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奧地利不是德意志國的一部分麼?
12
回覆列表
  • 1 # 雲端浪子94

    因為奧地利是德意志邦聯的老大,普魯士要統一德意志繞不開奧地利。普魯士要麼把奧地利一併統一了,要麼把奧地利逐出家族,統一其餘的德意志地區。

    奧地利和普魯士不同。普魯士一門心思專注於德意志的統一。奧地利不止統治著奧地利,還統治著匈牙利巴爾幹。奧地利治下的非德意志民族,對挑頭統一德意志沒有半毛錢興趣。你統一德意志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是德意志人。在普奧戰爭之前,奧地利治下的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而德意志民族的統一與分裂矛盾是第二位的。匈牙利地區的貴族和資產階級早就對奧地利的統治心懷不滿。奧地利不可能無視迫在眉睫的各民族矛盾,轉而去大力推動德意志統一。這樣的話,恐怕德意志尚未統一,奧地利倒是先一步變成若干個民族國家了。說白了,奧地利治下缺乏足夠強大的資產階級勢力去推動德意志統一(以建立統一的市場和關稅)。

    普魯士正是看準了奧地利對德意志帝國心不在焉的情緒,瞅準了時機,把奧地利排擠出去。

    可能會有人問:普魯士為什麼不把奧地利也統一了?

    持這種想法的人,連俾斯麥的腳後跟都夠不著。

    俾斯麥終其一生的戰略就是聯合俄羅斯奧地利,壓制法國。

    俾斯麥最令人稱道的做法就是明明已經打敗了奧地利,但卻給了奧地利一個體面的臺階。這不是敗筆,而是俾斯麥縱橫捭闔戰略的高超表現。

    如果俾斯麥一心一意要將勝勇追窮寇,拿下奧地利,那也不過是小鬍子元首的提前出世。俄羅斯不允許,法國不允許,如跗骨之蛆的歐洲攪屎棍更不會允許。

    如果德皇威廉二世沒有飄飄然,能夠貫徹俾斯麥的聯俄遏法戰略,興許就不會有凡爾賽合約了。

  • 2 # 日慕鄉關

    對德國統一,歷史書上大多這麼些:普魯士透過戰爭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以外。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理解,既然普魯士兵強馬壯,且有志於統一國家,為什麼不把同宗兄弟奧地利一起納入進來,組成德國大聯盟,復興神聖羅馬帝國呢?

    先從歷史說起。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舊有領土上建立起法蘭克王國,後一分為三,東法蘭克,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奠定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

    但這個三個國家只有法國早早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其他兩個,一直維持邦國林立、雜亂王章的狀態。

    統一前德意志有1500萬人口,卻分為七大選帝侯,十多個大諸侯,兩百多個小諸侯,九百多個獨立的帝國騎士領地,此外還有許多自由市,各個諸侯都有自己的境內權力,彼此對壘,名義上大家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子民,實際上沒幾個人甩他。

    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整理加工的《格林童話》,號稱德國國粹,裡邊不是王子就是公主,看的中國讀者心馳神往,其實那些王子公主的領地,也就是個鄉鎮大小。

    十九世紀歐洲革命開始後,進入多事之秋,尤其是拿破崙崛起後,打的德意志邦國欲仙欲死,讓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的德意志人非常不爽,加之經濟發展,需要掃除關稅政策不統一帶來的障礙,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意識到統一的必要性。

    但只有奧地利不願意。

    歷史悠久的哈布斯堡家族一直蟬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維繫這個帝國的不是武力,也不是經濟,而是聯姻,從馬克西米連大帝時代開始,哈布斯堡家族就聯姻聯姻再聯姻,透過聯姻控制伊比利亞半島,透過聯姻,維繫德意志地區的首領地位,著名的法國斷頭皇后就是奧地利公主,而拿破崙的正宮皇后也是奧利地公主(瑪麗皇后的侄孫女)。

