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風雨雲臺

    題主的問題說明不夠詳細,有兩個重要條件沒有說明。其一,戰場在哪裡。其二,戰略目標是什麼,是戰略進攻還是戰略防守。

    戰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絕對不是某個將領可以直接決定走向的。如果你認為將領是唯一勝負因素,那你的思維水平處於“一切功勞歸領導”這個層面上。

    如果換成韓信帶領著漢朝步兵主力出塞,然後在草原上與匈奴騎兵對陣的話,那凶多吉少。這不是將領水平的問題,這是兵種相剋造成的。那時候的匈奴騎兵準確地說是騎射兵,匈奴騎兵的近身格鬥武器大多以短刃匕首為主,遠距離殺傷性武器就是弓箭了,並且匈奴騎兵射術了得,給你看一段史記原文。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

    如果是在草原上開展野戰的話,匈奴騎兵在速度、衝擊力、射術上對漢朝步兵形成碾壓之勢,匈奴騎兵完全可以利用騎兵的機動性控制好與漢朝步兵的距離,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射殺漢軍,放漢軍士兵的風箏。

    但是,換個場景。韓信代替劉邦去北部邊境的目的是戰略防守,只需對匈奴進行有效的防守反擊,將匈奴驅趕出漢朝邊境的話,那結果就會大不一樣。韓信作為一代兵仙,斷不會像劉邦那樣魯莽,不可能脫離大部隊陷入重圍。韓信以其智慧完全能夠將士兵戰力與邊境要塞相結合,有效部署從而達到戰略防守的目的。

    總的說一句,匈奴騎兵的優勢在於,在廣袤而平坦的草原上從橫馳騁,可以出其不意地發動閃擊戰,但是碰到堅固的城防和山地等其攻堅能力非常弱。比如,冒頓四十萬大軍圍困劉邦於白登山七天七夜,硬是沒攻下來。匈奴騎兵來無影去無蹤,但是攻城拔寨的能力不強,基本上對漢朝邊境都是抄掠為主。漢朝步兵的優勢在於馬下近身格鬥、陣地戰、守城戰、山地戰。所以戰場的選擇很重要。

  • 2 # 澹奕

    漢朝初期有兩個韓信(為了避免混淆,另一個稱作“韓王信”),如今說的大多都還是“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與彭越、英布並尊漢初三大名將。眾所周知,漢朝建立後直到漢武帝時代,漢朝對匈奴都處於劣勢,高祖劉邦時代甚至發生了“白登之圍”。

    而韓信呢?是在楚漢之爭中劉邦的得力干將,戰功赫赫,被蕭何稱讚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他是:“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率軍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到垓下之圍全殲楚軍,無一敗績。所以有人在想,如果漢朝初年劉邦讓韓信攻打匈奴,能否取勝?

    歷史並沒有如果,這種問題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首先,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非常強悍傑出的,然而當時的匈奴的領導者卻也並非泛泛之輩——冒頓單于。這位弒父自立的單于,第一次統一了整個漠北草原,先後征服了Murano、烏孫、丁零等眾多部族國家,控制西域,威逼大月氏西遷,擁有控弦之兵三十萬,建立了匈奴歷史上最強盛時代。這樣的人並不好對付。

    另一方面,韓信雖強,無援休矣

    多年的楚漢爭霸,使得整個中原地區民生凋敝,元氣大傷,沒有充足的糧草、後備、馬匹、兵甲甚至軍隊。漢朝初年的國力,實在無法去支撐一場對於匈奴的大規模戰爭。“白登之圍”中,劉邦幾乎是傾巢出動,三十多萬的大軍已經是當時漢朝能夠調動的幾乎所有兵力。

    即便是韓信出兵,也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對抗冒頓單于,兩個人都是當世豪傑。而兩人背後的實力,卻又有天壤之別。

