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嬴政
-
2 # 野史日記
諸葛亮憑藉用兵,位列武廟十哲,神機妙算無人可比,預測之術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傳奇。在諸葛亮生前,曾經談及蜀漢的防務事宜,其觀點獨特新奇,當時的蜀漢諸將皆認為蜀漢之防務之重在劍閣,獨獨諸葛亮認為蜀漢的防務之重,在於劍閣不假,而重中之重則在於陰平,並且在陰平一帶留下了一個石碑,上書“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大有深意的前半句
公元263年,蜀國改年號炎興元年,這一年,司馬昭三路大軍伐蜀,蜀漢迎來了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面對鄧艾和鍾會率領的大軍,姜維不敢力敵,據守劍閣,利用險峻的地形採取防守姿態。
這一年的年號為“炎興”,時隔幾十年的時間,早沒人記起諸葛亮曾經在石碑上刻下的文字,第一句“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其實在這一刻就已經開始了應驗,“二火初興”中的“二火”正是一個炎字,“初興”正是指炎興元年。如果有一個人能夠想起諸葛武侯的這句話,也許蜀漢還不至於過早的滅亡。
炎興元年元年,曹魏政權舉兵攻打蜀漢,但是蜀漢易守難攻,姜維堅守劍閣,一時間也很難有所突破。就在這個時候,魏國將領鄧艾,提出帶2000精兵,偷渡陰平,直撲成都。這樣的戰術實在是太過兇險,因為從川外到陰平,幾乎就沒有道路,一路之上全是險峻,幾乎是一條不可能走通的天塹。
鍾會得知鄧艾有此想法之後,他很支援鄧艾,畢竟再兇險,最後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麼呢,而且這條路極難透過,等到鄧艾無功而返的時候,再收拾他不遲,退一步來講,即便鄧艾偷渡陰平成功,2000人又能做什麼呢?還能攻下成都不成?出於這樣的考慮,鍾會同意了鄧艾偷渡陰平,自己帶兵攻打劍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鄧艾帶著兩千精兵,經過重重艱難險阻,雖然有人員傷亡,但是大部分人居然真的成功偷渡到了陰平。到達陰平的鄧艾看著險峻的地勢,感慨道:“如果此處屯兵一千,即便有千軍萬馬,恐怕也難以透過此地啊!”
正在鄧艾感慨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座石碑,上面刻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再一看落款,居然是諸葛亮親筆。鄧艾與司馬懿關係頗深,他自然深知諸葛亮的厲害,看了諸葛亮刻在石碑上的字,他雖然有些擔心,但此刻已經偷渡陰平,又豈有返回的道理呢?於是置之不理,繼續進兵。
這樣一來,正好應驗了“有人越此”,也印證了諸葛亮曾經說的話,“蜀漢防務之重,在劍閣更在陰平。”只是蜀漢之人,無人能夠認識到而已。
鄧艾、鍾會在劫難逃
鄧艾在綿竹斬殺諸葛瞻,大軍一路開到成都城下,本以為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的鄧艾,卻迎來了劉禪的開城投降,這讓鄧艾喜出望外,進城之後,一時風光無限,鄧艾想到自己為了曹魏集團建立了不世之功,又有2000人奇襲陰平的絕世妙招,大喜之下,居然在成都行起了帝王之事,分封了劉禪與各位蜀漢舊臣,在蜀漢地區的人望瞬間提升,也正式代表著蜀漢政權正式滅亡。劉禪又命令姜維投降,姜維雖然心如滴血,卻另有打算,開啟劍閣,迎了鍾會進城。
鍾會看到了司馬昭的反應很不甘心,伺機再次責難鄧艾。終於,鄧艾給司馬昭的一封奏章被鍾會攔截,於是鍾會派人模仿了鄧艾的筆跡,修改了內容,多了一些狂妄之言。這一次,司馬昭大怒,命令鍾會將鄧艾押送回來,同時派軍隊前來成都,原因是怕鄧艾不伏法,前來幫助鍾會。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將,稱詔收艾”鍾會也不是傻子,知道司馬昭也不信任他,於是派衛瓘去捉了鄧艾交給他,派人押送給司馬昭。姜維這個時候又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總用,說司馬昭不信任你,你回去也是一個死,還不如索性造反算了,坐鎮巴蜀之地,自己當皇帝。鍾會其實早有此心,於是開始跟屬下們商量,但是魏將多半不願意背井離鄉的造反,於是,鍾會要造反的訊息竟然走漏了出去,最後被胡淵集結本部人馬連同衛瓘,殺進成都。一波帶走了姜維和鍾會。
看到這樣的結局,衛瓘害怕鄧艾迴國之後,肯定會記恨他,以鄧艾的功勞,回國之後封侯拜相根本不在話下,自己的小命可不就沒了麼?想到這裡,衛瓘選擇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殺鄧艾,了卻後患。
至此,鄧艾與鍾會二人在建立大功之後,因為爭功雙雙死去。再看鄧艾與鍾會的字,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這可不就是應驗了諸葛亮石碑上的話語,“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鄧艾直到臨死之前,才再次想到了陰平石碑上,諸葛亮留下的16個字真正的含義,只是此刻已經太晚了。
-
3 # 史研
