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其實,朱棣的廟號本來是太宗,是後世那位嘉靖帝給他提了輩,從“宗”升為“祖”。

    嘉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為了給自己的生父騰位置。

    (智商奇高的嘉靖帝)

    明朝嘉靖年間有個非常出名的事件“大禮議之爭”,表面上是爭禮,實際上是爭權。

    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認為,嘉靖帝朱厚熜是過繼到正德帝朱厚照這一支,那麼,嘉靖應該奉正德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為父,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叔,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繼嗣”;

    但嘉靖不受文官們的擺佈,他認為自己是“繼統”,也就是繼承的是祖上留下的江山,而不是過繼到朱厚照家,所以他要尊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帝,生母為後。

    爭了三年多,當時還是少年、此前也沒什麼政治經驗的朱厚熜竟然勝利了,集中了皇權,不再受制於文官集團,真正做到了一言九鼎。這真的很不容易,多少精心培養的少年天子都被權臣壓制,意外繼位的朱厚熜卻能夠透過大禮議之爭,擊敗權臣掌握了朝政。

    既然已經把生父升職為皇帝,接下來就要把牌位放到太廟,然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禮記·王制》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也就是說,天子的太廟正殿只供奉七位皇帝,始祖不能動,除此之外是三對父子,父為昭,子為穆,共七位。如果有新皇帝要入太廟,就要在始祖之外的皇帝中挑出世系最遠的那位移到偏殿。

    朱元璋登基後,把正殿名額擴大到了九位。但此時已經滿額了,分別是德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按照當時的禮儀,德祖是朱家老祖宗,朱元璋是開國皇帝,這兩位都不能移。其他七位皇帝中,算下來世系最遠的竟然是太宗朱棣。

    但是,朱棣是後世明朝皇帝的先祖,把他移出去顯然是不行的,那就等於自我否定,甚至連“靖難”都成了場笑話,後世子孫們也將變得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不但不能移,嘉靖甚至給他升一級,從“太宗”升為“成祖”,某種程度上和朱元璋並肩,確定其“萬世不移”的地位。

    那移的是哪位呢?按理來說是仁宗朱高熾。但嘉靖不走尋常路,移走了德祖。這位雖然也是“祖”,卻是追封,含金量沒那麼高,也就沒那麼多大臣跳出來和嘉靖作對。主要是就算作對,也未必對得過。

    不過,仁宗的牌位也只是暫時留在正殿,嘉靖早已預定了他的位置。

  • 2 # 堅直聯絡我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廟號來稱呼的,例如李世民,人們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貞觀皇帝”的。從朱元璋開始,皇帝的年號逐漸開始代替廟號,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後,後人追加的,一般開國皇帝會被稱為“祖”,比較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宋太祖等、繼位者一般被稱為“宗”;但其實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在明清就有兩位皇帝,他們並不是開國皇帝,卻被子孫稱為“祖”,這兩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清聖祖康熙。

    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廟號本來是”明太宗“的,後來是他的後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為他改了廟號,改為了“明成祖”。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經隨著徐達遠征蒙古好幾次,後在“靖難”之後又有了幾次北伐,可是說是威震四海。朱棣在位期間,蒙古勢力對其十分畏懼,那時期也是明朝疆域最廣闊的時期。再加上朱棣推行新政,曾經編修《永樂大典》,雖不是開國之君,卻有著開國之功。嘉靖時期,太廟位置有限,嘉靖為了不動朱棣的牌位,於是改其廟號,升為了“祖”。

    其實朱棣能夠被升為“祖”,牌位得以保留, 也是因為嘉靖對其的尊敬和愛戴!

    當然了,也有觀點認為,其實朱棣死後是的廟號是“太宗”,他的廟號改為“成祖”是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嘉靖皇帝為了賄賂朱棣才改的廟號。

    嘉靖皇帝為什麼要賄賂已經去世一百多年的朱棣呢?原來嘉靖皇帝是個大孝子,但是他原來只是個藩王,是因為他的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後因為沒有後代所以才被群臣選出來當上的皇帝。

    那麼按照儒家的道統,嘉靖皇帝是繼承的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的宗祠,所以文官們需要嘉靖皇帝祭祀的時候是應該祭祀明孝宗,也就是你要當皇帝就得認明孝宗為父親,以前的親生父親之能稱“伯父”或“叔父”,這讓大孝子嘉靖皇帝受不了,他非要把自己的親生父親追認為皇帝,因為這事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團產生了大禮儀之爭,最後嘉靖皇帝代表的皇權獲得了勝利,他順利的讓自己那個藩王父親獲得了皇帝稱號的追認。

    嘉靖的父親被追認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還不滿足,明朝的太廟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餘多出來的就之能請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興獻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個位置當中,那麼就只能請出去一位。

    最後和群臣商量來商量去,把朱棣的兒子只當過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熾給請了出去,把他爹的靈位給放進正殿,在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為“成祖”,和朱元璋並列,大概就是因為要把朱棣的兒子靈位挪到後殿怕朱棣在天之靈怪罪,所以才拍朱棣的馬屁,升了朱棣的江湖地位,算是給朱棣一個大大的賄賂。

  • 3 # 天馬行空的生涯

    廟號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後,後人追加的,一般開國皇帝會被稱為“祖”,比較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宋太祖等、繼位者一般被稱為“宗”,比較典型的劉徹的廟宇就是世宗。但其實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在明清就有兩位皇帝,他們並不是開國皇帝,卻被子孫稱為“祖”,這兩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清聖祖康熙。今日小編來談談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朱棣也被稱為“祖”?