    漢朝連續數十年都對匈奴隱忍,等待機會,並非沒有合適的戰將,而是多方面掣肘。直到漢武帝時代,國庫充盈、兵馬齊備、諸侯王勢力被剷除,漢朝才有了完全能夠擊潰匈奴的能力。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能。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傑出軍事家,在軍事方面造詣極深,被後人稱兵仙,一千年難出的軍事人才。平三秦、依次消滅魏、代、燕、趙、齊,在為劉邦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韓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下級軍官,當上劉邦的大將軍,所有的戰功全部都是當上大將軍之後建立的,而且每戰必勝,無一敗績,實屬奇才。並且韓信用兵全靠計謀,從不硬拼。從首戰平三秦之地開始,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騙過敵方,出奇兵一舉平定三秦之地。滅趙擺出背水兵陣,誘敵深入,另出奇兵攻趙營地,再夾攻。所有戰法都是計謀,並無一敗績,這是韓信的特點。

    如果讓韓信領兵戰匈奴,我認為不會敗。原因如下:

    1.戰爭拼的是人力、武器、糧草等綜合國力。漢初雖百廢待興,但己然統一為一國,綜合實力不輸匈奴,雖然匈奴騎兵強於漢,但韓信領兵不會和匈奴硬拼,不會拿短處硬拼匈奴強處,用計謀耍的匈奴人團團轉。騎兵雖然歷害總有破解之法,後期的漢朝將領李陵不是帶了三千步兵,用箭讓十萬匈奴騎兵無法靠近嗎?最後還是箭用完了才失敗。戰爭並不總是誰強就能勝的。韓信的軍事水平強於匈奴太多,分分鐘打的匈奴無還手之力。

    2.漢朝科技及文化水平、政治制度均強於匈奴,遊牧民族發動戰爭就是劫奪財物,並且很多戰爭物資都要靠經商交易或劫奪才能獲取,生產能力不及漢朝,戰爭無法持續很長時間。

    個人認為漢初韓信能打敗匈奴,雖說不至於消滅,但必定讓匈奴不敢進犯。

  • 4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帶兵的能力毋庸置疑,那不過是統一指揮號令的能力,帶兵打仗並沒有到用兵如神的地步。暗度陳倉開始是失敗的,出主意解決問題的也不是韓信。

    韓信打龍且等戰鬥,劉邦都派出了大漢最精銳的部隊幫助韓信,沒有灌嬰的鐵騎和其他劉邦的部隊,就不會有韓信的勝利,也不會有背水一戰的可能。龍且是被灌嬰的騎兵沖垮的,項羽大敗劉邦50萬大軍的3萬騎兵,是被灌嬰5千鐵騎消滅的,項羽本人也是被灌嬰的騎兵部隊殺了的!

    大漢除了劉邦輕敵,小股部隊冒進,導致白登山被圍,其他對匈奴的戰鬥,都是勝利!白登山之圍,劉邦佔了地利,匈奴騎兵雖然包圍了劉邦,卻攻不上白登山,而周勃、灌嬰等人率軍突進,已經打破了匈奴的外圍防線,匈奴不得不主動撤退! 白登山時,漢軍的戰鬥力是佔優勢的,韓王信、中行說等人投靠匈奴,給匈奴帶去了漢軍的訓練方法,和漢軍的智慧,因此匈奴軍力在老上單于時期達到頂峰!

    儘管匈奴空前強大,大漢卻屢次取得戰鬥的勝利,這是因為大漢大力發展騎兵,並擁有灌嬰、李廣這樣出色的騎兵統帥!灌嬰河南地擊右賢王,從此右賢王逃到大月氏等西域之地發展! 李廣16歲出道,就大敗老上單于的部隊,隨後又連續擊敗老上單于的大舉入侵,匈奴損失慘重,漢文帝認為李廣的功勞足夠封萬戶侯!

