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大叔vlog

    我感覺這個問題家長很重要: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家長們不要著急,要看看是為什麼?不要直接下定義,一方面認為孩子沒有教育好,沒有禮貌,這樣做很丟人;另一方面父母的權威公然被挑戰,孩子不聽話讓自己很沒面子。父母很容易把孩子不跟他人打招呼上升到孩子沒禮貌,沒教養,對別人不尊重,沒有基本的社交能力等高度,擔心孩子將來如何與他人相處。

    當上升到這個高度後,父母的反應是又氣又急,此時的我們,最需要做的重點-探究孩子是什麼原因不打招呼。第一,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是不喜歡要打招呼的這個人。第二,小孩子注意力比較分散,根本沒來得及打招呼。就被家長批評了,索性就不打招呼了。第三,小孩子的自信感比較弱,沒有那麼強的自信,不知道在這個是時候用一種什麼方式打招呼比較合適。所以說小孩子不打招呼家長千萬彆著急。應該從以下幾點解決:第一,一定要尊重孩子,做到什麼事情都一起耐心參與。讓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您的愛和保護,讓他們有自信。第二,不要什麼場合都帶著小孩子,有一些場合是不適合他們的。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打招呼的方式,減少家長的命令式教育。提供幾張照片以供參考!

  • 2 # AN瑤寶貝

    和陌生人肯定不會,如果是你讓他叫,他還是不叫,也只能慢慢教了,多帶他出去玩和小朋友,交朋友,慢慢就會變得開朗活潑。

  • 3 # 察秋毫

    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這其實還是孩子在恐懼,其本身自信心不足。如果再做廣泛的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與人交往方面有障礙,不能很好的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玩耍。這一定和小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深刻的關係。

    在孩子小的時候,當孩子要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一定給他設定了某些障礙,例如家長給孩子不可以和這個孩子玩,因為他打人;不可以和小朋友交換東西,因為這個很貴;不可以隨便給小朋友你的零食吃,因為他們沒有給你...等等,這樣會給孩子的正常社交帶來很多困擾,造成小孩子的社交能力停留在這些條條框框裡面而不能前進半步。

    所以現在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足夠強大的自信心。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這個自信心呢?

    首先家長要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只有這樣想,這樣做,孩子才會感覺自己有做主的權利,不用事事先考慮父母的意見。這樣逐漸的孩子會形成自己特有的處世性格,也就會形成自信心。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能夠放下身段和孩子玩耍。其實在孩子眼中,每一個大人對他們來說都是不可撼動的一座高山,這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能和孩子平起平坐,一起做遊戲,孩子就會發現這座高山的風景和自己沒什麼區別,只是體積更大一些而已。這樣高山在他眼中就沒有了神秘感,也就沒有了恐懼的來源。

    最後幫孩子走出第一步。雖然孩子已經不再害怕大人,但是對於陌生人打招呼,可能第一次孩子還是不適應,這時就需要大人的鼓勵了。家長可以先帶孩子對一些孩子熟悉的朋友打招呼,然後是孩子不太熟悉的大人朋友。家長可以事先和對方講一下孩子的事情,然後雙發配合在孩子打招呼這件事上給與足夠的耐心,最終孩子打出了招呼,邁出了這一步,後面需要的就是勤加練習和鼓勵了。

  • 4 # 育兒成長法

    題主說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家長如何處理?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見人打招呼,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但偏偏有的孩子父母說著讓打招呼他還不打呢,更不用說讓他自己主動打招呼了。我認為可以這樣做:

    一、孩子不願和陌生人打招呼,多數是因為見人少,父母讓孩子多見見人。

    孩子3歲左右有一個社交敏感期,這個時候孩子愛交小朋友,父母就要帶孩子多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起玩,見人多了孩子就願意和別人交流,也會主動並且很高興地和小朋友還有家長打招呼了。見人多了孩子就沒有社交恐懼感了。

    二、孩子不願和陌生人打招呼,父母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說“這孩子不愛說話”等此類,而是說“我相信下次你見了誰誰會打招呼的”。

    有時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見了父母的熟人,也就是孩子的陌生人。當孩子第一次不說話的時候,父母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說“這孩子不愛說話,見人不愛打招呼”等等這樣的話。因為父母說時孩子聽著的,他自己也會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不和別人打招呼很正常,下次見面孩子就沒有和別人打招呼的慾望了。如果父母介紹說這是你王叔叔,劉阿姨,我相信你們下次見面你會主動和他們打招呼的,孩子就有了打招呼的信心

    三、當父母和孩子一起見到別人時,父母不要搶話說,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這樣的場景我們很熟悉,父母和孩子一起和別人見面了,別人問孩子上幾年級呀?學習怎麼樣啊?孩子還沒張口,父母就替孩子回答了,孩子上几几年級,學習怎麼怎麼樣等等。父母經常這樣替孩子說話,時間長了孩子就不說話了,因為他知道父母會替他回答。見了陌生人也不打招呼了,有人會打招呼啊!所以見面讓孩子多和別人說話,透過一問一答孩子和陌生人就慢慢熟悉了,下次見面打招呼就也正常了。

    總結:父母從小讓孩子多見人,不要總是在家裡玩;多鼓勵孩子和別人見面打招呼問好,不要給孩子貼上“見面不愛說話”的標籤;多讓孩子自己回答別人的問話,父母不要搶著回答。

  • 5 # 路邊的笑者

    首先說,孩子只要不是自閉症,這不是壞事。可以給他講相關故事,你首先和他交朋友,多講故事啟發式教育,適時誇他,鼓勵他。

  • 6 # 晨曦曉月

    不打就不打,有什麼關係?我孩子總是和陌生人自來熟,我非常頭痛,覺得要謹慎一點,陌生人有什麼需要那麼熱情的,又不是熟人

  • 7 # 開心逗刷

    一,積極引導

    父母可以私下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如果孩子不說。你就以身作則,示範給孩子看,多帶孩子出去玩,首先你要讓孩子明白打招呼是禮貌的表現,什麼樣的方法打招呼;和主動打招呼的方式,如果孩子出門還是不打招呼 ,慢慢引導不要指責 不要給如何意見和貼標籤。孩子很敏感你的一個小舉動他都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二,給孩子機會

  • 8 # 小付日常生活

    很多孩子非常怕跟人打招呼,每次要他跟人打招呼,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眼睛看爸爸媽媽,不說就是不說。孩子見到父母的朋友不打招呼,在陌生場合緊閉嘴巴不開口,這也會讓父母擔憂,覺得孩子是不是過分內向了,會不會太沒禮貌了。但是父母又不能強迫孩子與別人打招呼,這會對以後的社會性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其實,這種情況與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進入陌生環境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原因

    01

    由於生活環境比較單一,活動的場所大多都是社群和家庭,所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中不知道該怎麼辦。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孩子往往都在家裡或者社群這樣的小的環境之中活動,沒有接觸過陌生的環境,所以孩子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看見陌生人會感到驚慌失措。

    02

    對孩子的負面評價過多,導致缺乏安全感,孩子在生活之中總是被拒絕,被否定,所以到了陌生環境中,見到陌生人,父母就會指責孩子說“你怎麼不和別人交流”“沒有禮貌”,所以孩子為了保證不被指責而選擇沉默,認為只要不說話就不會出錯。

    03

    孩子由於年齡小,語言發展有限,所以在陌生場合中不會像大人一樣張口就來,對於他們來說,跟陌生人說一句“謝謝”、“對不起”等類似的話語都覺得很困難。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幫助孩子進行練習,不能教給孩子一些與陌生人交流的方式方法時,孩子也會束手無策。

    04

    嚇唬孩子,誇大陌生環境的危險性。父母會過度擔心孩子在陌生環境的安全,所以會提醒孩子說“不要吃陌生人給的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能和陌生人走”,但是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矛盾,是該說話還是不該說話。對於大人來說是能夠很明確的分辨出事物的危險與否,而對於孩子來說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由於我們的過度擔心,給孩子塑造了一個相對危險的環境,使得孩子不敢和陌生人說話。

    那麼怎麼幫助孩子順利進入到陌生環境中呢?

