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蘇軾的《前赤壁賦》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都遠遠超越《滕王閣序》。

    剛參加工作時,我就對這篇文章倒背如流。在人生最低谷時,鬼使神差的我找到了蘇軾的《前赤壁賦》,觀後恍然大悟,一切困惑、失意和彷徨隨即消散。我明白了些許人生的道理。我終於找回了自己。

    《前赤壁賦》片段欣賞: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都是千古第一文章。文如其人,透過《前赤壁賦》可知,蘇東坡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而王勃僅僅是一位文學家。

  • 2 # 愚人46605

    論文彩曹植的《洛神賦》能有一拼。論哲理蘇試的《赤壁賦》前,更勝一疇,而且文彩也不比《滕王閣序》差。論立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憂國憂民躍然紙上。論辯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更具說服力。如我選,更喜歡前《赤壁賦》。

  • 3 # 萬戶侯14

    單從文采上來說,沒有哪篇文章可與《騰王閣序》相提並論,通讀《騰王閣序》,可以感知王勃的才華如文思泉湧,江水般連綿迭續,一氣呵成,氣韻超凡,令人歎為觀止。真可稱得上是獨孤求敗。更可貴的是《騰王閣序》乃當筵現場作成!個人覺得,就《騰王閣序》文采來對比,子建,太白,東坡諸公,包括范文正公的《岳陽樓記》還是力有不逮。從來華夏曆史英雄輩出,人才璀璨。有兩個青年才俊是我非常推崇的,一文一武,雙峰並峙,閃耀千古!為文者王勃,為武者霍去病。

  • 4 # 周慕白1988

    《滕王閣序》堪稱駢文的巔峰之作,熔寫景、敘事、抒情於一體,文采一流,乃是千古絕唱!

    一、就駢文而言,庾信的《哀江南賦》可與之媲美,但談不上超越。至於說丘遲的《與陳伯之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酈道元的《三峽》、曹植的《洛神賦》,都是要差一些的;

    二、如果把範圍擴大到古文,那就不一樣了。古文就是反對六朝時期空洞華麗的駢文才興起的,風格完全不一樣,追求言之有物,文風遠比駢文質樸,而立意則更為高遠。因此,單以文采來論對古文是不公平的。

    三、單就文采而言,唐宋八大家之中,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曾鞏、蘇轍所寫的古文,都不及王勃的《滕王閣序》。但筆者以為,歐陽修、蘇軾可與之一戰,尤其是蘇軾。

    蘇軾的《前赤壁賦》曠古爍今,無論在文采還是思想上都可媲美《滕王閣序》,尤其在思想上。《滕王閣序》更多的是發個人牢騷,但《前赤壁賦》將寫景抒情與人生哲思融為一體,顯然遠比《滕王閣序》意境開闊。

    此外,在文采上,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可媲美《滕王閣序》,更兼具有千古憂思,因此在後世人眼中地位更高。

  • 5 # 安河橋JJ

    在我的觀點裡,沒有。滕王閣序不知為啥,開始學就被震撼到了,二十多年了還能背下來。當然,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還有的一拼。

  • 6 # 放羊的胡老漢

    強烈推薦曹植《洛神賦》,這篇駢文相當華麗。東晉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很好的描繪了《洛神賦》。建議這兩部作品都看一下

  • 7 # 香風飄玉蕙

    我認為可以與《滕王閣序》相媲美的是莊子的《逍遙遊》。

    1、《逍遙遊》是《莊子》開宗明義的第一篇,說明人生意義和目的在於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逍遙遊”的意思是,順遂自然之性,適應天地之變, 不依賴於外界任何條件,遨遊於天地之間;泯滅物我界限,不要名聲,進到忘我的境界,無所拘束,自由自在。這在哲學上就是絕對自由。體現了莊子肯定一切事物的相對存在與發展變化的觀點。也表示了對功名富貴的鄙棄。但是,逍遙遊畢竟是虛無縹緲的幻想,實際上並不存在,是脫離現實,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2、本文說明萬物均有所待,都有侷限,都不是逍遙遊。逍遙遊是無所依賴,無所侷限,遨遊於天地之間的絕對自由。然後依次說明“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即逍遙遊境界的三個不同層次。文理相生,引人入勝。

    3、鯤鵬變化,堯與許由,射山的神人,宋人資章甫,龜手之藥,均為寓言,其中有民間故事也有神話傳說,議論方法富於形性,又與眾不同。

  • 8 # 無名學長

    單論文采,《滕王閣序》是巔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通篇佳句不斷,渾然天成,由此文直接生出或者演化而來的成語就有四十來個。作者將文字的藝術演繹的淋漓盡致。

    但若論其他方面,諸如寓意,諸如哲理,對後世的影響,《滕王閣序》並不算最佳。最起碼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幾篇立意和影響更高更大。個人想到的有《赤壁賦》、《岳陽樓記》等。

