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四大名著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很多人從小就開始閱讀,有人最先接觸《西遊記》,有人最先接觸《水滸傳》。你閱讀四大名著的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6
回覆列表
  • 1 # Linmo雜談

    西遊,水滸,三國,紅樓,我覺得正常的大多數人的閱讀順序大概和我相同。

    水滸傳先讀了白話文前一部分(招安前),又把全書原版看了,用一句話來形容便是封建禮教害人深,水性楊花都得死。水滸是一部關於農民起義的書,因為取材時時間的限制,宋江不能做皇帝,只能接受招安,不招安不去死一大半便改變了歷史,改變歷史這樣的小說除了網路狂文無人敢寫。

    三國演義,人物很多,時間線很長,鬥爭很複雜,最愛的是常山趙子龍,最恨的是司馬懿,可憐我諸葛大丞相,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最可憐的是劉禪,你不該生在帝王家,你該生在目前億萬老闆的家裡,僅僅代指演義,和歷史無關。

    紅樓夢讀了一點,讀不懂,我今年二十,比如是閬苑仙葩,我這凡夫俗子夠不到這個高度。

  • 2 # 祁門小謝

    我之前好像寫過我閱讀四大名著的順序。

    那就再詳細的說一遍。

    我的閱讀順序是《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

    很奇葩的閱讀順序吧。

    讀《紅樓夢》的時候上初一,第一遍讀故事,看到賈母死的那裡放聲大哭。感覺說不出的淒涼,整個家族就敗落了。看完後覺得講了個有錢人家吃吃喝喝敗落了,完了。

    然後老師後來問,晴雯撕扇,寶玉捱打,·········我wtf?為啥都沒有印象?

    於是二次閱讀。這回是一發不可收拾,我讀了一遍又一遍,看到好笑的地方大笑,看到悲傷的地方大哭。為黛玉流下了不知多少眼淚。家裡的人對我的評價是:女孩子一看大本小說,就完了。

    我也深刻覺得我自己完了,完全出不了那個情景,我對所有人物都感興趣,看各種人對他們的評價,對紅樓夢的解讀。連毛爺爺讀紅樓夢的文章也一起看,雖然那時候我沒明白為啥他說紅樓夢是講階級鬥爭的,也不明白為啥要讓賈寶玉和林黛玉去革命。

    紅樓夢也是引發我詩詞愛好的導火線,看姐姐妹妹們吟詩作對,我也對詩詞感興趣,於是也開始寫寫。那十二支曲子我倒背如流,喜歡寶玉唱的紅豆曲,他寫的芙蓉女兒誄也是翻來覆去的讀,喜歡“眉黛煙青,昨猶我畫;指環玉冷,今倩誰溫”。黛玉的葬花吟和秋窗風雨夕,更是爛熟於心,那首好了歌時不時要背誦一遍,為一句“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無盡的悵惘·········

    《紅樓夢》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是她將我帶入文學的殿堂。如果不是這本書,很難想象我會走上什麼道路。

    因為讀《紅樓夢》,我整個人都是憂鬱的,纖弱的,我似乎也成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傷春悲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初二初三的時候,讀《水滸傳》。這是《紅樓夢》之外,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了。我從一個纖弱的女子,變成了一個性烈如火的俠女。

    這種變化,有點像精神分裂症。你可以看到我傷春悲秋淚流滿面,忽然一抬頭,目光如電,該出手時就出手,然後仰天大笑出門去。

    於是我被同學稱作奇葩。那時候,奇葩這個詞,還不是罵人的。

    讀《紅樓夢》的時候,我是孤獨的,同齡人還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會痴迷這本書,但到了《水滸傳》,我忽然又成了熱鬧的。圍繞在一起的,都是些男孩子,我們把人物綽號拎出來,考對方的仔細程度。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沒有我們記不住的,以至於後來出題出了“飛天夜叉”·····

    我們也談論最喜歡哪個人物,無非是武松魯智深燕青之流。我那時候喜歡石秀,對楊雄各種鄙視。

    那時候的老師也很棒,學《香菱學詩》,我們全班就看87版紅樓夢電視劇,學《魯提轄打鎮關西》,我們就一起看94版水滸傳。大家一起擠在前排,津津有味的望著大螢幕。常常是教材內容都看完了,後面的還想接著看,老師也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我永遠都是那個控制節奏的人,因為我記得哪一回在哪一個地方,臺詞一出來,我就大概知道情節發展了。偶爾錯了一點,大家就會不滿的看著我,我就無辜的樣子,電視劇沒按著原著拍不怪我啊··········我一去不復返的少年時代呵。

    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已經初中畢業了。那個無聊的暑假,和三國演義一樣的無聊。

    他的語言是晦澀的,沒有美感,純粹是靠情景帶動閱讀興趣。於是我照著電視劇看,少了一句臺詞或者多了一句白話我都要吐槽一下。我父王大人嘲笑我,你看書就看書,還對照原文,電視劇就是電視劇,不是小說。三國演義大概就是這麼看完的。讀的時候很枯燥,可合上書,覺得那麼的鮮活,那麼的有趣,各種場景不住浮現,越想越好玩。

    大約同時在看《聊齋志異》,所以對聊齋的興趣更大一些。在下雨的晚上,開著昏黃的燈,看的毛骨悚然。有時候又捧腹大笑。所以我一直覺得聊齋需要在雨夜點燈看,三國演義還是要看電視劇,一定要看唐國強鮑國安那個版本。