    在進入陌生環境之前,先向孩子介紹陌生環境中的人事物,讓孩子提前熟知自己所面臨的環境,在心理上做準備。在此過程中,父母要做到:

    1、告知孩子即將面對的陌生環境是什麼樣的,裡面都是誰,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等會要和媽媽一起去朋友家,這位朋友是媽媽的好朋友。

    2、當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感到害怕的時候,告訴孩子可以用暗號的方式告訴媽媽,比如:輕輕捏住媽媽的手。媽媽也可以以動作迴應孩子的害怕,安撫孩子的情緒。

    3、父母一定要讓自身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在商場逛街遇到熟悉的朋友主動停下來打招呼、嘮嘮嗑,介紹給孩子認識,這樣父母的行為都被孩子看在眼中,固然會學到一些交往的技能,學會如何與別人交流,生活中鼓勵孩子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勇敢的完成,但是不要強迫孩子。

    4、如果孩子認生,不敢和別人打招呼,也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責備孩子不禮貌,當眾羞辱孩子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 9 # 秦箐

    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家長如何處理?

    首先捫心自問。

    身為成年人的自己,看到陌生人願不願意打招呼。即使笑著寒暄,有幾分是真情,又有多少是假意。

    其次分析利弊。

    讓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好處有:

    ①顯得孩子性格外向,有禮貌。(性格外向是從什麼時候變成褒義詞的呢?真正的禮貌不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嗎?)

    ②帶孩子的人高興。(一直搞不懂值得高興的點在哪裡?)

    逼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壞處有:

    ①破壞親子和諧。(曾多次目睹催促孩子開口叫人的場景,孩子總是一副可憐兮兮迷茫的表情,我是誰?他是誰?)

    ②逼迫孩子叫人,是教會孩子“假”的開端。假裝很熟,假裝禮貌,假裝開朗,假裝笑意盈盈,假裝真誠真心……

    最後學會尊重孩子。

    一個習慣性在外人面前逼迫孩子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自我心意的,這樣的父母大多視孩子為自己的附屬品。

    附屬品沒有獨立的思想和性格。所以他愛你所愛的,想你所想的。

    他是你手中的木偶,他能走能動,可惜每一步都是線繩控制的結果。

    他是你豢養的寵物,他生氣快樂不高興或歡喜都必須要跟隨你的情緒調整。

    所以——

    “叫人!”

    “汪汪!”

    “叫人!”

    “汪汪!”

    …………

  • 10 # 開心逗刷

    一,積極引導

    父母可以私下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如果孩子不說。你就以身作則,示範給孩子看,多帶孩子出去玩,首先你要讓孩子明白打招呼是禮貌的表現,什麼樣的方法打招呼;和主動打招呼的方式,如果孩子出門還是不打招呼 ,慢慢引導不要指責 不要給如何意見和貼標籤。孩子很敏感你的一個小舉動他都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二,給孩子機會

  • 11 # 小木子她爹老木子

    許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能夠做一個懂禮貌,有良好的教育的好孩子,但是孩子的性格決定了這一切,有的孩子比較內向,見到人的時候不喜歡和人打招呼,那麼孩子不喜歡和人打招呼怎麼辦?

    1、當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出現了錯誤。尤其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父母切記不能指責孩子。可以等到人都走了後,再給孩子慢慢的講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要鼓勵孩子要自然的向人打招呼,一定要鼓起勇氣來。

    2、這種情況時由於孩子的膽子太小造成的,父母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遊戲來鍛鍊他們的膽量。可以設定一些遊戲場景來鍛鍊孩子,讓孩子練習每個角色的語言和行為,這樣可以讓孩子體會每個角色的心理,這樣慢慢的孩子就會從中學習到了接人待物的方式。

    3、同齡間的孩子能夠快速的學習到彼此的長處。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小朋友,尤其是一些較多的孩子中,應該常帶寶寶去,這樣能鍛鍊孩子的膽量。還能讓孩子從自己的世界中走出來。

  • 12 # 小付日常生活

    很多孩子非常怕跟人打招呼,每次要他跟人打招呼,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眼睛看爸爸媽媽,不說就是不說。孩子見到父母的朋友不打招呼,在陌生場合緊閉嘴巴不開口,這也會讓父母擔憂,覺得孩子是不是過分內向了,會不會太沒禮貌了。但是父母又不能強迫孩子與別人打招呼,這會對以後的社會性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其實,這種情況與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進入陌生環境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原因

    01

    由於生活環境比較單一,活動的場所大多都是社群和家庭,所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中不知道該怎麼辦。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孩子往往都在家裡或者社群這樣的小的環境之中活動,沒有接觸過陌生的環境,所以孩子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看見陌生人會感到驚慌失措。

    02

    對孩子的負面評價過多,導致缺乏安全感,孩子在生活之中總是被拒絕,被否定,所以到了陌生環境中,見到陌生人,父母就會指責孩子說“你怎麼不和別人交流”“沒有禮貌”,所以孩子為了保證不被指責而選擇沉默,認為只要不說話就不會出錯。

    03

    孩子由於年齡小,語言發展有限,所以在陌生場合中不會像大人一樣張口就來,對於他們來說,跟陌生人說一句“謝謝”、“對不起”等類似的話語都覺得很困難。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幫助孩子進行練習,不能教給孩子一些與陌生人交流的方式方法時,孩子也會束手無策。

    04

    嚇唬孩子,誇大陌生環境的危險性。父母會過度擔心孩子在陌生環境的安全,所以會提醒孩子說“不要吃陌生人給的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能和陌生人走”,但是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矛盾,是該說話還是不該說話。對於大人來說是能夠很明確的分辨出事物的危險與否,而對於孩子來說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由於我們的過度擔心,給孩子塑造了一個相對危險的環境,使得孩子不敢和陌生人說話。

    那麼怎麼幫助孩子順利進入到陌生環境中呢?