    在李廣等人的連續打擊下到漢景帝七國之亂時,匈奴已經無力入侵大漢,只能與大漢和談,休養生息,而大漢經過七國之亂,也需要時間恢復!大漢的恢復能力遠勝匈奴,漢武帝初期,大漢已恢復到文帝時的水平,而匈奴卻只有老上單于時的一半。

  • 5 # 隨便起個網名啦

    應該沒能力打敗匈奴,因為連年征戰,國家初定,無論從人口還是從經濟還是從人心來講,都不是和匈奴打仗的好時機。漢武帝時期牛逼,是因為經歷了文景二帝時期的休養生息,積攢了深厚的家底。

  • 6 # 蔡哥談

    漢初劉邦被白登之圍介紹。

    公元前200年冬季,劉備封的一個異信王韓王信背叛漢朝劉邦,投靠匈奴冒頓單于,註明,漢劉邦封了兩個姓韓異性王,韓王信是原來齊國一個貴族,韓信是劉邦時封的大將軍,劉邦消滅項羽主要是韓信功勞,兩人後都封了王,所以韓王信與韓信不是同一人要分清楚。於是劉邦帶者謀臣陳平,武將樊噲,夏候嬰,周勃幾個親信文臣武將,未帶最會帶兵打仗,最有謀略,古代兵謀派頂尖人物韓信,因為此時劉邦不相信韓信了,所上沒有帶上他,劉邦認為無韓信一樣打勝仗,於是帶著三十二萬軍隊討伐韓王信和冒頓單于的聯軍去了。

    匈奴冒頓單于這個人比較狡詐,有些謀略,他為當上單于寶坐殺死了親生父親,用計謀征服了東胡,可以說這個人有勇有謀,反觀漢高祖劉邦劉邦只能說政治才能,用人識人,管理人材手段又一套,帶兵打仗,軍事才能平庸一般,由此可見,劉邦碰上冒頓必吃敗仗。

    開始,匈奴冒頓單于和韓王信聯軍示弱,被漢朝軍隊打得飛跑後撤,劉邦大喜,說匈奴兵也不可怕,開始輕敵,後派前哨劉敬偵察匈奴軍情,劉敬回來說,看見匈奴兵都很瘦小,馬也不好,是不是匈奴單于冒頓和韓王信聯軍故意使詐,建議暫不進攻,等後面大部隊三十二萬人到齊再攻打匈奴不遲,劉邦大恕,叫人把劉敬綁著,帶著先頭漢軍幾萬人現在山西省白登山,先頭部隊幾萬人被冒頓和韓王信聯軍圍困了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後謀土陳平用計收買匈奴單于妻子閼氏,說服冒頓單于罷兵,劉邦和軍隊才脫險。

    劉邦在楚漢戰爭時,帶著三十萬大軍攻打項羽楚都彭城,彭城守軍只數萬人堅守,當時項羽王正在百里外打仗,聽到劉邦攻打彭城,項羽只帶三萬騎兵回師彭域,把劉邦三十萬人打敗,劉邦倉慌逃命,連老婆呂后和父親都被項羽俘獲,這次戰役劉邦也沒帶大將軍韓信參加,所以大敗。由此可見,劉邦這個人只有政治才能,亳無軍事才能,只要劉邦帶兵打仗,此仗必敗。

    相反,韓信將這個人,亳無政治才能,簡直是軍事天才,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為打仗淮備的,他的軍事謀略,軍事指揮才能無人能比,他是古代兵謀者代表人物,而項羽是古代兵勇者代表人物,談勇無人能比,最後韓信釆用十面埋伏,包圍楚軍,釆用唱楚歌動搖楚軍軍心,最後項羽核下被圍兵敗自殺。兵謀者戰勝兵勇者。

    假如劉邦讓韓信帶兵剿滅匈奴單于和韓王信聯軍,論謀略,使計謀,匈奴單于冒頓,韓王信絕對不是韓信將軍對手。說不得這次戰役匈奴單于冒頓會滅國滅族,匈奴就不會存在了,就沒有漢高祖後來同匈奴單于和親政策,漢武帝劉徹衛青,霍去病,李廣攻打匈奴的故事了。

