佔據防守優勢的秦軍面前,豈不是自取滅亡。

    所以,長平之戰,趙括在明顯趙軍實力不如秦軍的狀況下,愣是朝具有防守優勢的秦軍發起衝鋒,註定是不會成功的。在陷入包圍,趙括沒有第一時間發起突圍衝鋒,而是拖到趙軍士氣崩潰的時候才決定突圍衝鋒,擺明就是送人頭。

    況且白起也不是庸俗之輩,在這樣的典型犯了低階錯誤的趙軍衝鋒,他必定是將防線維持得固若金湯。

  • 20 # 龔柳輝

    長平之戰,趙軍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包圍!所以沒有準備攻堅戰的各種武器。

    與此同時,秦軍援兵很多,用於長平之戰的秦軍越來越多,而趙軍的援兵遲遲不能抵達戰場。

    秦軍是有備而來,趙軍缺糧,士兵餓著肚子,不要說衝鋒陷陣,估計走路都沒有力氣了。

    趙軍多次衝鋒,就是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線!

    原因如下:

    事發突然,趙軍沒有準備攻堅戰的各種武器

    趙軍主要還是騎兵部隊,當初以為秦軍戰敗而逃,所以趙括帥軍快速跟進,他以為秦軍戰敗,為了擴大戰果,他輕率地用精銳騎兵大舉進攻。

    沒有想到秦軍在預設地點築壘牆,形成一個堅固耐用的城牆壁壘,趙軍主要是騎兵部隊,根本沒有準備進攻的雲梯,有沒有足夠的各種防禦用的大盾牌。

    所以,趙軍進不能攻擊正面的秦軍!

    撤退後,發現退路也被預先堵死,這樣趙軍前後都是敵人的預設陣地。

    左右又是陡峭的山地,不要說不能透過騎兵,步兵都無法逃脫了!

    前後的秦軍,以及左右的山地,這些一起對趙軍現成了一個口袋,在沒有火力的古代打戰,地形的作用非常重要,居高臨下,衝擊力和慣性力足以讓趙軍處處捱打!

    秦軍援兵很多,用於長平之戰的秦軍越來越多,而趙軍的援兵遲遲不能抵達戰場秦軍是舉國之戰,趙國卻心存僥倖

    秦昭王為了徹底贏了這場戰爭,他親自出馬,為白起招募新兵,他為了增加包圍戰的絕對優勢兵力!

    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出國作戰,真的是孤注一擲的架勢了。

    但是,趙國的情況就不樂觀了,援兵遲遲不到,整整四十天,趙國的援兵一個都沒有衝進來,趙括的軍隊沒有新鮮力量的加入,而秦軍的援兵卻越來越多。

    秦軍一批一批的生力軍!阻擋著趙軍一次次絕望式、自殺式的衝鋒。

    值得一提的是,趙括就是死於衝鋒陷陣。

    趙國的騎兵部隊適合打野戰,不適合攻堅戰

    通常情況下,騎兵部隊是野戰部隊,適合大規模的野戰,如果被包圍在狹小的山地裡面,往往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趙國的主力是騎兵!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了一隻精銳的騎兵部隊,趙括的精銳騎兵,就是趙武靈王留下來的,他們在平原地區,在遊牧地區,曾經有過輝煌的戰績。

    缺點就是攻堅能力不行,防禦武器也嚴重不足。

    一旦被包圍,趙軍就非常危險了。

    所以,結果趙軍多次衝鋒,就是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老公兩個人在家辦公,不敢點外賣,誰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