諸諸葛亮生前根本沒有做任何的預言,這都是後人進行改變的。有很多民間傳說都是人們自己的想象,就像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在寫的時候,甚至都是根據一些民間的傳說來寫,很多都不是符合真正的史料。
但是我們可以仔細的瞭解一下這兩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雖然諸葛亮沒有說明,可以從這裡面學到一點知識也是可以的。
讀三國的朋友們都會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鄧艾和姜維進行戰鬥,最後是被衛瓘撿了便宜。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了蜀國掌握兵權的人物,而在魏國的那一邊,司馬懿也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司馬昭掌握大權,但是司馬昭並不是帶兵打仗的好材料,他把這所有的權利都寄託在了鄧艾的手裡。
於是這兩個人就火起來了,成為三國之中叱吒風雲的人物,而在吳國那邊則是沒有人戰鬥起來,吳國就相當於是一個看客,他們打他們的,自己過自己的。
到了最後的決戰的時候,鄧艾可以說是忍不住了,他決定是透過攀爬這層層的山脈,也就是第1句的最後一句話,越過這層層的山脈,最終是到達了成都,打敗了當時駐守在成都裡計程車兵,已經是兵臨城下了,而姜維還在外面。劉禪見到這樣的情況,最終是選擇了投降。
而姜維是非常氣憤的,他決定進行假投降,準備透過和鍾會的聯手,最終是實現統一三國的夢想,但是最後他們是失敗了,而鄧艾這個人,因為居高自傲,最終是被司馬懿所殺,這兩個人都死得很慘。也算是真正的實現了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
-
4 # 陳永學12443
說是諸葛預言,還不如說是羅公自編自導。空城計嚇司馬,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這樣精彩的場面都能擺佈出來,何況二火二士。那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
5 # 淺談華夏
直切主題乾貨給你
第一、二火指的是司馬炎的“炎”字,就是二火。此時司馬炎剛即位。
有人越此就是鄧艾偷渡陰平。
第二、二士爭衡,此後鄧艾和鍾會爭功。
不久自死。由於內亂,鄧艾被殺。鍾會也由於野心死於混戰。
-
6 # 一貳一橙
民間流傳著很多諸葛亮的“謎語”,似乎只要是謎題就和諸葛亮有關,包括文中所說的這道。
所謂的“二火初興”,二火指的就是“炎”,是指蜀漢最後的國號——炎興(263年),而“兩士爭衡”,兩士指的就是鄧艾和鍾會。
鄧艾、鍾會入川,蜀漢滅亡炎興是蜀漢最後一個國號,只用了四個月,從公元263年八月開始,到十一月蜀漢滅亡。漢朝自劉邦開始,排除了秦朝短命的朝代,稱漢朝是繼承了周朝,以五行五德之說來看,周朝屬火德,漢朝屬水德。
到了漢武帝時期,又把秦朝加了進來,變成了周屬火、秦屬水、漢屬土,之後王莽篡漢,宣傳自己為木德,光武復國後,以火克木之說,定下了東漢為火德。而劉備的蜀漢一直打著漢室正統,而且東漢和蜀漢之間並沒有發生過斷代(全國政權易手),所以蜀漢依舊稱火德。
劉禪最後制定的“炎興”年號,有著炎劉再興之意,不過年號制定後僅四個月蜀漢就滅亡了,所以是“二火初興”,剛開始就沒了。而“有人越此”,是因為這句讖言相傳是鄧艾越過陰平之後,在諸葛亮祠堂外發現的。
所以“二火初興,有人越此”指的就是炎興初年,有人會越過此處(陰平),這個人自然不可能是友方,而是敵人了。而“兩士爭衡”自然指的就是鄧艾(字士季),鍾會(字士載)了,爭衡的意思就是互相爭鬥,說的也就是蜀漢滅亡之後的鐘會之亂了。鍾會是當時西征大軍的主帥,而鄧艾是副帥,可入蜀頭功卻被鄧艾所奪,加上鍾會向來有割據蜀地的打算,而鄧艾就是他的最大的顧慮,所以鍾會陷害鄧艾謀反,用囚車把他押回洛陽。
之後鍾會和姜維發動成都之亂(又稱鍾會之亂),囚禁了入蜀魏將,以郭太后的名號討伐司馬家,不過叛變最後失敗,鍾會、姜維、蜀漢原太子劉璿被殺,還在回洛路上的鄧艾也被平亂的衛瓘派人殺了。
所以“兩士爭衡,不久自死”,就是指鄧艾、鍾會自相殘殺,最後兩人都死了。而鍾會之亂從開始到結束,還不到一個月,也符合“不久”這一說法。
以上字謎只是諸葛亮眾多謎語中的一個,準確地預料到了蜀漢滅亡和鍾會之亂的事情發生。不過這故事的可靠性有多高,就不敢保證了。
-
7 # 史之策
最近看到了很多有關於諸葛亮的內容,突然感覺諸葛亮是一個神人啊。不僅預言了自己死後幾年的事情,甚至千年後的事情都能預言。而且每次預言,都是打了一個啞謎。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這句話既然是諸葛亮留下的,肯定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意義。兩個火不知道指代的什麼,有可能是司馬炎的炎,先放在這裡。初興應該是剛剛開始的意思,兩個火剛剛開始。
總不能說司馬炎剛剛出生吧,那麼三國時期有什麼特殊時間,是和兩個火掛鉤的。這裡給大家補充一下,三國時期後主劉禪第4個年號用的就是炎興。
也就是說在炎興初年的時候,有人從這裡路過。這裡是哪裡?從這兩句話當中看不出來。不過很有可能是雕刻這兩句話的地方。
兩士說的應該是兩個人,爭橫說的是一爭高下。整句話就是說,兩個人一爭高下,沒多久兩個人都死了。那麼連起來應該怎麼理解?
