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爸的修行

    可是,放在學而中看這句話,說學習,跟朋友來有什麼關係?

    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交通不便的古代,朋友遠道而來是報喜還是報憂?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不比今天,住店吃飯都沒現在這麼容易。

    如果有朋友不遠千里而來,是因為甚是想念,還是喜得貴子呢?恐怕那些家遭災禍無法生活的親朋,才更會千里迢迢來投奔,此時因禍事而來,又何樂之有呢?

    轉念再想,這樣的交通條件,一般百姓又有幾位遠方的朋友呢?

    看似符合邏輯的一句解釋,卻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格格不入。

    此“朋”又非彼“朋”

    這事,要看當時的文字,重新理解到底在說什麼。

    朋的甲骨文示意為兩串貝殼,當時來自熱帶海域的寶螺科貝殼是精美的裝飾品,慢慢成為大家認可的等價貨幣。有五貝為一朋,十貝為一朋,兩種說法。所以,朋在當時是指兩串美麗的貝殼。

    這是朋字的本意,隨著春秋時期,貝殼退出貨幣舞臺以後,朋字慢慢因社會發展而發生了新的變化,引申為都信奉同一種思想,都將對方視為擁有同樣美好品質的人。

    至漢朝的時候,朋與鵬相通,演變成鳥身上的羽毛。此時便有了“朋黨”一詞,朋也慢慢的成了“擁有共同利益的人”的含義。

    再後來,朋字出現了兩塊肉挨在一起的字形,這是漢以後的字形與字義的變化。於是有了“朋為事通,友為志合”的解釋。

    學而的第二句,當然還是在說學習的事情

    有朋友來實在是跟學習沒有什麼關係,再回到學而的語境,這句話還是要從學習的情景來理解的。

    朋字既然有志趣相投的意思,也就是當時慕名投奔孔子求學的情景了。這句話合理的解讀應是:”有信念相同的人遠道而來和一起求學,不也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嗎?”

    為什麼將“樂”解讀為慶賀呢,前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喜悅是內心的感受,欣欣然心情愉悅。而此處用了樂,孔子崇尚周禮,是用樂來烘托喜形於色的意境,志同的人從很遠的地方慕名而來,應以禮相待,坐而論道奏樂飲酒助興的。

    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在實踐中因時制宜的學習的樂趣,而這一句講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相伴而學的樂趣。

    朋友一說,是繆傳誤世。

  • 2 # 玫瑰家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句,是緊接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來的,初看起來,上下並無邏輯關係,學習和交朋友,八杆子打不著,論語怎麼會把他們搞在一起?而且,朋友只能從遠方來麼?

    從附近來不行?招呼朋友,有時挺累人,不一定快樂啊,特別財務緊張,生計窘迫時。顯然,傳統的理解,既不合邏輯,也不合生活常理,問題出在哪?正確的理解應是什

    麼?下面從甲骨文逐字分析。

    一.有

    有的甲骨文,與牛有關,畫成牛一。

    牛為醜,是萬事萬物普遍聯絡,變化發展,運動產生的結果,這此結果化為一,就是有。

    簡而言之,有是因運動規律感應產生而且能長期存在的意思。

    有,意謂著無中生有,即以前不存在,現在給感應產生出來了。

    《山海經》中,大量寫著:

    有草焉,有木焉,有獸焉。

    就是講,那裡產生出來了,孕育出來了草,木,或獸的意思。

    所以,有在古文中,是孕育出,變化出,產生出,感應出的意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夫子講,君子與萬物交流,掌握其變化規律,然後運用規律,不斷與變化相應,提高應對的能力,將其化為神識,繼而否定之否定,不斷粹煉,最終做到人天合一,形成自身獨立平衡體系,達到與萬物和諧交通,共生共榮的境界,該多麼喜悅啊!

    透過學習,達到說的境界,通俗講,就是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知道如何與世間萬物交通,相處,和諧共生了,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立足的基點。

    簡單講,就是自我達成了,立起來了。

    在這個成就基礎上→有朋自遠來。

    有朋自遠方來,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產生的,是其自然結果。

    因為自我達成了,所以有朋自遠方來。

    二.朋

    甲骨文的朋,是神氣相通,氣味相投的意思。

    思想相近,理念一致,理想追求相同,謂之朋。

    朋與友不同,友的甲骨文,由二又組成,表示行為模式一致,相從。

    簡單講,思想相通為朋,行為相近為友。

    朋大機率是友,但友未必是朋,行為手段相同,目的不同,追求不同的,比比皆是。

    所以不能簡單把朋解釋為朋友,孔夫子在這裡只講有朋自遠方來,並未講有朋友自遠方來,用字是精確而講究的,符合其春秋筆法。

    三.自

    陰陽勾連,對稱平衡構成一個整體,是物質世界的緣起,甲骨文用自表示。

    自者,自發,緣起,自生自滅,自成體系,不假外緣。

    自是萬物產生的根本原因和源頭,所以自表示出發點,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四.遠

    遠的甲骨文,寫成之袁,遠。

    袁與衣相關。遠與衣服有什麼關係?