  • 7 # 伊斯旦丁

    我覺得不太可能,首先戰爭是需要強有力國力的去支撐的,因為軍事行動不是獨立的,他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如戰前的準備工作,戰役的組織,戰員的動員與人才使用。以及戰爭過程中的物流,輜重、配備、糧材、供給,還有戰後的獎懲,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大漢建國之初,經過秦末戰爭,和四年的楚漢之爭,社會變得動盪不安,民生凋敝,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史書上記載,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都是饑荒,百姓衣不蔽體,食難裹腹,因飢餓而死者過半!

    所以西漢初年,大漢王朝是不具備有大規模作戰的能力的,所以也談不上,大敗匈奴。

    而且韓信好像並不擅長,千里奔襲的作戰,而沙漠作戰和平原作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沙漠作戰,輜重給養往往難以為繼,這樣勢必造成行軍延誤,而匈奴作戰多以起兵為主,機動靈活神出鬼沒,所以要想打敗匈奴,除了要有強大的國力去支撐,領軍人物還得有,非常豐富的沙漠作戰經驗。

  • 8 # 東吳周郎

    答案是:即使韓信率兵,也打不過匈奴。

    ↑韓信再厲害,也無法超越時代侷限↑

    不是韓信能力的問題,而是匈奴與中原地區兵種的差別,以及衍生出來的戰鬥方式的差別,導致了大漢王朝立國之初面對匈奴時,束手無策。

    先看大漢王朝的部隊,步兵是作戰主力,騎兵只是相輔相成的配合兵種。為何騎兵無法成為主力,因為在當時,騎兵的進攻方式就是騎射,而不能做正面衝鋒之用,尤其是自戰國以來,發展出來的車兵步兵配合佈陣,意味著若是騎兵正面衝擊,只能成為炮灰。

    騎兵衝擊戰術尚未開發出來。

    那當時騎兵的作用是什麼呢?《六韜·均兵篇》比較了車兵,騎兵的戰術特點:“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陳,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

    ↑武鋼車,長二丈,闊一丈四,車外側綁長矛,內側置大盾。↑

    也就是說,車兵是直接攻略敵陣的,還能正面阻擊逃兵,而騎兵,只用作偵查,以及靈活機動包抄對方糧道,追擊潰散敵軍所用。biubiu射箭能夠震懾敵軍,但步兵和車兵都有盾牌抵擋,射箭作用也沒想象中那麼好。像上圖所示的武鋼車,騎兵根本沒辦法對付。

    但騎兵勝在靈活,打不過就跑,跑了你還追不上,氣不氣?匈奴就是這樣靈活作戰,騷擾侵略大漢邊境,可大漢根本無力解決,劉邦甚至還差點折在白登山。

    劉邦漢軍在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雙方也都是如此使用騎兵的。

    ↑漢朝步兵↑

    反觀匈奴,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詳細的記載了這個可怕的遊牧民族,匈奴人一直都是以遊牧和狩獵維持生計,從小個個都是馬上好手:“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漢文帝時候,大臣晁錯就曾經針對匈奴騎兵給出過明智準確的意見:“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回到問題本身——劉邦韓信時代,漢軍想征服匈奴,根本不具備條件。匈奴天生遊牧,能夠靈活的採取游擊戰,戰馬肥壯,匈奴人更善於使用戰馬,而當時漢朝窮的叮噹響,步兵即便有優勢,但根本沒有足夠的馬匹和相應的訓練來彌補漢軍的劣勢。

    ↑衛青和霍去病改良了漢軍騎兵的作戰手段,成為征服匈奴的關鍵↑

    韓信再會統兵,也不可能做到給大漢訓練出十幾萬匹可以抗衡匈奴的戰馬,而且也不可能彌補雙方的戰鬥方式的差距:匈奴軍太靈活,依靠步兵為主的漢軍很難將匈奴圍剿消滅,以韓信的能力,能夠抵禦住匈奴的騷擾進攻,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當然,歷史也沒給韓信這個機遇。

