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陽村民
-
2 # 建造師98
時也,運也。東漢氣數已盡,經十常侍亂政,引董卓進京平亂,東漢註定要進入分崩離析。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只不過是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借師出有名爭取自己得到世人的認可,並不是為了真正的討伐董卓。而董卓撤離京都,無非也是知道犯了天數,不可長久。最後各方無功而退,不了了之,就是最後的結果。
-
3 # 楓葉滿山4
董卓私自廢立皇帝,淫亂後宮,亂用器具,飛揚拔扈...等等罪名,致使百官不敢怒不敢言。因此曹操行刺失敗後,招兵買馬,發表討董繳文。打響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第一槍。有刺史韓馥劉岱等,太守有袁紹袁術,孫堅馬騰等等。討伐大會由曹操主持,袁紹背景強大被推為盟主,但隨著戰局的發展,諸侯的擁軍自保,逐漸離心離德喪失了團隊合作,最終作鳥獸散。典型的例子就是袁術和孫堅的矛盾,還有後來的劉岱和喬冒的借糧之鬥,在加上有個呂布就鎮住了幾個諸侯,大家滿以為是為國盡忠,信心滿滿能把董卓滅了,但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曹操說出了心聲:《三國演義》中,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欲煩本出引河內之眾...示天下形示。以順誅逆...從這段文字看出曹操對討董的初心,以及對整個戰局的規劃都是有所分析的,但是看看諸侯的臉及袁紹的寡斷,心裡涼涼了,這個主持人又經過一敗,看清了眾殊異志,所以自引自軍走了,在看盟主袁本初,幾乎成了光桿子司令了,他也拍拍屁股回關東了,至此一場討董大會戰結束了...
-
4 # 魯F飛8
盟主沒選好。袁紹不是個成大事的人,氣度不夠,大局觀不行。選別人的話,又不能服眾。當時的情況,只能學劉邦項羽,先入者為王。董卓可滅,不過,群雄割據還是改變不了!毛澤東說的很對,槍桿子裡出政權!不靠武力打敗他,誰服誰啊?
-
5 # 馬虎瞎叨叨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討伐董卓的是哪十八路諸侯?他們實力跟董卓比怎麼樣?”或許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
《三國演義》第五回介紹,曹操回到陳留,在衛弘的幫助下招募義兵,舉忠義旗,吸引如樂進、李典,夏侯兄弟、曹氏兄弟等眾多能臣武將的投奔,並向各路諸侯發出矯詔,商議共同討伐董卓。
矯詔發出後各路諸侯皆起兵相應,那麼這些諸侯都有誰?各自實力怎麼樣?且聽分析:
第一路由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所率領,兵馬約20000人。
第二路由冀州刺史韓馥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三路由穎州刺史孔伷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四路由充州刺史劉岱所率領,兵馬約15000人。
第五路由河內太守王匡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六路為陳留太守張邈所派遣,加入了曹操的軍隊。
第七路由東郡太守喬瑁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八路由山陽太守袁遺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九路由濟北郡相鮑信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十路由北海太守孔融所率領,兵馬約15000人。
第十一路有廣陵太守張超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十二路由徐州刺史陶謙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十三路由西涼太守馬騰所率領,兵馬約15000人。
第十四路由北平太守公孫瓚所率領,兵馬約15000人。
第十五路由上黨太守張揚所率領,兵馬約10000人。
第十六路由長沙太守孫堅所率領,兵馬約15000人。
第十七路由渤海太守袁紹所率領,兵馬約30000人。
第十八路由騎都尉曹操所率領,兵馬萬餘人。
十八路諸侯齊聚,公舉袁紹為聯軍總司令,統領各部約30萬人馬。30萬人馬,無論放到哪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力量,那麼聯軍與董卓相比實力有怎樣呢?