    奧地利不願意德意志統一,有複雜的歷史背景,按照恩格斯的說法:當普魯士把自己的命運 和國家的統一已經緊緊連在一起的時候,奧地利卻在小心翼翼地迴避德意志民族的命運問題。

    這句話字面上並沒有解釋奧地利為什麼反對統一,是因為中西思維存在一定差異。彼時的奧地利是君主專制,一旦走向統一之路,大大小小的邦國進入決策體系,共和在所難免,哈布斯堡家族就有可能失去到掌控多年的權柄,所以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奧地利王室堅決反對統一,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乾脆放話:德意志觀念在奧地利只不過是一種神話,不允許任何更邪惡的,要求把德意志各邦人民統一在一個德國內的想法存在

    更誇張的是,哈布斯堡家族不僅反對政治統一,對工業時代的到來也十分警惕,認為有可能打破歐洲舊有秩序,為此到處干涉其他國家內政,匈牙利、捷克深受其害。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邏輯,哈布斯堡家族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就是高宗趙構之流,唯恐北定中原,迎回徽欽二帝,動搖了自己的皇位。

    奧地利不願意,普魯士求之不得,快速發展的經濟,迫切希望統一的市場和關稅,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尚武的國民精神,又讓普魯士貴族對統一信心滿滿。1871年素有“鐵血”稱號的帝國首任宰相俾斯麥上臺後,普魯士開啟統一大幕。

    為了統一德意志,普魯士發動了三場戰爭,普丹、普奧、普法。

    普丹戰爭,普魯士收回了與丹麥有爭議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普奧戰爭,徹底將奧地利從德意志聯邦排擠了出去。

    為什麼是排擠不是吞併?普魯士有自己的考量。首先:

    奧地利兵強馬壯,雖然戰敗,但普魯士沒有實力將奧地利一口吞下,況且統一已經引起了歐洲列強的注意,面對虎視眈眈的法國英國俄國,如果後院失火,德國統一會受到嚴重影響,普魯士上層,尤其是俾斯麥首相堅定認為,奧地利是歐洲棋盤上的一顆棋子,不要給奧地利人留下痛苦的心情。後世有人說,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爭,只是兄弟的一次爭吵,結果不過是為了確定誰來繼承遺產的問題。

    其次:

    歐洲人對統一的觀念與中國人大不同,他們缺乏建立統一集權大帝國的野心,德國奧地利雖然都講德語,但還是存在一定差異,況且大部分德國人信仰新教,而奧地利人多信仰天主教,且人口駁雜,如果把奧地利拉入到德意志大家庭,可能為將來的德國埋下隱患,不如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奧地利也不是傻瓜,一看打不過普魯士,也就送個順水人情,不再幹涉,還割讓了部分土地給德國。從此分道揚鑣。

    當然,這事還沒完。普魯士人統一德國,出發點是為了壯大普魯士,俾斯麥就說過:我首先是個普魯士人,然後才是德意志人,可統一後普魯士不復存在,反倒人家奧地利屹立不倒,而若干年後,一個奧地利人來到德國,將其拉入戰爭深淵,並被肢解長達四十餘年。終於報了當年戰敗的一箭之仇。

  • 3 # 世界人文通史

    普魯士與奧地利的地位是平等的,普魯士吃不下奧地利,而奧地利又不接受普魯士的領導,所以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中,透過這場“普奧戰爭”把奧地利排擠出去了。

    戰後,普魯士又打敗法國,進一步完成了德國的統一的大業,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而窮途末路的奧地利則不得不與匈牙利組成了一個新的帝國~奧匈帝國,由此被排擠在德意志國家之外。

    一、普魯士與奧地利兩國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而奧地利的君主曾長期霸佔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

    普魯士、奧地利兩國同根同源,就像朝鮮與韓國一樣。普、奧都是德意志民族領導的邦國,也都是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的組成部分之一。

    神聖羅馬帝國,並不是歷史上的古羅馬帝國,而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的另外一個名字罷了,它起源於德意志第一帝國的皇帝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所以改稱為神聖羅馬帝國,意思是德國是古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二、普魯士後來居上,因為吞不下奧地利,所以把奧地利擠出了德國

