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剪輯nice
-
2 # 跪射俑
張良的爺爺曾是南韓的相國,秦始皇滅了南韓,張良的家從貴族淪為平民,國仇家恨致使張良立志刺殺秦始皇,顛覆秦國。
-
3 # 路遙lgy
秦始皇消滅六國,他非常清楚,六國留下的舊貴族勢力,隨時都有可能起來反對他。因為他不光是消滅了六個國家,並且這些國家貴族的特權被剝奪了。
於是,秦始皇把近十二萬戶的富豪人家,統一搬到了咸陽去居住,這樣相對好管理他們。又把他們的兵器全部沒收了,以此來保證安全。
張良是南韓人,他的祖父與父親都做過韓的相國,屬於南韓貴族後代。南韓被秦國消滅時,張良還年輕,他變賣了家裡的財產,離開了老家,四處結交英雄,一心要為南韓報仇。
秦始皇喜歡到各地巡遊,祭祀名山大川,在那裡刻字頌揚自己,以求流傳千古。再有就是彰顯自己威武,使六國剩餘勢力懼怕。
張良一心想報仇,他探聽到秦始皇出巡要經過博浪沙,就預先和自己結交的一位大力士,埋伏在樹林裡。等到秦始皇的車隊路過時,大力士用大鐵錘砸向秦始皇的車,可惜只打中副車。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亡下邳,後來加入了劉邦的起義大軍,最終成為一代名士。
-
4 # 94310417小云
張良是南韓的王公貴戚,其先祖當過南韓的首輔大臣相國,賢明大氣深受王恩,在大秦狼兵剿滅了大韓氏族後,張良家族亦土崩瓦解四處奔波,於是氏族大夫張良發誓為韓王家族報亡國滅種的血海深仇,但張良為一個孺生術士手無縛雞之力,他便訪天下尋的一位大義凜然忌惡如仇的大力士,此壯士力大無窮身高九尺開外,於是找能幹巧匠鑄了一個重達八十多公斤的梅花錘,不想那了壯士上下翻飛如入無人之境的玩弄。一日張良得知始皇帝要巡信天下,就和壯士埋伏與博望坡,那日皇駕神遊,連綿幾十裡,銘羅開道百姓恐跪達幾里,車駕威嚴軍陣似虎,見天子羅帳經過那力士猛然站起投出了巨大的鐵鍾,但見得車駕毀碎人仰馬翻。秦始皇僅奇葩的活著,始皇多疑知定有惡人加害危身,乃多布車駕座於後車,前車中錘者乃替身,將士們抓住了大力士,知是張良所為佈告天下與以通輯,那張良亦改頭換面逃入荒山以待天機。
-
5 # 龍泉市龍飛刀劍123
張良原是南韓貴族的後代,他的父親和祖父曾經輔佐過五代南韓國君,可見張良家族顯赫非同一般。戰國時期南韓是第一個被秦國滅的國家,張良那時己經二十多歲由原來高高在上的貴族一下淪落為平民,可想而知張良有多不甘心和仇視秦國。張良立下誓言復韓滅秦,為自已奮鬥的人生目標。
公元前218年,張良經多方打聽得知秦始皇東巡,即將到達陽武縣,於是指揮伏擊人員(一位大力士)埋伏於陽武縣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駛來,而秦始皇乘坐的車輦型別確有4駕。因分不清哪一輛,只能隨機向一輛最豪華的車輦甩去大鐵球(120斤),擊中後張良也未敢停留直接跳離現場。然而事後確定未擊中秦始皇所乘座駕。
-
6 # 聞古鑑今
張良:國破家亡,為何不殺他?
世人皆知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殊不知張良是歷史上刺殺秦始皇后全身而退的唯一一人。
五世相韓,國破家仇,唯刺秦可解也。公元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南韓,一舉攻克韓都新鄭,那一年,作為南韓貴族的張良,一落千丈,國破家亡讓張良記住了秦始皇的模樣,在他的內心買下了深深的仇恨。
弟死不葬,散盡家財,只為刺秦復仇。雖然張良從南韓貴族變成了一介平民,可是他多少還是有點財富的,張良變賣自己的家財,到處尋求刺客,準備伺機暗殺秦始皇,張良的弟弟死了,張良都不曾捨得花錢安葬,可見張良的內心是多麼渴望能夠復仇啊!