炎行初年的時候,有人從這裡路過。沒多久兩個人一爭高低,然後都死了。先不管這兩個人是誰,但是其中一個肯定從這裡路過,或者兩個都路過。既然諸葛亮刻了字,說明這個地方也很重要。諸葛亮臨死前還在五丈原,不過對於四川的軍事部署,他基本上都有參與過。真的要找這個重中之地,可能有點困難。
不過我之前也說了,這句話不能脫離掉時代背景。炎興年間發生了什麼事情?蜀國滅亡!而導致蜀國滅亡的這個人是誰?其中一個關鍵人物就是鄧艾,此人字士載,已經有了一個士了。
有人越此——鄧艾偷渡陰平那麼前句的“有人越此”說的是不是他?還真的可能是,因為曹魏滅蜀的時候,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偷渡陰平。而率領這支騎兵偷渡的人,正是鄧艾。
當時鍾會指揮曹魏的東路大軍,和蜀國在劍閣準備展開一場惡戰。但是古人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想要把它攻打下來並不簡單。
當時的鄧艾率領的是曹魏政權的西路軍,他向鍾會提出建議。如果自己繞道陰平,然後偷襲涪城,接著就可以直指綿竹和成都。劍閣要麼是回援,要麼是死守。不管他們選擇哪種方式,贏的都是我們。
雖然說的是這麼簡單,但是陰平也是一個天險,根本就沒有任何路可走。古人也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過總歸是有辦法的。畢竟這次去的是偷襲,所以鄧艾只是選擇了2千精銳。再繞到陰平的過程當中,鄧艾大軍確實損失了很多人。最後險之又險,終於來到了涪城之下。沒想到還沒有開始打,涪城守將投降,鄧艾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涪城。
當然這裡面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因為當時蜀魏大軍直線南下,再加上姜維漢中失守退守劍閣。誰都看出來了劉嬋不行,很多人都選擇明哲保身。這個時候突然一隻奇兵從天而降,守將當然選擇投降了。
當時鄧艾2000精兵,從此地路過的時候,看到旁邊有一個石刻碑:
鄧艾二千軍整衣頓甲而行,忽見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武侯親題”字樣,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就是這句話的來歷,其中的“有人”說的就是鄧艾。當年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可惜並沒有人在乎他的話,當年諸葛亮還派遣1000精銳鎮守此地,後來被劉禪撤掉。
佔據此地之後,鄧艾稍作休整,準備直指成都。後來碰到諸葛瞻,諸葛瞻本來可以固守城池。但是他認為蜀漢需要一場大勝仗,非得出來和鄧艾打,結果把自己命打沒了。劉嬋知道了,也選擇了投降。
兩士爭橫——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兩士爭衡又是合意?鄧艾取得如此大功勞之後,開始有點飄了。竟然在成都就開始點兵點將,給劉禪封了一個驃騎大將軍。要知道他也只不過是一個將軍,哪裡來的天子的權力?
儘管有這樣逾越的嫌疑,但是司馬昭念在他功高至偉,並沒有對他立刻處罰。後來鄧艾又再次給司馬昭獻言進策,可以把劉嬋先留在成都,然後另外一邊勸降東吳。鄧艾認為東吳有了劉嬋的前車之鑑,歸順起來就很容易了。
雖然他的眼光很長遠,但是怕的就是有小人從中作祟。由於鍾會和他一樣也是負責進攻蜀國,沒想到功勞基本上都被鄧艾搶去了。於是鍾會越想越不服氣,所以在鄧艾獻給司馬昭的信封中,篡改了鄧艾的語氣。
不過也是因為鄧艾居功至偉,剛開始司馬昭沒有說什麼。後來鍾會說鄧艾意圖謀反,把他之前在成都的事情說了一遍。結果司馬昭找了個理由,想要殺了鍾會。沒有了鄧艾的阻攔,鍾會成了功勞最高的人。
雖然他一直都在說鄧艾意圖謀反,實際上她才是那個意圖謀反的人。此時他的手裡面握有蜀魏20萬大軍,然而剛剛開始造反的時候,就被早已戒備多時的司馬昭拿下。這也就是兩士爭橫的說法。
-
8 # 張永科38
此語出自演義第117回鄧艾偷度了摩天嶺後,見路傍石碣上刻有":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〇〇,二火初興,乃指公元263年~蜀漢炎興元年。"有人越此”,指有人從此外偷度。"二士爭衡”:指鄧艾與鍾會,即鄧士載與鍾士季為爭奪伐蜀的功勞,互不相讓。"久後自死”,不久後都死了。凡讀演義者,皆知此語之含義,今日作答,頗覺有些…
-
9 # 石頭說歷史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出自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263年,鄧艾與鍾會率軍征討蜀漢。鍾會被姜維擋在劍閣關外不得動彈,鄧艾率偏師偷渡陰平,意圖繞過劍閣關,直取成都。
陰平地勢險峻,鄧艾一路折損頗多,再加上沿途分兵下寨,到翻越摩天嶺後,身邊僅有不到兩千人。正當鄧艾整頓休息時,忽然看見路邊立著一座石碑,上面刻著“丞相諸葛武侯題”幾個大字。鄧艾湊過去一看,碑文上寫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幾個字。鄧艾細細一想,連忙對著石碑拜謁說諸葛丞相真乃神人,我不能拜其為師,真是可惜啊!
