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阿木
-
2 # 豌豆201531547
毛主席最推崇漢光武,從歷史書中看來,劉秀為人不錯,文才武略兼備,富貴卑賤遍嘗,在開國皇帝中比較謙和,沒有高祖的痞氣,也沒有武帝的霸道,沒有唐太宗兄弟相殘的黑歷史,也沒有明洪武殺戳功臣的冷酷心。
-
3 # sunjin6278
什麼算是沒有糟點的皇帝?是沒有缺點嗎?人無完人,只要是人,都會有缺點。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沒有糟點的皇帝呢?當然沒有,作為皇帝,掌管全國生殺予奪大權,他微小的一個舉動,都會對國家有影響,怎麼會沒有糟點呢?從相對角度說,有沒有糟點比較少的皇帝呢?當然有了。東漢的創立者光武帝劉秀就是其中一位。劉秀文武全才,上馬可以平天下,下馬可以治天下。新莽朝末期的昆陽之戰,是決定新莽命運和劉秀興起關鍵一戰,在劉秀的正確指揮下,起義軍萬餘人竟大敗新莽軍40餘萬,從此新莽王朝迅速走向崩潰。以後劉秀順利擺脫更始帝劉玄的束縛,帶數人去河北,經過艱難的河北之行,劉秀一步步坐強坐大,收綠林,滅赤眉,統一天下。國家安定後,劉秀與民休養生息,任賢任能任廉,使社會經濟很快得以恢復發展,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劉秀對待開國功臣也很好,沒有搞狡兔死走狗烹之事,而是與功臣和平相處,並很好地安置他們,個個得以樂享天年。當然劉秀的賢明政績,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那麼劉秀有沒有不足呢?當然有了。劉秀在位,最大的缺憾就是,放棄了對西域諸國的管理統治,放棄了匈奴的歸服,一心經營中原。作為開國之君,文武全才,賢明治國,寬容大度,善待功臣名士,這在歷史上確實少有,難怪後世一提起劉秀劉文叔,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
4 # 寅哥解惑
問題中的糟點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弒殺,殘害功臣,兄弟手足,驕奢淫逸,好大喜功,無能昏庸,奪位不光彩,亡國之君……刨除這些糟點,個人認為糟點最少的當推明孝宗朱佑憆!可能有讀者會想到這個皇帝,我就簡要的介紹一下這位中興之君,仁義之君,勤政之君!
朱佑憆從出生到他六歲時經歷的挫折磨難恐怕是常人一輩子也沒有的,多虧了好心的張敏和一眾宮女才使得朱佑憆活著見到朱見深。成為太子後又躲過了萬貴妃及其同黨們的迫害,順利登基的朱佑憆並沒有因此而變的暴虐,相反的他選擇了包容和寬恕。這樣的胸襟和氣魄恐怕可以傲視所有帝王吧?
做皇帝的朱佑憆廢除了西廠,裁撤了冗官,開創了午朝,任用了馬文升,劉大夏,王恕等眾多名臣,再加上劉健,謝遷,李東陽組成的內閣,弘治中興冉冉升起!擺脫了明憲宗時期的頹廢,迎來了又一個上升期,當政18年,從始至終的堅持,朱佑憆具備了一個明君的所有條件,不驕不躁,虛懷納諫。
最著名的莫過於堅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所有帝王中絕無僅有的一位!夫妻感情深厚,雙宿雙棲,朱佑憆痛苦的童年經歷使他格外珍惜家庭的溫暖,夫妻的和睦,這也是他下定決心不納妃的原因!就憑這點,這樣的帝王你捨得在他身上找糟點嗎?