    真正要解決匈奴問題,還要等到漢武帝時代。大漢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財力強盛,在劉徹這位英武決斷的帝王的堅定決心下,終於建立起精銳的騎兵部隊,而衛青和霍去病又恰逢其時的出現,改良了漢軍騎兵戰術方式,由以往的騎射改為近距離衝擊作戰,從那時開始,匈奴便徹底佔據了下風,被大漢消滅只是時間問題了。

    而這個時代,已經距離韓信被誅殺,過了將近七十年……

  • 9 # 告鳥之

    漢高祖和匈奴人打過,結果是白登之圍。肯定有人會說劉邦的軍事能力不如韓信之類的話。但是別忘了,劉邦打匈奴那幾乎是傾國之力。換個角度看,韓信如果造反,他難道就能推翻劉邦?劉邦這個鬥爭經驗異常豐富的老江湖,怎麼會心甘情願的就用和親這樣的辦法應付匈奴。可見當時的匈奴根本不是漢朝國力可以消滅的。既然如此,可見無論誰帶兵出擊匈奴都不會有什麼太好的結果。

  • 10 # 東方評史

    在《前漢演義》中,經常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在白登山一戰中,如果換了韓信帶兵的話,能不能擊退匈奴的圍攻?

    另外一種疑問是:在白登山一戰中,如果換了是項羽帶隊,會不會擊敗匈奴?

    這兩種疑問是很有意義的,都說歷史沒有假設,那是不對的,歷史為什麼不能沒有假設?

    無論是項羽還是韓信都是帶兵的優秀統帥,最大的不同點是兩人的用兵風格不同。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風格,都可以擊敗對面的匈奴,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說句實在的,也就是隻有劉三這個流氓才敗在匈奴的手下,雖說當時有陳平隨軍,但陳平的特長是善用奸計,對於帶兵打仗他並不是特別的擅長。

    項羽和他的軍隊最大的特點是作戰勇猛無畏生死不懼,最善於打硬仗惡仗、最善於以寡擊眾,首戰在鉅鹿破釜沉舟、以四萬擊敗二十萬的秦軍。

    次為彭城一戰,以三萬兵力打的劉邦的幾十萬軍隊望風而逃。

    所有這些戰績都足以表明,如果和匈奴的軍隊發生激烈的戰鬥,雖說未必全勝,但至少不可能像劉邦那樣被圍在白登山而束手無策。

    韓信和他的軍隊顯然不具備項羽這些優勢,但韓信卻生來就是一個天才的優秀軍事人才。

    他知道如果正面和項羽的軍隊硬扛絕對討不到好,所以在和項羽的交戰中,他絕對的要靠謀略取勝。

    當然擊敗項羽也不是韓信一人的功勞,其中的張良、陳平、酈食其以及負責後勤保障的蕭何也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還有那些捨生忘死的周勃、灌嬰、曹參和樊噲這些武將等。

    但是,起決定作用的是韓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匈奴當然也不是吃素的,早在蒙恬將軍率領著三十萬大軍在河套地區驅趕匈奴時,那是的匈奴還不是太強大,而那位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和女人的、充滿了大戰略和大智慧的冒頓單于還未出世。

    而匈奴的強大、崛起和威脅也正是從冒頓單于開始,整整的給漢帝國帶來了五十多年的心理陰影。

    匈奴軍隊的特點應該是既具有項羽軍隊作戰勇猛的特點、又具備韓信軍隊善用謀略的特點,集兩支軍隊的特點與一身。

    他們即善於騎射並擅長大縱深突擊作戰,同時作戰風格也是一場的強悍和老辣。

    除此之外,不僅僅是作戰勇猛,而且還善用詭計、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把劉邦困在了白登山。

    雖說匈奴既具備了項羽軍隊作戰勇猛的特點和韓信軍隊善用謀略的特點,但它打仗其強悍遠不及項羽,其謀略也遠不見韓信。

    論強悍在漢軍之上,卻在楚軍之下,論謀略在楚軍之上、卻在韓信的漢軍之下。

    因此,如果當初由韓信或者是項羽帶兵出擊匈奴,都會大敗匈奴的,而不會出現劉邦的被困白登山!