    在進入陌生環境之前,先向孩子介紹陌生環境中的人事物,讓孩子提前熟知自己所面臨的環境,在心理上做準備。在此過程中,父母要做到:

    1、告知孩子即將面對的陌生環境是什麼樣的,裡面都是誰,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等會要和媽媽一起去朋友家,這位朋友是媽媽的好朋友。

    2、當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感到害怕的時候,告訴孩子可以用暗號的方式告訴媽媽,比如:輕輕捏住媽媽的手。媽媽也可以以動作迴應孩子的害怕,安撫孩子的情緒。

    3、父母一定要讓自身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在商場逛街遇到熟悉的朋友主動停下來打招呼、嘮嘮嗑,介紹給孩子認識,這樣父母的行為都被孩子看在眼中,固然會學到一些交往的技能,學會如何與別人交流,生活中鼓勵孩子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勇敢的完成,但是不要強迫孩子。

    4、如果孩子認生,不敢和別人打招呼,也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責備孩子不禮貌,當眾羞辱孩子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 13 # 龍城睿睿媽

    關於問候的方式,每個國家都是不同的,日本人見面會鞠躬,澳洲毛利人喜歡碰鼻子,印度人見面時會鼻額相碰,然後緊緊擁抱,華人見面一般會問“叔叔、阿姨好……”帶孩子過程中,有不少家長髮現,自家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平時感覺自己的孩子挺愛說話的,但一見到不認識的人,一句話也不說,不管怎麼引導孩子說話都沒用,很讓家長頭疼,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見到人的時候,能落落大方地跟人打招呼,這樣會讓人覺得,自己家孩子很有素質,可是偏偏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是一句話也不說,這到底是為什麼?

    分享一些例項

    ▶ 我平時會帶睿下樓去遛彎,有一次在樓下娛樂區,碰到鄰居帶著孩子,我們在說話時,孩子幼兒園的一位老師剛好經過,鄰居和老師打招呼後,讓孩子也打招呼,可孩子卻躲在媽媽身後不說話,這時我可以看出鄰居很尷尬,和老師寒暄幾句之後,老師離開了,然後鄰居就開始訓斥孩子,說孩子怎麼可以這麼沒有禮貌,見了老師都不打招呼,以後讓老師怎麼能在幼兒園喜歡孩子,說這樣做知不知道讓媽媽很沒面子。

    ▶ 有次和朋友出去吃飯,在聊天中得知:

    朋友帶孩子去公園玩,孩子們在公園沙子坑裡玩,幾個媽媽在邊上坐著聊天,這時候一個帶著小男孩的媽媽走過來,看到一堆人坐在一起,媽媽用手拍兒子的肩膀說:“兒子,叫阿姨好。”小男孩大概4-5歲的樣子,看著我們但不說話,這時他媽又催了一次:“叫阿姨好啊。”孩子還是沒說話,抿緊嘴唇瞪著她們,他媽媽有點生氣,把男孩推到前面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平時媽媽是怎麼教你的?”孩子還是不說話,並後退了幾步,躲在媽媽的臂彎裡,媽媽沒辦法,只好無奈地對她們說:“我家孩子就這樣,無論怎麼教,就是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我都不知道怎麼教他了。”這時其中一個媽媽笑著說:“呀,小帥哥害羞了?”此時男孩媽媽準備說話,男孩突然生氣扭頭走了,邊走嘴裡邊叫到:“媽媽,我討厭你!”這個媽媽急忙追上去,拽著孩子的胳膊,大聲的訓孩子:“你那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平時在家和你說了多少次,遇到長輩一定要主動打招呼懂不懂?”母子兩個人越走越遠,留下了無奈和生氣的背影。

    ▶ 帶睿上早教,碰到一個3歲女孩的媽媽,這位媽媽很喜歡睿睿的性格,就和我坐在一起聊天,說自己女兒在家特別活潑,還是一個小話癆,但只要一出門就超級安靜,不愛或是很少說話,碰到鄰居、親戚,更加明顯,很少打招呼,別人和她打招呼,她也根本不迴應,還經常躲在我身後,看到孩子沒禮貌,自己當時很尷尬,特別納悶孩子為什麼就不愛打招呼。

    ▶ 一次朋友聚會上,老同學因孩子爸爸有事,家裡又沒人帶孩子,只能帶著孩子來參加,全場20多個大人,就一個3歲的孩子,這個孩子無疑成了聚會的焦點。這個叔叔逗逗,那個阿姨摸摸,孩子媽媽讓孩子喊“阿姨和叔叔”,孩子見到這樣的場面,像小貓一樣躲在媽媽懷裡,怎麼都不肯把頭抬起來,更別提喊叔叔阿姨了,同學對孩子的這個表現很生氣,尷尬地跟大家解釋:不好意思,我家這孩子就是膽小、害羞,聽了媽媽的話,孩子不僅沒出聲,反而把臉埋了起來,看這同學懷裡的孩子,真的有點心疼。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不跟別人打招呼,就會很惱火,下意識都會想:

    孩子真是不懂禮貌,自己很沒有面子。

    孩子膽小,連招呼都不敢打,真沒出息,看著就來氣,以後可怎麼辦呀。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面對情況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在大多數家長看來,和陌生人打招呼是一個禮貌的表現,一個不知道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太沒禮貌了,而且會被別人說沒家教。

    面對陌生人,孩子之所以不願意打招呼,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這樣的能力,逐漸讓孩子學會分辨和信任他人。家長試想一下,讓一個成年人去主動親近不熟悉的人,內心多少都會有所抗拒,那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是對還是錯?

    ▶ 有時候孩子退縮不願意打招呼是好事

    有時候,孩子退縮是一件好事,尤其當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需想先觀察這個新的環境。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喜歡與人交往時,當孩子被強迫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行為舉止時。

    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去謹慎地面對這些情形,而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膽小和害羞”的標籤。

    敏感的孩子看到陌生人,一方面會想我不認識ta,為什麼要和ta說話;另一方面想:看著ta也挺好的,要不試試說句話,看看會怎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陌生人焦慮”,也是育兒學俗稱的“認生期”。孩子在6-7個月時逐漸對養育者形成依戀,對不熟悉的人感到害怕和警覺,一歲後這種焦慮會慢慢減弱,但到3-4歲左右也不會完全消失。

    德國教育學專家Christiane曾指出:寶寶的認生期隨著ta的成長而自然產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間,孩子的認生期就到來了。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說明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也開始懂得區分不同的人,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孩子可以記住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等熟悉的面孔,被劃為熟悉的人,而其他人自動被孩子歸類為陌生人。當看到陌生人時,孩子會意識到這人和家人是不同的,於是會不自覺地害怕陌生人,怕會給自己帶來傷害,會透過躲閃、不打招呼、哭鬧等方式來尋求家人的保護。

    ▶ 在對待陌生人的這一問題上:

    對家長來說:既不希望孩子與陌生人說話,怕孩子有危險或受到傷害;但又希望孩子能和別人打招呼,有禮貌,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

    對孩子來說:不論路上的陌生人,還是來家裡的客人,都歸為陌生人。在孩子心裡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遠近親疏排列表,很多對家長來說的熟人,在孩子心裡只是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

    家長要尊重孩子慢慢來的個性,讓孩子把來家裡的陌生人慢慢變成熟人,等孩子慢慢適應客人的存在,會變得友善,為了不失禮貌,家長可以坦白地告訴客人,孩子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家長如果強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其實是打破孩子自己建立的內在安全界限,會讓孩子誤以為對陌生人友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以後遇到陌生人,孩子很可能因此而降低防範意識,進而埋下安全隱患。

    南韓電影《素媛》講述了一個可愛的7歲小女孩,因為善意回應了陌生大叔的詢問,而被強暴、毒打,以至於身心重創,需要終生攜帶便袋的悲慘故事。

    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內心安全界限破壞而造成的悲劇,如果家長從小告訴孩子,陌生人的打招呼不用理會,結果會不會不一樣?當然,在打招呼這件事,很多時候也會和孩子的遺傳有一定關係。在這世上,本來就存在天生性格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人。