    旋轉的天體,其外圍都被本身的電磁場包圍,此現象中文用衣表示。

    衣即包裹旋轉天體的電磁場,也是天體在空間的存在邊界,無形的磁場,彷彿是天體的外衣,行到磁場能到達的地方,就是遠。

    因此,遠是天體能影響,感應的邊界,與其質量,密度,構成緊密相關,表示天體存在的物理空間範圍。

    五.方

    衣是磁場,方是電磁感應的現象。

    磁場無形,是透過各種感應的現象來表達的,而這種感應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可加以利用的。透過可預測的感應現象來確定無形的存在及其規律,並加以運用,這叫方。天圓地方,是講天道對地道的綜合作用結果,天道是圓通的,有規律的,地道是天道的具體表現,作用結果。

    六.來

    來的甲骨文,畫成一隻禾苗迴向。

    種子下地,發而成苗,苗生長成禾,禾又結成種子,生命如此迴圈往復,互為因果的現象,叫做來。

    大而化之謂之去,迴圈永續之謂來。

    來表示時間上的無窮和生生不息,有未來有將來,按照規律必然出現和到達。

    來是生命迴圈的累積,是天地的饋贈,故

    《詩經·周頌·思文》曰:

    “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歸順於天,歸附於生命的規律,謂之來。

    七.不亦,否定之否定,表示肯定。

    八.樂

    樂的甲骨文,在木上畫了二隻玄午。

    樂為陰陽玄午木。

    生命資訊寫入基因,代代遺傳的現象,稱之玄。

    《老子》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武以龜蛇合體的形象示之,表示如龜吸納天地之靈氣而成肉身,如蛇一樣靈而久長。

    生命透過遺傳,自我革新,不斷進化而長存的能力,叫做玄。

    陰陽相玄,正反相合,會之於木,因而生生不息的現象,為樂。

    故樂者,天地之和,五聲八音,相比而成樂。樂是生命的樂章,生命的交響曲。

    古有六樂,黃帝《雲門》,唐堯《大咸》,虞舜《韶》,夏禹《大夏》,商湯《大濩》,周《武》。

    大成就的帝王,文武相濟,天下太平,蒼生普惠,方有資格作樂。

    樂是聖王的功業。

    萬物相生,各從所宜,當然歡喜,故樂有快樂,歡喜,人之所喜的意思。

    九.總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透過學習,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觀,有了獨立自主並與萬物和諧共生的能力,由此感召到神氣相通的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和發展,從而成就聖王的功業,惠澤天下蒼生,讓生命生生不息,該多麼歡喜啊!

    後儒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源頭,就在這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太上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立德。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立功。

  • 3 # 使用者寒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是同窗,友是同事。

    同學、校友、學長、學妹都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怎麼能不賞目悅心麼!供參考。

  • 4 # 小張跟你侃文化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過來,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嗎?(初中語文文言文標準答案)

  • 5 # 風水大師李紹禹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友遠道而來,我們久別重逢,可以方面互訴衷腸,傾訴道別以來的掛念和關懷,還可以交流學習。有朋友的到訪,能夠和朋友談天說地,此所謂不亦樂乎。

    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30歲左右說的,30歲乃是而立之年,大家想想,一個人到了30歲了,還有有朋友願意從遠方來看他,特別是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腿的情況下,就特別的難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個人人品還可以,混的還不錯。

  • 6 # 中山評談

    你怎麼理解“有朋自遠方來,……

    孔子的學生們記錄了他們的老師教誨他們的話,而集成了《論語》一書,使得孔子學說後傳於世。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話中有一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說這話時,整句的意思是這樣講的:學習並且經常溫習和實踐這些學習的內容,不是很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友人從遠方來探訪,不是應該用禮樂來迎接他嗎?周圍的人不理解你(或者說周圍的人糊塗不明事理),而你一點也不生氣發怒,這不正是君子應有的所做所為麼?

    先說朋與友。在孔子時期的古人的眼中,朋與友有著區別的。友可以是相處融洽的鄰居和鄉親同齡人,可以沒有學問和政治述求上的共識。而朋則不同,他除了具備友的條件外,還要同自己共同具備學識志向報負等方面素質,就好比魯迅先生曾提到"人生知己“一樣。要不古人怎會造出"朋黨"一詞?