    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廟號本來是”明太宗“的,後來是他的後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為他改了廟號,改為了“明成祖”。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經隨著徐達遠征蒙古好幾次,後在“靖難”之後又有了幾次北伐,可是說是威震四海。朱棣在位期間,蒙古勢力對其十分畏懼,那時期也是明朝疆域最廣闊的時期。再加上朱棣推行新政,曾經編修《永樂大典》,雖不是開國之君,卻有著開國之功。嘉靖時期,太廟位置有限,嘉靖為了不動朱棣的牌位,於是改其廟號,升為了“祖”。

    其實朱棣能夠被升為“祖”,牌位得以保留, 也是因為嘉靖對其的尊敬和愛戴。這個大秘密,一直到了清朝才被曝了出來。

  • 4 # 釀松山閣舊主

    朱棣的廟號定為“成祖”,和大明皇位的兩次不正常傳承有關。

    一是靖難之役,旁支入大統

    正常情況下,按照古代儒家宗法中對帝王追諡制度的規定,開國稱祖,治國為宗,所以,按照制度規定,朱棣沒有擁有“祖”的資格,並且為了掩飾自己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皇位的不正當過程,宣揚自己皇位承接的正統,他肯定不可能自己挖坑自己跳。所以,朱棣的本意是嚴格遵守封建禮制,他死之後,諡號是“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朱棣的官方追稱是“明太宗”,你說“明成祖”沒人理你。但是,只有真理才是一成不變,特別是在封建王朝,一切都得為統治者服務,皇帝一言決天下事,他說是什麼就必須是什麼。所以等到後來皇帝需要的時候,這個廟號說改就得改。

    二是嘉靖承嗣,兄終讓弟及

    如果正常走下去,直到明朝亡了也不會有誰閒的沒事把朱棣的廟號亂改,但是大明的皇位傳承有點讓人揪心,特別是到了孝宗弘治皇帝,他非常前衛,搞啥一夫一妻一子,他這一代有兒子了就不用管了,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武宗正德皇帝不給力,沒生下兒子就把自己玩完了,因此大明皇位不得不採取兄終弟及,讓旁支的嘉靖接班。

    其實這對於嘉靖來說,真是一步登天的好事,平白天上掉下個皇位。但這個位置不是白拿的,他要首先要給自己一個皇位繼承人的身份,這樣才符合大義名分,因此就必須透過中國特有的繼承製度來獲得這個身份,就是過繼給他的伯父孝宗,成為武宗的親弟弟。這要放在現在,不就一句話的事麼,稱呼不是小事,給錢就是大爺,更何況是給皇位,但人家嘉靖還真不這麼想,有個性,我就不亂叫爹,我還得叫我原來的爹作爹,所以發生了“大禮儀”之爭,一個稱呼,一直爭執了三年,大吵了三個回合,首輔楊廷和罷職,杖斃17人,杖180多人,還有130多人被關了禁閉,最後嘉靖成功了。

    嘉靖這一不按套路出牌的成功,那就直接導致朱棣要被這改廟號了。嘉靖認了親爹,那就得把他爹放到太廟裡祭祀,但是問題又來了,前面死了那麼多皇帝,太廟正殿按照“天子之廟,七世而祧”的規定,只能擺放七個皇帝靈位,明朝制度改成了九個,但是嘉靖把他爹擺進去的時候,位置已經滿了,那就得踢出去一個人,按照正常規定,開國皇帝萬世不祧,太祖永遠不能動,那就只能動下一個,下一個就是太宗朱棣了(建文帝到南明才被官方承認),但是嘉靖一想,不對啊,朱棣也是旁支承大統,並且沒有他,他們這一枝就只能在北京吃沙子,哪能執掌天下,因此朱棣不能動,但不能動就又得想辦法,於是乎機智的嘉靖又想了個辦法,老祖宗這麼猛,稱“宗”太低了,得稱“祖”,於是把朱棣由“太宗”改成了稱祖,順利成章地把朱棣留在了太廟正殿。

    所以朱棣的廟號定為成祖,只是嘉靖的心理安慰和自嗨罷了,也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的政治家本質: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什麼規矩不能改變,規矩都是人定的。

  • 5 # 香茗史館

    朱棣最初的廟號其實並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宗,而他廟號改變的原因,則源於明世宗年間的“大禮儀之爭”。不過,網路上那種太廟排位已滿,為避免明成祖朱棣“被祧”而改其廟號的說法並不對,真正的原因是朱厚熜為了讓父親取代朱棣享受明堂祭祀,而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明成祖”,從而使其與明太祖朱元璋一起享受郊祀。

