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隻小雪獒鎧甲

      一、抓感覺、知覺的訓練。這是啟蒙嬰兒智力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們及早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具體的做法是,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廣泛地接觸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物品,從玩具到家裡的擺設。除了看之外,應該讓他們用小手去摸、去擺弄,從而體驗它們,認識它們。一歲多的孩子喜歡裝盒子、蓋蓋子、敲打東西,這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特殊方法。他們多看、多摸、多擺弄,就會懂得一些粗淺的知識,使感覺和知覺變得更敏銳,智力就自然得到提高。父母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與孩子一起做遊戲,有目的地教給他們認識這些簡單而具體的事物。

  • 2 # 三樂數學

    1

    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如果有完美的原生家庭,那麼就能培養出完美的人。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所以無論怎麼努力也培養不出來。

    反過來說,因為不會培養出完美的人,也就不會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這樣看,也就不會有無比完美的教育,不會有無比正確的觀點。

    孩子成長成人以後,總有一面會格格不入,這部分就正是任何一對父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了。

    所以我認為,只管努力去養育孩子,無論如何,都能教育出一款孩子的。

    2

    我常聽到有人說:我不知道我要什麼,但我明確知道我不要什麼。

    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這句話。

    在被動中拒絕,會發現自己拒絕了實在太多可能會很好的機會。

    我更認可的是:我知道我想要什麼,你提供的和我想要的相沖突,所以我不需要。

    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的,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培養什麼樣的孩子,那麼很有可能分分鐘就被孩子惹毛。

    畢竟孩子的嘗試和好奇非常多,如果只想著拒絕孩子的行為,那就會導致孩子失去很多嘗試的機會。

    譬如,此時孩子去抬一盆水,你看到這盆水的重量在孩子承受力的上限,擔心他會抬翻。

    如果你知道自己內心裡希望培養一個有能力應對麻煩的孩子,那麼你不會去制止孩子,你會想到遇到最糟糕的情況,水全盆翻了,你該怎麼應對。

    如果你知道自己內心裡希望培養一個充滿好奇的孩子,那麼你可能會去孩子面前一直詢問個不停,問孩子想幹什麼。

    如果你知道自己內心裡希望培養一個做事有條理的孩子,那麼你可能在幫孩子鋪路,讓他把水放到什麼地方 ,得到什麼結果。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培養什麼養的孩子,只是看到孩子在費力抬一盆水就已經煩到極致了,下一秒鐘可能就吼孩子把水倒了,盆放回原位。

    3

    我認為,好的教育是父母知道自己要養育什麼樣的孩子,且不迴避矛盾衝突把孩子引向那條路。

    如果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父母事事強壓和每件事給孩子積極賦意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想要一個有闖勁、有冒險精神的孩子,父母事實強迫和適當鼓勵也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儘管結果相同,但是方法不一樣那麼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肯定天差地別。

    可是,就算造就的孩子不一樣,但不代表不可以這樣去培養孩子。

    經常會有父母聽取了教育專家的觀點,對孩子都不大聲吼,甚至偶爾吼一聲都會內疚個半天。

    這是又跑遠了。

    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任由孩子想怎麼發展怎麼發展,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父母事事強壓,孩子會有很聽話的樣子,甚至會犧牲孩子的創造力。

    可是即便這樣,孩子起碼知道,某些父母強調過不可以做的事不要去做。

    同樣,父母強迫孩子去跳高跳水,也許孩子這次非常懼怕,未來非常懼怕,甚至事事都會硬逼自己去做,產生心理問題。

    可是即便事這樣,也好過孩子成長到了一定時期,完全不做任何嘗試,放任自己去無力。

    4

    我見過從小把孩子打到大的爸爸,孩子到高中產生了心理問題,抗拒去上學。

    可是和孩子一聊天,我發現,孩子非常有目標有方向,做事從來不會自己欺騙自己,動起來以後,能量很驚人。

    父親用了錯誤的方法去灌輸給他“不能服輸”、“不可退讓”、“不可說謊”的思想,但是,父親是有目標的,孩子太退縮的時候,父親又用別的方法去努力幫助孩子。

    父母用了錯誤的方法,是受限於他們的見識和能力,知道方法錯了,立馬改正,再艱難也不放棄,這是為人父母該做到的。

    我也見過從小到大不動孩子一根手指頭的家長。

    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對孩子完全沒有任何要求,孩子你自己想怎麼做都好。

    孩子沒有任何的限制,卻無所不在限制之中。

    孩子想上學上學,想退學退學,想幹嘛家長都是支援的,美其名曰“你可以擁有自由”。

    但這只是父母給自己的懶惰找的藉口,在孩子到了關鍵的路口時,父母無力去管教,才是最大的悲哀。

    在我面前抱怨,花了很多錢給孩子上課外班,結果孩子只上了兩節就再也不去的父母,都是同一款的父母。

    他們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不強迫孩子,在孩子大了又儘量避免矛盾,到孩子任性自我放棄的時候,他們也無能為力。

    孩子需要有個人牽著自己的手走,即便自己想掙脫起來很疼,可是走到一條好的道路上,孩子總是感激的。

    十多歲的孩子會感嘆,父母逼自己太深。

    二十多歲的孩子會怨懟父母管自己太多。

    可是,這些孩子到了三十多歲成家立業以後,總會說,還好當年父母這樣對我。

    反而是那些從未被強迫的孩子,到了三十多歲看明白,自己年輕時候任性,父母放任自己任性,結果導致自己錯過青春,是會怪父母的。

    5

    總的來說,只要有教育目標,教育方向是對的,不管你是虎媽還是貓媽,總能在摸索中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最怕找各種藉口,在孩子退縮的時候跟著退縮,放任孩子不去管教,這樣才是最差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給一塊糖,停一天不給就說我不好。每天打一頓,停一天不打了卻說我好,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