那麼諸葛亮所刻碑文到底是何意思,能讓名將鄧艾有如此舉動呢?這碑文其實是個字謎。先來看“二火初興,有人越此”這句。
二火指的是“炎”字,初興指的是剛剛開始。這裡指代劉禪的年號“炎興”,意思是炎興初年。炎興是劉禪的最後一個年號,僅僅使用了四個月時間蜀漢就滅亡了。
有人越此,就很明顯了,指的是有人將偷渡陰平,翻越摩天嶺,此人正是鄧艾。
所以前半句說的是炎興初年,鄧艾將偷渡陰平,翻越摩天嶺。
再來看“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句。
“二士”指的是鄧艾和鍾會二人。因為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兩人的字中都帶有一個“士”字。“爭衡”指的是鄧艾和鍾會將爭奪滅亡蜀漢的功勞。
不久自死這句最為致命,指的是兩人雖然滅亡了蜀漢,但不久便死於內鬥,雙雙殞命。最後這一句帶有很明顯的警告意思,諸葛亮想告訴鄧艾和鍾會二人,你們雖然滅亡了蜀漢,但是會沒有好下場的。
鄧艾是個聰明人,他很快就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不過他只讀懂了上半句,對於下半句的警告,他似乎沒有放在心裡。
蜀漢滅亡後,鄧艾驕縱狂妄,目中無人。鍾會嫉妒鄧艾搶了頭功,便挑撥鄧艾和司馬昭的關係,最終鄧艾被收監,押送洛陽受審。
而鍾會的野心更大,在姜維的“幫助”下,他居然妄圖割據西川,稱王稱帝。不過鍾會的計劃很快敗露,曹魏士兵希望儘早返回北方,而不是留在成都當炮灰,於是憤怒的曹魏士兵將鍾會和姜維亂刀砍死,碎屍萬段。
而鄧艾走到綿竹時,被趕來的追兵就地斬殺,而此地正是他殺死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地方。
-
10 # 歷史知事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不光能夠神機妙算用陰謀詭計打敗別人,還能夠準確預言自己死後的事情。“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這條預言就是典型例子。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這部分,就記載了鄧艾發現的這兩句話。在小說中,諸葛亮死的時候,是在五丈原,哪裡本來就是蜀漢兵力的最前線。姜維當上大將軍後,收縮防線,尤其是在漢中,幾乎放棄了所有的防禦關口,這樣雖然節省了部分軍費,卻等於是門戶大開,當魏軍兵臨城下時,蜀漢軍隊就只有投降的份了。
就是說,諸葛亮死後,蜀漢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恰巧的是,劉禪和姜維等人比較作死,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個,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一切,諸葛亮都預見到了,卻無力改變。能夠洞察天機,卻無力迴天,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出鍾會和鄧艾兩人,帶兵20萬對蜀漢發動滅國之戰。鍾會在劍門關被姜維死死纏住,鄧艾則帶領精兵2000從陰平偷渡蜀山,然後偷襲涪城、綿竹和成都指日可下。
鄧艾偷襲的這條路,其實當初諸葛亮專門派出2000軍隊駐防在陰平。只可惜,這2000軍隊被姜維“集中兵力”為由撤走了。就這樣鄧艾輕取陰平,兵峰直指成都。
就在陰平,鄧艾道旁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上有諸葛亮留下的一句話“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原文是這樣的:
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天嶺。方才整頓衣甲器械而行,忽見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武侯題”。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艾觀訖大驚,慌忙對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師事之,惜哉!”後人有詩曰:“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鄧艾裹氈從此下,誰知諸葛有先機。”
鄧艾又由不得感嘆,諸葛亮真是算得準啊!
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火,很明顯是一個“炎”字,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炎”字有這樣幾種解釋:
1,炎劉。
漢武帝之後,漢朝崇尚火德,所以有炎劉的說法,趙飛燕趙和德被人稱作“紅顏禍水”,其實就是取了“水克火”的意思。
很明顯,蜀漢是炎劉,諸葛亮死的時候,蜀漢早已建立20多年,不存在炎劉初興的問題。
2,司馬炎。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也算是司馬家重要的繼承人之一。另外一個繼承人是司馬攸,雖然是司馬昭的兒子,卻過繼給了司馬昭。司馬炎和司馬攸誰能繼承司馬家的家業,實在很難說。
司馬炎在263年才27歲,尚不成熟,兩年後父親司馬昭才終於決定讓他當世子,當年繼承父親位置,不久後篡奪魏國政權,建立晉國。
就是說,在263年,並沒有司馬炎興起的任何跡象。
3,劉禪年號“炎興”
明清以前,很多皇帝特別喜歡換年號,劉禪也不能免俗。263年,劉禪改元“炎興”,寓意漢朝興盛的意思。可是,沒想到“炎興”這個詞,在諸葛亮那裡就是蜀漢的死期。
炎興就是“二火初興”,而“有人越此”,就是說諸葛亮預言到了有人會在263年越過陰平攻打蜀漢,蜀漢的死期就到了。
這一句話,鄧艾應該是直接解讀出來了,但是後一句沒有解讀。
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裡的二士,說的是鄧艾和鍾會兩個人,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
二士爭衡,不久自死。則是預言了鄧艾和鍾會會爭奪滅蜀的功勞,不久後就會死掉。
鄧艾在取得成都後,的確是人氣值爆棚,在蜀漢當起了太上皇,甚至給劉禪封了一個驃騎大將軍。對此,司馬昭很是忌諱,卻暫時沒有發作。
鄧艾雖然是直接滅亡蜀漢的人,可是軍隊的主帥畢竟是鍾會。鍾會招降了姜維後,認為可以依靠姜維和蜀漢的力量建立獨立王國,而眼中釘就是鄧艾。於是鍾會告發了鄧艾的違法行為,鄧艾被押解到洛陽問罪。
就在鍾會和姜維密謀在蜀漢自立為王時,魏軍士兵發生譁變,鍾會和姜維雙雙被殺。
諸葛亮謎語的幾點質疑。這個謎語,我認為疑點有這樣幾個:
1,諸葛亮可以預見到蜀漢滅亡,為何連馬謖失街亭和關羽失荊州無法預見?