    外向性格的孩子,很容易和別人打招呼,也很容易和陌生的孩子打成一片。

    內向性格的孩子,則不同,天生比較敏感,和陌生人相處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經過熟悉的過程,內向的孩子一樣可以把關係處理的特別好。

    ▶ 父母不要著急給孩子貼上“膽小、害羞、怕生、性格內向”等負面標籤

    心理學上有一種“標籤效應”:孩子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孩子活潑時,本來可以很輕鬆地跟別人打招呼,但一想到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反倒不願開口了,久而久之,孩子真的就變得內向,越來越不喜歡說話,越來越沉默,心裡種下一顆自卑的種子。

    知乎上有個網友曾說:小時候因為不愛打招呼總被家裡人嘲笑,說自己膽小怕事,導致後來上學時,每次班裡組織集體活動表演節目,ta都告訴自己你膽小,還是別參加了。長大後ta發現“膽小”這個標籤開始影響ta的工作,有時好的專案不敢去爭取,有好的機會從來都是縮在後面。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時,家長們會很著急,一方面認為孩子沒有教育好,沒有禮貌,這樣做很丟人;另一方面家長的權威公然被挑戰,孩子不聽話讓自己很沒面子。

    家長很容易把孩子不跟別人打招呼這件事,上升到孩子沒禮貌,沒教養,對別人不尊重,沒有基本的社交能力等這樣的高度,擔心孩子將來到社會上如何更好的和別人相處。當上升到這個高度後,家長的正常反應會是又氣又急,其實越是這樣的時候,家長越需要冷靜的去思考,最需要做的重點是探究孩子是出於什麼原因不和別人打招呼?

    1、孩子可能“陌生人焦慮”了

    “陌生人焦慮”是什麼?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在5個月前是不會認生的,但過5個月後孩子會只讓經常抱ta或每晚陪入睡的媽媽,這是為什麼?因為孩子知道這個人(媽媽)是可靠安全的,而其他陌生人不值得ta信任,孩子對其他人的反應就是“陌生人焦慮”。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陌生人焦慮”,對陌生人的抗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保護能力,但作為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這一個心理特徵。

    當有陌生人靠近寶寶時,家長沒有及時幫助孩子疏導這種抗拒的心理,反而更加加深,如強迫孩子叫阿姨叔叔好……;或允許陌生人摸孩子的頭,靠近孩子,這讓本來就很焦慮的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2、大人的人情世故,孩子不懂也不在乎

    孩子是孩子,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人情世故這一說法,孩子的思維很直白,只會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情,不會為了討好家長而給予配合,所以當孩子不去和家長的熟人打招呼,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

    3、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孩子受到家長的負面評價過多,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平時總是被拒絕,被否定,見到陌生人,家長會指責孩子說,為什麼不和別人打招呼”、“怎麼不知道和別人交流?”……面對這種類似的負面環境過多後,孩子自然到陌生環境裡,孩子要保證自己不說話,因為不說話就不會出問題,所以孩子要保護自己,孩子接受的負面評價過多,是導致不願意和陌生人說話一個原因。

    4、孩子的生活環境單一

    正常情況下,由於孩子生活環境單一,所以到陌生環境後,孩子並不知道怎麼辦。由於家庭原因,家長把孩子放在單一的環境裡面,日常最多的就是在家裡或小區裡面溜達,甚至有些家庭沒有機會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陌生環境,所以孩子剛進入一個陌生環境,看見陌生人時,會驚慌失措,不知道怎麼辦,更別提會主動打招呼了。

    5、家長給孩子塑造的危險性

    由於家長過度的擔心,會塑造一些陌生環境的危險性,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嚇唬孩子,這種行為是導致孩子在陌生環境不敢說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通常會告訴孩子別理不認識的人,都是壞人;不許吃陌生人的糖;不許和陌生人說話;不許跟陌生人走……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同時家長的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不知道在面對陌生人時,到底是該說話還是不說話?家長可以分得清楚好壞,安全和危險,但對孩子來說,它都是一樣的,所以由於家長平時的這種過度擔心,塑造一個相對危險的環境,讓孩子到了陌生環境後也不敢和陌生人說話。

    6、家長缺乏給孩子示範

    日常生活中,家長沒有幫助孩子進行練習,孩子小時候,語言發展能力是循序漸進的,並不像成人一樣可以張口就來,所以在家裡,家長沒有幫孩子透過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來學習如何和陌生人交流,哪怕孩子在陌生環境裡說你好、謝謝,再見……,其實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困難的,所以特別需要家長先在家裡和孩子來練習,家庭可以成為孩子的第一個練習場。

    7、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喜歡這個人或不認識,孩子就是不願意打招呼,即使家長要讓孩子去問好,但是基於孩子自我的認知和決策,仍然會決定不打招呼。

    8、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

    在孩子的自我認知裡,認為沒有必要和陌生人打招呼,孩子自己沒有想到這個行為是應該做,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世界,家長說的道理孩子並不理解,也不願照著家長所說的那樣去做。

    家長越是因此事焦慮,孩子越不打招呼

    現實生活中,家長總希望自己孩子出去會人見人愛,這個是可以理解的,當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時,家長會感到沒面子,會焦慮,但對於孩子來說:

    第一焦慮: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有對新環境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第二焦慮: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夠時,會存在焦慮和不安。

    第三焦慮:家長的要求、催促、引導、焦慮,全部都附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由於這三重焦慮,困住了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的嘴。如果沒有家長的的干預,孩子或許能全力以赴地解決自身的適應問題,克服新環境和能力不夠帶來的焦慮。但是,孩子的這一能力卻要分出一部分來應對家人帶來的負面力量,對於孩子而言,這恐怕是最糟糕、最浪費的事情。

    很多時候,孩子的力量,孩子的努力,全部用在對抗家人方面帶來的壓力上。

    著名亞洲頂級薩提亞親子專家、心理營養首創者林文采老師說:當家長教導的態度不是責備而是關心時,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關於和陌生人打招呼這類的事情,問題其實並不在孩子,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跟別人打招呼,但請家長注意:如果孩子不願意,千萬不要去強迫和逼孩子。

    家長如果給孩子施壓,孩子同樣會給家長施加壓力,如透過各種哭鬧、打滾、摔打玩具、不配合、不服從……

    ▶ 孩子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這個不叫膽小,不叫害羞

    孩子到了陌生、感覺不夠安全的環境裡,第一件事就是觀察、保持安靜,本能地退到父母身後,這是基於人的本能和天性在保護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分辨,分辨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並不是家長感到安全的環境,孩子就能同樣有安全感。孩子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適應環境,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之後再以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慢慢生長出力量和智慧。

    家長的包容、接納和耐心,可以促使孩子生長出足夠的力量和智慧,喜歡和信任新環境,適應與別人打招呼,家長只要不給予破壞、不干涉、不施壓,孩子通常會按照自己的方式、節奏和天賦來面對成長路上必須要面對的人、事和物,也會按照自己的時間表生長出生命的力量、情感和智慧,去努力做自己想做、能做和應該做的事。

    其實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做最真實、最好的自己,有時候只是家長並沒有發現。

    孩子在2歲時自尊心開始萌芽,到3歲後,孩子慢慢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喜歡由自己來決定這件事是否該做還是不做,所以,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與人打招呼,而被家長要求時,孩子會覺得很不愉快,可是怎麼表達內心的不愉快?孩子還沒有學會,但又不想去做,於是孩子會選擇不發聲,於是便有了大人們所認為的“不禮貌”。