  • 11 # 庭州行者

    白登山之圍,可以說是漢高祖劉邦一生之中最為恥辱的兩次作戰之一了。第一次是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率領諸侯聯軍五十萬人,攻入彭城,結果被項羽的三萬精銳起兵星夜飛馳而至,直接擊潰。第二場,就是這次著名的白登之圍。

    這次漢匈之戰,一開始其實是漢高祖劉邦的“平叛”之戰。當初分封在南韓故地的韓王信,由於多次和匈奴交手失敗,只能主送向匈奴派遣使者,割馬邑之地向匈奴求和。由於雙方的使者往來過於頻繁,被漢高祖劉邦察覺,於是乎劉邦懷疑韓王信與匈奴勾結,韓王信見狀,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和匈奴約定共同對付漢朝。漢高祖自然是無法容忍,於是乎親自率領32萬大軍討伐韓王信。

    一開始劉邦的進展不錯,輕鬆擊敗了韓王信的軍隊,韓王信慌忙逃到匈奴,匈奴派兵增援,結果也被教育。但自此之後,劉邦開始輕敵,殊不知匈奴的冒頓單于恰恰就利用了這一點,先是主動示弱,然後誘敵深入,最後以匈奴40萬空弦之士,將劉邦的前後大軍分割開來,劉邦本人被牢牢圍困在白登山,一共七天。幸虧陳平用寶物賄賂了匈奴閼氏才使得匈奴得以撤軍。

    縱觀整個作戰,實際上劉邦的漢軍在正面戰場上沒有吃到大虧,甚至匈奴士兵在白登山圍困了劉邦七天七夜,且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也沒有能夠徹底擊敗劉邦(當然,如果繼續圍困,劉邦估計就堅持不住了)。這說明,這場大圍困的發生,還是因為戰略戰術上出現了問題。

    那麼,如果名將韓信此時還在,漢軍能夠反敗為勝嗎?

    可以說,韓信作為劉邦陣營中唯一的帥才,在軍事方面可以說是天賦溢位,無論是戰略大局觀,還是區域性戰役所運用的戰術,都非常出色。如果韓信指揮這場戰爭,起馬漢軍不會遭到圍困,因為韓信用兵非常謹慎,對於匈奴故意示弱,誘敵深入的戰術,他肯定是能夠識別的。但如果說打贏匈奴人,恐怕韓信也沒這個本事。

    韓信所擅長的,是攻城略地的攻防戰,在這種戰局之下,雙方將帥採取的智謀是非常重要的,戰術水平具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但對於匈奴的作戰,與這種攻城戰相差甚遠。對匈奴作戰,需要的是野戰,野戰在當時,講究的是雙方軍隊士兵的個人素質,顯然,在這一方面,漢軍在當時和匈奴有著很大的差距。漢軍的騎兵在當時並不多,且戰鬥力也弱於匈奴軍隊;再者,漢朝的弓弦由於材質的原因,在北方寒冷的地方會失去彈性,根本無法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韓信有再多的智謀,也是無能為力的。他最多隻是能和匈奴打成平手。

    再者,當時的匈奴處於鼎盛時期,而漢朝當時的國力還相對薄弱,國內的諸侯也都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換言之,漢王朝並沒有能夠掌握所有的資源,自然無法和匈奴抗衡。因此,當時的白登山之圍,實質上是漢匈形勢的一個真實反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道戰爭中為什麼不殺俘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