面對諸侯聯軍的討伐,董卓雖然驚訝但並不害怕。為什麼呢,因為除了呂布,他還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猛將,而華雄,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子,董卓甚至都不知道華雄是誰,可見董卓的實力是多麼深厚。
看汜水關前兩軍第一戰:華雄VS鮑忠。華雄手起刀落,鮑忠便被斬於馬下,被生擒的聯軍將校極多。
第二戰:胡軫VS程普。鬥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胡軫死,孫堅沒有成功破關。
第三戰:華雄夜襲孫堅,破孫堅營,斬殺孫堅部將祖茂。
聯軍大寨前第一戰:華雄VS俞涉。戰不三合,俞涉被斬。
第二戰:華雄VS潘鳳。不多時,潘鳳被斬殺。
聯軍此時眾皆失色,面對董卓手下籍籍無名的華雄都沒有辦法,聯軍很沒面子,若非關羽,聯軍將無比尷尬。
失去了華雄,董卓雖然著急,但是還是鎮定的。先譴李傕、郭汜率軍守汜水關,自己親率大軍在其後並與虎牢關屯兵。
虎牢關前第一戰:呂布VS方悅。兩馬相交,不到五個回合,方悅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王匡軍敗,被喬瑁、袁遺所救。
高崗第一戰:呂布VS穆順。呂布手起一戟,穆順被刺於馬下。
第二戰:呂布VS武安國。戰不到十回合,武安國手腕被砍斷,在聯軍的齊手攻擊下,武安國被救。
聯軍寨前第一戰:呂布VS公孫瓚。戰不數回合,公孫瓚敗走,被張飛所救。
第二戰:呂布VS張飛+關羽+劉備。呂布與張飛鬥五十多回合不分勝負,關於加入,二打一又戰三十回合,沒有打敗呂布。劉備提劍加入,呂布開始手忙腳亂,敗退回關。聯軍未能取關。
呂布的失敗,使得董卓軍心不穩,李儒便建議董卓遷都長安。汜水關、虎牢關乃至洛陽不久便被聯軍攻佔。看似這場諸侯聯軍與董卓的戰爭以聯軍勝利告終,其實仔細看看,聯軍是失敗的,損兵折將不說,聯軍內部也出現不小矛盾,而董卓,失去的將領也就胡軫和華雄,這些以前不入董卓法眼的將領。
三英戰呂布,三個打一個勉強戰上風,但這只是在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猛將沒有出手的情況下的結果,一個董卓手下籍籍無名的華雄就將諸侯聯軍打得無可奈何,何況董卓手下數一數二的大將。假若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中任何一人與呂布並肩作戰,劉關張斷無取勝的可能。
-
6 # 黃一迪律師
大致有以下幾點:
1,雖然聯軍軍事實力賬面強大,但卻師出無名。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皇帝在董卓手中,就世人看來,十八路諸侯是反賊,而董卓才是維護皇權正統,雖然聯軍有矯詔,但,這個東西都玩了幾百年玩膩了。董卓到底如何欺壓皇帝,百姓並不知曉,只知道他奉召進宮,除了內亂穩定了朝政。
2,聯軍統帥選取不當。袁家四世三公頗有名望,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按理確實是統帥盟主最好的人選。可惜,袁紹並無統帥之才,優柔寡斷,無法處理好聯軍內部矛盾。其中典型便是,當華雄連斬聯軍大將之時,作為統帥的袁紹卻無將可派,最後由默默無聞的關羽做了華雄,直接打擊了大家對統帥的信任。其次,袁紹任人為親,大家都知道,古代打仗就是打糧草,但袁紹卻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的弟弟袁術,袁術此人心胸狹窄,對袁紹就頗有不滿,指望這樣的人去公平配糧,幾無可能。說白了,這就是袁紹想袁家介此機會成為天下真正的盟主。此安排也直接導致了孫堅追擊的失敗。