    明世宗初期的“大禮儀之爭”,“左順門”慘案17位大臣被當場打死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其無子,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之後,立朱厚熜為帝,是為明世宗。

    △楊廷和:你得把父親叫叔父

    朱厚熜本是入繼為帝,因此在議定興獻王主祀稱號時便發生了爭議。內閣首輔楊廷和等認為,朱厚熜既然是入繼為帝,便應該將其視為入繼明孝宗朱佑樘一脈,因此應該稱親生父親興獻王為皇叔考,而稱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進士張璁和侍郎王瓚等人卻堅持認為,雖然朱厚熜是入繼為帝,但與那些帝王無子而入繼的情況不同,明孝宗朱佑樘有明武宗這個兒子,因此不應該稱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這便是明世宗時期的“大禮儀之爭”。

    這次“大禮儀之爭”持續長達數年,雖然朱厚熜支援張璁等人的意見,但由於繼位初期皇位不穩固,而張璁等人不僅地位低,且人數較少,因而一直處於劣勢。直到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皇位穩固之後,形勢這才開始逆轉,不過卻遭到楊慎、何孟春等231位大臣(《明史》稱229人)在左順門外死諫,朱厚熜一怒之下將134人收監,對五品以下180餘人施以廷杖,當場打死17人,史稱“左順門慘案”。

    △左順門慘案:17人當場被打死

    此次“大禮儀之爭”最終以明世宗的勝利而告終,明世宗最終以明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生父興獻王為皇考,生母章聖皇太后為聖母,明武宗朱厚照為皇兄,莊肅皇后為皇嫂。

    朱厚熜早已為父親擠出了位置,防止朱棣“被祧”而改廟號的說法並不對

    很多人認為明太宗之所以會變成明太祖,乃是因為明世宗朱厚熜想要將父親牌位放進太廟時,太廟中的牌位已滿,為了避免朱棣的牌位被擠出去,便將其廟號從“明太宗”改為了“明太祖”,從而使其享受開國皇帝才會享受的“萬世不祧”。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明憲宗時便開始實行九廟制

    明朝遵循周禮而設太廟,而根據《禮記·王制》的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也就是說,太廟正殿中只允許擺放自己七位先人的牌位(注:明憲宗時明朝太廟正殿供奉牌位便達到了九個)。而一旦自己前面的皇帝超過了九個,便要遵循“親盡則祧”的原則,將與現任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牌位請到“祧廟”供奉,這個過程稱為“被祧”。

    雖然開國皇帝距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但由於開國之君功勞最大,因而享有“萬世不祧”的權力,因此最先“被祧”的只能是第二任皇帝。由此看來,朱棣被擠出去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不過這種說法並不適用於明世宗時期。

    △明成祖朱棣影視形象

    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明朝已經歷經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十位皇帝,其中明惠宗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鈺沒能進入太廟。

    因此,在嘉慶帝繼位之前,明朝太廟中其實供奉著以上八位皇帝,以及明德祖朱百六共九位皇帝的牌位。而朱厚熜為了讓父親進入太廟,其實早已動起了腦筋。根據《明史》記載,“(嘉靖)十年正月,帝以廟祀更定,告於太廟、世廟並祧廟三主。遷德祖神主於祧廟,奉安太祖神主於寢殿正中,遂以序進遷七宗神位。”(《明史》)

    △嘉靖十年後其實已經空出了一個位置

    也就是說,在嘉靖十年(1531年)之後,明朝太廟正殿中其實只剩下了八個牌位,朱厚熜想要將自己父親的牌位放進去並不會再將任何先祖擠出。由此可見,朱棣的廟號變化,其實另有原因。

    朱棣的廟號之所以變成明成祖,主要源於朱厚熜為了讓父親享受祭祀

    歷史上,皇帝廟號中通常只有開國皇帝才會稱“祖”,而此後的皇帝則普遍稱“宗”。朱棣其實也是如此,其駕崩後最初的廟號是太宗,例如《明實錄》中便沒有《成祖實錄》,而只有《太宗實錄》。

    △朱厚熜:必須讓我父親進太廟

    前文說過,朱厚熜為了讓父親進入太廟,可謂費盡心思。事實上,在贏得“大禮儀”之爭後,朱厚熜便給父親興獻王上了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不過尊號好上,但想要在為其上廟號進入太廟,卻是難上加難。無奈之下,明世宗只好委曲求全,先給父親安排了一個單獨的世廟祭祀。

    不過,朱厚熜顯然十分孝順,雖然困難重重,但他並未放棄,於是便有了嘉靖十年(1531年)的太廟變化,德祖朱百六“被祧”,從而使得太廟空出了一個位置。不過,位置雖然空了出來,但朱厚熜想要將父親擺進去仍然極為困難,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經致仕的揚州府同知豐坊上書,投其所好的請求“復古禮,建明堂。加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極為重要的兩個祭祀活動,郊祀是祭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周禮則是祭祀太宗的,不過在漢、宋、唐時都有皇帝祭祀自己父親代替太宗的先例。