    19年馬上就要結束了,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要到春節了,春節期間,需要走親訪友,自己孩子不願和長輩或是家長的熟人打招呼,又會是家長要面對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對自己言聽計從,讓別人稱讚孩子,同時也覺得家長教養有方,其實這樣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逼迫,很多家長在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時會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我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見了人要問好,下次記得要問啊!”其實比起逼迫孩子,家長更應該做好這些事。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是認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家長口中的不禮貌,作為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ta不禮貌、不尊重人、沒有規矩等,家長越是這樣說,孩子也會這樣認為自己,以後會朝著這個方向走,長此以往,孩子還是見了人不會打招呼,甚至在面對陌生人時會很緊張,內心會焦慮。

    2、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對家長來說,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如果家長內向,怎麼培養出外向的孩子,所以為避免孩子內向,家長要做好表率,帶孩子逛街或溜達時,看到認識的人要主動打招呼,聊天,嘮家常,你的這些做法會被孩子看在眼裡,慢慢地孩子會透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如何與別人打招呼,該如何與他人聊天和交往。

    3、介紹孩子認識

    孩子年紀還小,ta們的記性也沒那麼好,不是所有見過的人都會記得,所以家長讓孩子打招呼前,先給孩子去介紹一下,這樣既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對方。

    4、適當的表揚

    如孩子在別人打招呼時聲音不是很高,家長千萬不要說孩子,如聲音壓在屁股底下,說話比蚊子的聲音還低……,這樣只會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以後孩子更不敢和別人打招呼了,如果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換成“做的很好”、“你很有禮貌”等鼓勵性的話語,會讓孩子越來越有信心,也會越來越主動。

    5、用動畫或故事等方式引導

    家長可以用孩子願意和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傳達資訊,如用繪畫、故事和動畫等方式,這些看似簡單的方法要比家長的嘮叨有效很多,而且孩子對卡通人物的記憶力會更加牢靠,當然除了看以外,家長可以在家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別扮演打招呼和接受打招呼的角色,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體會到打招呼,對孩子成長有很好的幫助。

    6、儘可能私下管教孩子

    在外面孩子沒有和陌生人打招呼,家長最好不要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說怎麼這麼沒禮貌,這是阿姨,連招呼都不打之類的話。這種情況,家長最好回到家中再慢慢教育孩子。

    家長先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自己小時也有過這樣,見到生人不知該說什麼,但也要告訴孩子與別人打招呼的重要性,這些對於日後社交有很大幫助,最後家長要告訴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如何去做。

    7、嘗試給孩子心理準備

    家長可以提前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如出門前,可以和孩子進行猜想,你猜今天會不會在樓下遇到鄰居阿姨?如果碰見阿姨,我們該怎麼說?可以讓孩子自己說出答案,如果孩子說,叫阿姨好,家長馬上表揚孩子說你真有禮貌,阿姨聽到一定會高興的。家長給予孩子這樣的引導,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允許和接納孩子不打招呼,並說一聲:我的孩子還沒準備好

    有時候家長給孩子介紹自己熟人,可孩子還不願意打招呼,實際上,除了真正外向型的樂天型孩子,能自來熟地熱情地主動與人問好,其他的孩子都需要或長或短的觀察、試探、判斷,適應的時間(實際上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這時家長不要逼孩子去打招呼,只要跟對方說:我的孩子還沒準備好,就可以了,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接納、尊重,慢慢地會覺得足夠安全了,就會願意向人問好了,經常可以看到,開始不願打招呼的孩子,告別時會願意跟叔叔阿姨們說再見。

    9、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嚴重的不安全感,可能真的是安全感出問題了,家長要去檢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原因:家長的情緒是否穩定、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否和諧、是否允許和相信孩子能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並及時地肯定孩子……當然,這些是需要家長更深的探索和處理。

    不論打不打招呼,孩子都一直在努力

    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只不過是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而不是按照家長的臆想,如此而已,家長通常只看到孩子的不努力、不打招呼,卻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努力。

    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已經很努力地站在那裡,很努力地去接受這個突然闖入面前的陌生人,同時還要面對家長讓ta打招呼的壓力,對孩子來說,內心已經很煩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心甘情願地打招呼。

    打招呼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別人,給別人力量。

    不打招呼也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自己,給自己力量。

    兩者都是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家長可以試著,別去強迫孩子打招呼,會發現孩子會慢慢放鬆,當孩子感覺徹底放鬆後,就會發現,打招呼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在某個階段,不用家長來提醒,孩子也會開心主動說“叔叔好,阿姨請坐這些話……

    相信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孩子有時會主動打招呼,有時又會變得不說話,到底是為什麼?對於孩子來說,ta認為自己沒必要總打招呼,這樣會覺得很彆扭;孩子某時心情不好,不願意和任何人說話……其實,作為家長,只需要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心情好就打招呼,沒有心情或忘了就算了,家長可以代替孩子給別人一個禮貌的解釋。家長教會孩子打招呼,是為了讓孩子有禮貌,並不是為了打招呼而打招呼,只要孩子自己認識到禮貌這個事情就可以了。

    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最好,這樣孩子不累,家長也不會累。

    養育孩子養,家長不妨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自己身旁這個不打招呼的孩子,像《拜託了媽媽》中,孩子們向家長喊出的心聲一樣:“爸爸媽媽,不要逼著我打招呼了。”

    總結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人們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孩子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美國編劇卡森麥卡曾說過: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傷害的兒童的心,一輩子會萎縮成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佈滿深溝。

    不要輕易指責那些不喜歡打招呼的孩子,因為你的指責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其實孩子只是在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如何與人交往,孩子也在不斷的學習,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準備,讓孩子輕鬆面對每次與他人見面等場景。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有禮貌,在社交中有很好的表現,可家長在考慮禮數周到與否外,別忘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用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逼迫孩子。這樣做,孩子可能在外人看來很有禮貌,但孩子內心快樂與否,也只有孩子自己清楚了。

    蒙特梭利博士說過: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面對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家長少一點責備,多一點耐心;少一點負面評價,多一點包容和關愛,相信只要家長認真去觀察,去示範,去引導,孩子一定會創造奇蹟的!

    養育和保護孩子,是家長一生的必修課,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每一天。

  • 14 # 秦箐

    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家長如何處理?

    首先捫心自問。

    身為成年人的自己,看到陌生人願不願意打招呼。即使笑著寒暄,有幾分是真情,又有多少是假意。

    其次分析利弊。

    讓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好處有:

    ①顯得孩子性格外向,有禮貌。(性格外向是從什麼時候變成褒義詞的呢?真正的禮貌不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嗎?)

    ②帶孩子的人高興。(一直搞不懂值得高興的點在哪裡?)

    逼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壞處有:

    ①破壞親子和諧。(曾多次目睹催促孩子開口叫人的場景,孩子總是一副可憐兮兮迷茫的表情,我是誰?他是誰?)

    ②逼迫孩子叫人,是教會孩子“假”的開端。假裝很熟,假裝禮貌,假裝開朗,假裝笑意盈盈,假裝真誠真心……

    最後學會尊重孩子。

    一個習慣性在外人面前逼迫孩子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自我心意的,這樣的父母大多視孩子為自己的附屬品。

    附屬品沒有獨立的思想和性格。所以他愛你所愛的,想你所想的。

    他是你手中的木偶,他能走能動,可惜每一步都是線繩控制的結果。

    他是你豢養的寵物,他生氣快樂不高興或歡喜都必須要跟隨你的情緒調整。

    所以——

    “叫人!”