要說朱佑憆身上唯一的糟點就是沒有徹底的教育好太子朱厚照,或者多生幾個兒子,那樣就不會將皇位落入興獻王一脈了……
-
5 # 伊耆角木
本來這個問題沒什麼可回答的,人無完人,皇帝為天下第一人,沒有節制之下更是容易出現問題。但看到好幾位都說到的劉秀,倒是不吐不快了,他的問題其實也挺嚴重的,對後世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劉秀的履歷確實漂亮。學歷高,進過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太學;會打仗,昆陽大戰一萬多人打贏四十幾萬簡直是戰神;懂隱忍,在兄長被害後韜光養晦發展勢力最終成功;能容人,開國功臣基本都受到尊重富貴一生;會用人,善待了頂撞姐姐和自己的強項令董宣使得風清氣正。多好啊,簡直是完人。真的是這樣嗎?錯了,劉秀有兩個大問題。
第一,痴迷讖緯之術
不要覺得迷信是古代人之常情,這是有個發展過程的,而劉秀就是在其中推波助瀾最厲害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劉秀稱帝靠的就是“劉秀髮兵捕不道”的讖謠(具體是怎麼回事可以腦補),即位後更是大肆推行圖讖,頒佈圖讖於天下。要知道所謂圖讖都是古代文人託古人之名偽造的妖言惑眾的東西,但劉秀卻第一次把它公開化、官方化,讓全天下的讀書人都研究,甚至日常的政策決定、官員任命都要求神問卜。對於那些對圖讖不屑一顧的大臣,劉秀雖然沒有開啟殺戒,但都被外放貶官。上有所好,下必驅之,從此官員、士人們不在鑽研正經學問,而是一個個裝神弄鬼以求升官發財。阻礙了正常的儒學研究和科學發展。
二、宦官勢力壯大
宦官不是劉秀那時候才有,但其實是到了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宦官才真正是我們想象中的那個意思。在此之前,後宮的宦官不一定是受過宮刑的閹人(比如至今對於秦朝趙高究竟是不是閹人還有爭論)。但是劉秀即位以後,真正明確了在宮中任職的宦官全部使用閹人。而自從漢武帝劉徹為制衡外朝權力而設立內朝後,部分宦官(原本由士人擔任)參與朝政。而到了劉秀時期,這些角色開始被閹人取代,比如之後著名的十常侍之亂,“常侍”之職原本就是士人擔任,自東漢開始由閹人擔任。皇帝對被閹割無子嗣的宦官會更多信任賦予更大的權力,而這些宦官卻因為身體的缺陷導致心理變態,再加上後來東漢皇帝多短命,幼年即位的新君早期被外戚控制,長大後依靠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宦官。東漢陷入外戚宦官長期黨政的惡性迴圈中。
當然,我不是要故意說劉秀的壞話,劉秀依然是我心目中中國古代帝王中排名非常靠前的。只是,人無完人,他的問題也不應該完全忽視。所以我的觀點就是,不存在沒有“槽點”的皇帝,有的戰功赫赫但嗜殺成性;有的勵精圖治卻也奢靡無度;有的兢兢業業但是教子無方。如果只是看著一個皇帝多光鮮就覺得他做什麼都是對的,那就太荒唐了!
-
6 # 約定9521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犯錯誤,一是沒有出生的嬰兒,二是死去的人。小編要問一個沒有糟點的皇帝,我認為只有北宋的仁宗皇帝趙禎擔著起這名號。所謂的仁是儒家思想的一種境界,仁是人與人的親善關係。孔子把人定義為愛人,已欲裡而立人,以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縱觀中國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四位仁宗皇帝,他們是宋仁宗趙禎,元仁宗,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永蓮。而宋仁宗是第一位廟號為仁宗的皇帝,而且他也擔著起這廟號,這廟號對他來說是實至名歸。仁宗趙禎八歲登基,二十三歲親政,在位四十一年,在他當政期間,宋朝和領國基本上沒有戰爭,是和平時期,趙禎實行仁政,從諫如流,在卿辯會上大臣由於激動,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他臉上了,他只是用袍繡沾了沾,而沒有發怒。他不但對大臣如此善待,還對手下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一次他和幾個太監賞玩御花園,他不時回頭看,太監以為他有事,結果他說沒事,這樣到了妃子的宮中,他讓妃子給他端上一杯水,他連喝幾口,妃子問,你身後那麼多人,為啥不叫他們給你水喝,仁宗說我看了看他們,他們都沒有拿著水壺,如果我要水喝,驚動了太監總管,他們是要捱打的,所以我就忍著,仁宗一心一意為國家謀發展,在他治下,出現了一批賢臣良將,文臣有歐陽修,范仲淹,包拯,武將有狄青,楊文廣等等,君臣共同開創了仁宗盛世,仁宗體恤民情,稅負十分少,深得百姓愛載,死後白姓痛苦,連遼國皇帝也為他修建了衣冠冢,仁宗是配的上這個仁字的。
