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宸哲
-
2 # 小今娛
在武俠劇中,英雄豪傑們都愛喝酒,有朋友有知己的地方就有“熟牛肉配封壇酒”的場面。然而, 世間美食何其多,為何偏偏這兩樣食品成了“英雄套餐”呢?
高逼格出場少不了好酒好肉
這要從源遠流長的酒文化說起。在中國悠久歷史的漫長旅途中,一直瀰漫著濃郁的酒香。從《詩經》裡邊的“既醉以酒”,到曹操《短歌行》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再到金庸武俠中“英雄相聚,必有喝酒”的場面,無不表明:有朋友有知己的地方,必然少不了好酒好肉。
在古代,真正的好酒,一般要陶壇盛裝,密閉封存,深埋在地下多年,直至酒體老熟、酒香撲鼻,才會整壇面市銷售。當然,封壇酒不是普通人能夠天天喝得起的,一般是科舉考中了、老壽星做壽或者女兒出嫁這種大事情才會喝。
牛肉就更少見了。中國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各朝都有法律保護耕牛,禁止吃牛肉。武俠劇作裡的“英雄豪傑”出場,吃熟牛肉喝封壇酒,配合著將一錠銀子“啪”地拍在桌上的豪氣動作,相當於現代人伸出手臂露出Apple Watch,逼格那是槓槓滴。
封壇酒是好酒更是一種面子
不過,江湖在變,人物在變,古往今來的待客之道似乎並沒有變化。
古時,人們最崇尚開一罈珍藏多年的好酒下菜,以此表達對知己好友的重視之意。這種情節,在許多小說史話中都有記載。
在當前社會,封壇酒作為一種限量定製的高階酒,有著極強的稀缺性,市面上很難買到,如果有人能拿出它來,與尊貴的親戚朋友分享,不僅面上有光,還能增進感情。
能給自己面上增光的好酒,誰都樂意收藏幾壇。然而,封壇酒並不是任何酒廠都能做的。
著名的釀酒大師賴登燡對封壇酒有過一段廣為傳播的論述:做封壇酒是有條件的,首先必須是陳年老窖固態發酵釀出來的優質酒才能封壇,不能新增任何的香精、酒精。如果酒有問題,存再長時間,始終是差酒。其次,封壇酒必須儲存高度酒,低度酒不行,要儲存50度以上的酒。另外,密封性要好,壇口、缸口一定要密封好,這個很關鍵。
-
3 # 格局論壇
水滸傳,雖然描述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但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士,元朝,是蒙古族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對農耕並不是太重視,所以,元朝對耕牛的保護幾乎可以忽略,所以以時代為背景,梁山好漢大塊吃牛肉也就不稀奇了,其實梁山宋江起義,施耐庵的人物原型並非宋江,而是張士誠,張士誠也是受了元朝的招安,對紅巾軍進行瘋狂圍剿,最後身敗名裂。
-
4 # 球是一種態度
因為生的不好吃…好吧,說正經的:牛是農業生產中非常棒的勞動力,所以在古代內地農業地區,牛的價格遠高於其他牲畜,甚至不少時候朝廷嚴令不許殺牛,那麼吃牛肉自然就是上等人專有的享受嘍。當然,真正的上等人吃的多遠比熟牛肉更金貴更講究,但是在下里巴人看來,有錢人就得吃牛肉!評書,又恰好是講給底層人聽的,所以…這中間的味道就像魯迅先生那個笑話:“太監,拿個柿餅來。”
-
5 # 楊軼翔
要用現在的眼光看,那就是小說裡的英雄並非都是真英雄,都是些所謂的社會人,來錢快,所以大酒大肉能吃起,一般老百姓是吃不起的。不過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人們是不吃牛肉的,和那時農耕時期有關,至於小說為什麼老寫牛肉,可能是作者也想吃牛肉,但又怕吃牢飯。呵呵
-
6 # Applebaby128552059
就和現如今啤酒配炸雞,才能顯示出屌絲的氣質,古時候牛肉配白酒也是一種英雄氣概!牛雖然是一種戰略物資但其實牛肉,在古代只要你出得起錢,也能買來吃的,因為古時候人口沒那麼多,地大物博,養點戰馬都是十幾萬匹,何況牛了,牛死了總不能埋了吧?還是得吃。所以牛肉並非很多人所說的,古時候不準吃。當然戰亂時期政府會出臺不準吃,但是整個古代吃牛的時期對於不準吃牛!牛是一個有力氣的象徵,白酒喝完人也會感覺力量大增!因此小說家寫英雄自然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就如同英雄配寶劍,君子配玉一樣,就這麼簡單。