    讀《西遊記》的時候已經上大學了,起初覺得看過電視劇了,小說不看也罷,不就是神神鬼鬼的故事麼,看了小說之後,發現完全會錯了意。

    四大名著中,只有西遊記是看的電子書,我會順手寫點讀後感,很可惜我那個記憶體卡丟了,我有過無數閱讀筆記的《西遊記》再也找不到了。但故事是留在心底了,我發現猴子的佛學造詣比唐僧高,唐僧果然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凡人,也會埋怨人,也會說瞎話扯謊,最愛偏聽偏信。這世上好多事情,就是那樣的,取得真經並不能改變整個社會的規則。深深地失落·········

    大學畢業的時候,寫論文。很想寫《紅樓夢》的其實,但又因為看了太多的分析,入了秦學的魔,不知道能寫出什麼花樣。於是轉而求其次,寫了《水滸傳》。我的指導老師當時腦子裡長了腫瘤,醫生不讓他講話,他還給我說了好長時間的思路。後來的答辯,他因為做手術未能參加。因為接受他的建議,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觀點,在答辯現場和另一位老師起了衝突,爭論導致答辯超時,在其他老師的催促下草草收尾。那位奇葩的老師說,我們古典文學,為什麼要用西方的理論來闡述?

    為什麼不可以呢?

    前段時間有人批評我的閱讀順序,也批評我獨愛《水滸傳》,甚至有人叫囂《水滸傳》應該被剔除四大名著之列,更有人嘲諷我為女流氓。

    我想說,還是深入文字,好好閱讀吧。我會不厭其煩的讀四大名著,列為名著,千秋萬載,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也許,有的人是真的讀不懂吧。

    -------------------丸------------------

  • 3 # 我耀火了

    如果漫畫書也算我的順序是,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如果漫畫書不算,我的順序是,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最早看完全本的是初中借朋友的水滸傳,看了兩三天,不分日夜看,高中看的紅樓夢,盜版,看了一大半,很多年後也沒有細緻看完,三國演義大學看的,西遊記最近剛看完原著,故事很早就熟的很了,四本書熟悉程度,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

  • 4 # 鐵錘文史

    我閱讀的順序是《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

    初一的時候,同學的哥哥在學校當歷史老師,從同學手裡借了《紅樓夢》,還記得是粉紅色的封皮,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十來歲的小屁孩,居然迷的不得了,歷史地理這些“副科”,都偷偷的看紅樓。還拿個小本子記錄,把裡面絕大多數詩歌都抄了一邊,甚至還畫了一張通靈寶玉圖譜,我也不明白,出版者為什麼要畫這張寶玉圖譜,更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也要把那張圖給畫下來。

    印象最深的是看到黛玉葬花吟那一回,看到寶玉不覺痴倒,自己也覺得悵然若失。至今仍然覺得,看紅樓對寫作水平的幫助是最大的。第一它是古代的白話文,通俗易懂;第二,裡面寫人寫景敘事抒情,都是上乘之作。

    讀《水滸傳》的時候其實已經讀了大學,當時剛好電視臺熱播水滸,蹭著熱點看了一遍,當時宿舍幾個弟兄鬧著玩,喜歡學著好漢們說話的方式。動不動就“嘴裡淡出個鳥來”,然後出門喝酒去。

    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已經上班了,個人性格的原因,不喜歡三國,總覺得陰森森的。翻了翻就放回書架,再看不知道哪一年了。

    西遊記電視劇看的最早,讀《西遊記》最遲,孩子上學,學校要求必讀西遊記才買來一部,結果翻開一看,大吃一驚,這哪裡是什麼神魔小說,分明就是一個縱橫佛家和道家的修行指南嘛。比如孫猴子從五行山下出來之後,打死的六個賊人:“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這分明就是《心經》裡面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嘛,把這六根“打死”,才有希望“悟空”。

    所以,我絕對不相信《西遊記》是小說家吳承恩寫的,後來看到有論文考證,現在的《西遊記》,出自一位道士之手。這還有點靠譜。喜歡研究傳統文化的人,看看西遊記的目錄就會發現,不是內行人,說不出這樣的話。第八十二回 奼女求陽 元神護道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 奼女還歸本性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沒見過誰這樣起小說標題的,感覺完全就是一部法卷。

    自己總結四大名著:紅樓說盡世態人情;三國多是陰謀算計;水滸滿篇嗜血忠義,西遊原來大道真經。

  • 5 # 小誠子在

    首先還要讀三國。三國演義在歷史故事上是虛構的,但是他表達的歷史角度和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三國只講了一件事,政治如果導致人才分流,天下必然大亂。

    有培養自己勢力計程車族階級的虛偽,如孫家,劉家和袁家;還有廣羅人才的庶族階級的殘酷,如曹操;更有想恢復社會生產方式的草根,如劉備諸葛亮。

    為什麼魏晉南北朝終歸於隋唐才是正道。

    百年來圍繞士子的鬥爭從舉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採取一個用人舉賢的政治制度科舉制,才滿足了新的社會發展需求。

    相比之下紅樓夢的邏輯關係,表達出的是封建制度的真實脆弱和絕對禮教對絕美人性的戕害,其中的藝術表現手法雖然驚世但口口是在會意,我百般回顧的只有黛玉葬花和劉姥姥進大觀園兩個部分。

    水滸傳的故事極力描寫一種農民起義的真實狀態,其中人物刻畫出神入化,看水滸傳引起我最多的聯想,多少個背井離鄉的英雄好漢,怎麼不將這天地闖個透徹呢?

    歷史上宋朝是被不文明的蒙古人征服的,同樣是暴力推翻,可見梁山泊英雄終歸是中華文化的一員,決然走不出忠義斯文的文化遮蔽性。宋朝還未內潰,農民起義也就沒有思想領導。就像袁世凱復闢一樣,工農起義已經有了思想領導。

    離我們最近的是西遊記,離我們最遠的三國,但是越遠的越有深層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愛中你做過最蠢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