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峰icepeak

    絕句,律詩和詞,起承轉合有區別嗎?

    絕句,律詩和詞,起承轉合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以下方面:

    一、起的區別

    絕句的起:“起”在絕句中應當筆勢突兀,力求振起全篇。因為絕句字數少,所以要注重塑造“鳳頭”,以求先聲奪人。

    律詩的起:“起”在律詩中,不必像在絕句中那樣驚濤駭浪,用“起”的平淡來襯托後面(轉結聯)的精神高遠,波峰洶湧,能起到對比的作用。

    詞的起:“起”在詞中,也不用突兀驚人,因為詞的空間相對充足,為詞意的精彩做好足夠的鋪景造境是必要的,這樣能表現出詞的起伏感,形成了詞的音樂性,具有旋律美。

    二、承的區別

    格律詩詞中的承,在用法上表現手法上區別不大。

    絕句的承在第二句。

    律詩的承,一般在第二聯,但是有很多是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就是首聯包含了起承。

    至於詞的承則比較寬鬆。因句式長短不一,層次安排不能簡單按句數劃分,要從內容上進行辨別。

    三、轉的區別

    絕句的轉:因為絕句字數少,想要把詩意充分表達好,就要鮮明。所以絕句,尤其是七絕,轉要格外強調“突兀”的特點。要轉得使人眼前一亮,為之一驚。

    律詩的轉:因為頷聯和頸聯在對仗的形式上,句式的組織上,在意的表達上,都要有個變化。所以,律詩的詩意的轉相對平穩,有框架下的轉,轉得比較斯文。

    詞的轉:詞的轉就是上下闋的變換。由於詞的字數多,轉就不需要那麼激烈,而且詞不用侷限於詩的固定格式,只要情之所到,即可順情而轉,順意而轉。

    四、合的區別

    絕句的合:合在絕句的第四句,往往是配合轉句而來的。或做一問一答,或做自由發散,不一而足。

    律詩的合:合一般在律詩的第四聯。也有很多在第七句轉,第八句合。就是第四聯包含了轉合。對於律詩而言,因為經常起得較平穩,所以結得也往往淡然,餘味淡雅,意境悠長。律詩的結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結論,或由此展開的聯想。

    詞的合:詞的合和格律詩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特別是雙片詞的上片的合句,既要對上片起到合的作用,但又不能合死,要留有餘地和想象空間,達到合而不合的藝術效果。具體地說,上片的合句要為下片內容和情感留下空間,有承上啟下的特點。

  • 2 # 皓月Lh2088

    什麼叫起承轉合?起承轉合是詩詞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即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古詩文寫作,一般都講究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實際上是詩詞謀篇時對結構層次安排的理論概括。這一點好比建築房屋,在備齊了各種所需的建築材料和選擇了怎樣的房屋式樣以後,必須安排房屋的結構層次。寫詩也是這樣,在佔有了素材、確定了主題、選定了詩體以後,緊接著要考慮的是如何開頭,如何承轉和如何收尾,從而更準確完整地表達作者的心境和主題,這種層次安排概括起來,就是"起、承、轉、合"四個環節。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 只要我們抓住古詩起承轉合的章法特點,從詩句之間的聯絡上去理解詩意,關節處往往會迎刃而解,正所謂起承轉合皆關“情”。 章法指的是詩詞的結構謀篇。前人將詩詞的章法歸結為“起”、“承”、“轉”、“合”,“起”即一首詩的起句,即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時間、地點等,可引出下文。“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續、延伸,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句自然銜接,不可松泛。“轉”就是轉句,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是指結構上的轉折,往往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轉筆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後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合”則是合筆,是結句,是前三句詩意的最後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瞭,它是詩人思想感情抒發的凝結點,常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點題,於篇末或抒發感情,或議論明理,直接揭示主旨。它是詩的精華,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起承轉合"可以說是歷代詩人創作的共同體驗和經驗總結。尤其在絕句中,"起承轉合"十分明顯。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寫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分別是嶺和峰,是全詩"起";"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對觀看效果的進一步闡釋,算是"承";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宕開一筆,視野由觀山轉移到了探究,這是明顯的"轉";"只緣身在此山中"當然是"合",既是對前句的回答,又是對全詩的收攏。

