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一文史

    《吳三桂紀略》提到過,關寧軍諸將“以清兵仇殺多次,不欲返顏,乃修表謀歸李賊”。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一開始才都選擇了進京投降李自成,後來吳三桂叛變時也有思想混亂,也有人脫離吳三桂投降李自成,證明關寧軍中還是有人有民族情感的。但是他們對於李自成的瞭解實在太少,完全不清楚李自成會怎樣對待他們,而對於清朝,他們非常瞭解,之前降清的漢人將領都被皇太極優待了,再加上認為清軍更強,所以大部分關寧軍的利益需求還是壓倒了道德需求。

  • 2 # 史過境遷客

    既然是吳三桂的兵,那自然會聽命於吳三桂。換言之,吳三桂讓他們幹啥,他們就幹啥,完全不皺眉頭的。畢竟開啟山海關是命令、指示,容不得絲毫遲疑、反抗,否則命運堪憂,前途渺茫。何況“軍令如山倒”、“官大一級壓死人”,並不是說笑的,而是會頃刻降臨的。就這樣,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進而改寫了中原歷史。

    且說吳三桂此人,深得崇禎喜愛,被委以重用。彼時,崇禎帝即位不久,有感國勢衰落,便舉行了武舉。適時,吳三桂因為父親關係,輕而易舉獲得了一個名額。在比試過程中,吳三桂不落人後,一舉博得了頭籌,繼而進入了崇禎帝的視線當中。自此,吳三桂開始了他的從軍生涯,得以建功立業,為國效力。又吳三桂蒙父餘蔭,故直接步入了中層軍官序列,從而與別人拉開了距離。並且很快就小有名氣,成為了一名衝鋒在前的戰將,活躍於遼東之地。

    隨後,明朝松錦之戰慘敗,退居山海關一帶。更由於洪承疇、祖大壽的投降,導致明朝關外沒有一個可用之人,以阻擋滿清八旗的扣關。此時,手上還握有一部分關寧鐵騎的吳三桂,自然就成了關外無可爭議的第一人。值此危亡之際,崇禎難得果斷了一點,進行了深入的軍事部署。一方面,冊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以安撫關外軍隊士氣。另一方面,增加軍費支出,打造山海關最後防線。如此,吳三桂不斷做大,擁兵自重。乃至最後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引來了清兵,自己成了平西王。

    總之,開啟山海關是吳三桂的注意,不是他麾下士兵的意思。一來,主帥下令了,士兵得執行。二來,士兵不知情,被矇蔽了。這樣,打了多少年的敵人,竟然不費吹灰之力,便進入了關內,簡直說不出來的弔詭、諷刺。

  • 3 # 古今通史

    國仇、家恨、私心皆有。他既不相信大順,也不相信大清,而與其相信明朝能緩過氣來,還不如相信他自己就是個神仙。外加李自成辦事太不著調,想借勢卻奈何多爾袞也不是傻子,自己被李自成打的一抽一抽的,國仇家恨私心加在一起都是先弄死李自成報了仇再說,所以引兵入關。

    這不是給吳三桂找什麼藉口,我跟他也不熟,但當時的局勢就是那樣,自己浮萍一樣沒有根,糧草也快斷了,只靠關隘可沒法活命,再想不出辦法的話,不用大順,自己的兵士就兵變把自己弄死了。

    最初,吳三桂是傾向於歸順於“漢化”勢力李自成的。

    當時,京師危急,吳三桂勤王途中聽說了北京城破,崇禎帝吊死煤山的訊息(有說故意拖延,因為當時有藉機逃跑的,也有觀望的,吳三桂也猶豫,會不會象袁崇煥一樣救了京師然後背鍋),所以打算班師回山海關後,再做打算。

    李自成適時的聯絡到吳三桂打算招降,吳三桂的考慮是歸順本土勢力總比歸順大清要強,叛賊總比漢奸要好點,可就在他進京歸順的路上,聽說自己的老子吳襄被問罪,陳圓圓也被霸佔,這麼拿自己不當回事,那自己進京還能有個好結果麼,一氣之下,直接就回了山海關。

    回關之後,面臨最大的問題,餘糧不多。明末,糧食等戰爭資源是十分匱乏的,而當時的南京是向北方輸糧的集散地,一直到北京這是個有效的運輸路線,現在已經完全被斷開了,連北京城都沒了,糧食無從談起。軍餉暫且不說,如果連糧食都無法保障供給,那內亂就夠吳三桂喝一壺的,逃跑自尋生路的,甚至兵變的肯定會有,表面上他是個管理者,其實在人要餓死的時候,什麼官位爵位都不好使了,無法彈壓,這件事是非常緊迫,且短時間必須做好應對的。