博浪沙刺秦失敗,天數使然,“大索天下”而隱姓埋名。張良散盡家財找到一個大力士,為其量身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得知秦始皇東巡經過博浪沙,於是“刺殺計劃”初定,那一天,當秦始皇經過的時候,大力士很給力,120斤重的大鐵錘擊中秦始皇車隊,然而後來張良才知道最終擊中的是偽裝的車駕。秦始皇下達“大索天下”的命令,張良隱姓埋名,流浪天涯。
不期而遇,“轉舵”明主,運籌帷幄終滅秦。張良浪跡天涯後,正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看到了機會,那一年,張良往投景駒,卻在路上遇見了劉邦,這個改變了歷史的人物,二人相見如故,張良看到了希望,劉邦得到子房,秦始皇至死也不曾想到,那個在博浪沙刺殺他的人最終覆滅了自己的帝國!
歷史總是巧合的,如果那位大力砸中了秦始皇,如果張良因“大索天下”被抓,如果張良在路上沒有遇見劉邦,兩千年前的歷史又該怎樣書寫呢?
-
7 # 浮沉的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張良的家族與南韓的關係。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的祖父張開地擔任過韓昭侯、韓宣惠王和韓襄惠王三代韓王的相國,張良的父親張平則擔任過韓釐王和韓悼惠王兩代韓王的相國。張良家族可謂是南韓相國專業戶,前後父子兩代擔任五朝韓相。到了張良這輩時,南韓國力日漸衰弱,在張良父親去世二十年後,南韓被秦國所滅。
正是由於張良家族與南韓有密切的聯絡,在公元前230年,秦國發兵滅亡了南韓。因此在南韓滅亡那天起,張良就立誓與秦國為敵,為南韓報仇雪恨。當時張良家財萬貫,為了完成復仇大業,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了節省錢財,連其弟弟的葬禮都一切從簡。以上足以證明,張良刺殺秦始皇之決心。
在秦滅六國後,很多六國貴族後代都不甘心亡國的命運,和張良一樣都在或明或暗在與秦王朝作鬥爭。張良謀劃的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之事,離成功最終僅差了一步,張良派出的刺客只擊中了秦始皇的副車,並沒有殺死秦始皇。
張良刺殺秦始皇的計劃雖然失敗,為了躲避秦國的抓捕,張良隱姓埋名於下邳。但是,張良並沒有自此放棄他的復仇大業,在下邳積極聯絡各方勢力,期間還救了項伯一命。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事後,張良參與到了轟轟烈烈的反秦戰爭中,最終幫助劉邦破關滅秦,完成了亡秦大業。
-
8 # 巍巍高山令人神往
張良原來是南韓的貴族後裔,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第一個滅的就是南韓,再加上秦國滅六國採取的都是大屠殺戰略,所以六國貴族基本都被秦始皇殺光了,張良僥倖活下來,當然對秦始皇恨之入骨,謀劃了多次想刺殺秦始皇。
張良家族被秦軍殺的有幾百人,可以說是滅十族了。張良一個都沒埋,變賣家產,花重金去請武功高強之人,最後在一次重金招募下,找到一個大力士,這個大力士能把120斤重的鐵球當飛鏢一樣甩出去,於是在一次秦始皇出巡的時候埋伏好,準備行刺。但秦始皇經歷過荊軻事件後,對自身安全格外重視,每次他出巡都會準備好幾十輛一模一樣的高階專車,這種車子,人坐在裡面能看到外面,但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可以說是當時的高精尖黑科技了。後來張良和大力士埋伏好以後看到秦始皇的車隊來了幾十輛一模一樣的車子傻眼了,因為他們不知道究竟哪一輛裡面坐著的是秦始皇,所以他們選定了其中一輛他們認為可能是秦始皇的專車把大鐵球砸了過去,專車被砸了個稀巴爛,但裡面坐著的不是秦始皇。後來秦始皇在震怒之下在全國進行嚴打,四處捉拿兇手,可惜一直沒有找到,秦始皇一直到死都不知道是誰幹的。
-
9 # 秉燭讀春秋
(張良)
我們都知道,張良是劉邦的「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的智囊團。張良在追隨劉邦之前,是一個世家子弟。張良出生於南韓,春秋戰國時期的那個南韓。他的父親和祖父曾經是南韓的相國。張良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從小生活在優越的家庭裡,然而,好景不長,秦始皇統一六國,當然也包括把南韓在內給滅了。國家都沒了,幸福的生活也就到頭了。張良心裡恨死了秦始皇,發誓要報國恨家仇。立志殺死秦始皇,滅掉秦國。
張良為了報仇,他到東方拜訪滄海君,他是當時有名的俠士,他手下有許多奇人異士,滄海君就從他的學生中,為他挑選了一位大力士,併為大力士量身定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經過日夜操練,模擬訓練。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張良悄悄潛回秦國,留意秦始皇的行蹤,機會終於來了,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把車砸的粉碎,但狡猾的秦始皇並沒有做主車,而是做到副車了。秦始皇因此逃過了一劫。
(秦始皇)
這就是張良謀刺秦始皇的過程,雖然沒有成功,但張良的名聲遠揚了。
-
10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張良(南韓)和荊軻(燕國)、高漸離(荊軻的好友),分別是秦始皇即位以來著名的幾起刺殺事件的策劃人,我們來看秦始皇滅其他六國的時間順序:韓(公元前230前,博浪沙一擊發生在12年後)、趙(公元前228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公元前223年)、燕(公元前222年,荊軻刺秦發生在五年前,高漸離刺秦是在秦始皇稱帝以後)、齊(公元前221年)。六國和秦國都有著國破家亡的仇恨,唯獨南韓和燕國採取了行動,荊軻和高漸離選擇了當死士,張良卻選擇全身而退,被秦始皇生前沒有被住,可見他不是一般人,那他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呢?