    再說"不亦樂乎”的樂。很多人理解成快樂的意思,其實不然,在這裡,孔子的意思不是一般酒友見面高興喝上一杯心情愉悅這麼簡單,而是更具有一種莊重尊敬的禮儀儀式,不如此不見真摯。這也正是他們所屬那個時代的特色。孔子必須是整頓衣冠,面帶欣慰的笑容,在公開佈置好的場合以禮相迎,然後奏起琴瑟,歌詠詩雅,表達那份對摯愛良朋的真誠歡迎。在瞭解了那段歷史後,我們可以微閉雙目,想象兩千多年前的那段佳話,雖然是茅屋草蓆簞食瓢飲,但在莊重和悅的音樂裡,人的思想境界遠比酒肉飯囊來得高尚許多。

  • 7 # 唐聖寶

    我們華人,從小就被教育熱情好客,特別是遠方來的客人,朋友,那是非常難得,遠方來的朋友來家裡做客,自己會有點感動,因為隔得遠。可能好久不見,一見面都會特別熱情。所謂千里送鵝毛,別人自遠方來做客,同時顯示自己在朋友心中的重量。你來我往,肯定歡迎和熱情。孔夫子很多話都體現一種基本的生活形態。當然也有肯多哲理,需要在人生領悟。歡迎關注

  • 8 # 警世真言

    聖人的理想,聖人的孤獨,聖人的無奈,聖人的君子之風。

    這句經典由於啟蒙老師的誤導,我錯讀了若干個青春歲月,深感對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歉意,對自己的不肖感到羞愧,對經典、古典文化感到惋惜。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許多人大致理解為:⑴學習知識後經常複習是非常快樂的;⑵有朋友自遠方來相會是非常快樂的;⑶別人不知道,不明白而你不生氣,不是君子嗎。按照這樣理解,這段話前言不搭後語,風馬牛不相及也。是聖人膚淺嗎,是半部論語治天下言過其實嗎,肯定不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意是:⑴自己的學術、理論、治國方略能被採納,應用於實踐並得到檢驗,能服務於社會,為社會發展進步做貢獻,是非常令人歡心鼓舞的,是非常快樂的;⑵有和自己一樣有理想,有抱負的朋黨,志同道合的同志,自遠方而來共同談鴻鵠之志,談治國施政的韜略。看到有見解相同的人共同奮鬥,自己感到不孤單,心裡感到很踏實很快樂。⑶自己的抱負和治國方略,不被理解,不被採納,甚至被恥笑,也不抱怨,不氣餒,才是真正的君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聖人的志向,聖人的理想,聖人的孤獨,聖人的無奈,聖人的胸襟,聖人的君子之風。

  • 9 # 一葉茶198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小到大被孔子這句話困擾了許多年。

    不管是上學的時候聽老師解釋,還是現在從百度搜索答案,抑或是翻看某些版本的《論語》,總覺得他們的解釋不夠準確。

    比如,百度百科的說法是:“有學生從遠方來(請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百度知道的解釋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

    茶叔覺得要分析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還要結合孔子當時的年齡和身份來理解。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肯定已經成年了,也有了自己穩定的社交圈。像茶叔這種80後的老叔叔也能體會見到來自遠方好朋友時的激動心情。

    問題來了。

    這種感動到底來自哪裡?是忘年之交的相見恨晚?還是同性同齡朋友之間的惺惺相惜?還是來自於久未謀面的昔日異性戀人之間的舊情復燃?

    更何況在見面後的一段時間裡,這種激動的心情還會慢慢消退,甚至出現“久居令人厭,久住令人賤”的狀態。

    ————————分割線——————————

    茶叔認為:這種激情的出現及根源應該來自於我們內心不自知的一種對熟人社交的排斥和對陌生人交往的渴望。

    不為別的,就因為屁股決定腦袋。

    但有些階層矛盾是天然存在、難以調和的。

    同樣的道理,你站在官場朋友們的角度上發感慨,那些混江湖的朋友們心裡就彆扭;你站在江湖兄弟的角度發表言論,官場的朋友就對你有看法。

    這就是熟人社交帶來的壓力。

    為什麼很多平時在現實生活裡三腳踢不出來一個屁的人,在網上卻變成了生龍活虎的鍵盤俠?

    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因素制約、限制、逼迫著他,他得小心翼翼的編織和維護著他在現實生活中的人設。

    網路的誕生和基於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出現,使這種情況得到了極大改觀。

    在網上誰也不認識誰,誰也不知道屏幕後面是人是狗,他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完全的釋放自我,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行事。

    這在客觀上就實現了一種雖然是虛擬化和虛幻的的但在精神上卻是極大自由的狀態。不必擔心自己在網上發的動態給自己的現實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讓自己的上司同事對自己產生另類的看法,可以天馬行空無所顧忌。

    所以茶叔得出結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就是孔子想要暫時逃離熟人社交壓力的一種委婉表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愛情會讓人這麼甜?為什麼愛情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