    △嚴嵩:我是牆頭草

    朱厚熜一聽,立即便要求為自己的父親上廟號,並且享用明堂祭祀。然而,朱厚熜的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朝臣的反對,明世宗於是轉而爭取嚴嵩的支援,嚴嵩則化身牆頭草,他表示明堂乃是祭祀太宗的,不過祭祀自己父親似乎也沒問題。而戶部侍郎唐胄,更是明確表示反對,甚至指責朱厚熜放著周禮不學,跑去學什麼漢唐宋亂七八糟的東西。

    朱厚熜一聽就怒了,不僅將唐胄下了大獄,還親自撰寫了《明堂或問》,表示自己決心已定,父親必須明堂祭祀、稱宗袱廟。於是,經過長期鬥爭,朱厚熜於同年九月,為自己的父親追尊廟號為“睿宗”,不過此時的睿宗還不能享受單間待遇,而是和明孝宗朱佑樘同廟異室。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北京太廟因大火燒燬,歷時數年重新建造成功之後,明世宗這才親自動手給父親爭取來了一個單間。

    △此時的睿宗還只能和孝宗擠一塊

    然而,朱厚熜雖然為父親爭取來了享受祭祀的機會,但如此一來明太宗朱棣豈不是永遠沒有享受祭祀的機會了?朱棣朱棣畢竟是朱厚熜這一世系的先祖,如果沒了他,那麼明朝的皇帝就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這一世系。

    不過,朱厚熜卻有自己的辦法,他在《明堂或問》中明確表示,朱棣功兼創守、再造社稷,應該也稱祖,不僅在太廟中“萬世不祧”,還應該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並列享受郊祀,於是明太宗就變成了明成祖。

  • 6 # 小哥燴史

    大明前半朝,朱棣的廟號一直是“太宗”,之所以能夠變成“成祖”,還要拜他的好後代——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所賜。

    怎麼回事呢?

    有明以來,到嘉靖為止,皇位傳承一共出現過三次岔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棣和嘉靖帝自己(朱祁鎮和朱祁鈺情況特殊,小哥在此不表)

    首先,

    朱棣靖難之役,搶了侄子的江山,以外地藩王的身份繼承大統,並且移都北京,從此朱明的皇位就由太祖長子朱標一系轉移到了四子朱棣這邊。

    從這個角度講,朱棣後世的這些皇帝們確實需要感謝他這位祖宗,要不是他,哪來的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又哪來的嘉靖呢,所以,對於朱棣一系的他們來說,朱棣的這份貢獻確實稱得上“祖”的榮耀。

    更何況,朱棣的文治武功,在明朝這麼多皇帝裡也絕對算得上出類拔萃,任何人都深表信服,改宗為祖,難有非議!

    其次,

    就該說到這位嘉靖爺了,他和老祖宗朱棣有一個最相似的地方,他也是藩王入繼,換句話說,這皇位本來沒他什麼事,能到他頭上,純粹是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他的堂兄正德帝朱厚照,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可以算得上聲名遠播,只可惜播的是惡名和荒唐:豹房折騰半天,兒子沒整出半個,自己卻把命搭進去了!

    趕上嘉靖的伯父弘治帝又只有朱厚照這麼個獨子,眼下大位空缺,只能從血緣關係最親近的宗王裡面挑選繼承人,嘉靖就這樣成了上帝的寵兒!

    嘉靖登上帝位後,堅持要把自己的老爹興獻王也追認為帝,並且要把排位也加進太廟,結果大半個朝廷都對嘉靖這種蹬鼻子上臉的舉動表示憤慨和反對,“大禮議之爭”雖然最終還是以倔強的嘉靖帝取得勝利而告終,但其帶來的政壇血雨腥風,就已經遠超嘉靖帝的最初預想了。

    問題來了,《禮器》有云: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換句話說,太廟正殿的排位只能有七個,明朝時稍微放寬了些,也只允許九個。等嘉靖塞牌位時,已經滿員了,嘉靖老爹要進去,就必須挪一個出來!

    太祖朱元璋肯定動不了,那就從年代最久遠的開始,誰呢?朱棣!但借嘉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拿朱棣造次,非但不動,而且為了讓這位和自己際遇相仿的皇祖宗認可自己給爹加號進廟的舉動,就再給他提升一級,算是請罪謝恩!

    於是,改朱棣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進廟號為“成祖”。

    順便說一句,被移出來的那位是朱棣的兒子——嘉靖的五世祖,明仁宗朱高熾!

    歸根結底總結來說,

    朱棣能從太宗變成祖,完完全全就是嘉靖個人的小九九,他的小算盤打的真精!