    除了絕句,律詩、詞、曲也是講究起承轉合的。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是"起",是交代詩人寫詩的時間、背景和狀態;"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是"承",是承述詩人的狀態,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轉",是對"海棠依舊"回答的反詰;"應是綠肥紅瘦",是"合",是對"海棠依舊"回答"錯誤"的糾正,寓意花與人同瘦,全詩"傷魂"的主題由此更加深化。再如,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是"起",是秋況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是"承",是對眼前悲傷景物的繼續渲染;"夕陽西下"是"轉",轉向詩人"秋思"主題的拱托;末句"斷腸人在天涯",無可非議是傷感主題集中表達的"合"了。

    絕律詞中起承轉合的各自特點

    一,起的各自特點

    絕句的起:“起”在絕句中應當筆勢突兀,力求振起全篇。因為絕句字數少,所以要注重塑造“鳳頭”,以求先聲奪人。

    律詩的起:“起”在律詩中,不必像在絕句中那樣驚濤駭浪,用“起”的平淡來襯托後面(轉結聯)的精神高遠,波峰洶湧,能起到對比的作用。

    詞的起:“起”在詞中,也不用突兀驚人,因為詞的空間相對充足,為詞意的精彩做好足夠的鋪景造境是必要的,這樣能表現出詞的起伏感,形成了詞的音樂性,具有旋律美。二,承的各自特點

    格律詩詞中的承,在用法上表現手法上區別不大。

    絕句的承在第二句。

    律詩的承,一般在第二聯,但是有很多是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就是首聯包含了起承。

    至於詞的承則比較寬鬆。因句式長短不一,層次安排不能簡單按句數劃分,要從內容上進行辨別。三,轉的各自特點

    絕句的轉:因為絕句字數少,想要把詩意充分表達好,就要鮮明。所以絕句,尤其是七絕,轉要格外強調“突兀”的特點。要轉得使人眼前一亮,為之一驚。

    律詩的轉:因為頷聯和頸聯在對仗的形式上,句式的組織上,在意的表達上,都要有個變化。所以,律詩的詩意的轉相對平穩,有框架下的轉,轉得比較斯文。

    詞的轉:詞的轉就是上下闋的變換。由於詞的字數多,轉就不需要那麼激烈,而且詞不用侷限於詩的固定格式,只要情之所到,即可順情而轉,順意而轉。四,合的各自特點

    絕句的合:合在絕句的第四句,往往是配合轉句而來的。或做一問一答,或做自由發散,不一而足。

    律詩的合:合一般在律詩的第四聯。也有很多在第七句轉,第八句合。就是第四聯包含了轉合。對於律詩而言,因為經常起得較平穩,所以結得也往往淡然,餘味淡雅,意境悠長。律詩的結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結論,或由此展開的聯想。

    詞的合:詞的合和格律詩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特別是雙片詞的上片的合句,既要對上片起到合的作用,但又不能合死,要留有餘地和想象空間,達到合而不合的藝術效果。具體地說,上片的合句要為下片內容和情感留下空間,有承上啟下的特點。

  • 3 # 紫竹

    有啊。絕句一般是一句起,二句承,三句轉,四句合,律詩則可在頸聯轉,也可第七句轉。詞一般下片轉或最後兩句轉。個見,不見得對的,期待互相交流。

  • 4 # 感動天下

    絕句大多數是按起承轉合來寫的,但也有兩聯四行皆為並列關係的,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但是此種手法不要摹仿,若無亮點便淪為泛泛寫景。

    絕句若有哲理推出可先做鋪墊,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即無警句又無哲理,可展示濃縮語言的功力,高手出句可一行言兩事,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先聲奪人。

    律詩有如絕句一行變一聯的擴編,絕句是以行為單位、律詩是以聯為單位,起承轉合本同一理。但是,要力求首聯完成點題,切不可佔據中間兩個對仗的位置。

    詞之起承轉合要看字數多少,如果是小令則火力全開,盡展你的才學,力求字字生輝,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如果是上下片的長調,可落筆生風雲,然後再娓娓道來。如蘇軾的《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詩詞有法亦無法,美則為上!

  • 5 # 碧水青松隨筆

    絕句、律詩和詞,起承轉合有區別嗎?有!

    解題

    起,即託物起興。

    承,即展開聯想。

    轉,即生髮議論。

    合,即昇華主旨。

    分析

    絕句共四句兩聯,首聯“起承”,次聯“轉合”。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律詩八句四聯,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合”。例如杜甫的《登高》

    詞按詞牌長短,靈活掌握“起承轉合”。一般是上闋“啟承”、下闋“轉合”。例如辛棄疾的《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

    結語

    起承轉合,是詩詞一般固定章法,不是必要章法。例如清代趙翼的《論詩》不也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嗎?各路神仙怎麼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出頭了,現在想學技術還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