  • 9 # 愛上網的喵喵

    我個人非常喜愛和推崇王子安的《滕王閣序》,但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位或兩位前輩先賢的作品來和王子安比較,我願意向大家推薦“文章西漢兩司馬”:太史公之《史記》,相如之《子虛賦》、《上林賦》。

  • 10 # 雲卷飛山

    《滕王閣序》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脫胎於漢賦(漢賦的源頭是楚辭離騷),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到唐朝中期已漸行式微。在韓愈柳宗元等發起的“古文運動”後,成了革命物件,遭到猛烈批判,駢體文最終沒落。因此,在《滕王閣序》最後輝煌之後,駢體文再無後來者。雖然後來巨擘名作浩若煙海,但不是一樣的文體,也就不具可比性。

    那我們只能向源頭找對照,南朝劉宋時有個牛人,那就是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是一個才情與狂妄,齊天等身的人物,從來只讓人看其鼻孔,卻對曹子建敬仰有加。他說,“天下才氣如果能裝成一石的話,子建獨佔八斗,我嘛也得一斗,剩下一斗,就讓從古至今的天下人來分吧”!由此可見,他對曹子建是由衷折服。

    曹子建即曹植,曹操第三子,他的七步詩早就聞名於世,由於爭帝位失敗,轉而致力於文學創作,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洛神賦》在文采方面,是後世公論的最高峰。現擷取部分段落與大家分享: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於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

    於是洛靈感焉, 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 11 # 段子首席詩人

    個人比較喜歡的,《上林賦》《北山移文》《洛神賦》《弔古戰場文》《前赤壁賦》《六國論》,都足以與之媲美,能否超越不得而知。

  • 12 # 海志

    大家看清題主的問題,是隻論文采而言,《滕王閣序》絕對最優,還有人又提到思想境界,哪篇能和《勸學》相比,都是弟弟。讓我帶你們重溫一下高中必背課文。領略一下思想境界的最高點。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 13 # 使用者上坪農夫

    如果要提誰的嘉文能夠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媲美?近代常有人提出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可以一爭。但認真閱覽後,我覺得無論范仲淹寫下此文的文采不足與王勃之妙文相媲美。若要深入閱讀其他美文後,只有秦李斯的《諫逐客書》一文。

    王勃在滕王閣上參加了眾多學者喝酒寫詩後的文集上揮筆留下了詩集的序言,引經據典地描寫了鄱陽湖中的這一座名樓的地理位置,古今風采,名人志士的所領風騷外,還用重墨詳細地向後人介紹了此樓周邊的景色。與此同時,他還為自己所遭際遇道出了很明顯的不平。此文一氣呵成,讓閱讀者閱讀此文時朗朗上口,蕩氣迴腸之感覺隨之而生。此外,出於文采超群,此文還給後人留下了眾多成語名句。

    李斯出於自身是一個秦國外的人士,來秦國只是為了謀生外,也為了證明自己的所學才華。但外來人士一再擠著秦國貴族的利益。於是,這些貴族們巧借了一個有利的機會,向秦始皇獻言說:這些外來人才宗教信仰是如何與他們大秦不同,一旦時機有利於他們的母國,就可能置秦國利益於不顧,必須給予較大的清除出去,才能保證秦國的安全。恰巧此時的秦國正好有某些外籍官員做出了一些不符合秦國的事情。於是,秦始皇下詔把李斯等朝中非秦出身的高中級官員全部驅逐。李斯在離開秦國之際,出於心懷不甘,給秦皇留下這麼一篇美文。文中詳細引論了外來物品給秦國增添了風采,外來的文化給秦人改變了風俗,外來的人才為秦國做出的貢獻。否則,能有今天的秦國之強盛嗎?此文也是李斯一氣呵成,引經據典,立意高遠,文采流利地介紹了秦國從弱小的公爵發展到今天的王爵,甚至高架於六國之上,外來人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人閱讀後,從內心深深地給予震撼:在遠古的中華民族都能感覺到外來文化與人才的作用,為何千百年來的儒學這個中華民族代表文化卻不遺餘力地排斥同民族的其他學派呢?更何況談論引進外國先進文化了。李斯的《諫逐客書》一文雖然論述了同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人才流動與使用問題,比《西遊記》的文化與人才引進地域窄了許多,但他的發揮優秀人才不論國籍的觀點卻早了許多。

    因此,我認為只有李斯的《諫逐客書》一文可以媲美王勃的《滕王閣序》。

  • 14 # 豆豆與米米

    切以為,滕王閣序文采斐然,猶如煙花絢爛目接不暇,但較之胸中有丘壑,筆下氣象萬千來說還是稍顯不足。

    附上我喜歡的過秦論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dí),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yī)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yōu)棘矜(qín),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duó)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nàn)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原文(中)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原文(下)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脩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難。於是山東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於此矣。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並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徵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養了2-30個小雞,還需要打疫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