-
7 # 縫逢補補又三年
首先古代不準吃牛肉這個問題這麼多人說不知道有沒有考證過,古代是否存在肉牛而非耕牛可以吃呢?其次,我想這麼多小說描寫喝酒吃牛肉,是不是跟李白將進酒裡“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有關係,畢竟牛看起來比羊更豪邁一點,這首詩應該也證明了至少唐代盛世是可以吃牛肉的,並且不是吃死牛,是要宰來吃。
-
8 # 手機使用者52560561470
因為啊,這些武俠小說,或者說傳統小說,都是由中國作家寫的,可以說寫的也大部分也都是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華人寫中國事,肯定要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可能按照外國的情況寫,是吧?當然不排除少數華人寫外國事,但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是這中國的事。那麼中國的實際情況是什麼呢?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幾千年來造就了燦爛的文化,其中一條就是:吃肉要吃熟的。
-
9 # 小小十三叔
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養牛的如果牛被殺了,是要被髮配的。小說中多是吃牛肉,那是因為清朝時候朱元璋姓朱和豬同音所以不容許書中出現吃豬殺豬什麼的,然後慢慢形成了小說裡邊好汗都是吃牛肉。當時牛比許多人都值錢
-
10 # 風儛霜飛月缺圓
我也覺得可能越難得越貴重才能凸顯英雄好漢的一面,現代農業這麼發達,耕種都不用牛了,牛的作用小了很多,但是牛肉卻貴很多。古代更不用說了,種地全靠牛,試問他們哪來那麼多牛肉,隨隨便便就吃?
-
11 # 金剛琢
首先是牛肉好吃,有肉有筋有嚼頭。其次,古代耕牛都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受國家保護,不能隨意宰殺吃肉。吃牛肉顯得很有逼格,與眾不同。再說,喊:切二斤熟牛肉!很氣派。要是喊:上半張豬臉!呵呵。
-
12 # 暴瘋語
記得宋朝的時候殺一牛是要被流放兩千裡的,病死或者意外死亡要到官府報備才能殺,所以那時的牛肉老百姓是很少有機會吃到的。小說喝酒配牛肉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上的暗示,一種脫離政府束縛和提高社會地位的暗示。
-
13 # 牽情62164964
個人觀點哈:因為在生活中常吃的肉莫過於雞、鴨、魚、豬、狗、羊、牛等了!牛肉顯得高大上一些,而且牛的形象也好,既然是英雄肯定有英雄的豪氣!
-
14 # 老子就取這個名稱了
有一定的歷史背景 ,宋朝時,耕牛是禁止宰殺當作肉食的,城市裡面是沒有售賣的,這些場景一般都是在鄉野的小餐館。例如現在來說 ,想吃野味,城市裡面的酒店那是沒有的,但去農村裡的農家樂,保證能吃到,有錢就行。
-
15 # 笑笑2551295633
這樣顯的爽。我請朋友常常會花上一年的積蓄。本人卻常常喝2到3塊一斤的酒,就6塊一斤的餅乾或一塊一袋的熟食麵。經常有朋友請我去,大餐,洋酒。我卻每次都醉,都吐了。我就是這種命。只能吃苦吃不得好
回覆列表
事實上從秦漢到明朝,牛肉都是屬於管制食物而存在。並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食用肉,即便是豬肉,在古代也不是常見的肉食。那時最多的還是羊肉。
至於小說中的英雄吃牛肉,更多的是出於一種符號化的描述方式。也就是說為給某類英雄打上豪邁、不羈的性格色彩,就會習慣性的描寫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肉一定是牛肉。
再比如描寫英雄人物的儒雅,會加一些詩詞歌賦,操琴起舞弄清影等等。
這以上此類都屬於比較傳統的小說描述方式,到了現代,則會加上其他更多的形式來堆砌人物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