  • 7 # 史曉生

    中國曆代君主的宗法制度,古往今來,一直遵循周禮。《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

    也就是說,在每個朝代的太廟裡,只能供奉七位皇帝,除當朝的開國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牌位則是“親盡則祧”。這裡“親盡”的意思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父為昭。子為穆”,而死去的皇帝出了三昭三穆的關係,就要被“祧”,所謂“祧”就是移出太廟,放到偏殿裡面供奉,但是有個原則就是,開國太祖皇帝“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

    而到了明朝,制度有了小小的改動,太廟裡面供奉了九位皇帝,朱元璋為太祖皇帝,在明世宗嘉靖皇帝之前,朱棣的廟號一直為“明太宗”,而為什麼後來改成了“明成祖”,這就要說下發生在嘉靖年間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大禮議事件

    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駕崩,死後沒有留下子嗣,首輔楊廷和以及當時的內閣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在武宗逝世前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這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登基後,以首輔楊延和為代表的內閣言官上書,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漢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生父)先例,認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嘉定皇帝的伯父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

    而這一切,嘉靖皇帝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這當個皇帝,自己的親生父母都沒了,要喊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叔考”,親生母親變成了“皇叔母”。這還了得?

    但是,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興獻王,那可是真的沒當過皇帝,按照舊制,那是進不了太廟的,進不了太廟,就不能認爹。為了達到認爹這個結果,必須先把自己的父親弄成皇帝稱號,但是朝廷裡面的大臣,肯定不會同意,於是,“大禮議事件”就此展開,嘉靖皇帝以及支持者與首輔楊延和等大臣結結實實的鬧了好幾回,明朝歷史上最大的“廷仗”行動,就發生在這個時間。

    最終的結果,在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祧”

    父親的稱號是有了,但不僅僅是隻有稱號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將父親的牌位供奉於太廟,而此時的太廟,九位名額已滿,必須要“祧”出來一位,這“祧”誰,是一個大問題。

    按照親緣關係遠近來說,除朱元璋外,朱棣是關係最遠的一個,按理應“祧”,但給嘉靖皇帝十個膽子,他也不敢。為什麼呢?要知道太宗皇帝朱棣那是相當厲害的人物,正是他的“靖難之役”,當上了皇帝,才使得有了後世嘉靖這一脈,這點自知之明嘉靖還是有的,所以朱棣萬萬不可“祧”。

    但是不“祧”,自己的親生父親就進不了太廟,怎麼辦才好呢?要知道,辦法總是比困難多,經多方商議,嘉靖皇帝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這樣,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於是就該輪到明仁宗朱高熾了。“仁宗為皇上五世祖,以聖躬論,仁宗於禮當祧”,於是興獻王成了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而仁宗則被祧出來放進了後殿。

  • 8 # 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

    朱棣的廟號一開始“明太宗”,

    嘉靖朝之後,因為嘉靖的帝位來自其堂哥,而不是其父親。

    嘉靖是因為武宗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嗣,明武宗唯一的親弟弟朱厚煒幼年夭折,於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輩,孝宗兩名兄長皆早逝無子嗣,四弟興王朱祐杬雖已死,但有二子,興王長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終弟及”的原則當上的皇帝。

    嘉靖九年(1530)開始進行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正祀典活動 ,改天地合祀粼天地分祀,去掉孔子王號,恢復“至聖先師”稱號等一系列清理和改定的舉措陸續實施。

    雖然這些與政治、經濟改革關係極小,但卻是嘉靖皇帝敢於變更祖制的結果,嘉靖皇帝在改正祀典中,將朱元璋制定的關於天地合祀,孔子祀典等多項規定改動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把他自己父親安放在太廟牌位而做的鋪墊。因為他父親牌位根本沒有放在太廟的資格。

    明朝太廟正殿裡只有九個位置,

    嘉靖就準備把父親興獻王的牌位放在正殿,將明仁宗給移到偏殿,大臣們都很反對,嘉靖帝要讓父親的牌位入太廟,!士大夫們和嘉靖帝圍繞著“繼統”與“繼嗣”的禮儀形式進行了數年的爭執,嘉靖帝甚至不上朝,最後還是霸道的嘉靖皇帝勝利了。

    中國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親盡則祧”,就是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中單獨供奉,那麼誰和嘉靖帝的關係最遠就移除誰的牌位。這樣看,應該移除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了,但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的牌位不能動,朱棣呢,同樣是明朝英明神武的皇帝,也不能動。

    嘉靖帝突然想了一個損招,既然朱棣的牌位不能動,那麼把朱棣廟號改為成祖,這樣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都可以擺在太廟大殿正中間了。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該從太廟移除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了。再說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才10個月,後人對他評價也不高,他也沒有什麼政績,得罪他最合適不過了。

    於是在嘉靖十七年,嘉靖帝追尊父親諡號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追尊廟號為“睿宗”;

    嘉靖二十七年,嘉靖帝讓父親牌位入駐太廟。這樣一來,嘉靖父親的牌位順利入駐了太廟,

    朱棣的廟號也被改成了成祖!