2,鄧艾這樣急行軍能夠發現的石碑,為何蜀漢的人從未發現?
3,諸葛亮都預見到了蜀漢的滅亡,為什麼沒有具體的措施來阻止?
唯一可能的情況是“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沒有什麼預言,所有的預言都是編出來的!
-
11 # 三國逐鹿
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鍾會十餘萬軍隊與姜維在劍閣相持不下,即將斷糧之際,有意撤軍。然而鄧艾卻想出奇謀,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得到司馬昭允許後,鄧艾率軍三萬,鑿山開路,搭橋造閣,每一百里留下三千兵下一寨。自十月出發,耗時二十七天,行程七百餘里,穿過摩天嶺後,只剩下兩千人馬,到達江油。
這是演義中有關鄧艾偷渡陰平的描述,鄧艾大軍穿越摩天嶺之後,正準備要走,忽然看到道路旁邊有個石碑,上面刻著諸葛武侯所題詩文: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於是有人便有疑問,二火所指什麼?兩士又是個人?是否真的應驗?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二火初興指的是什麼。這首詩句確實暗藏深意,二火初興,這裡的二火,普遍認為是個炎字。初興,也就是剛剛興起,而當時劉禪的第四個年號就是炎興。炎興元年,這一年剛好是263年,也就是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的那一年,而鄧艾偷渡陰平,剛好在石碑之上看到了。初字與元字剛好又是一個意思,因此二火初興,應該就是指炎興元年。
其次分析有人越此。顯然這句話應該是指鄧艾偷渡陰平,越過摩天嶺,剛好到達石碑的地方。鄧艾也是個軍事奇才,更是一個不屈不撓的獵手。陰平古道,綿延265公里,其中溝壑縱橫,荊棘遍地,天氣更是變幻莫測。而鄧艾為了能爭取滅蜀之功,居然率領本部人馬,遇山開路,逢水搭橋,穿越無人區。即便糧草很難共計,即便士兵多有染病、抱怨,這些都沒有阻擋鄧艾前進的步伐。
當全軍到達摩天嶺之時,被峻壁嶺崖阻隔,不能前進,西面都是絕壁。將士們哀嚎哭泣,聲稱前功盡棄,都願意放棄。而唯獨鄧艾,第一個用毛氈裹住自己,滾下去。隨後將士們大多也跟著滾下去,沒有氈杉者,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翻閱摩天嶺之後,只剩下兩千軍隊和一些開山壯士。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鄧艾看到了諸葛亮在石碑上題的這首詩句。演義曾這樣記載:
艾曰:“吾軍已到此,已行了七百餘里,過此便是江油,豈可復退?”乃喚諸軍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再次分析二士掙衡,不久自死。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鄧艾與鍾會相互爭奪功勞,不救後相繼死去以下做簡要分析。
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驚慌失措,聽取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投降。鄧艾兵不血刃就取的滅蜀之戰的勝利,可以說他是頭號功臣。劉禪投降後,又命令在劍閣抵抗的姜維放下武器,即刻投降,姜維為了能夠復國,向用兵十萬的鐘會投降。
姜維投降鍾會,也是想借鍾會手中的兵馬復國,他首先想到的是策反鍾會。於是姜維便利用鍾會與鄧艾之間的矛盾——二人都想奪取功勞,挑撥離間。鄧艾滅蜀之後的所有所為,更是為姜維挑撥二人的關係提供可乘之機。鄧艾擅自任用蜀漢的官吏,比如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蜀漢大小官員都有任用。
鄧艾還揚言,如果是大家遇到其他的魏軍,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於是大家都感激鄧艾的恩惠,鄧艾在蜀漢的人氣也迅速飆升。遠在長安的司馬昭,早已對一切瞭如指掌,他最害怕的就是鄧艾或者鍾會在蜀漢做大。於是司馬昭多次著書信給鄧艾,要求其凡事都要奏報,而鄧艾卻認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既然讓我奉詔專征,有何故干預。
