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朱元璋死死朱棣不是造反成功了。
12
回覆列表
  • 1 # 花近高樓1

    關先生,是劉福通派出的中路北伐軍的主將。他們出兵後,在河北,山西一帶轉戰。後來,居然打進了元朝的上都。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搞得元順帝大為緊張,準備遷都。而關先生破上都後,居然就在元大都周圍。大同,上都,乃至遼東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來了。而最可笑的是,後來他和破頭潘,沙劉二退守遼陽。一直到徐達,常遇春不戰而勝進大都,中都還在關先生手中。元順帝老窩被端,只能御駕親征,才造成大都兵力空虛,讓朱元璋鑽了空子。關先生的這次出兵,對元朝中央政府的打擊是致命的。他基本把元廷中書省直轄的,今河北,山西一帶的政權組織掃蕩一空。經此一下,大都元廷就基本成了空架子。朱元璋除了狠毒,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美好,包括他江山得來,比趙匡胤一點都高明不到哪去,趙匡胤還把柴榮的子孫留下了。朱元璋卻把龍鳳宋朝皇帝韓林兒給殺了。

  • 2 # 張傑談史

    我們先來看一下網上某百科對朱棣的個人簡介中的一部分,如下:

    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注意了,看好了這一段,尤其是最後一句話。尊祖訓、誅殺奸臣、為國靖難。什麼意思,就是我侄子身邊出了壞人,我幫他除掉意思。所以,雖然我們都知道,朱棣是要取朱允炆以代之,但是他的口號從來就不是這樣,用的是比較隱晦的辦法。朱棣至少還是要遵從法統的。

    當時的朱棣,確實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朱允炆要削藩,完全正確,只是手法不對;而朱棣也一直有反心。結果只能是你死我亡之一。但是他們顯然是家族內部的對抗,並沒有改變明朝的性質。

    因而,說明朝二世而亡,顯然不正確。

  • 3 # 白雀寺蘭玉

    當年劉秀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在殺了更始帝之後,自稱是西漢皇室後裔,但他的真實身份只是個沒落皇族+地方豪強。

    編草鞋的劉備,為了順利繼承帝位,也稱自己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實際上他的家族譜系比較混亂,他被稱為"劉皇叔",但實際上他的輩分要比漢獻帝低的多。

    五胡亂華時期,匈奴部族,聲稱自己是劉漢後裔,建立了一個趙王朝,但實際上他們的劉姓是歸順時漢武帝所賜。

    歷史上,假借身份,而成立政權的事情很多。

    相比之下,朱棣就是很地道的啦:

    首先,他的生父是朱元璋,無疑。為了讓自己獲得嫡子身份,他也放棄了認自己的親生母親。轉而將自己歸到馬皇后名下,成為和太子朱標同父同母的兄弟。

    其次,他在靖難之役發動前,便立下了“清君側”的flag,給自己的造反蒙上了一層正義的遮羞布。不同的是,朱棣是造自家侄子的反,而不是亂世中的佼佼者。而且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

    但不管怎麼說,肉爛在自己鍋裡,所以統序還是沒變的……

    給位看官,求贊求關注!

  • 4 # 看史界

    根據標題,提問者應該問的是關於靖難之役方面的事,建文帝朱允炆只當了兩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叔叔朱棣趕下臺了,朱棣自己當了皇帝,是為明成祖,那麼這明朝這屬於二世而亡嗎? 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弄明白一下三點,第一、明成祖朱棣誰,什麼身份;第二、為什麼發生靖難之役;第三、明朝亡了沒有。 我們一一來看,第一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的親叔叔,他也是皇子,併為了嫡子的身份放棄了自己的生母,把自己歸到馬皇后的名下,跟太子朱標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擁有合法的繼承權,是正統;第二朱棣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靖國難,這樣他的造反就是合法的正義的;第三、朱棣當上皇帝后,大明朝國號未改太廟香火未斷,由此可以看出明朝並非二世而亡。 朱棣造的是自家侄子的反,說到底都是他們朱家自己的事,所以朱棣最後當皇帝也沒受到多大的阻力,百姓該幹活的幹活,大臣該上朝的上朝,一派繁榮景象。

  • 5 # 歷史長流水

    這種說法顯然不是正確的,所謂的“二世而亡”是指明朝的靖難之役。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雖然結果是自己取代了侄子建文帝成為了新的皇帝,但是畢竟朱棣和朱允炆是親叔侄關係,也都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孫,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

    但是也有人說朱棣是亂臣賊子,這種說法在當時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皇帝,把先帝的“遺照”看作是老祖宗的意願,只有按照先帝的遺言,繼位的皇帝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同時,古人把“仁義孝順”看做是做人的標準,“尊古訓”也是孝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而朱棣屬於造反得位的皇帝,說他是亂臣賊子也不為過。

    其次,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幟造反,看起來是合法正義的。這只不過是不同階級立場不一樣的最真實的體現了。作為旁觀者,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從根本上來看,朱棣繼位後,國號沒有變,太廟香火未斷,在血統上還是一脈相承。說到底,朱棣造反,是朱家自己的事情,誰當皇帝都和別人無關,百姓該什麼生活怎麼生活,大臣該怎麼上朝怎麼上朝。

  • 6 #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他是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取政權的。嚴格來說,朱棣本身就是直系宗親,本身就基本皇位繼承權。朱棣的地位,比劉秀和劉備這些沒落皇族旁支,要正統得多。

    因此,靖難之役的性質,不是改朝換代,而屬於正真意義上的皇室紛爭。

    靖難之役前後,明王朝的國號沒變,政權結構沒變,法統沒變,仍然在朱明皇室中傳承下去,因此根本不存在二世而亡之理!