《秦時明月》中的張良、高漸離、荊軻
張良的家室非常顯赫,他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五世相韓”。關於他父親的死《史記》和張氏後人記載的不同,前者說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張良出生沒多久,後者說是在南韓滅亡之時,含恨而死。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麼張良和秦國只有國恨,後者的話,就多了一項家仇,總之到他的家族沒落了。筆者認為,以張良的聰明才智,從韓亡國後到博浪沙一擊的壯舉,在這12年中,他一直在謀劃刺殺秦始皇,獲悉始皇的第三次東巡路線,認為這是最佳的機會,就連他弟弟死了也不安葬,還將自己的所有家產變賣了,就是為了請一個大力士,他和秦始皇有多大的仇怨,因此筆者認為第二種說法可信。
博浪沙一擊驚天
接著張良就在博浪沙等著秦始皇的出現,但是這次東巡和前幾次不一樣,據說是秦始皇聽了名將尉繚的建議,每輛車都用六匹馬拉著(天子六駕),前面的車輛就遭殃了,被請的大力士錘死了,驚動了秦始皇,派兵捉拿,張良腳底抹油從事前選好的逃跑路線開溜了,儘管始皇下詔“大索天下”,直到他死了也沒抓到。
他逃亡後在下邳遇見了黃石公(據後人推測他以前是秦國大臣),練就了經天緯地之才,鴻門宴救下劉邦,最後輔佐他戰勝項羽,天下安定後,又幫助太子上位,在劉邦大殺功臣時,功臣身退,又回到下邳修道,道家認為他成仙了。
張良拾履圖
-
11 # 葉子寫實
張良是南韓的貴族,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第一個滅的就是南韓,張良跟秦始皇是有國仇家恨的。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南韓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南韓二朝的宰相。張良年輕時,南韓被秦始皇所滅。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60公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在秦始皇出巡時,伺機謀殺秦始皇。大錘落下時真的砸中了車架,但秦始皇並沒有在裡面,故而躲過一劫。也讓秦始皇,虛驚一場,從此對各個諸侯國的人也產生了芥蒂。
秦始皇死後,爆發了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舉起義旗反秦,一時間原諸侯國的貴族迅速的集結起來,出現了不可控制的態勢。張良就遊走於起義軍之間,後來他選擇了劉邦,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力於千里之外。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朝,也實現了自己反秦的理想。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志向一直都不在榮華富貴上,當劉邦建立漢朝時,張良主動引退,要求減少封益,被封為留侯。雖然他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但是最終也也達到了推翻秦朝目標。
-
12 # 使用者94738516596
張良刺殺秦始皇之舉,其實就和金庸筆下的慕容復差不多的,完全就是為了自己的大業,而置天下於不顧。
張良的家族是非常厲害的,一直以來都是南韓的宰相,位極人臣。他的祖父,曾祖父等等在南韓當了五代韓王之相。他的父親也是南韓的宰相,如果秦始皇沒有滅了南韓,那麼張良毫無疑問就是下一個南韓的宰相。
但是一切都是因為秦始皇變了,當時張良的家族想想在南韓那是何等顯耀的地位。但是南韓被秦始皇滅了,一切都不存在了。真正的是國破家亡。這個仇不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張良想要殺了秦始皇。