    吳三桂想到了借勢多爾袞,因為多年征戰,對多爾袞的軍事能力比較瞭解,所謂的關寧鐵騎聽著霸氣,真和多爾袞打對沖那絕討不了好。 “關內西兵馬戰不能如遼東之驍勁。”這是薊遼總督洪承疇,在前線觀看完明軍與清軍的野戰後,得出的結論。

    李自成最初是農民起義軍,但後來隨著多年的征戰的經驗積累,自己的部隊也已變成百戰之師,而且剛拿下北京城,士氣極高,10萬部隊與吳三桂的5萬人打了個不亦樂乎,就這樣一直僵持了幾天,雙方都損失慘重的時候,一直駐紮在威遠臺的多爾袞“適時”出現了,直接把李自成衝的七零八落,這樣一來,多爾袞一次性解決了兩個敵人,一直以來,多爾袞也在防著吳三桂,兩家都打殘了,他自然也該出現了,李自成逃逸,吳三桂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無力再對抗滿清。本來想借多爾袞的勢,沒想到反被多爾袞借勢入主中原。這就是所謂的“聽命開啟山海關”。

  • 4 # 夜月下鳴蟬

    吳三桂手下的兵聽命開啟山海關,我覺得恐怕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吳三桂手下的兵恐怕早就習慣於聽吳三桂的命令。要知道吳三桂的兵大多都是自己的私兵,也就是以家丁,奴僕,佃戶等組成的軍隊,因為在社會歸屬上,這些人都屬於吳三桂,所以能夠相互信任。而且吳三桂長久以來都是這支軍隊的主將,區區三千人以吳三桂的能力絕對掌握這支軍隊是不在話下的。

    另一方面,古時候的兵大多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甚至絕大多數都是文盲(絕不僅僅是吳三桂的兵是這樣),這樣的兵既沒有信仰,又沒有精神,更缺乏嚴格紀律,能上戰場全憑勇氣和高爵厚祿,所以古時候總有兵痞,也常有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的說法。畢竟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直軍隊如同我軍一般。

    以吳三桂這樣的兵,腦子裡是絕不可能有忠君愛國,民族大義的,在危難關頭能夠聽命於吳三桂而不跑路,也算主將有本事了。如果寄希望於某些小兵能夠逼迫或者說服吳三桂不去開啟山海關,恐怕也是痴心妄想。

  • 5 # 庭州行者

    很簡單,吳三桂的軍隊只效忠於吳三桂。

    明朝後期,由於軍隊腐敗,戰鬥力低下,在戰場上不堪大用,所以將領們為了保證在能夠打仗,都紛紛建立可私人武裝,這些私人武裝美其名曰家丁。這些人由於和主將有人身依附關係,所以他們只效忠於武將本人,而不是嚮明朝政府負責。

    這些家丁的工資是主將直接發放的,不存在朝廷拖欠工資的情況,因此打仗很賣力;再加上將領選擇家丁的標準,本來就高,所以這些人戰鬥力很強。其中有些資歷比較老的家丁,甚至會被安排作為軍隊的指戰員,比如祖承訓,就是李成梁的家丁出身。

    這些人絕對忠誠於主將,且在軍隊中擔任副將參將或各營的指揮官,在他們的影響下,普通士兵大多數也是對主將言聽計從的。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遼東一系在東北的根基深厚。所謂遼東一系,起源於李成梁時期,李成梁因為朝廷的軍隊戰鬥力低下,所以自己招募軍隊作戰,軍餉來源除了朝廷之外,還有繳獲所得,由此李成梁在遼東實現了軍事的基本獨立和經濟的半獨立,而遼東一系也出了不少將領。

    前文提到的祖承訓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兒子叫祖大壽,是明朝末期遼東戰局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之一。祖大壽有個妹夫叫吳襄,而吳襄的兒子正是吳三桂。

    所以說,吳三桂是遼東軍隊一系的繼承者,而遼東軍隊在傳統上就是服從於遼東一系將領的。正如袁崇煥時期必須有一個祖大壽一樣。基於這種關係,遼東的軍隊,可以說完全聽命於吳三桂,更何況,當時明朝已經不存在了,崇禎皇帝也死了,山海關就是一座孤島,士兵是不會自己決策的,忠誠加上對於領導的依賴和信任,在那種情況下,士兵能做的就是有服從。

    再者,就當時的情況,多爾袞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入關 ,而李自成是弒君者,受過多年的忠君愛國教育計程車兵,會怎麼選擇?

    最後說一句,即使吳三桂不開關,清朝照樣入主中原。在崇禎一朝,皇太極就透過北方長城一帶南下,七次兵臨北京城下,最遠打到濟南。李自成幫助多爾袞把明朝北方的軍事防禦體系徹底摧毀,多爾袞如果再次從長城南下,李自成根本抵擋不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愛好者怎麼交流?有什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