    “汪汪!”

    “叫人!”

    “汪汪!”

    …………

  • 15 # 小木子她爹老木子

    許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能夠做一個懂禮貌,有良好的教育的好孩子,但是孩子的性格決定了這一切,有的孩子比較內向,見到人的時候不喜歡和人打招呼,那麼孩子不喜歡和人打招呼怎麼辦?

    1、當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出現了錯誤。尤其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父母切記不能指責孩子。可以等到人都走了後,再給孩子慢慢的講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要鼓勵孩子要自然的向人打招呼,一定要鼓起勇氣來。

    2、這種情況時由於孩子的膽子太小造成的,父母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遊戲來鍛鍊他們的膽量。可以設定一些遊戲場景來鍛鍊孩子,讓孩子練習每個角色的語言和行為,這樣可以讓孩子體會每個角色的心理,這樣慢慢的孩子就會從中學習到了接人待物的方式。

    3、同齡間的孩子能夠快速的學習到彼此的長處。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小朋友,尤其是一些較多的孩子中,應該常帶寶寶去,這樣能鍛鍊孩子的膽量。還能讓孩子從自己的世界中走出來。

  • 16 # 龍城睿睿媽

    關於問候的方式,每個國家都是不同的,日本人見面會鞠躬,澳洲毛利人喜歡碰鼻子,印度人見面時會鼻額相碰,然後緊緊擁抱,華人見面一般會問“叔叔、阿姨好……”帶孩子過程中,有不少家長髮現,自家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平時感覺自己的孩子挺愛說話的,但一見到不認識的人,一句話也不說,不管怎麼引導孩子說話都沒用,很讓家長頭疼,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見到人的時候,能落落大方地跟人打招呼,這樣會讓人覺得,自己家孩子很有素質,可是偏偏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是一句話也不說,這到底是為什麼?

    分享一些例項

    ▶ 我平時會帶睿下樓去遛彎,有一次在樓下娛樂區,碰到鄰居帶著孩子,我們在說話時,孩子幼兒園的一位老師剛好經過,鄰居和老師打招呼後,讓孩子也打招呼,可孩子卻躲在媽媽身後不說話,這時我可以看出鄰居很尷尬,和老師寒暄幾句之後,老師離開了,然後鄰居就開始訓斥孩子,說孩子怎麼可以這麼沒有禮貌,見了老師都不打招呼,以後讓老師怎麼能在幼兒園喜歡孩子,說這樣做知不知道讓媽媽很沒面子。

    ▶ 有次和朋友出去吃飯,在聊天中得知:

    朋友帶孩子去公園玩,孩子們在公園沙子坑裡玩,幾個媽媽在邊上坐著聊天,這時候一個帶著小男孩的媽媽走過來,看到一堆人坐在一起,媽媽用手拍兒子的肩膀說:“兒子,叫阿姨好。”小男孩大概4-5歲的樣子,看著我們但不說話,這時他媽又催了一次:“叫阿姨好啊。”孩子還是沒說話,抿緊嘴唇瞪著她們,他媽媽有點生氣,把男孩推到前面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平時媽媽是怎麼教你的?”孩子還是不說話,並後退了幾步,躲在媽媽的臂彎裡,媽媽沒辦法,只好無奈地對她們說:“我家孩子就這樣,無論怎麼教,就是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我都不知道怎麼教他了。”這時其中一個媽媽笑著說:“呀,小帥哥害羞了?”此時男孩媽媽準備說話,男孩突然生氣扭頭走了,邊走嘴裡邊叫到:“媽媽,我討厭你!”這個媽媽急忙追上去,拽著孩子的胳膊,大聲的訓孩子:“你那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平時在家和你說了多少次,遇到長輩一定要主動打招呼懂不懂?”母子兩個人越走越遠,留下了無奈和生氣的背影。

    ▶ 帶睿上早教,碰到一個3歲女孩的媽媽,這位媽媽很喜歡睿睿的性格,就和我坐在一起聊天,說自己女兒在家特別活潑,還是一個小話癆,但只要一出門就超級安靜,不愛或是很少說話,碰到鄰居、親戚,更加明顯,很少打招呼,別人和她打招呼,她也根本不迴應,還經常躲在我身後,看到孩子沒禮貌,自己當時很尷尬,特別納悶孩子為什麼就不愛打招呼。

    ▶ 一次朋友聚會上,老同學因孩子爸爸有事,家裡又沒人帶孩子,只能帶著孩子來參加,全場20多個大人,就一個3歲的孩子,這個孩子無疑成了聚會的焦點。這個叔叔逗逗,那個阿姨摸摸,孩子媽媽讓孩子喊“阿姨和叔叔”,孩子見到這樣的場面,像小貓一樣躲在媽媽懷裡,怎麼都不肯把頭抬起來,更別提喊叔叔阿姨了,同學對孩子的這個表現很生氣,尷尬地跟大家解釋:不好意思,我家這孩子就是膽小、害羞,聽了媽媽的話,孩子不僅沒出聲,反而把臉埋了起來,看這同學懷裡的孩子,真的有點心疼。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不跟別人打招呼,就會很惱火,下意識都會想:

    孩子真是不懂禮貌,自己很沒有面子。

    孩子膽小,連招呼都不敢打,真沒出息,看著就來氣,以後可怎麼辦呀。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面對情況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在大多數家長看來,和陌生人打招呼是一個禮貌的表現,一個不知道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太沒禮貌了,而且會被別人說沒家教。

    面對陌生人,孩子之所以不願意打招呼,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這樣的能力,逐漸讓孩子學會分辨和信任他人。家長試想一下,讓一個成年人去主動親近不熟悉的人,內心多少都會有所抗拒,那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是對還是錯?

    ▶ 有時候孩子退縮不願意打招呼是好事

    有時候,孩子退縮是一件好事,尤其當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需想先觀察這個新的環境。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喜歡與人交往時,當孩子被強迫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行為舉止時。

    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去謹慎地面對這些情形,而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膽小和害羞”的標籤。

    敏感的孩子看到陌生人,一方面會想我不認識ta,為什麼要和ta說話;另一方面想:看著ta也挺好的,要不試試說句話,看看會怎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陌生人焦慮”,也是育兒學俗稱的“認生期”。孩子在6-7個月時逐漸對養育者形成依戀,對不熟悉的人感到害怕和警覺,一歲後這種焦慮會慢慢減弱,但到3-4歲左右也不會完全消失。

    德國教育學專家Christiane曾指出:寶寶的認生期隨著ta的成長而自然產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間,孩子的認生期就到來了。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說明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也開始懂得區分不同的人,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孩子可以記住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等熟悉的面孔,被劃為熟悉的人,而其他人自動被孩子歸類為陌生人。當看到陌生人時,孩子會意識到這人和家人是不同的,於是會不自覺地害怕陌生人,怕會給自己帶來傷害,會透過躲閃、不打招呼、哭鬧等方式來尋求家人的保護。

    ▶ 在對待陌生人的這一問題上:

    對家長來說:既不希望孩子與陌生人說話,怕孩子有危險或受到傷害;但又希望孩子能和別人打招呼,有禮貌,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