當時張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想要殺了秦始皇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刺殺,在秦始皇東巡的路上刺殺。但是都知道還是失敗了。
張良刺殺秦始皇的目的很簡單,一是為了報仇,亡國亡家之仇。二是恢復昔日的南韓,也是為了恢復昔日張家的榮光。當時秦始皇雖然滅了六國,但是六國的貴族一直都在蠢蠢欲動,伺機反秦,秦始皇被刺殺的訊息一旦傳出去想想,天下肯定大亂,到時候南韓就有機會復國了,張良也是有機會當上南韓的宰相了,這個也是為什麼後來扶持韓王成的原因,但是張良也是看到韓王成不足以成大事,只能是跟著劉邦了。所以在這一點上張良是和慕容覆沒有區別的,為了自己的復國大業,完全沒有考慮到天下的老百姓,一旦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題主說的名聲,當時南韓一滅,即使貴為南韓的宰相之後又有什麼用呢?那麼張良只能憑藉自己的本事,來給自己創造一個名聲了。可以看到張良後來在和劉邦,項羽面前等等都是說過自己刺殺過秦始皇的。秦始皇當時是什麼人,只要刺殺他了,那還不瞬間就是大網紅了啊。全國都知道了。當時反秦的人還是非常多的,這個對於他在以後反秦的道路上肯定是有很多好處的。而且張良刺殺秦始皇,自己卻安然無恙的逃走了,這個就更能說明了張良的目的。
後來張良刺殺失敗,遇到了黃公石,得到了他的真傳。張良才有機會成為漢初三傑,幫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
-
13 # 君山話史
張良本姓韓,是南韓公子,他的祖父、父親都曾擔任韓相。南韓滅亡時,張良還年少,改名換姓,躲避秦國的搜捕。為報國仇,他散盡家財,招募勇士,密謀刺殺秦始皇。要怎麼刺殺呢?他不像荊軻、高漸離那樣有機會接近秦始皇,只能遠距離刺殺。有沒有機會呢?應該說有,因為秦始皇喜歡出巡,只要出了皇宮,就有機會下手。不過皇帝出行乘坐馬車,倘若用弓弩伏擊,效果不好。皇帝的馬車是有防護的,遠遠的射箭,就算射到也是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素,除非射中要害,否則皇帝也死不了。
他想來想去,得用重型武器:大鐵椎。於是他造了一把大鐵椎,重達一百二十斤,只要砸中皇帝的馬車,一百多斤的重量泰山壓頂,必是車毀人亡。不過又有一個問題,這麼重的鐵椎,扔的距離就不遠。要行刺,非得找一個神力王不可。他多方尋覓,終於找到一個大力士,天生神力,扔鐵椎像扔雞蛋一樣。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東巡。皇帝東巡排場很大,張良事先偵知其線路,便在皇帝必經之地博浪沙埋伏起來,找了一處最好的地形,居高臨下,視野好,易伏擊,方便撤退。秦始皇的車隊來了,進入伏擊距離後,大力士掄起大鐵椎,朝著前下方一輛華麗的馬車砸去,一椎把馬車砸得稀巴爛。
秦始皇死了沒?沒有。因為大力士一時有點慌亂,認錯車了,把副車當作皇帝的座車。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砸偏了,史書也沒交待清楚,反正沒砸中皇帝的座車。一個大鐵椎從天而降,雖沒被砸中,秦始皇也被嚇壞了。他馬上吩咐衛兵們捉拿刺客,當衛兵衝上山頂時,張良等人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皇帝大怒,詔令天下大搜,十天過去了,仍然一無所獲。張良隱姓埋名,藏匿於下邳,躲過一劫。
這次刺殺雖未成功,足以見張良的機智沉勇。後來,他協助劉邦,推翻暴秦政權,終於得以報滅國之深仇大恨。
-
14 # 開涮歷史
司馬遷看過張良的像,說張良的相貌像一個婦人美女般的纖弱。可就是這樣一個文弱書生,卻散盡家財,僱大力士在博浪沙襲擊始皇帝的車駕,險些砸死了秦始皇。
之後,在反秦起義中,張良也一直舉義兵身先士卒,後追隨劉邦,成為劉邦集團中最傑出的謀士,為劉邦群雄逐鹿,經略天下屢出奇計。
功成名就後,張良閉門謝客,辟穀修仙。他不貪功名,不慕權力,更不為錢財利誘。
就這樣一個清心寡慾的文弱士人,卻矢志不渝地要刺殺秦始皇,要用畢生的辛苦推翻秦王朝統治,這是為什麼呢?
