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代表著正統,是一面旗幟,但是這面旗幟有多大影響力,還得看這面旗幟由誰來打,董卓,呂布,李榷、郭汜都曾經有這面旗幟,但是不但沒得到好處,反而是引火燒身。
諸侯起兵反對董卓的時候,一起擁戴袁紹做盟主,袁紹就認為,漢獻帝的合法性不足,打算另立劉虞為帝。首先靈帝的嫡子是劉辯,但是他卻被董卓給廢掉了,劉協雖然也是靈帝親子,可是卻是賊人擁立上臺的。其次,漢獻帝的父親漢靈帝原本就是一個比較疏遠的宗室,他與其前任桓靈,都快要出五服了。
既然遠支宗室漢靈帝能當皇帝,那麼同為遠支宗室的劉虞自然也能當皇帝,因此當袁紹等人提出要立劉虞為新皇帝的時候,諸將中附和的人就有不少。卻有兩個人對此反對。其中一個是曹操,另一個是袁術,最後劉虞也是死活不幹,因此另立新君的事才作罷。
雖然漢獻帝安然度過了自己第一次正統性危機,袁術這邊又跳出來了,袁術遠比他哥哥袁紹要直接,袁術是要自己當皇帝。袁術的思維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在袁術看來,漢室已經沒有救了,而取代天下的,還有誰比他袁術更有資格呢?袁家可是連續幾代人都出三公級別的大官的,因此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與其說不齒,不如說是嫉妒,雖然漢獻帝含金量不高,但是畢竟是老子一輩傳下來的,祭拜過天地的,你袁術憑什麼當皇帝,騎在我們頭上,袁術就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久就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盟與打擊,在建安四年,走投無路的袁術想要喝一碗蜂蜜水解渴,結果連蜂蜜都找不到。袁術嘆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怎麼會到這個地步!”最後嘔血鬥餘而死。
可以看出,從漢獻帝稱帝開始就有人在挑戰他的正統性,尤其是以“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最為積極,反而是被稱為“贅閹遺醜”的曹操每一次都站在了漢獻帝一邊,從這個角度講,曹操年輕時絕對是漢獻帝的忠臣。
曹操剛剛把漢獻帝安置在許都,袁術就跳出來稱帝,此時,應該是曹操和漢獻帝最團結的時候,對於漢獻帝來說,如果袁術的帝位坐穩了,那自己還算個什麼東西,對於曹操來說如果袁術皇帝做安穩了,自己手裡的漢獻帝就變的一文不值了。
因此,曹操立即就開始了對袁術的戰爭,最後袁術嘔血而死。在擊敗袁術後,曹操又擊敗呂布,大敗袁紹從而初步實現了北方的統一,特別是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曹操火燒烏巢,以弱勝強,袁紹並沒有因為漢獻帝在手下留情,袁紹計程車兵也沒有因為漢獻帝而望風倒戈。
在之後的赤壁之戰,漢中之戰,不僅孫權沒有給漢獻帝面子,連劉皇叔也沒把漢獻帝這面大旗當回事,和曹操那是真刀真槍幹了起來,最後曹操也都是鎩羽而歸。
因此,漢獻帝本身代表了當時的正統,給曹操最大的實惠就是,曹操可以利用漢獻帝封官許願拉攏人心,孫權、馬騰、張繡等軍閥就是因為這點實惠,一度都倒向曹操,但是這種投靠是不穩固的,曹操想要地盤還是需要自己一點一點靠戰爭去取得。
漢獻帝代表著正統,是一面旗幟,但是這面旗幟有多大影響力,還得看這面旗幟由誰來打,董卓,呂布,李榷、郭汜都曾經有這面旗幟,但是不但沒得到好處,反而是引火燒身。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對漢獻帝正統的挑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袁紹曾經策劃過另立新君,袁術則是直接稱帝,漢獻帝本人也曾經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漢獻帝是一面正統大旗只是實際上也是千瘡百孔,破爛不堪。諸侯起兵反對董卓的時候,一起擁戴袁紹做盟主,袁紹就認為,漢獻帝的合法性不足,打算另立劉虞為帝。首先靈帝的嫡子是劉辯,但是他卻被董卓給廢掉了,劉協雖然也是靈帝親子,可是卻是賊人擁立上臺的。其次,漢獻帝的父親漢靈帝原本就是一個比較疏遠的宗室,他與其前任桓靈,都快要出五服了。
既然遠支宗室漢靈帝能當皇帝,那麼同為遠支宗室的劉虞自然也能當皇帝,因此當袁紹等人提出要立劉虞為新皇帝的時候,諸將中附和的人就有不少。卻有兩個人對此反對。其中一個是曹操,另一個是袁術,最後劉虞也是死活不幹,因此另立新君的事才作罷。
雖然漢獻帝安然度過了自己第一次正統性危機,袁術這邊又跳出來了,袁術遠比他哥哥袁紹要直接,袁術是要自己當皇帝。袁術的思維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在袁術看來,漢室已經沒有救了,而取代天下的,還有誰比他袁術更有資格呢?袁家可是連續幾代人都出三公級別的大官的,因此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與其說不齒,不如說是嫉妒,雖然漢獻帝含金量不高,但是畢竟是老子一輩傳下來的,祭拜過天地的,你袁術憑什麼當皇帝,騎在我們頭上,袁術就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久就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盟與打擊,在建安四年,走投無路的袁術想要喝一碗蜂蜜水解渴,結果連蜂蜜都找不到。袁術嘆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怎麼會到這個地步!”最後嘔血鬥餘而死。
可以看出,從漢獻帝稱帝開始就有人在挑戰他的正統性,尤其是以“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最為積極,反而是被稱為“贅閹遺醜”的曹操每一次都站在了漢獻帝一邊,從這個角度講,曹操年輕時絕對是漢獻帝的忠臣。
曹操之所以能完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標,和他超強的能力以及赫赫戰功是分不開的,雖然天子在手,但是每一場勝利都是曹操實打實打出來的,另一方面說,雖然天子在手,該吃的敗仗,一場也沒少吃。曹操剛剛把漢獻帝安置在許都,袁術就跳出來稱帝,此時,應該是曹操和漢獻帝最團結的時候,對於漢獻帝來說,如果袁術的帝位坐穩了,那自己還算個什麼東西,對於曹操來說如果袁術皇帝做安穩了,自己手裡的漢獻帝就變的一文不值了。
因此,曹操立即就開始了對袁術的戰爭,最後袁術嘔血而死。在擊敗袁術後,曹操又擊敗呂布,大敗袁紹從而初步實現了北方的統一,特別是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曹操火燒烏巢,以弱勝強,袁紹並沒有因為漢獻帝在手下留情,袁紹計程車兵也沒有因為漢獻帝而望風倒戈。
在之後的赤壁之戰,漢中之戰,不僅孫權沒有給漢獻帝面子,連劉皇叔也沒把漢獻帝這面大旗當回事,和曹操那是真刀真槍幹了起來,最後曹操也都是鎩羽而歸。
因此,漢獻帝本身代表了當時的正統,給曹操最大的實惠就是,曹操可以利用漢獻帝封官許願拉攏人心,孫權、馬騰、張繡等軍閥就是因為這點實惠,一度都倒向曹操,但是這種投靠是不穩固的,曹操想要地盤還是需要自己一點一點靠戰爭去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