  • 9 # 士說新語

    朱棣的廟號,實際上一開始是太宗,而非所謂的“成祖”。

    明世宗在嘉靖十七年9月辛巳,將朱棣的諡號由:“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同時,把廟號由“太宗”也改成了“成祖”。

    首先來看諡號改動的兩個字,由“體”改為“啟”,由“廣”改為“肇”。“體”在諡法裡的意思是親近,而“啟”則是開始的意思,引申為啟發和開導教育之意。由“體”到“啟”,則由“親”至“開”,顯然有另創的含義。

    而“廣”是擴大之意,僅表示在緣由基礎上的擴充,然而“肇”則是開端,創始的意思。由“廣”到“肇”,月就是由擴大改為始創的含義。、綜合起來就是說,朱棣是事創君主,是開創基業的始祖,因而廟號由“宗”而“祖”,諱“太祖”而為大成的“成祖”。

    明代有二祖,幾乎史無前例,除了清代相沿外,幾乎絕無僅有。

    由家族同宗之義而為祖,即位始輩之祖是開創之鼻祖也。

    實際上,否定了明太祖,即按朱姓血統嫡長繼承來說,明成祖也是另開一血統的君主;而就其事業而言,永樂跟洪武形成了鮮明對比,朱棣“靖難”以“清君側”的理由是建文帝受奸臣迷惑變更祖制,但明成祖的在國策方面卻與朱元璋的方向背道而馳,實施的是“開放政策”,永樂比洪武要開明得多,而朱棣也要比朱元璋自信得多,沒有那麼疑神疑鬼。

    那麼,話說回來來 明世宗朱厚熜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就不得不提朱厚熜繼位時著名的“大禮儀”政治鬥爭事件。這一事件,以朱厚熜的全面獲勝而結束,他透過“大禮儀”徹底掌控了朝劇,而這一事件的處理結果就是,朱厚熜把老爹興獻王排位抬進了太廟。

    但是,當時的太廟裡供奉的皇帝已經滿了!君王祭祀之廟為太子七廟。中間供奉開創事業的祖宗,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左右各三位皇帝,7人。

    到了朱厚熜這裡,恰好就是7人。他們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建文帝和景泰帝朱祁鈺是不可能供奉在太廟裡的!)

    實際上到了朱厚熜堂兄朱厚照掛掉這裡,太廟裡就應該移走一位給朱厚照騰位置了,而現在朱厚熜登基後,把老子興獻王抬成了睿宗不說,還打算讓他進廟,這就比較尷尬了,加上朱厚照,就意味著要移走兩個。

    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來說,朱棣距離嘉靖最遠,極有可能是被“祧”走的物件,但是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朱厚熜不敢這麼做啊。朱棣跟他一樣也是藩王起家最後做皇帝的,只是朱棣靠的是武力,朱厚熜憑的是運氣,把朱棣移走,貌似這樣一來是不是代表藩王做皇帝的身份天然就要矮一截。

    於是朱厚熜發揮聰明才智,首先是把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熾給移了出去,這樣一來、太廟就空出一個位置來,按道理來說,應該先把朱厚照放進去,畢竟自己的位置是從朱厚照這裡繼承的,不讓人家進太廟說不過去,但老爹的身份也要搞定,光是個睿宗的廟號,而不進太廟這不是開玩笑麼?

    於是,朱厚熜再次發揮聰明才智,按照繼承製度而言,朱棣並不是帝國承認的法定繼承人,他武力推翻了太祖指定的世系繼承人,自己當了皇帝,相當於是開創了新的世系,所以把他抬成祖成為跟太祖一樣的萬世不祧之君(萬世不會從太廟裡移走的皇帝)也是說得過去的,於是乎,明朝的太廟正中就供奉了兩位“祖”,加上前面把明仁宗朱高熾給請出去後,一下子空出兩個位置,這不堂兄和老爹都請進去了,簡直完美!

  • 10 # 雜趣雜論

    古代皇帝的廟號起源於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設立,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當時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說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這些是最早出現的廟號。

    明朝在朱棣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所謂的“祧”就是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稱為“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供奉於太廟正中。那他的廟號怎麼會改的了,因為什麼緣故?

    在中國曆代王朝天子七祖,太廟前殿正式供奉七個人,即“一祖二宗四親”,而到了明朝一直卻是九廟,即一直供奉九個人。當太廟人多的時候怎麼辦?根據中國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親盡則祧”,意思就是把遠親的合併起來放到太廟後面供奉。《明會典》和《明實錄·世宗實錄》記載,嘉靖二十四年重修太廟後,寢殿安放的是太祖、太宗(朱棣)、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睿宗、武宗剛好9個神主。睿宗就是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這是朱厚熜當上皇帝后另外追封的。

    嘉靖皇帝朱厚熜為自己父親上了廟號以後,還想將其祭祀在太廟裡面。按當時規矩太廟已滿,必須要移出一位來補充祭祀。明太祖朱元璋身為開國皇帝是“萬世不祧”的,而興獻王朱祐杬就更不能了,雖然他不是皇帝,但是自己親生父親,按血緣親疏來說朱棣距離嘉靖帝最遠,應該將朱棣移出太廟。嘉靖帝朱厚熜不能這樣做,因為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在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又遷都北京。算是有一番大作為。嘉靖帝對於朱棣也是很佩服。所以乾脆升朱棣為祖的廟號,這樣也可以“萬世不祧”了。而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祖或者高祖,朱棣是不能用的,所以就改為成祖了。