說到底就是國恨家仇。
累世簪纓張良的祖父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做過釐王、悼惠王的宰相,可以說,張良真的是“世代簪纓”的公子哥。
南韓是七個戰國中最羸弱的國家,也是受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禍害最深的國家。蘇秦遊說六國,把各國誇了個遍,大抵都是“沃野千里,帶甲百萬”,到了南韓實在是沒的誇了,直說南韓出“良弓勁弩”,南韓軍隊皮實,精打,韓王寧願屈辱做牛的肛門,不做雞頭,聽的韓王臉上一陣青一陣白。
韓王安在滅國後兩年被殺秦王政十七年,秦軍攻陷了南韓新鄭,俘虜了韓王安,南韓成了秦滅國戰中最先滅亡的國家。《史記》只記載了韓王安被俘虜了,至於其生死,沒有任何記錄。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大量秦簡,其中關於墓主人喜的平生履歷——《編年記》,透露了一個巨大的秘密:韓王安是在秦滅韓後的兩年後才死的。
《編年記》竹簡記載:廿年,韓王居某山;廿一年,韓王死。即秦王政二十年韓王安被遷徙到某地;秦王政二十一年,韓王死。從中我們可以猜測秦王嬴政滅六國時,為了減輕各國的抵抗,對一向臣服的南韓採取了"懷柔政策",優待王室貴族,沒有殺戮王室也沒有沒收財產。嬴政不殺韓王,這一念之仁也在無意中給南韓民眾的"復國",留下了念想。
嬴政之後估計是看到了潛在禍患,就將韓王安遷徙陳縣,遠離南韓故土。之後韓王被殺,張良念及張家世代屢受君恩,為了“國仇家恨”對秦王政欲殺之而後快。
同樣是六國遺緖,同樣是國恨家仇,張良和項羽的選擇截然不同說到張良,想起項羽。他們都是六國遺緖,是反秦力量中一文一武的兩個中堅力量,也是兩個針鋒相對的利益集團。但在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這兩位身負“國仇家恨”的人,對於秦國的王室,對關中的秦國百姓的態度,態度卻截然不同。
張良勸說劉邦接受子嬰投降,勸劉邦離開醉生夢死的秦宮,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為劉邦贏得天下種下“善果”。可是項羽呢,卻燒殺搶掠,毫不掩飾地宣洩他的復仇心理。
項羽和劉邦楚漢之爭,劉邦贏就贏在格局上。而劉邦的格局,張良的影響和灌輸功不可沒。張良是劉邦看清天下格局的眼睛,也是劉邦經略天下的胸懷。
-
15 # 星辰小故事
張良要殺秦始皇要從三個方面說說。
首先,國恨。南韓是張良的古國,他對南韓有很濃的懷念之情。對秦國軍隊滅南韓抱有極大的仇恨,對秦國和秦始皇更是恨之入骨。
其次,家仇。張良是南韓貴族世家子弟,家族長輩曾是南韓丞相,原本是有望成為下一個南韓丞相的,美好的榮華富貴不經意間飛灰湮滅,伴隨著的還有家破人亡,是誰都受不了。由此家仇國恨,於是在天下反秦開始,張良就揭竿而起加入了反秦的隊伍裡。
第三,為了生存。張良在反秦期間,曾花費大量銀錢收買刺客想刺殺秦始皇。最有名的當是大力士甩出鐵錘砸秦始皇出巡的馬車刺殺秦始皇,謹慎的秦始皇逃過一劫。惹怒了秦始皇,下令全國通緝刺客,張良開啟了亡命天涯的逃亡之路。天下沒有了張良容身之處,所以,張良要必殺秦始皇。
-
16 # 歷史盛典
秦始皇一生遇到過三次著名的行刺事件
即公元前227年荊軻“圖窮匕見”的秦宮搏殺,前221年高漸離的“築擊”,前219年張良策劃的博浪沙“椎擊”。其實,秦始皇一生遇刺不止這三次,大大小小遇到過多次,不過,這三次最有名,也是最讓他魂飛魄散差點兒要了他老命的刺殺行動。
張良家是南韓頂級貴族,長期佔著相位,秦滅韓,張良是國破家亡,也由政壇新星然後接棒相位,變成了破落戶。張良學業有成後初期反秦也都是主張復興南韓,張良前期的活動都是以復興南韓為目的,刺殺秦始皇可以使秦國大亂,到時候又是戰國,可以藉機復南韓。
張良的祖父、父親均為南韓相,事奉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王、悼惠王五代君主。 秦是滅他祖國的仇人。 可那時他只是一介平民,沒有權力和軍隊可以利用,唯一的途徑就是行刺。
張良曾東往淮陽遊學,在那裡,他遇見了一位行俠仗義的隱士倉海君。由於倉海君的關係,張良認識了一位勇猛有力的人,於是與他結為知己,謀劃如何刺殺秦始皇。那位大力士準備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作為奮擊的武器。公元前218年,始皇到東方巡視抵達陽武(今河南原陽),張良和力士隱蔽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那個地方,當始皇車隊經過的時候,他們進行突然襲擊。因為他們判斷錯誤,沒有搞清始皇到底是坐在哪一輛車上,所以力士一錘打去,只是把一部隨從的車打壞了。後張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遇到了劉邦。
