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山文

    格律詩有平仄譜,規定了哪個字用平,哪個字用仄。該用平的地方用平了,該用仄的地方用仄了,就合律。入聲字屬於仄聲字,只要是平仄譜中規定用仄的地方,都可以用。律詩的白腳除去平起的外,都是每聯的出句,規定都是仄聲,所以,用入聲字是可以的。

    例如,杜甫的"詠懷古蹟"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頷聯的白腳"漠"字,就是入聲字,屬平水韻入聲"十藥"部。

    我想,提問者可能有現在作律詩,入聲可否用作白腳的意思。答案是肯定的,可以用入聲字作白腳。現代人作律詩,如果你用新韻,那是一個另當別論的問題,甚至就不成問題,因為新韻中沒有入聲字。如果你用平水韻作律詩,不僅要在韻腳找平水韻的同韻字,而且所有的入聲字,不管用在什麼地方,都要讀作入聲,都要按仄聲字來使用。這個問題是不是說清楚了。律詩的白腳可以用入聲字。

  • 2 # 零仃洋

    在格律詩中,白腳尾字一般都是仄聲。在平水韻韻部中,上聲去聲入聲都是仄聲的範圍,所以入聲是可以用在白腳尾字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律詩中白腳的尾字應當“上去入”三調遞用。在一首格律詩中,如果白腳尾字都是上聲,或都是去聲,或都是入聲,稱之為“上尾”,是律詩一病。這樣的詩讀起來沒有抑揚頓挫之感,缺乏韻味。三調遞用的好處是:好念、好聽、好記。聲調參差,音節鏗鏘,讀之朗朗上口,聽之和諧悅耳,有抑揚頓挫之妙。如果不能做到三調遞用,最起碼也要有兩個不同聲調才妥。

  • 3 # 老街味道

    問題:寫格律詩時,入聲字能作詩的白腳嗎?

    前言

    格律詩中,韻腳必須是平聲,白腳必須是仄聲。當然可以用入聲字。

    不僅可以用,甚至歐陽修《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的白腳全是入聲 。

    另外,講究的詩人,需要特別注意到白腳仄聲的變化,入聲、上聲、去聲迴圈使用。

    一、白腳的聲調變化

    寫格律詩時,非常注意白腳的聲調變化,例如王維這首《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

    座客香貂滿,宮娃綺幔張。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積翠紗窗暗,飛泉繡戶涼。還將歌舞出,歸路莫愁長。

    仄收的四個白腳:

    滿,上聲。

    色,入聲。

    暗,去聲。

    出,入聲。

    又如杜甫《秋興八首》: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這首詩首句押韻,只有3個白腳:

    主、上聲。

    振、去聲。

    冷、上聲。

    二、上尾之病

    不過也有詩人不注意這一點,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

    出句句腳上、去、入俱全,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應該避免鄰近的兩聯出句句腳聲調相同,否則就是上尾。

    1、小病

    相鄰兩個白腳聲調相同就是上尾,其中臨近的兩個聲調相同,是小病。例如王維的《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意、渡,都是去聲,算是小病。

    2、中病

    又如儲光曦《題辨覺精舍》:

    朝隨秋雲陰,乃至青松林。花閣空中遠,方池巖下深。 竹風亂天語,溪響成龍吟。試問真君子,遊山非世心。

    遠、語、子,三個白腳是上聲。這算是中病。

    歐陽修《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

    繞郭雲煙匝幾重,昔人曾此感懷嵩。霜林落後山爭出,野菊開時酒正濃。解帶西風飄畫角,倚欄斜日照青松。會須乖醉攜嘉客,踏雪來看群玉峰。

    出、角、客,三個白腳都是入聲,這也是中病。

    3、大病

    又如劉長卿《尋洪尊師不遇》:

    古木無人地,來尋羽客家。道書堆玉案,仙帔疊青霞。鶴老難知歲,梅寒未作花。山中不相見,何處化丹砂。

    地、案、歲、見,四個白腳都是去聲,這就是大病了。

    結束語

    入聲字當然可以作白腳,而且上去入三聲最好迴圈使用。這種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上尾和四聲八病中的上尾不是一回事。

    這種上尾之病,在唐詩中比較少見,但是在宋詩中卻比較多。

  • 4 # 梧桐樹邊羽

    寫格律詩時,入聲字能作詩的白腳嗎?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白腳”

    詩詞要押韻,押韻的字叫做韻腳,而不押韻的就是白腳。如果是格律詩,韻腳要押平聲韻,那麼白腳就必須是仄聲字。假如一首律絕是平起仄收格式,那麼一、三句尾字就是白腳,如果是平起平收格式,那麼這首律絕就只有一個白腳,就是第三句尾字。

    如李嶠的《中秋月》: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外”字就是白腳。

    如果是古絕,押仄聲韻,那麼第三句尾字就是平收斷句,同樣可以視為白腳。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裡的“翁”字是平聲,但是也可以當作白腳。