3,諸侯各懷鬼胎。縱觀中國歷史,在中央統治不穩定時,地方紛紛割據,這是歷史規則。東漢延續二百多年,日益腐敗,雖有能臣,但已向無可逆轉的方向發展。直至董卓入宮,完全斬斷了人臣綱倫的最後一根稻草。董卓提兵入宮後,淫亂後宮,欺壓百官,廢立皇帝,最氣人的是還沒人能管的了,到了曹操死裡逃生後才號召天下,才組織了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賊。這裡,其實傳達出兩個資訊,其一,董卓欺壓皇帝百官這麼久,天下人居然沒有反應,非要到曹操組織,大家才紛紛響應。這可以看出大家從內心已經覺得漢室不行了。其二,大家之所以不管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山高皇帝遠,現在皇帝都管不了,自己當大王不是更爽嘛。所以聯軍就聯盟開始就是沒有聯盟基礎的。至於那句匡扶漢室,在大多數諸侯眼裡僅僅是一句口號,贏了是功臣,說不定還能成為董卓第二,輸了還是諸侯,反正沒人管,多好。所以,他們沒有必應的決心,也沒有必應的必要。
上面說的是沒有聯盟基礎,下面說說各懷鬼胎。十八路諸侯,很多其實是有醜或者有利益衝突的。首先,袁家兄弟,袁紹雖為長子,確實庶出,袁術才是正事所出,這本就是古人完全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大家會看到二袁經常矛盾,不和。袁術認為,袁紹當盟主完全是因為袁家的名聲,但自己才是袁家的嫡長子,憑什麼自己不是盟主,這也為後續的種種事件埋下了諸多伏筆。其次,袁紹和公孫瓚有利益衝突,二人實際上是在交戰,這也是前述為何在華雄連斬盟軍大將時,袁紹沒辦法做掉華雄的原因。還記得袁紹說什麼嘛?他說,可惜我的顏良,文丑不在,不然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把華雄斬殺了,那在哪?不用言明瞭。還有,袁術和孫堅,袁孫二家本來就是上下級關係,孫是袁的下屬,但在聯軍聯軍裡,孫居然可以和袁術平起平坐,這在十分注重出生門第的漢魏晉時代本身就是大不敬了。更別提後面的,孫堅私藏玉璽,袁術指使劉表射殺,至使江東與荊州結下世仇。還有韓馥,劉岱等等等等,十八路諸侯的內部簡直亂的不得了。如此的不齊心,怎麼可能能取得成功。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六國攻秦,從來沒有成功過,其原因可想而知了。
4,說完聯軍這邊,我們也不能低估了董卓的實力。如果董卓僅僅是一個小軍閥,那我想也輪不到他欺壓百官,淫亂宮室了。事實上,董卓的實力完全可以和聯軍抗衡的,武將呂布為首的一大堆,李傕,郭汜,樊惆等等,其實,如樓上所言,華雄壓根可能董卓都沒聽說過。謀士就更不得了了,李儒,賈詡真的都是當世之才,用謀狠毒。直到董卓覆亡後,人家賈詡一句話,西涼軍還是搞的東漢皇室幾近覆滅。可見,實力的天平並非完全傾向於聯軍,二者是旗鼓相當。
所以,綜上幾點,聯軍沒能獲勝似乎也是必然的了。但,聯軍沒獲勝也不是全無好處,其一,曹操從此次會盟中有所收穫,他明白了天下的道理,可以說此次會盟失敗,是曹操由治世之能臣到亂世之奸雄的蛻變;其二,孫堅得到了玉璽,雖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作為日後的政治資本其實是不可小視的;最後,劉備的勢力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局面中展露了頭角,讓天下人知道了有這麼一個人。應了那句“天下有人知備乎”(此句乃是孔融求救於劉備時,劉備自己的感嘆)。所以,從某個程度來說,盟軍的失敗,奠定了三分的基礎。以上。
回覆列表
因為各路諸侯的實力還沒有真正的雄厚起來,董卓還不能死!最主要的是真正忠於漢朝的沒有幾個了,他們聚在一起更多的是因為自身的聲望和名譽,使自己在往後的招兵買馬更加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