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重水複111
-
2 #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有很多原因。
一,日本國民素質普遍較高,注重教育發展,具備迅速恢復的人力資源。另外,它在戰爭後期雖被美軍轟炸過,但未受到傷筋動骨的創傷,總體上還是保留了相當一部分工業基礎設施。且日本善於學習,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並加以創新,根據自己國內資源匱乏的實際情況,日本製定了進口——加工——出口的基本工業國策,揚長避短,做出了正確的發展路線。
二,戰後世界形式發生鉅變,美蘇由盟友轉為爭霸,兩超格局形成,冷戰開始。日本,作為西方國家在亞洲最重要的前沿陣地之一,受到了各方的“出格”優待。美國不但單方面把日本戰後各項制裁都廢除了,還積極扶持日本發展。
就在這時,朝鮮戰爭爆發,日本作為距離朝鮮戰場最近的“聯合國軍”物資供應地,立馬接到了雪片一般的訂單,日本經濟得以飛速發展。據統計,朝鮮戰爭後的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工業強大到什麼程度?
前蘇聯作為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軍事實力雄厚,但它的工業水平卻低到令人髮指。蘇聯潛艇因噪音大,被西方笑稱為“水下拖拉機”,基本不具備反潛能力,但蘇聯苦於自身實在研發不出先進機床,對此也是一籌莫展。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北約各國的海軍紛紛報告,蘇聯潛艇和軍艦螺旋槳的噪聲明顯下降,跟蹤難度加大,有時蘇聯潛艇都要和北約反潛艦艇碰上了,居然還未有所發現,這使得美國開始懷疑,蘇聯是否獲得了什麼先進的技術,才得以在短時間內有如此快的進步,但是卻苦於沒有什麼證據而無從下手。一直到1985年12月,蘇、日秘密協議當事人之一、日本和光公司的熊谷獨因與他的僱主發生糾紛而辭職,並向美方報告了東芝集團向蘇聯出口先進機床的事實,“東芝事件”才爆炸式的公之於眾。當然,後來東芝集團收到無比嚴厲的處罰。
由此可見,日本工業強大到了何種地步。
因此,我們應以史為鏡,努力奮鬥,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壯我國威!
-
3 # 792突擊步槍
美國力阻蘇聯進駐日本,使日本沒有出現東西德和南北朝鮮的噩夢,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早已停工的軍工廠重新開足了馬力為美軍趕製軍火,“聯合國軍”的傷病員都就近安排在日本的各大醫院,日本大發戰爭財,使日本的經濟第二次“騰飛”了,朝鮮戰爭使美國認識到日本的地緣優勢——日本是遏制中蘇的橋頭堡,是不可取代的進攻中蘇朝的最理想的出發(基)陣地,因此美國聯同西方拼命地支援、扶持日本發展經濟,以對抗中蘇朝,加之日本有著優厚的技術人才,有成熟的人工資源,日本民族整體的素質在亞洲是數一數二滴
-
4 # 龍行軍武
日本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是美國出於戰略利益考量扶持的結果。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二戰前日本工業水平。從工業規模來看,日本的工業規模明顯比其他四大強國差了一大截。1937年,美國、英國、德國、蘇聯的工業生產分別佔世界在工業總產值的36.2 %、9.5 %、10.4%、10%,而日本僅僅佔到3.5%。實際上,日本所佔份額還沒有法國多,法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的4.3%,比日本高不少,日本僅僅比義大利多一點而已。工業規模的差距直接導致了工業品產量的差距。日本的主要工業品產量遠遠低於其他四國。以現代工業的代表產品鋼鐵為例,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萬噸、英國為1230萬噸、蘇聯為1832萬噸、德國為2154萬噸,而日本在當時雖然已經接近峰值,但也不過686萬噸,僅僅是英國的一半,如果考慮鋼鐵質量,那差距就更大了。
日本的工業程度不高,是一個半工業辦農業化國家。特別是工廠化程度一般,尚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初級階段,很多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這樣一來雖然效率低下,但由於小作坊分散在全國各地,躲過了美軍的大轟炸,為二戰後的日本保留了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由於遠離美國本土,後勤保障難度大且價格高昂。美國人便決定將後勤保障設在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接到36億美元的物資大單,這讓日本獲得了第一次資本積累,加快了日本的產業升級,在加快日本製造業佈局的同時,日本還積極發展教育,重視人才培養,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同時期又接到了越南戰爭的美國訂單,又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一舉成為發達國家。
對於日本的崛起,美國出於在太平洋地區對抗蘇聯的考量,美國並沒有打壓,反而在政治軍事上加以控制,經濟上大力支援,而且日本表現的非常聽話,美國不僅不抑制,反而大力扶持,這也是日本能夠崛起的重要條件。圖片來自網路。
-
5 # 大獅
二戰結束後,日本的經濟處於嚴重混亂與疲乏狀態。在美軍不遺餘力的轟炸之下,全日本共有119個城市化為廢墟,900萬人流離失所,而被原子彈洗禮過的廣島和長崎,損失則更為慘重。當時的日本近一半的工業裝置、道路、橋樑、港灣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除此之外,日本還要對戰勝國給予戰爭賠償,以至於連廢銅爛鐵都算在賠償物資之內。