鄧艾又在綿竹地區修築高臺,來為自己歌功頌德,彰顯功勞。而此時鐘會卻早已安耐不住,在他看來鄧艾只不過是先頭部隊,大軍盡在自己手中,滅蜀的第一功勞應該是他鐘會的。於是鍾會召集姜維商議,姜維建議鍾會上書司馬昭,彈劾鄧艾在蜀中私自任用官吏,擴充軍隊,圖謀不軌。
鍾會又暗自截獲鄧艾給司馬昭的書信,派人模仿鄧艾筆記,改動內容。司馬昭在朝堂之上讀鄧艾的書信,盡是傲慢無禮之詞。司馬昭安然大怒,讓鍾會派人收押鄧艾父子,並押回洛陽。鍾會於是派遣監軍衛灌,成功收押鄧艾父子。
姜維、鍾會見到鄧艾都破口大罵,鍾會責怪鄧艾奪取功勞,姜維則是痛恨鄧艾滅蜀。然而此時鐘會卻收到司馬昭的書信,聲稱其親率大軍坐鎮長安,防止鍾會不能收服鄧艾。鍾會也是個聰明之人,司馬昭明知道他的軍隊數倍於鄧艾,有怎麼會收服不了。
姜維則勸說鍾會,司馬昭這是在懷疑你,主上懷疑臣下,臣下不久將死,鄧艾就是個例子。鍾會於是慌慌不可終日,聽取姜維的建議,率軍謀反。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鍾會宴請眾將士,席間鍾會大罵司馬昭背君弒主,號召大家討伐司馬昭。然而眾人都是魏臣,並不願意謀反,於是司馬昭派人在殿中挖個大坑,準備將不服之人坑殺。
這個訊息卻被胡烈部下丘建傳播出去,胡烈當時也在被收押的官員裡面。丘建將鍾會謀反之事,告訴胡烈之子胡淵,胡淵集結本部人馬連同衛灌,殺進成都。鍾會猝不及防被亂箭射死,姜維見大勢已去,拔劍自殺。
姜維鍾會死後,衛灌覺得自己錯抓好人,不應該冤枉鄧艾,但如果讓鄧艾安全回到洛陽,自己也會死無葬身之地。於是衛灌令護軍田緒率軍追擊鄧艾。追至綿竹地區,剛好趕上,鄧艾以為是本部人馬,並沒有防範,被田緒一刀斬殺,鄧艾之子鄧忠也死於亂軍之中。這樣也就剛好應驗了,二士掙功,不久自死。
你是如何看待鄧艾鍾會的?
-
12 # 我是越關
正史中,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頂級的戰略家,未出茅廬,先定三分。但在野史傳說中,諸葛亮簡直就是神呀,能掐會算,死後還把一切事情算的清清楚楚。
首先說一下,這句話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第117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當時,以司馬家為主導的魏國發動了滅蜀之戰,但鍾會率領大軍攻破漢中後卻被姜維擋在了劍閣。正在躊躇之間,鄧艾提出了一條計策,那就是自己率領三萬士兵偷渡陰平。
經過了鍾會的同意後,鄧艾帶齊了乾糧和繩索出發了。一路之上崇山峻嶺、斷壁懸崖,很多士兵因此精疲力盡而亡。但鄧艾勸說眾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終鄧艾率領士兵越過了摩天嶺,來到了一條相對平坦的大路。
在這條路的前面是一處山寨,旁邊則有一塊石碑。山寨內已經空空蕩蕩,據說諸葛亮在世時,曾經調撥了一千精兵再此防守魏兵入侵。石碑上的落款是“丞相諸葛武侯題”,內容則是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鄧艾看後感嘆諸葛亮未卜先知,對諸葛亮是深深的佩服,於是跪拜說:“諸葛亮真是神人呀,我不能跟隨他學習,真是我的遺憾。”那麼“二火初興,二士相爭”又是指什麼呢?
實際上二火指的是“炎”。有人說這個炎字代表司馬炎,但當時的司馬炎並未稱帝,所以炎字並不是指司馬炎,而是指劉禪的年號。
劉禪一生做了41年皇帝,共計使用了4個年號,最後一個年號就叫“炎興”。鄧艾滅蜀之時就是炎興元年。所以“二火初興,有人越此”指的就是蜀漢炎興元年,鄧艾率軍經過此地滅蜀。
二士相爭則指的是鄧艾和鍾會的爭鬥,不久便死是他們的結局鄧艾殺掉諸葛瞻後兵圍成都,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投降,從此蜀漢滅亡。此時的鄧艾接受了劉禪的降書順表,總領了蜀漢的94萬口人,10萬士兵,成為了蜀漢地區的太上皇。
在這裡,鄧艾越權行事,私自冊封了劉禪為驃騎將軍,又封了師纂為益州刺史,牽弘、王頎等人各領州郡。鄧艾的私自行事讓司馬昭疑心重重重,於是司馬昭和賈充商議讓鍾會拿下鄧艾。
鍾會當時在劍閣接受了姜維的投降。姜維入鍾會帳下後決定利用鄧艾失寵,鍾會嫉妒鄧艾立下滅蜀頭功的機會挑撥離間,讓二人內鬥,之後再乘機復蜀漢。
就這樣,姜維反覆勸說鍾會拿下鄧艾後自立為蜀漢之主。鍾會禁不住誘惑,讓監軍衛瓘處決了鄧艾,並且準備和姜維聯合叛變司馬氏。但沒想到的是,鍾會和姜維發動叛變後卻遭到了士兵的背叛,最終二人都被亂軍殺死。應了“二士相爭、不久便死”的的讖言。
總結來說,這些讖言都是後世小說家憑空虛構的,根本就是無中生有。大家看看就好,千萬不要當真。