    總的來說,押韻的句尾字是韻腳,不押韻的句尾字就是白腳。

    入聲字能作詩的白腳嗎

    題主這裡是問格律詩,那麼白腳位置用字自然是仄聲字。

    而入聲字在平水韻中,是劃入仄聲的。所以如果我們用平水韻來創作格律詩,入聲字作為格律詩的白腳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使用新韻來創作格律詩,就要注意入聲字現在的發音,因為在今古韻的區別中,“入派三聲”。入聲字根據音調分到“平、上、去”三個音調,而像“一、白”因為發一、二聲就被歸入陰平、陽平,屬於平聲。

    那麼這種在新韻中屬於平聲的字自然就不能使用在新韻格律詩的白腳位置了。

    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是一首標準的仄起不入韻的五絕,押平水韻“七虞”部。白腳位置為“雪”字,即入聲字。實際上這首詩中的入聲字有四個:“綠”、“欲”、“雪”、“一”。這幾個字都歸入仄聲,所以平仄才完全符合仄起不入韻的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又如王維的《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的五絕,押平水韻“五微”部。第三句白腳位置為“綠”,也是入聲字。

    這首詩有“綠”、“日”、“不”三個入聲字,因為即使在今天也是歸入第四聲,所以不會今古韻產生混淆,完全符合平仄格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以上平仄分析中標“中”都是可平可仄,又實際起了變化的位置。

    綜上所述,格律詩的白腳用入聲字是可以的。只不過在平水韻中完全可以,而在新韻創作中就要注意入聲字在今天的發音,歸入平聲的就不能使用。

    因為新韻完全沒有入聲字的概念,只看音調區別平仄。

  • 5 # 求真務實守初心

    一般情況當然如此,但也有特例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衰笠翁,獨釣寒江血”,恰恰相反,入聲字全在韻腳。

  • 6 # 手機使用者金聲玉振

    這主要取決於你用的是舊韻還是新韻,從理論上講如果用舊韻(如平水韻)入聲字是可以作白腳的,因為它屬於仄聲。反之,如果你用新韻(如中華新韻或中華通韻)的話,那入聲字就不允許用作白腳。

  • 7 # 棲哈丶

    看了半天,也不太明白。什麼“白腳”“黑腳”彆扭得很。

    依我看,古詩的韻律也好,今天的詩歌創作也好,所謂琅琅上口就是一個評判標準。每個人對音律的感知能力先天就有。比如初生的嬰兒躺在搖籃裡就喜歡聽輕柔而又有節奏的歌謠,還要伴隨有節奏的搖晃動作,這樣他就能安然香甜的睡覺。

    好的詩歌都是一念一聽就很順耳的,就像音樂歌曲的動聽,是令人快慰的樂音。反之就是刺耳的噪音,令人難受。比如防空警報的聲音,亂哄哄嘈雜的聲音等等。這樣的聲音,也就像古詩裡不合平仄用字產生的效果。一般來說,能夠提筆寫出一首好詩的人,他的駕馭文字的能力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就像一個先天嗓音條件就好的人,他唱歌也就不是五音不全一些。

    研究古詩的平仄用韻,從中發現古詩創作的規律,這有利於提高古詩創作與欣賞的能力,但如果一味機械的套用,也難免會束縛創作者的手腳,使詩歌創作陷入死板僵化的境地。我相信,李白杜甫們寫詩的時候,他們不會先考慮每一句幾個字,和每個字的平上去入這些問題,一定不會的。好詩都是感情自然的流露,是從作者心裡奔流而出的清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欣賞此詩的時候,我們會和作者一樣感受一份輕鬆。為他的流放遇赦倍感欣喜。這樣的詩由內而發渾然天成,就是好詩。

    不管是寫詩還是欣賞作品,把重點放在某個字句的排列布陣上,我覺得沒有多大意義。還是要善於捕捉創作靈感,充分發揮創作激情,這樣的詩歌也會有人欣賞。

    無意否認對詩詞格律的專門研討。只是個人不太喜歡而已。我總覺得那是一種人人本身就具備的自覺的能力。就像以前老百姓雖然文化不高,但說出來的順口溜,歇後語,諺語,還有唱出來的民歌也很有新意。這跟他們知不知道格律並沒有關係。

  • 8 # 阿祥79874

    我來簡要回答:寫格律詩時,入聲字可以作詩的白腳。寫古體詩時,平聲也可以作詩的白腳。

    我認為,我們的先賢詩人已經把詩詞這個特殊的裁體格律確定得很完美。這個格律平仄有致,頓挫悠揚,似行雲流水,如波濤奔騰,朗誦悅耳,富有音樂感。回味悠長。

    我們在創作現代詩時,最好也要有韻律。這祥讀起來會有音樂的悅耳快感,也容易傳記。這是詩的特性。

    我們在創作新詩的同時,要傳承發揚燦爛的格律詩的文化體裁。讓中華民族文明古老,閃閃發光,萬古溢香的詩詞文化璀璨輝煌。引領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闖關東》這部電視劇朱開山一家你們最討厭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