在《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中記載張良刺殺秦始皇的前後: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回覆列表
我們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做大事情的人身邊從來就不缺乏擁護他們的人,畢竟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獨木難支”。而在古代的時候,那些大人物想做的都是一番偉業,又怎麼可能憑藉自己的一番本事?儘管自己可能實力和本事都不怎麼樣,但因為自己招攬的人才很多,自己的專業也不是不能完成,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就是劉備。我們知道劉備之所以取得成功,跟他身邊的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若是沒有他的幫助,可能他的偉業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才能夠完成。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人,就是劉邦,而他的身邊,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張良,所以才有了很大的發展。
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發現張良還有過刺秦的一段經歷,這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我們在歌頌秦始皇的時候,可能最多的就是他憑著一個人的力量消滅了六個國家,而且正是這個原因,讓張良記恨了他。原來他是南韓人,若是南韓沒有滅亡的話,他本應該繼承父親的爵位,成為宰相,但卻因為秦始皇的出手,讓他的一切夢想都化為泡影,在他的心裡,秦始皇就是他的最大敵人,所以才有了後來刺秦的一個場景。
因為南韓落敗,所以此時的他既沒有金錢也沒有兵力,要完成事情還得需要自己的力量。在打聽好秦始皇外出巡視的必經之路,他就找了一個力量非常大的人,據說這個人能夠舉起120斤的大斧頭。張良讓他在一邊等候,等看到秦始皇的車馬過去之後,讓他砸哪一輛就砸哪一輛。
若是真的被他砸中,不說車子毀壞,就連車子裡面的人也不能倖免。我們也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大人物是非常講究排場,而作為皇帝的秦始皇更是如此。在人們眼裡,他理應坐著最豪華的馬車,連張良也是如此想。於是就指著最中間的馬車讓大力士砸下去,結果沒想到馬車裡並不是秦始皇本人,刺秦失敗,而張良也趕緊逃跑。
我們也都知道,後來張良跟隨在劉邦的身邊,可是為他出了不少的好計謀,我們可能也會疑惑,他的這些計謀是跟誰學的?要說起來,這就跟他的另一個故事有關。有一天張良路過一個橋頭,碰到一位老人而老人正在橋頭坐著,神情非常的傲慢,讓張良把他的鞋子給他撿上來,原來老人的鞋子掉到橋底下去了。本著從小學的良好禮儀,張良忍住心中的不快,被老人把鞋撿上來,沒想到老人還讓他親自為他穿鞋。張良覺得對方只是一位老人,也沒有跟他太多的計較,於是就按照他的指示為他穿上了鞋子。
等他為老人準備好一切事宜後,老人終於對他展開了笑容,並且讓他第二天早上凌晨五點前還來到這個地方,他會告訴他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張良聽後雖然很疑惑,但是第二天也是如實的來到橋前,沒想到老人此時已經坐在橋上,看到他,又是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這讓張良感覺非常委屈,因為他也是按時來的,並沒有遲到。後來再聽到老人,讓他次日還是這個點兒來的時候。
張良學聰明瞭,這一次他壓根就沒有走,就留在橋上過夜,等老人來的時候,他已經在橋上了,老人沒有話說,於是笑眯眯的對他說,你經過了我的考驗,我這裡有一本兵書,你拿去學習,等日後必定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而張良也是看了這本兵書,所以才有了能夠媲美諸葛亮的本領。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來,人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一個善心,說不定就會給你帶來一個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