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榮
-
2 # 不懂71913937
我覺得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會讓我想到服裝,作為女生的我來說一到換季就覺得沒有衣服穿,我想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樣吧手機上的各類購物軟體讓我們不能把控啊!然而由於疫情的影響只能在家裡把新買的衣服臭美一下
-
3 # 向花兒一樣美
1、光鮮亮麗:一般指事物的漂亮或人物精神方面。
2、衣冠楚楚: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3、 風度翩翩:形容舉止灑脫,氣質不凡。
4、光彩照人:一般是說人漂亮、精神,有魅力,有活力。
5、鮮豔奪目:色彩鮮美豔麗,十分引人注目,十分美麗
-
4 # 滿江月
你好,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內褲。
看到你的標題,我的想法油然而生,那就是內褲,俗稱火炮兒,也稱遙褲兒,英語名稱underwear。
不說了,奉獻一個我穿了三年的內褲吧。
-
5 # LYYYYYYDTC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當然,還有《皇帝的新裝》
人類走出森林,便有了要穿衣服的意願,主要滿足心理上的需求:一為遮羞,二為取暖。用樹皮和獸皮等,製作最原始的服裝。經部落間的交流後,又把美觀作為需求的第三內函。
中華文明5000餘年的歷史,服裝也不斷革新,原料由:樹皮、獸皮、麻、絲綢、毛料、棉布、化纖。式樣由:長袍大袖,到漢服,到唐裝,到清裝(男長衫馬褂、女旗袍),到民國中山裝,解放後到列寧裝,解放裝、學生裝,後來又到西裝等;服裝從開始衣、裳不分,到漢服分上衣、下褲、裙。
唐朝棉花還未傳入,百姓大眾製衣主要用質硬的麻布,縫製時得搗軟,故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詩句。
中國人民早在3000餘年前,很早就學會栽桑養蠶(春秋時期),但絲綢價高,窮人穿不起,主要是富人消費。古詩《蠶婦》有:"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訴說,當時蘇浙一帶為栽桑養蠶基地,唐.杜荀鶴《送人遊吳》有:"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的詩句。
文革前大家著裝並不講究,款式多呆板,面料顏色單一,非灰即藍。改革開放,人們走出封閉,追求時尚,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提高,服裝也進行了大膽創新。現款式多樣,如男裝增加了西裝、牛仔褲;女裝也更講究曲線、貼身。顏色也多樣化,尤其女裝五彩繽紛,十方靚麗。各地每年都舉辦服裝展銷會,就蘇南幾市的服裝廠,每年生產、加工的數量,幾乎佔全球總量的1/4。現在的中國服裝及加工已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