  • 1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朱棣:從“太宗皇帝”到“成祖皇帝”,當之無愧的祖宗。

    明末,當那些還有些責任心的大臣面對江河日下的明朝統治,感嘆時局危殆,而自己身為大明的臣子又無回天之力,不能保住祖宗江山的時候,總會將“仰賴二祖列宗之靈”這句話掛在嘴上,以求給自己一些心理安慰。其中二祖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朱棣,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乃是明惠家建文帝朱允文的四叔。公元1402年即明惠家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並獲成功,於當年即登基稱帝,廢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年號永樂。在位二十二年,史稱“永樂皇帝”。永樂皇帝死後的廟號剛開始並不是成祖,而是太宗,諡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故明成祖朱棣的最初全稱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

    其實拋開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個人的私心不錯,明太宗朱棣在他死後本身就可以成為“祖”。一般情況下,“開創為祖,守成日宗。”而燕王朱棣即永樂皇帝在位的22年間雖然名為守成,實為開創。

    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時期統治的明朝,實際控制疆域是有明一代最為廣大的。政治軍事實力是有名一代最為強盛的,經濟發展是最為繁榮的,他在朱元璋洪武之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明朝推向盛世,為後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從“明太宗”到“明成祖”是當之無愧的。

  • 12 # 復仇甲午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廟號來稱呼的,例如李世民,人們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貞觀皇帝”的。從朱元璋開始,皇帝的年號逐漸開始代替廟號,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後,後人追加的,一般開國皇帝會被稱為“祖”,比較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宋太祖等、繼位者一般被稱為“宗”,比較典型的劉徹的廟宇就是世宗。但其實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在明清就有兩位皇帝,他們並不是開國皇帝,卻被子孫稱為“祖”,這兩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清聖祖康熙。今日小編來談談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朱棣也被稱為“祖”?

    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廟號本來是”明太宗“的,後來是他的後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為他改了廟號,改為了“明成祖”。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經隨著徐達遠征蒙古好幾次,後在“靖難”之後又有了幾次北伐,可是說是威震四海。朱棣在位期間,蒙古勢力對其十分畏懼,那時期也是明朝疆域最廣闊的時期。再加上朱棣推行新政,曾經編修《永樂大典》,雖不是開國之君,卻有著開國之功。嘉靖時期,太廟位置有限,嘉靖為了不動朱棣的牌位,於是改其廟號,升為了“祖”。

    其實朱棣能夠被升為“祖”,牌位得以保留, 也是因為嘉靖對其的尊敬和愛戴。這個大秘密,一直到了清朝才被曝了出來。

  • 13 # 尹禾

    謝邀,這個問題很有含金量,我們都知道,各朝僅有開國皇帝稱“太祖”或“高祖”,二代皇帝賢者稱“太宗”,那麼為什麼朱棣的廟號是“成祖”呢?其實在嘉靖朝以前,朱棣的廟號就是“明太宗”,而嘉靖皇帝為了給“大禮儀”尋求所謂的理論依據,也為了將自己的父親位列太廟,便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明成祖”,自此明朝“二祖”沿用至今。

    大禮儀

    嘉靖皇帝是一位十分特別的皇帝,特別在哪裡?他這皇帝是撿來的,他的堂兄朱厚照,乃是“大明第一能玩”的皇帝,玩到了忘我的地步,把自己都玩死了還沒個兒子。於是楊廷和等重臣,根據《明皇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繼承皇位。

    然而楊首輔沒想到的是,這是他人生中最錯誤的一次決定,因為這位嘉靖帝,和他堂兄一樣,也有個“第一”的稱號:“大明第一能戰”!嘉靖繼位後一心想讓生父朱祐杬入太廟,來顯示自己皇位正統。因此發動了著名的“大禮儀”事件,以其前無古人的戰鬥力,力戰群臣,最終得償所願。

    宗法制度

    這件事情的核心,就是嘉靖皇帝要列自己的生父入太廟。這是什麼概念呢?按照《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禮制規定,天子七廟,即太廟正殿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一般來說,除了開國皇帝(太祖皇帝)不動(即萬世不祧),剩餘六個位置一般按照與在任皇帝親緣關係來排。若出了三昭三穆(昭為父,子為穆)關係後,即移入偏殿供奉。

    改廟號

    明朝太廟一共列入九位皇帝,按理說都是不能隨意動的。於是嘉靖就將朱棣廟號改為“成祖”,這樣就與“太祖”一樣享有了“不動”的權利,按照禮法,將洪熙皇帝移出,將自己的父親移入太廟。

    這便是朱棣廟號更改的過程,是因為嘉靖帝秉承孝道大於禮法,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皇位名正言順,可見這真是一位十分倔強可愛的皇帝。