    對孩子來說:不論路上的陌生人,還是來家裡的客人,都歸為陌生人。在孩子心裡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遠近親疏排列表,很多對家長來說的熟人,在孩子心裡只是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

    家長要尊重孩子慢慢來的個性,讓孩子把來家裡的陌生人慢慢變成熟人,等孩子慢慢適應客人的存在,會變得友善,為了不失禮貌,家長可以坦白地告訴客人,孩子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家長如果強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其實是打破孩子自己建立的內在安全界限,會讓孩子誤以為對陌生人友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以後遇到陌生人,孩子很可能因此而降低防範意識,進而埋下安全隱患。

    南韓電影《素媛》講述了一個可愛的7歲小女孩,因為善意回應了陌生大叔的詢問,而被強暴、毒打,以至於身心重創,需要終生攜帶便袋的悲慘故事。

    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內心安全界限破壞而造成的悲劇,如果家長從小告訴孩子,陌生人的打招呼不用理會,結果會不會不一樣?當然,在打招呼這件事,很多時候也會和孩子的遺傳有一定關係。在這世上,本來就存在天生性格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人。

    外向性格的孩子,很容易和別人打招呼,也很容易和陌生的孩子打成一片。

    內向性格的孩子,則不同,天生比較敏感,和陌生人相處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經過熟悉的過程,內向的孩子一樣可以把關係處理的特別好。

    ▶ 父母不要著急給孩子貼上“膽小、害羞、怕生、性格內向”等負面標籤

    心理學上有一種“標籤效應”:孩子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孩子活潑時,本來可以很輕鬆地跟別人打招呼,但一想到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反倒不願開口了,久而久之,孩子真的就變得內向,越來越不喜歡說話,越來越沉默,心裡種下一顆自卑的種子。

    知乎上有個網友曾說:小時候因為不愛打招呼總被家裡人嘲笑,說自己膽小怕事,導致後來上學時,每次班裡組織集體活動表演節目,ta都告訴自己你膽小,還是別參加了。長大後ta發現“膽小”這個標籤開始影響ta的工作,有時好的專案不敢去爭取,有好的機會從來都是縮在後面。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時,家長們會很著急,一方面認為孩子沒有教育好,沒有禮貌,這樣做很丟人;另一方面家長的權威公然被挑戰,孩子不聽話讓自己很沒面子。

    家長很容易把孩子不跟別人打招呼這件事,上升到孩子沒禮貌,沒教養,對別人不尊重,沒有基本的社交能力等這樣的高度,擔心孩子將來到社會上如何更好的和別人相處。當上升到這個高度後,家長的正常反應會是又氣又急,其實越是這樣的時候,家長越需要冷靜的去思考,最需要做的重點是探究孩子是出於什麼原因不和別人打招呼?

    1、孩子可能“陌生人焦慮”了

    “陌生人焦慮”是什麼?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在5個月前是不會認生的,但過5個月後孩子會只讓經常抱ta或每晚陪入睡的媽媽,這是為什麼?因為孩子知道這個人(媽媽)是可靠安全的,而其他陌生人不值得ta信任,孩子對其他人的反應就是“陌生人焦慮”。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陌生人焦慮”,對陌生人的抗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保護能力,但作為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這一個心理特徵。

    當有陌生人靠近寶寶時,家長沒有及時幫助孩子疏導這種抗拒的心理,反而更加加深,如強迫孩子叫阿姨叔叔好……;或允許陌生人摸孩子的頭,靠近孩子,這讓本來就很焦慮的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2、大人的人情世故,孩子不懂也不在乎

    孩子是孩子,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人情世故這一說法,孩子的思維很直白,只會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情,不會為了討好家長而給予配合,所以當孩子不去和家長的熟人打招呼,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

    3、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孩子受到家長的負面評價過多,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平時總是被拒絕,被否定,見到陌生人,家長會指責孩子說,為什麼不和別人打招呼”、“怎麼不知道和別人交流?”……面對這種類似的負面環境過多後,孩子自然到陌生環境裡,孩子要保證自己不說話,因為不說話就不會出問題,所以孩子要保護自己,孩子接受的負面評價過多,是導致不願意和陌生人說話一個原因。

    4、孩子的生活環境單一

    正常情況下,由於孩子生活環境單一,所以到陌生環境後,孩子並不知道怎麼辦。由於家庭原因,家長把孩子放在單一的環境裡面,日常最多的就是在家裡或小區裡面溜達,甚至有些家庭沒有機會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陌生環境,所以孩子剛進入一個陌生環境,看見陌生人時,會驚慌失措,不知道怎麼辦,更別提會主動打招呼了。

    5、家長給孩子塑造的危險性

    由於家長過度的擔心,會塑造一些陌生環境的危險性,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嚇唬孩子,這種行為是導致孩子在陌生環境不敢說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通常會告訴孩子別理不認識的人,都是壞人;不許吃陌生人的糖;不許和陌生人說話;不許跟陌生人走……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同時家長的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不知道在面對陌生人時,到底是該說話還是不說話?家長可以分得清楚好壞,安全和危險,但對孩子來說,它都是一樣的,所以由於家長平時的這種過度擔心,塑造一個相對危險的環境,讓孩子到了陌生環境後也不敢和陌生人說話。

    6、家長缺乏給孩子示範

    日常生活中,家長沒有幫助孩子進行練習,孩子小時候,語言發展能力是循序漸進的,並不像成人一樣可以張口就來,所以在家裡,家長沒有幫孩子透過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來學習如何和陌生人交流,哪怕孩子在陌生環境裡說你好、謝謝,再見……,其實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困難的,所以特別需要家長先在家裡和孩子來練習,家庭可以成為孩子的第一個練習場。

    7、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喜歡這個人或不認識,孩子就是不願意打招呼,即使家長要讓孩子去問好,但是基於孩子自我的認知和決策,仍然會決定不打招呼。

    8、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

    在孩子的自我認知裡,認為沒有必要和陌生人打招呼,孩子自己沒有想到這個行為是應該做,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世界,家長說的道理孩子並不理解,也不願照著家長所說的那樣去做。

    家長越是因此事焦慮,孩子越不打招呼

    現實生活中,家長總希望自己孩子出去會人見人愛,這個是可以理解的,當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時,家長會感到沒面子,會焦慮,但對於孩子來說:

    第一焦慮: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有對新環境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第二焦慮: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夠時,會存在焦慮和不安。

    第三焦慮:家長的要求、催促、引導、焦慮,全部都附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由於這三重焦慮,困住了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的嘴。如果沒有家長的的干預,孩子或許能全力以赴地解決自身的適應問題,克服新環境和能力不夠帶來的焦慮。但是,孩子的這一能力卻要分出一部分來應對家人帶來的負面力量,對於孩子而言,這恐怕是最糟糕、最浪費的事情。

    很多時候,孩子的力量,孩子的努力,全部用在對抗家人方面帶來的壓力上。

    著名亞洲頂級薩提亞親子專家、心理營養首創者林文采老師說:當家長教導的態度不是責備而是關心時,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關於和陌生人打招呼這類的事情,問題其實並不在孩子,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跟別人打招呼,但請家長注意:如果孩子不願意,千萬不要去強迫和逼孩子。