  • 7 # 玄谷真人

    二世而亡指秦朝統一中國後,或指隋朝建立後都可以,因為秦、隋滅亡了,之後建立的朝代換了姓換了血脈。明朝朱允炆之後,燕王朱棣登上皇位顯然不屬於這種情況,而是同姓同血脈的朱家內部爭鬥,藩王朱棣造反成功,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沒改姓沒改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血脈,所以,不能叫二世而亡。但可以叫二世而變,發生了重大政治事變。而朱明的二世而變為什麼發生,又為什麼朱棣可以成功,還真是可以探討可以寫寫的。

    朱棣造反,聲稱清君側,起因是朱元璋封同姓諸侯王。封同姓諸侯王本意是拱衛皇權,但是,皇權與諸侯權利有矛盾。朱元璋在時誰也不敢動。到朱允炆即位,朱允炆與手下大臣覺得中央權力受到威脅,很無安全感,於是要削藩,也就是把諸侯王的權利削去。皇權要削藩,諸侯王人人自危,想保住自己的既得權利,所以,矛盾鬥爭就起來了。也引起了朱棣的“清君側”,實際上是反叛。對於大多數寫這段歷史的人來說,可能會多寫雙方開戰前的局勢,開戰後的基本過程。不過,我們換個大一點的歷史觀察角度,就是與秦隋漢唐比較一下,這二世而變與二世而亡的不同,以及為什麼明朝能與漢唐在一個序列。

    與秦朝、隋朝比,為什麼明朝沒有二世而亡,只是同姓間爭奪而諸侯王造反成功登上皇位呢?我們看春秋戰國以後的中國歷史運動節奏,大統一朝代基本是在幾百年分裂戰亂後出現一前一後兩個統一政權,前面的短,後面的長,後面的大統一朝代基本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明旺勢。而前面的比較短的朝代則有相當開創性,但是,由於這個短政權從亂世剛走出來,自身帶有很大不足,或存在較大內部矛盾,於是,很快滅亡了。如秦朝,在戰國中變法圖強,奪取勝利。但秦朝本身從八百多年諸侯血脈走出來,變法又有很大不足,不能體現春秋戰國高層次文化道家、儒家的存在,政治比較酷暴,於是,二世而亡。隋朝從幾百年亂世走出來,大隋也有相當開創性,但楊堅得國有不大正的地方,從北周篡權而得皇位,而且很快把前皇帝宇文闡害死了,這在傳統文化道德評價中是個很大問題。到楊廣又用民力太過,於是,二世而亡。與這兩個短命政權比,後繼的漢、唐兩朝,他們都是在前朝有強烈民怨天下大亂時起兵的,這在傳統上叫弔民伐罪,正義性比較好。其次,漢、唐從西北和北方起事取得政權,這是地理位置上合於奇門吉門的要求,西北為開門,北方為休門。三是承前朝已有創造性基礎,加以調整完善,從而國祚長久。

    明朝在大歷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在五代遼宋夏金幾百年亂世爭戰後,先出現蒙元這個相對也不怎麼長的統一政權,後出現了大明這個統一朝代,這與漢唐還是比較類似的。元朝為少數民族,對漢人有民族壓迫,元朝內部又很快腐化,內鬥激烈,所以,元朝也不長久,從滅南宋統一中國到被朱明趕出北京城一共89年,比秦朝、隋朝稍長,但終究也是較短命朝代,不能更好體現自宋以來的近代文明因素在舊體中發展,於是也較快被新政權取代。所以,從大歷史運動次序說,顯見元朝在秦、隋這個時間序列,而明朝處於漢、唐這個大統一時間序列。

    明朝是在元末民眾起義風潮中建立的,有民族正義性,又有階級正義性,得國正,這是首要一點。但是,明朝與漢唐比明顯有一個重大差別,漢王奪天下時與項羽呈西北、東南相對狀,也就是出西北奪天下,開門。唐朝起事于山西,算北方,為奇門中的休門。而明朝是東南方起事的,在奇門中只能算杜門,為奇門中不是很吉的一門,中平,也不很兇。但是,出此門取天下要國祚長久有困難。可是,得國正這一條有根本意義,由於先天地理位置而不能出吉門這一條不能大於得國正。所以,朱明政權不長久就無理,而要改變不是出吉門這一條,那就要有一次大事變,那就是朱棣從北方休門反叛而滅了朱允炆南京政權,並把首都遷到了北京。得國正,出吉門,之後改革弊政,勵精圖治,經這一事變國祚長久的條件與漢唐比充足了。

    我們從後來的歷史還可以深入思考明朝這一事變,感悟歷史的玄妙。太平天國是從廣東起事向北打的,南方,為出景門,也是非吉門而起事,打到南京就基本停滯了其革命目標,十幾年滅亡了。幾十年後,又一個廣東人革命,就是孫文。其資產階級革命經近二十年鬥爭,在1911年辛亥年成功了,可是,政治果實卻讓給了袁世凱。北洋不道,孫文再革命,其後繼之國民革命軍北伐,算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取得了政權。可是,國民黨在南京事件對歐美妥協,對革命合作者大開殺戒,正義性損失了,不能充分代表中國人民利益。而國民黨又是出景門往北打,所以,二十年餘敗退臺灣。而後繼中國主政者,是更充分代表人民利益代表中國前進方向,又從西北開門發展到休門,抗戰勝利後奪東北生門而取得政權的政黨。不奇妙嗎?

    如此思路的分析法,信不信由你吧。但是,我相信其它分析思維更解釋不了這個大歷史的節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玉的“滄桑感”表現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