-
13 # 狄飛驚
中國歷史上首席預言大師是誰?不是袁天罡,更不是劉伯溫,而是諸葛亮。
當然,民間關於諸葛亮預言的傳說很多是虛構的,不過“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這十六字預言卻有一定依據,它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故事。
話說三國末期,魏、蜀、吳三國爭雄,諸葛亮以攻為守,六出祁山,興兵北伐,卻屢屢無功而返,無力改變三國鼎立之局面,反倒是魏國越來越強,隱隱具備統一之實力。
鄧艾鍾會滅蜀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他的衣缽,繼續北伐,無奈實力有限,屢遭魏國名將鄧艾挫敗,而鄧艾極具戰略眼光,積蓄實力,伺機反攻,終於在公元263年全面拉開攻蜀大幕。
魏軍的計劃是三路伐蜀,其中鍾會所率十萬餘人是主力,鄧艾的三萬餘人,主要起牽制作用,
但鍾會大軍被姜維率軍死死阻擋在有天險之稱的劍閣,久攻不下,糧餉不繼。無奈之下,鍾會打算撤軍,鄧艾卻兵出奇計,建議從陰平道繞過劍閣,出師姜維背後。
鄧艾說幹就幹,他率領數千人馬踏上崎嶇險要的陰平道,陰平道山高谷深,極為艱險,鄧艾率軍一路鑿山開道,修棧架橋,越過長達七百餘里的無人區,終於到了摩天嶺。
摩天嶺,光聽名字就知道有多麼險峻。鄧艾率軍至此,發現此處地勢險絕,盡皆懸崖峭壁,戰馬無法行走,也無法開鑿棧道,將士只能一個個爬過去。好一個鄧艾,親自帶頭把兵器扔到嶺下,然後裹上氈毯,吸一口氣,就這樣骨碌碌滾了下去!
在鄧艾的率先垂範下,三軍將士鼓起勇氣,紛紛捨身滾下,終於翻過摩天嶺。
鄧艾率軍過了摩天嶺,正準備整兵離開,忽見路旁有一處石碑,碑上似乎有字。
鄧艾走到近前,定睛一看,字跡清晰可見,曰“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落款曰“丞相諸葛武侯題”。
鄧艾大驚,“有人越此”說的不就是我鄧艾在此翻越嗎?這諸葛亮死了已有三十年,竟能在三十年前預測今日之事,真乃神人也!
可惜鄧艾只看懂了“有人越此”這四字,對其他字卻不明所以,他未加細想,便匆匆離去,最終和鍾會聯合,滅亡蜀國,名將姜維也投降了魏國。
事實證明,諸葛亮這十六字預言,字字精準,而且很快就應驗了。
滅蜀之後,兩大功臣鄧艾、鍾會起了矛盾,鍾會起了謀反之意,為除掉勁敵鄧艾,先下手為強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而這一切都被司馬昭洞若觀火。一場混戰後,鄧艾、鍾會盡皆被殺,落下一個“雙輸”的悲慘結局,所謂“兩士爭衡,不久自死”說的便是此事。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立,建立晉朝。炎,二火也,這便是“二火初興"的意思了。
綜上所述,“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的預言便是:司馬炎興起之初,鄧艾翻越摩天嶺,然後鄧艾和鍾會相爭,最後兩人都死了。
-
1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你得明白,諸葛亮這個預言是怎麼來的?
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鄧艾裹氈從此下,誰知諸葛有先機。---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一七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諸葛亮的這個預言就來自《三國演義》第一百一七回,話說魏國大舉伐蜀,被姜維擋在劍閣後,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在高崖峽谷中走了二十多天,七百多里,終於來到一個叫摩天嶺的地方,過了摩天嶺後,來到路上,見到路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有字: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而石碑落款處寫著:丞相諸葛武侯題。
鄧艾這麼自負的人,看到這塊石碑也忍不住說道: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鄧艾不能拜為師傅,真是可惜啊!
那麼這塊石碑從何而來?是諸葛亮立的石碑嗎?為什麼要立這塊石碑?