糟糕的遠不止這些,除了工業基礎的癱瘓之外,農業也出現嚴重歉收,大米產量只有不到常年的六成,這使得日本全國釀成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原材料及糧食進口渠道被關閉,餓死人的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物資極度缺乏,不得不增加貨幣發行量,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最終導致通貨膨脹,隨之而來的是日本城市居民的暴亂。
種種糟糕的問題壓在日本戰後政府的肩頭,看上去似乎他們已經無法支撐。此時的日本正處在以美國為首的盟軍佔領之下。為了使日本經濟擺脫癱瘓狀態,恢復獨立自主的經濟和主權,並解決民生問題,以及重返國際社會等諸多問題迫。
出任戰後首相的吉田茂在危急關頭站了出來,他一方面要求發展日本經濟、改變日本社會危機;另一方面時刻關注盟軍的動向,與盟軍交涉使之作出有利於日本建設的決策和方針,他就是在這個夾縫中進行著日本的重建工作。
為了使日本經濟能夠儘快獲得復興,並回歸正常的國際軌道運作,吉田茂選擇了以經濟為中心的政策,和追隨美國的外交戰略為主體的“吉田路線”,作為重建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所推行的“教育興國”, “拒絕重整軍備,全力投入經濟建設”等政策對日本的重新崛起具有深遠的影響。
首先,全力進行經濟建設。吉田茂推行經濟強國策略,設計了彈性的產業政策,制定實施了“傾斜生產方式”為核心的產業復興政策,優先發展煤炭和鋼鐵產業,透過差價補貼保證生產費用。目的在於高度利用國內有限的資源,迅速重新啟動工業化,拉動經濟發展。兩年的傾斜生產方式使日本經濟擺脫了萎縮的局面,工業一再擴大生產。此時日本又趕上糧食連續兩年大豐收,經濟上算是緩過一口氣。
隨著日本貿易立國發展戰略的確立,為了民族的利益,日本又採取了貿易保護戰略,以實現產業振興。另一方面,日本對進口實施高進口關稅和配額。而重要的是日本的非關稅壁壘如家電行業的壟斷垂直分銷體制等,使得國外產品很難進入日本市場。這些都使得日本產業在發展中避免了國際市場強大的衝擊。
此時的日本老牌企業,如豐田、鈴木、日產、日野、五十鈴等等,不但早已恢復運作,生產出來的汽車等產物還源源不斷輸出到國外市場。這些企業為日本的現代化打下重要基礎。
除了發展經濟和農業之外,日本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積極培養人才。這在日本史上被稱為“第二次教育改革”,這些人才在美國佔領軍的監督下被培養稱為高階科技人員,擁有這樣一支知識分子大軍,日本很快擺脫了經濟、技術上的落後面貌,跳躍式的趕上了歐美髮達國家,成為東方第一經濟強國。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趕上了對其有利的兩場戰爭,那就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在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又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到了60年代末期,日本已經完成了國民經濟現代化,經濟不但徹底復甦,並高速增長。不得不說,日本的振興過程,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讓日本這個島國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從一無所有百廢待興,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大的經濟體。不得不說,日本人創造了一個奇蹟。
-
6 # 垓下漫遊君
1、二戰後,美國以“盟軍”的名義佔領日本,出於對自己的利益考慮,對一些日本法西斯免於起訴(當然,除了偷襲珍珠港時的日本人),所以日本保留了天皇制。我想電視上也應該很多看到,日本人的軍事性很強,上級下達的命令都是拼命完成。所以發展起來也很迅速。
2、美國佔領日本後,由於是戰敗國,日本和德國一樣,實施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而防守邊疆的事交給了美國人,這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51年,美國操縱簽定了偏袒日本的對日合約,結束了對日本的佔領,也就是說在經濟、政治上沒有了壓迫。
3、還是美國,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單,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4、日本是一個很善於對外學習的民族,唐朝時,中國很強盛,日本就派遣遣唐使,甚至還學習唐朝的服飾。歐洲工業革命後,日本又學習歐洲,實施明治維新。曾經看到過一則報道:日本人,第一輛車是進口的,第二輛車就可以自己造出來,第三輛便馬上可以出口。
5、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係中的封建落後因素。
6、制定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率,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
7、當然,積極發展教育業,培養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們國家在解放初期似乎做的不是很好,取而代之的是打倒知識分子,提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回覆列表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透過佔領軍實施的經濟民主化改革,為其經濟的迅速恢復奠定了基礎,主要改革方式有財閥解體、農地改革、勞動改革。另一方面,在1947年採用了物力、財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鋼材等方向,使經濟迅速走上覆興的軌道,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的生產活動因戰爭的特殊需求而飛速增長,在1951年基本上國民生產總值就基本恢復到了戰前水平。總而言之,戰後日本經濟能迅速恢復的原因筆者總結有以下六點:一是戰後民主化改革;二是投資政策積極;三是豐富的勞動力;四是技術引進;五是教育水平較高;六是社會及政治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