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涯規劃師方文波
-
2 # 道生一衍萬物
第一:外企確實分工明確,崗位職責清晰,工作流程和體系更加的標準化,這是很多中國企業無法體會的,你看一下餐飲行業就能感受到外企的分工明確。在15年前,中國大陸KFC、麥當勞、必勝客、星巴克盛行,中國本土的餐飲企業也多是學習和參考他們的管理制度,崗位職責,訓練體系,慢慢發展到現在的這麼多經典餐飲公司,可以說只有在外企帶過才能感受到外企公司清晰的職責。清晰的崗位分工有利有弊,好處在於明確分工可以快速的評估出各個員工的效能,工作認可度較好,弊端在於,因為清晰的崗位職責,會讓人在崗位上沉澱的時間較長,使之覺得,晉升緩慢。
第二:外企的訓練,之所以外企有清晰的分工,是因為他們的管理邏輯相對簡單,分工明確,加之標準的崗位教導,使得組織結構相對非常穩定,另一方面在外企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訓練中,清晰技法訓練和心法訓練。技法訓練是工作的標準,心法訓練偏重人員素質能力的提升。以保證中高層管理的品質。(心法、技法名字不一樣,但邏輯都是這樣的)。
第三:外企的成長空間,所以外企的成長空間小是一種表象,試問那個老闆,那個公司會壓著有能力的員工不予提升,外企更不會犯這種錯誤。之所以成長慢,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分工和訓練明確,在外企的組織框架中一般多是降級升任的,就是副總經理的官銜可以完成總經理的事情了,主管可以完成經理的事情了,而顯得晉升緩慢。二是因為很多的外企講求心法訓練,所以,在某個崗位上沉澱的時間會比較常,而顯得晉升緩慢。就像我的經歷,在我外企的餐飲單位工作10年,晉升到區域負責人(華東區)。如果我在中國的企業我預計5-6年就能做到。但我也很感謝這段沉澱,讓我有了更深的能力積累。
第四:外企的適合期,因為我的外企經驗,給你一些意見,什麼時間斷在外企比較合適,我個人覺得,一方面在剛剛步入社會,外企是個很好的大學,可以提升修煉自己。另一方面在外面打拼一段時間後,在35歲以上,進入外企也比較適合,這個時候已經少了創業夢的激情,多的是生活的沉澱。和對穩定的追求,這個時間進入外企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外企確實分工明確,不代表晉升緩慢,但確實晉升沒有中國企業那麼快。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階段,外企和本國企業有不同的利弊。分析好什麼適合現在的自己最重要,加油!
-
3 # 阿基米麵
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個人經歷吧,我覺得企業分工粗與細和國企,民企,外企沒有太多的關係。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大型國企,汽車廠。大家知道汽車廠裡邊是很多人的,分工非常細。我當時進去之後,我的工作是坐生產計劃和排程,我的工作非常簡單,早上起來把MES系統開起來,讓產線的機構能收到啟動指令,然後下午的時候在生產結束之後做一個生產報表發給所有領導。因為汽車廠的生產很平穩,中間事情很少。如果說製造業所有工作加起來有100%的話,我的工作只有5%。
於是我覺得我的前途渺茫,我就辭職離開了。我到了一家美資世界500強企業的一個子公司。規模不大,大概500個人,辦公室白領40個左右。它的母公司比汽車廠大。這種公司的好處就是體系很完善,人不多所以你能接觸到很多很多的工作內容。同樣的還是100%,我在這裡能學到30%,接觸到50%。總共有 80%都見過。所以這種企業鍛鍊人,而且你能學到它完整的體系。
-
4 # 管理之門該不該去,應該是一個綜合考慮的結果,而不只是看成長空間吧。
綜合自己當下的具體狀態:生活狀態,能力水平,個性特點,職業規劃路徑等等,對應所考慮的具體的職位特點,反覆對比再作決定。
注意:
大趨勢與我們每個個體的境遇完全是兩碼事。一個宏觀,一個微觀。
不要直接把大趨勢套在自己身上。
就算真的有這樣的趨勢“外企分工太細,成長空間有限”,也不能代表你當下遇到的外企職位就一定是這樣。更不能代表你遇到的“非外企”職位就一定不是這樣。
可以單獨討論這一件事:大趨勢上,外企是不是分工太細,成長空間有限?在20年前,中國市場剛剛對外開放不久,外企攜資本以及先進的營銷、管理理念優勢進入中國,輕鬆吊打憨厚土氣的民營企業。那時進入外企是很讓年輕人嚮往的事情。
時間長了就發現,西方人很重視“分工”,工作都是分得很細緻的,謂之“專業人才”,“專業精神”。專是夠專了,但損失的是全域性觀。
進一步更發現,外企有職業天花板,能做到總監的都不多,上層基本上由總部、海外派來中國坐鎮,以便管控。而企業普遍的“金字塔”結構,也讓人越往上走機會越少。所以有“成長空間有限”一說。
經過20多年的追趕,民企與外企之間已經沒有太大的差距,有些民企甚至提供明顯更高的工資待遇、辦公環境、職業發展前景。
所以,外企的不足,就更容易被注意了。
回覆列表
外企民企沒有絕對的好壞,世界五百強有一大半都是外企
1.外企vs民企之爭,一方面是個機率問題,沒有絕對的好壞,而且行業差異較大,主要還是看行業發展趨勢,發展好的行業無論外企還是民企 都是爭相加入,在外企不如民企的行業,比如通訊,都被華為把市場佔了,那外企成長空間就有限!
2. 其次,外企崗位確是更細,但流程和體系是更加標準化的,最近幾年國內日的民營企業也在不斷尋求這種體系的標準化,不斷尋找外企的優秀人才,當然有人會說,很多外企的人才適應不了民企的文化,那隻能說適應不了的根本就不是人才,可能是被淘汰的廢材!
3.最後,去外企也不一定會幹到退休,入職就要考慮的是什麼時候會離開那裡? 下一步離開後的打算?利用這幾年積累資源和人脈,為下一階段做儲備。
去不去外企,就像很多人說的,找物件不要找xx人,多聽別人怎麼說,自己多觀察瞭解,最後自己做決定,找工作就像找物件,別人說的都不算,自己的感受最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