-
7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要說完全沒有糟點不現實,但還是有這麼一位糟點非常少的皇帝,他是明朝沒有惡名的皇帝,創下中興盛世,駕崩後僅有一子繼承皇位。
明朝的皇帝很多都有惡名,比如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卻大殺功臣;明成祖朱棣篡權奪位,好大喜功;明熹宗朱由校沉迷於木工活,被人稱為“木匠皇帝”。但是隻有這位皇帝沒有惡名,而且被後人與宋仁宗、漢文帝並稱為三賢主。
這位明朝皇帝的名字叫朱祐樘,是明朝的第九個皇帝,也就是明孝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朱祐樘從一出生下來的悲慘經歷就註定了他今後的不平凡作為。他的母親紀氏只是個普通的宮女,只因為父親明憲宗一時留情,便懷上了朱祐樘。但是萬貴妃一直深受寵愛,嫉妒心又強,便命令手下人除去紀氏腹中胎兒。
由於紀氏平時為人寬厚,人緣極佳,所以宮女和太監都想盡辦法,終於保住了腹中的胎兒,並且在極為隱蔽的情況下,悄悄地將朱祐樘撫養長大。其實朱祐樘能夠成為一代明君,與她母親性格相似有著極大的關係。
明憲宗一直到晚年還沒有兒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還有一個兒子朱祐樘時,大喜過望,隨即宣佈立其為太子。朱祐樘繼位之後,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荒唐,而是勤於政事,為大明朝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在人事安排上,朱祐樘廢掉了前朝的很多奸臣,包括萬貞兒的弟弟萬喜等人,還下令斬掉了妖言惑眾的和尚。但是與以往的換人不一樣,朱祐樘並沒有大開殺戒,處死的人範圍有限,只限於一些罪大惡極的人,大部分都是根據罪行降級或者貶為平民、流放等。
同時,朱祐樘還提拔了一批忠義賢臣,並且從諫如流,賢臣也直言敢諫,在這點上朱祐樘頗有點李世民的味道。他還主動減輕百姓的賦稅,組織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利於民,自己過得也比較節儉,不會鋪張浪費。
寬厚不代表軟弱,在軍事方面,一些大臣主張放棄被叛軍佔領的哈密,此時的朱祐樘斷然拒絕,並且派遣精兵強將,先後征戰三次,終於擊潰敵軍,哈密又重回大明懷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作為擁有至高權力的皇帝。朱祐樘也犯過錯誤,雖然他執政早期反對父親明憲宗迷信僧道的行為,可是晚年他也寵信宦官李廣,迷戀僧道之術。後來發現自己錯誤之後,幡然悔悟,並且再次勵精圖治以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並最終活活累死。
明孝宗朱祐樘童年悲慘,成為皇帝之後一直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番成績,開創了明朝的“弘治中興”局面,是明朝少有的幾個好皇帝,能被稱為“三賢主”也是有道理的。在愛情方面,朱佑樘只有一個皇后,這是封建社會絕無僅有的,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也被後人所津津樂道,並且改編成了多部影視劇。在朱祐樘去世後,他僅有的一個兒子朱厚照繼承了皇位,即明武宗,而朱佑樘另外一子一女均夭折。
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能有這麼少糟點的皇帝,確實不多。
回覆列表
楊堅一一在西方人眼裡,中國歷史上最具歷史影響力的皇帝不是秦皇漢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短命王朝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美國曆史學家邁克爾.哈特說:“他成功地統一了經歷數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實行透過科舉考試選拔政府官吏的制度,為中國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員。”
西方人以第三者的身份來客觀看待隋文帝,其實是比較科學的。我們中國人卻往往不能正確看待隋文帝,主要是受了他兒子隋煬帝的影響,隋煬帝的暴政以及隋朝的短命,使我們忽略了一代明君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