    家長如果給孩子施壓,孩子同樣會給家長施加壓力,如透過各種哭鬧、打滾、摔打玩具、不配合、不服從……

    ▶ 孩子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這個不叫膽小,不叫害羞

    孩子到了陌生、感覺不夠安全的環境裡,第一件事就是觀察、保持安靜,本能地退到父母身後,這是基於人的本能和天性在保護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分辨,分辨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並不是家長感到安全的環境,孩子就能同樣有安全感。孩子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適應環境,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之後再以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慢慢生長出力量和智慧。

    家長的包容、接納和耐心,可以促使孩子生長出足夠的力量和智慧,喜歡和信任新環境,適應與別人打招呼,家長只要不給予破壞、不干涉、不施壓,孩子通常會按照自己的方式、節奏和天賦來面對成長路上必須要面對的人、事和物,也會按照自己的時間表生長出生命的力量、情感和智慧,去努力做自己想做、能做和應該做的事。

    其實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做最真實、最好的自己,有時候只是家長並沒有發現。

    孩子在2歲時自尊心開始萌芽,到3歲後,孩子慢慢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喜歡由自己來決定這件事是否該做還是不做,所以,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與人打招呼,而被家長要求時,孩子會覺得很不愉快,可是怎麼表達內心的不愉快?孩子還沒有學會,但又不想去做,於是孩子會選擇不發聲,於是便有了大人們所認為的“不禮貌”。

    19年馬上就要結束了,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要到春節了,春節期間,需要走親訪友,自己孩子不願和長輩或是家長的熟人打招呼,又會是家長要面對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對自己言聽計從,讓別人稱讚孩子,同時也覺得家長教養有方,其實這樣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逼迫,很多家長在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時會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我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見了人要問好,下次記得要問啊!”其實比起逼迫孩子,家長更應該做好這些事。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是認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家長口中的不禮貌,作為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ta不禮貌、不尊重人、沒有規矩等,家長越是這樣說,孩子也會這樣認為自己,以後會朝著這個方向走,長此以往,孩子還是見了人不會打招呼,甚至在面對陌生人時會很緊張,內心會焦慮。

    2、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對家長來說,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如果家長內向,怎麼培養出外向的孩子,所以為避免孩子內向,家長要做好表率,帶孩子逛街或溜達時,看到認識的人要主動打招呼,聊天,嘮家常,你的這些做法會被孩子看在眼裡,慢慢地孩子會透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如何與別人打招呼,該如何與他人聊天和交往。

    3、介紹孩子認識

    孩子年紀還小,ta們的記性也沒那麼好,不是所有見過的人都會記得,所以家長讓孩子打招呼前,先給孩子去介紹一下,這樣既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對方。

    4、適當的表揚

    如孩子在別人打招呼時聲音不是很高,家長千萬不要說孩子,如聲音壓在屁股底下,說話比蚊子的聲音還低……,這樣只會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以後孩子更不敢和別人打招呼了,如果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換成“做的很好”、“你很有禮貌”等鼓勵性的話語,會讓孩子越來越有信心,也會越來越主動。

    5、用動畫或故事等方式引導

    家長可以用孩子願意和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傳達資訊,如用繪畫、故事和動畫等方式,這些看似簡單的方法要比家長的嘮叨有效很多,而且孩子對卡通人物的記憶力會更加牢靠,當然除了看以外,家長可以在家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別扮演打招呼和接受打招呼的角色,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體會到打招呼,對孩子成長有很好的幫助。

    6、儘可能私下管教孩子

    在外面孩子沒有和陌生人打招呼,家長最好不要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說怎麼這麼沒禮貌,這是阿姨,連招呼都不打之類的話。這種情況,家長最好回到家中再慢慢教育孩子。

    家長先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自己小時也有過這樣,見到生人不知該說什麼,但也要告訴孩子與別人打招呼的重要性,這些對於日後社交有很大幫助,最後家長要告訴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如何去做。

    7、嘗試給孩子心理準備

    家長可以提前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如出門前,可以和孩子進行猜想,你猜今天會不會在樓下遇到鄰居阿姨?如果碰見阿姨,我們該怎麼說?可以讓孩子自己說出答案,如果孩子說,叫阿姨好,家長馬上表揚孩子說你真有禮貌,阿姨聽到一定會高興的。家長給予孩子這樣的引導,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允許和接納孩子不打招呼,並說一聲:我的孩子還沒準備好

    有時候家長給孩子介紹自己熟人,可孩子還不願意打招呼,實際上,除了真正外向型的樂天型孩子,能自來熟地熱情地主動與人問好,其他的孩子都需要或長或短的觀察、試探、判斷,適應的時間(實際上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這時家長不要逼孩子去打招呼,只要跟對方說:我的孩子還沒準備好,就可以了,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接納、尊重,慢慢地會覺得足夠安全了,就會願意向人問好了,經常可以看到,開始不願打招呼的孩子,告別時會願意跟叔叔阿姨們說再見。

    9、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嚴重的不安全感,可能真的是安全感出問題了,家長要去檢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原因:家長的情緒是否穩定、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否和諧、是否允許和相信孩子能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並及時地肯定孩子……當然,這些是需要家長更深的探索和處理。

    不論打不打招呼,孩子都一直在努力

    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只不過是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而不是按照家長的臆想,如此而已,家長通常只看到孩子的不努力、不打招呼,卻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努力。

    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已經很努力地站在那裡,很努力地去接受這個突然闖入面前的陌生人,同時還要面對家長讓ta打招呼的壓力,對孩子來說,內心已經很煩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心甘情願地打招呼。

    打招呼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別人,給別人力量。

    不打招呼也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自己,給自己力量。

    兩者都是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家長可以試著,別去強迫孩子打招呼,會發現孩子會慢慢放鬆,當孩子感覺徹底放鬆後,就會發現,打招呼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在某個階段,不用家長來提醒,孩子也會開心主動說“叔叔好,阿姨請坐這些話……

    相信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孩子有時會主動打招呼,有時又會變得不說話,到底是為什麼?對於孩子來說,ta認為自己沒必要總打招呼,這樣會覺得很彆扭;孩子某時心情不好,不願意和任何人說話……其實,作為家長,只需要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心情好就打招呼,沒有心情或忘了就算了,家長可以代替孩子給別人一個禮貌的解釋。家長教會孩子打招呼,是為了讓孩子有禮貌,並不是為了打招呼而打招呼,只要孩子自己認識到禮貌這個事情就可以了。

    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最好,這樣孩子不累,家長也不會累。

    養育孩子養,家長不妨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自己身旁這個不打招呼的孩子,像《拜託了媽媽》中,孩子們向家長喊出的心聲一樣:“爸爸媽媽,不要逼著我打招呼了。”

    總結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人們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孩子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美國編劇卡森麥卡曾說過: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傷害的兒童的心,一輩子會萎縮成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佈滿深溝。

    不要輕易指責那些不喜歡打招呼的孩子,因為你的指責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其實孩子只是在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如何與人交往,孩子也在不斷的學習,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準備,讓孩子輕鬆面對每次與他人見面等場景。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有禮貌,在社交中有很好的表現,可家長在考慮禮數周到與否外,別忘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用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逼迫孩子。這樣做,孩子可能在外人看來很有禮貌,但孩子內心快樂與否,也只有孩子自己清楚了。

    蒙特梭利博士說過: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面對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家長少一點責備,多一點耐心;少一點負面評價,多一點包容和關愛,相信只要家長認真去觀察,去示範,去引導,孩子一定會創造奇蹟的!

    養育和保護孩子,是家長一生的必修課,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每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了,你們家鄉大年三十晚上都有什麼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