    不過,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只是一個泛德意志民族的鬆散聯盟,其皇帝只是傀儡,沒有任何實權。國內也有眾多的城邦領主、諸侯割據,就連皇帝的繼承也要得到諸侯的承認才行,這些國內的諸侯被稱為“選帝侯”,奧地利的國王就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七大選帝侯之一。

    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末期,普魯士與奧地利是其國內最強大的兩個諸侯,也是未來最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力量。再加上奧地利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也是構成神聖羅馬帝國領土的一部分。

    在法國的拿破崙一世稱霸時期,為了推行法國的霸業,親手肢解了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並終止了神聖羅馬帝國作為國家而存在,而普魯士與奧地利雙方為了爭奪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權大打出手。

    由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眾多邦國主要分成兩大派,一派是支援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北德意志邦聯”,另一派是支援奧地利統一德國的“德意志邦聯”。為了爭奪德國,普魯士與奧地利雙方爆發了著名的“普奧戰爭”,最後普軍以微弱的優勢打敗了奧軍及其盟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大多數的德意志土地。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版圖)

    不過,對於普魯士而言,還是吞不下奧地利這個“冤家”,只能把奧地利擠出德國了事。19世紀70年代,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志邦聯”,最終統一了德國,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這就是歷史上德皇威廉二世與“鐵血宰相”俾斯麥統治的德國。

    奧地利在脫離德國之後,不得不與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奧匈雙元帝國),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捲入薩拉熱窩事件的國家。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解體,而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而滅亡。

  • 4 # 縱橫觀智庫

    為了保證普魯士在德意志聯邦的絕對領導權,俾斯麥決定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奧地利王室哈布斯堡家族長期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本身國力(軍事除外)也不遜色於普魯士。如果奧地利加入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無法保證普魯士人在新帝國的絕對領導地位

    德意志統一的關鍵人物俾斯麥,號稱鐵血宰相

    奧利地在德意志地區特殊的地位和雄厚的實力

    奧地利皇帝世襲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直到1806年,一代梟雄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第六次反法同盟打敗了拿破崙之後,奧地利成為了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在德意志聯邦的政治地位高於普魯士。

    拿破崙時期的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版圖

    19世紀初,奧地利面積達到65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排名第二;總人口超過2000萬,也僅次於俄羅斯,高於沒有統一德意志的普魯士與法國,排名第二;機械製造及軍火工業發達,僅次於英國與美國,甚至強於普魯士;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鑑於奧地利特殊的地位與雄厚的實力,德意志統一的推手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決定把奧地利排除在統一的新帝國之外,這樣才能保證普魯士在新生帝國絕對的領導地位。

    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帝國的過程中用高超的外交手段與強悍的軍事實力將奧地利排除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地區有大大小小的300多個邦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統一成了大勢所趨。政治地位與綜合實力最強的奧地利和軍事實力最強的普魯士兩個邦國成為了統一的最可能實現者。普魯士俾斯麥提出“鐵血政策”,透過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三次戰爭的勝利,再加上政治家的高超手法,成功的建立起排除奧地利的德意志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德意志大分裂

    1.普丹戰爭:1863年,丹麥將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地區吞併。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戰勝丹麥,迫使後者放棄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地區。這一戰奠定了普魯士在德意志北部地區的霸主地位。

    2.普奧戰爭:1866年,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奠定了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此次戰爭結束後,俾斯麥施展了高超的外交手段,並沒有要求奧地利賠款或各地,為日後德國統一及德奧聯盟的建立打下基礎。1867年,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為奧匈帝國,退出德意志。

    3.普法戰爭:1870年,自詡歐洲無敵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宣戰普魯士,結果被迅速打敗,本人也做了俘虜。戰勝法國的普魯士成為了歐洲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排除了英、法、俄對德意志統一的干擾。