回答是:當然是諸葛亮立的。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神一樣的存在,魯迅先生就曾評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可不是誇獎諸葛亮的,而是批判《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寫成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的智者。而且諸葛亮時不時會給部下一個錦囊妙計,立即就化解當前的因境,而錦囊妙計就是諸葛亮一個又一個的預言,既然諸葛亮如此歷害,當然能預言後世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了。
諸葛亮去世時是234年,鄧艾偷渡陰平時是263年,這中間已經有29年,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在數次的北伐中,並沒有佔得很大的便宜,因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本來就不是滅亡魏國,而且也沒有這個實力,諸葛亮只是以攻代守,化解內部矛盾,同時創造機會,可惜在直到諸葛亮去世也沒有取得很大的成績。
諸葛亮在知道自已將要去世前,對蜀漢的前景作了自已的安排,除了接班人安排,還有對蜀漢防守的薄弱地方進行加強,如在漢中修建了漢、樂二城,加強漢中的防守,而在摩天嶺立的那塊石碑,也是諸葛亮為了加強防守而立的。
諸葛亮立了石碑之後,本來在摩天嶺還有駐軍的,只可惜劉禪聽信宦官黃皓的話,把摩天嶺的駐軍撤走了,而諸葛亮立的那塊石碑就成為後手,希望蜀漢有識之士能夠看到,以加強防守。
可是諸葛亮千算萬算,沒有想到這一天真的到來,而且劉禪還撤走了陰平的駐軍,畢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到底是一個人,而不是神,不可能面面俱到。
再回到那塊石碑上的碑文內容: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二火”就是兩個火的意思,兩個火加在一起就是一個“炎”字,炎就是司馬炎,當時的司馬炎已經有28歲了,正當壯年,雖然此次伐蜀是司馬昭下令的,但司馬昭在滅蜀之後的2年就去世了。
“二火初興”就是指司馬炎剛剛興起,因為司馬昭老了。
“二士”你可以理解為兩個士人,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名字中有“士”這個字的人,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兩個人名字都有一個士字,二士就是指鄧艾和鍾會,因為是他們兩個都是伐蜀的主將。
“二士爭衡”就是指鄧艾和鍾會互相抗衡、對抗。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司馬炎剛剛興起,有人將從此處(陰平)越過,鄧艾和鍾會互相抗衡,不久就會死去。
諸葛亮算到了司馬炎興起,有人將偷渡陰平,而名字中兩個帶士的人會相互對抗,不久會死去,但是沒有算到蜀漢的滅亡,或者說諸葛亮算到蜀漢的滅亡 ,但是面對蜀漢的滅亡,諸葛亮也無能為力,只能順天而為。
而在此之後發生的事,而印證了諸葛亮的預言,鄧艾偷渡隨平成功後,迫降成都的後主劉禪,整個蜀漢在皇帝劉禪的命令下,全部放下武器向魏軍投降,但是大將軍姜維不甘心失敗,將益州地形圖獻給鍾會,設法讓鍾會陷害鄧艾,姜維的目的就是設法造成魏軍的內訌,從而復國。
姜維的這一舉動,正是諸葛亮在29年前臨死前交給姜維的錦囊妙計,此時正好派上用場,只可惜此計雖成功,但是也造成了一場浩劫,不僅導致鄧艾與鍾會被殺,而且也讓姜維身死,成都經歷了一場大屠殺,但無奈的是,沒人能改變這一切,包括諸葛亮。
-
15 # 逍遙遊ing
二火初興,指炎興元年,炎興是年號。二士爭衡,自然是指鍾會與鄧艾相爭了。
-
16 # 鄭四爺明舟
兩火指炎劉,兩士指鄧艾,鍾會。
-
17 # l678
要是能預言何必辛辛苦苦的到劉備那裡去,影響了國家的早日實現統一,知道蜀國要滅自己要死何必擋歷史的潮流
回覆列表
傳說諸葛亮有經天瑋地之才,神鬼莫測之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傳說可能有些誇張了,但他確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建立以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試圖復興大漢基業,六次失敗。
當最後一次出征時,諸葛亮就預料到蜀漢必亡,根據當時的形勢,他在蜀國的門戶陰平的路邊立了一塊碑,在上面刻上了這樣一句話,“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當時就有人問諸葛亮,這是什麼意思,諸葛亮沒有回答,只是說,以後你們會知道的。
現在離三國那段歷史已經過去了近兩千年時光,我們再來把這句話和之後不久發生的一些事情進行比對時,會驚訝地發現,諸葛亮居然準確預見了之後將要發生的事情,而且幾乎分毫不差。“二火初興”,指的是當時後主劉禪的年號“炎興”。
這個年號只存在了四個月時間,從263年8月-11月,當然是初興。而”有人越此”是指魏將鄧艾率軍於公元263年冬偷渡陰平,繞過天險劍閣,直逼成都。陰平小道,根本無路,且位於崇山峻嶺之中,蜀軍在這裡沒有任何防備。
諸葛亮預料到未來一定會有人不顧生死,從這裡偷渡過去,所以在這裡留下了這麼兩句話。那麼後面兩句是什麼意思呢?“二士爭衡”指的就是蜀末魏國攻打蜀國的兩員大將,鍾會鍾士季,鄧艾鄧士載,兩個人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士”字。
爭衡就是說兩人會因為搶奪滅蜀的功勞,而“不久自死”是說他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死去。鄧艾看到了這句話,他明白了前半段的意思,卻不清楚後半部分的含義。或者說他知道是什麼意思,卻沒有理會,因為他相信人定勝天,預言不過是諸葛亮用來嚇人的。
果不其然,蜀國被滅掉以後,鍾會和鄧艾之間因功勞的原因產生了嫌隙,首先是鄧艾,志高意滿,不斷上書司馬昭,陳述自己滅吳的策略。而他上給司馬昭的信絕大部分被鍾會給修改了,信中多有對司馬昭不滿的詞句,顯得極為傲慢無禮。
司馬昭於是否掉了鄧艾滅吳的計劃,鄧艾不知就裡,反覆上書。就這樣,在鍾會的挑撥下,司馬昭終於對鄧艾動了殺心。264年,鄧艾被司馬昭下令殺害。
而鍾會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蜀國大將姜維,見鍾會和鄧艾內亂,鄧艾被下獄,於是策動鍾會謀反,自立為西川之主。264年正月,鍾會以郭太后遺命之名,討伐司馬昭,不幸失敗,本人死於亂軍之中。
隨後,姜維率領的蜀漢最後一支抵抗力量也被消滅,姜維被殺。而這一切,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被諸葛亮掌握了,他確實是有神鬼難測的本事。可惜的是,諸葛亮只能預測到事情的發展,卻無法改變歷史的程序。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三國最終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是誰也擋不住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