  • 14 # 南朝居士

    對於古代,特別是先秦,祭祀都是大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天子也會祭祀家廟,也是國家太廟,祭祀大典的等級很高的。

    《過秦論》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禮記》裡,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七。

    自始祖之後,左為昭、右為穆;父為昭,子為穆。排列時,大祖居中,三昭位於大祖的左方;三穆位於大祖的右方,以此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次序、親疏遠近。

    所以我們看兩漢的皇帝很多,但有廟號的只有七個,

    後來唐朝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那皇帝多了廟不夠放怎麼辦?肯定不能加個位子,那就“親盡則祧”,把遠親祧出去,到後室的“祧廟”。

    當然,“祖”是萬世不祧之君。

    明朝的太廟是九廟,擺放九個位子。

    到了世宗嘉靖皇帝上位,前面已經供奉了九位了(沒有惠帝朱允文和代宗朱祁鈺)。

    嘉靖是藩王之子上位的,他就面對一個問題,因為他的父親不是皇帝,文官要讓他過繼給武宗的父親明孝宗,而稱呼自己親生父親為皇叔,

    但是呢,他很孝順(他剛做皇帝,不能跟大臣妥協),他想讓自己的父親追認為皇帝,進入宗廟祭祀,這樣就不用過繼給孝宗,於是發生了著名的“大禮儀之爭”。

    最後的結果就是他的父親進入宗廟祭祀,那就必須踢出一個了,踢誰好呢?朱元璋是祖,不能踢,踢太宗朱棣?嗯,好像不敢。

    這又是一個問題,因為親盡則祧,最遠的祧,就應該祧朱棣,不祧說不過去,祧又不敢,於是有人建議,把朱棣廟號改了,改成“成祖”,讓他也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 15 # 森林小草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廟號諡祖的都各朝的開國皇帝死後,其子孫對自已的第一個開國皇帝先祖的尊稱。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朱太祖等。在明朝前一朝是沒有兩祖的,連東漢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他的子孫也沒有稱其為祖。李世明的功績遠在其父之上,他也是奪位之帝,李世明的後代也末替他尊為祖。只清朝的努爾哈赤,福臨,玄燁三位皇帝稱祖,這應該是照明朝依葫蘆畫樣,還多出一個祖。明朝的朱棣的子孫諡他為祖應該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歷史上的朱棣得位在封建社會的禮制的確是名不正,.禮不順的。但朱棣的後代卻統治了明朝的江山二百多年,為了淡化人們的觀念,轉移人們的視線,鞏固他們的統治利益需要,就稱朱棣為成祖。這個成字是乎有另成一系的意思。正如一棵大樹它是上主杆不在,它的旁枝就壯大成主杆的意思。二,朱棣在推翻建文帝的統治後,就相反而行:1,朱元璋開創明朝定都南京,而朱棣稱帝后就遷都北京。二,朱棣在朱允炆死後,岡顧歷史實是,堅決不承認建文帝在位三年的實事,硬是把這三年掛在明太祖的年號上,終明朝一朝一直如是,是清朝乾隆年間才恢復歷史面貌,再現建文三年的歷史實事。3,朱棣的得位不同歷史上有些用政變,計謀以次奪長,以庶奪嫡的皇帝。而朱棣是靠自己的武裝一刀槍,一城一地地打出來的,等於是歷史推翻一個王朝,再建立一個王朝一樣。不同是他們都是一家親骨肉,一個是親侄子,一個是親叔父。三,朱棣和朱標是同父異母兄弟,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是欽定的皇帝接班人,朱棣心中不服,但對朱元璋只能忍氣服從,朱元璋死後他就大鬧天宮,真正的原因並不是朱允炆的削藩引起的,清君側實是朱棣要做皇帝的藉口而已。李世明同李建文,元吉都是同父同母的關係,就不好稱祖。四,綜上所述,朱棣在當皇帝后就是與其父朱元璋有分庭抗禮之嫌,無奈朱元璋是其真正的父親,又是開國皇帝,不然他會公然改換其父所創立的明朝的名號,只是社會輿論壓力太大,不利於他的江山統治。其子孫在朱棣死後諡他為成祖,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心中願望,他在九泉之下也算瞑目了。以上是史事顯微鏡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 16 # 夏有涼風61

    明成祖朱棣,原廟號是“太宗”。在嘉靖十年九月被嘉靖帝改“成祖”了。

    明世宗在祭禮改革過程中,認為建立國家的是太祖,而使國家得到鞏固的是“太宗朱棣”認為朱棣稱“祖”完全合適,於是就將太宗改為“成祖”。當時明樓中已有石碑刻著“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世宗決定將上面的字改過來,但又不想破壞舊碑,就用木頭刻了“成祖”二字嵌在石碑上。

    萬曆三十二年,長陵遭雷擊,明樓中的石碑被擊壞,當時大學士“沈一慣”對神宗說,當初世宗改了成祖碑沒有立新碑,祖宗生氣了,於是就對明樓中的石碑重新鐫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任達華哪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