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個人眼光看世界
-
2 # 歷史故事販賣機
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桃花源,他的詩歌早已給了答案。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世道與我的性情相違背,不如歸去,歸隱在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與黑暗汙濁的塵世劃清界限。至於去哪兒,他在詩中沒有明言。
桃花源,如夢如幻,若世外仙境,豈不正是夢寐以求之所。
於真幻之間,勾勒一個世界,一定是現實中受了莫大的委屈。
陶淵明遭受了怎樣的人生際遇,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會讓生於官宦之家,飽受儒家兼濟天下影響的他,選擇了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放棄了心中的理想與抱負,扛起鋤頭刨地,種個草盛豆苗稀的鬼田,打死不做公務員。而是結廬在人境,採菊東籬下,過著看似自在,實際上長期捱餓的田園生活,一切都可以從他寫下這一篇《桃花源記》的時間得到解釋。
此篇於晉亡宋興之時所作,約作於永初二年(421),也就是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
國家破亡,獨立寒風,入眼之處,皆是殺戮與血腥。人民在飢餓中死去,在絕望中沉淪,而他在門閥制度壓迫下,破落戶出身幾近寒門,而無能為力。
黑暗中四處碰壁,跌跌撞撞,瘋瘋癲癲,尋不到一線光明。
你看這世界,除了菊花與酒,除了隱於桃源之中,自得其樂,否則如何宣洩心中的苦悶與憂愁?
看著舉世皆濁,如果沒有一片精神家園,也只能效仿屈原,自投汨羅江了。
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吟詩採菊,陶然自得,超脫凡俗,得以解脫。
桃花源,這是五柳先生為自己留下的美夢,是給無處安放的靈魂的寄居之所。
他為後世無數失意文人,留下一處淨土,安放迷失的自我,迷路的靈魂。
-
3 # 東霖Damagelee
不過就這個問題,我還是稍微可以解惑!
先看看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五胡亂華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王室後裔在南方組織建立起了一個規模較小的朝廷,這個朝廷就是東晉王朝。東晉王朝雖然作為一個朝代記錄在史冊中,但是東晉王朝的統治範圍非常的小,管轄區僅限於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東晉王朝年間,北方的統治權一直是由趙國及前秦人等統治者掌管的。國家呈現分裂的狀態,這個分裂的狀態一直延續了兩個朝代:東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分裂的時間為三百年。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在西晉帝司馬鄴被俘下宣告終結。西晉滅亡,但仍有亡國奴不甘心,想恢復西晉王朝。他們在各個地區積極活動,為恢復西晉時刻準備著。公元317年,在南渡過江的西晉遺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擁戴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都城稱帝為王,史稱晉元帝,國家的國號仍舊是晉。由於建國帝都位於西晉的東側,所以史稱東晉。
陶淵明時代背景經歷了東晉王朝,又迎來了南北朝。這兩個王朝所屬年代的國家均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分裂。在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中國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沒有得到完整的統一。
陶淵明經歷了什麼?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陶淵明歸田之後,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並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飢”,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現在我們再來看陶淵明心中的“世外桃源”,你可能開始會有些感觸,並且有些理解!
長江以南,生活著一群從五胡亂華中死裡逃生的中原人士和世居土著。從大一統的晉朝(西晉),變成了偏安一隅的晉朝(東晉)。
外部還面臨著來自北方的戰爭壓力;內部還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內鬥不斷!
高門大閥,世家大族,政治黑暗!寒門,寒士,普通百姓,哪裡才有光明!
就像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者,想要建立“烏托邦”一樣!
陶淵明心裡極度厭惡這個社會,卻又無力反抗!他所有的外在表現,都是在反抗這個社會的黑暗;其詩文中又是深深的無奈。麻痺自己,陶醉於山水田園之中,且行且樂吧!
不要去戳破一個悲哀者編織的美夢,因為這是殘忍的!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花覆茆簷,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過。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小彩蛋:魏晉南北朝,為何多狂士?這樣的社會,要麼讓其滅亡,要麼讓其瘋狂!“世外桃源”,人人夢想的天堂!
-
4 # 長江之戀231217842
既然是陶淵明虛擬的世外桃園,就表明了當時陶淵明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精神世界的訴求。
想法是好的,環境是殘酷的!
-
5 # 筱說歷史666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文學常是夢境,是理想或對現實心存腹誹,而投射到夢中的美好幻象。
現實裡無法獲得,但又極力追求,往往形諸於夢。
陶淵明虛擬的桃花源,就是他的一個夢。
詩人不同於常人處就在於,他有時會跳出人間煙火,會神飛天外。
自然常人也偶爾會做一些白日之夢,但常人的夢只是夢,輕易不出口,出口也常為人所笑,自然笑他“又做白日夢”!
但詩人不同,做夢,把夢說出來,寫下來,就是一幅美妙圖景。
李白只夢裡遊了天姥山,他步步登攀,時見奇觀,吟出千古絕唱,發出“古來萬事東流水”浩嘆,孰料其落腳處卻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理想碰壁現實之後的無奈,以及由此激生出的天才豪邁——去你奶奶的,老子不伺侯了!
陶淵明也一樣,做了不長時間的彭澤縣令,實在受不了那繁文縟節的束縛,直接掛冠而去,本來做這官純賞花飲酒,何曾想受那麼多的窩囊氣,甚至還要穿得一本正經、週週正正地去拜見那些粗俗的所謂上司,看他們那裝模作樣、頤指氣使的架勢,他氣不可一處來,實在憋悶得厲害,“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唱出一曲“歸去來兮”!東風吹送之中飄然而去。
飄逸瀟灑的陶令,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活在華人心中。
一句話,陶淵明之虛擬桃花源,構建的是他的理想,抒寫的是他的夢境,說不定,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後,陶令與友人舉杯同飲,眼前便幻生出各種景象,即對友人說,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酒抱琴來。友人看陶公雅態可掬,欣然受命,即行離開。
這片天地便留給了陶公。
五柳先生眼裡早沒有平日的花與樹、田與禾、牛與羊,有的只是一幅圖景,一幅久久嚮往的圖景,因而信筆揮灑,便留下了這絕世名篇。
-
6 # 使用者107881808401二民
追求精神上的美是人之常情,幻想,想象自處在美好的想象中叫自我淘醉,把想象出來的美好寫出來與別人分享,那叫創作。
回覆列表
這還要從初中語文書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古文來解說,那就是陶淵明自己寫的《桃花源記》,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多少呢,我剛剛也翻了語文書看了一下。其中最能表現桃花源這個世外桃源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意思呢,就是說這裡,一片片土地平坦開闊,一排排房屋整整齊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到處都能聽到雞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都充滿了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這樣的一個世界一直住在陶淵明的心底,但現實中的世界與他心中的世界恰恰相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至於要說他為什麼知道這樣的世外桃源不存在也無法實現,為何還要虛擬它?我們就得回顧這篇文章的全文思想了。文章以遊記的形式,描繪了一個虛構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反剝削、反壓迫、反戰爭的願望,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否定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