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貞
-
2 # 思想先鋒派
什麼教都有精華和糟粕,是矛盾,是本身就生活在矛盾中,就像人體內有陰陽,陰陰平衡才不會生病,就像人一樣有男人和女人,大自然生了男人也就產生了女人,如果認為男人好或者認為女人好,就放棄另一種,人類就無法生存下去。
-
3 # 草民李成義
別太多假若如果,提問說事好好說!假若屬空中樓閣,人生哪能憑空活!異想天開是瘋癲,無事生非是自虐!貪嗔痴慢是劣根,幻想消亡是蠢貨!
-
4 # 魯迅研習動態1881
文 | 胡漁(答題人):
這個問題涉及幾個方面。
一是,一種比較常識化的理論,每個學派都會“據為己有”,或者將其納入到自己的門下。就比如這個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所涉及的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總結和提煉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基本都會主動或者不自覺的用到了這種方法。所以,至於現代人打不打儒家的旗幟提出這個觀點,反而曉得無足輕重,好比,我們覺得土雞蛋好吃,是沒有必要非弄清楚,這雞蛋是何方何時何地的雞子下的蛋。
二是,任何一種理論或者學說體系都是相對的,如何能提煉一種絕對或者靜止的“精華”呢?中國的哲學體系裡就有“白馬非馬“之說,在西方哲學體系裡,也有“沒有人可以同時一次涉過兩條河流”,大意如此。好比大家比較熟悉的《弟子規》,應該說很多都是具體的條款,如果放在古代,封建社會,就是很多“精華”集成了,但放在今天,很多就是糟粕了,再說了,理論的總結與提煉,總是滯後於社會發展現實的。不可能提前預知什麼是精華,從而大家只要閉著眼遵守就行了!
三是,涉及到一種學說和理論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儒家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裡,也是在不斷修正的,並被後人不斷揚起。像後來的荀子,孟子,曾子,到後來的程朱,再到明代的王陽明等,都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繼承和發揚。但萬變不離其宗,比如儒家的基本與核心觀點。屬於抽象的理論,比較具體的條款則是變動的,那麼就需要這種方法,如何做到棄其糟粕,如何吸取精華。
-
5 # reewz
1.什麼是哪些是精華,什麼是哪些是糟粕,恐怕連“愛好者”也分不清說不清,如何取捨?!2.被皇權御用千年的統治工具,哪個“愛好者”敢斗膽取捨?!3.孔孟之道猶如腐敗了的醬缸,“愛好者”既不能淨化它,更不敢砸破它。
回覆列表
任何事都有其兩面性,這是物性世界二元對立法則所決定: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以,不過哲學宗教主義這家那派,均是精華並槽粕並存,這世界上凡文化主義宗教哲學人物,就沒一個下被批的佛祖老子孔子耶穌上帝,那個曾未被批判攻去?試舉一例?沒有!
所以,這些問題不是問題,也沒統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