    威廉一世加冕為德國皇帝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

    統一以後的德意志帝國

  • 5 # 阿斗不傻

    《普奧風雲,奧地利我不需要你》一篇文看清歐洲分封制。普魯士統一德國排除奧地利,既有歷史淵源,也有權力之爭。

    歷史淵源如下,奧地利,普魯士是不是屬於德意志民族這個概念。

    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就是,就領土而論,奧地利屬於德意志民族大區。

    奧地利是原來德意志四大公國之一,獨立後成為奧地利公國

    我們在看看普魯士屬於不屬於德意志?答案是,不全部屬於。(詫異吧)

    其實歷史上,普魯士是波蘭王國采邑,普魯士地區,是華沙大公國領土,後來日耳曼人取代波蘭人建立封邦,不過普魯士有個問題,他沒有封君(不被承認),也沒合法手續加入德意志王國。(就是沒戶口)

    普魯士領土另一部分,勃蘭登堡(今柏林附近)是大德意志領土,但是勃蘭登堡地區卻是“斯拉夫人-普利比斯拉夫”所有。屬於德意志是因為大熊阿爾伯特(普魯士公國創始人)繼承了“普利比斯拉夫”的勃蘭登堡領。

    普魯士兩個組成部分,普魯士和勃蘭登堡,一個完全不算德意志領土,另一個則算是牽強的德意志領土,(普魯士居然不是德意志,深究歷史,驚喜不斷)

    18世紀起,德意志人在普魯士建立王國,那麼一個王國又怎麼可能屬於另一個王國?

    至於普魯士國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諸侯(有戶口啦)原因因為他兼任勃蘭登堡伯爵,而不是因為普魯士是德意志的邦國。

    封建制度,其根本是封邦建國,嚴格意義說,中國秦後就不屬於封建社會,沒有封邦建國,這也是中國一直大一統,而歐洲小國林立的原因,感謝秦始皇。

    回到正題,之後為何奧地利沒有加入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而普魯士加入了?

    原因很簡單,王朝戰爭奧地利敗給普魯士。

    肯定有人問,既然如此,為什麼普魯士不進軍維也納奪取奧地利呢?

    很簡單,普魯士不想,冒風險。

    第一,他害怕吞併奧地利自己吃不消

    第二,他怕吞併奧地利自己權力不穩。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吞併了1815年合約按照條款約定,可以吞併的小邦,剩下的邦國組織到北德意志邦聯。(這就是北德意志聯邦由來)

    1870年後,普魯士南進吞併南德意志四邦,統一南北德意志的普魯士,根據《德意志邦聯憲法》把“北德意志邦聯”改名為《德意志聯邦》

    普魯士在這個聯邦中還玩心機,沒有要求南德意志四邦的權利,只是名義上統一,德意志聯邦成立。為何普魯士要留隱患?原因很簡單因為不想吞併南德意志,怕有人指手畫腳。

    1871年到1919年的德意志帝國,就是大普魯士國無論軍隊、外交、政府全都把持在普魯士手裡。所以,1871年的皇帝宣言,不過是普魯士宮廷對民族統一的唯一讓步,也是最後一次,你們要一面國旗,就給一面國旗,你們要一個皇帝,就給一個皇帝,多的沒有。

    究其根源:俾斯麥也只是一個普魯士貴族,他想利用民族統一運動,但不會真的對民族統一做出讓步。

    所以,普魯士必須是普魯士,德意志帝國是普魯士的工具,核心權力必須掌握在普魯士。

    假如1871年奧地利和南德意志四大邦加入,建立大德意志,那麼哈布斯堡君主將放棄奧地利,尊貴的哈布斯堡家族如何安置?跟隨奧地利合併帶來的天主教人口,也將變成無法無視的力量。還有其他各種問題存在,普魯士貴族們還能保住由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帝國嗎?

    所以:我的結論是,普魯士不合並奧地利,無非因為普魯士貴族私心,他們害怕在合併後的大德意志帝國中失去主導權。

    這才是關鍵,其次是,他們需要一個同源同種的盟友,外戰守望相助,這是次要原因,看看一戰,德國奧匈就是如此。

    於是德國奧地利,同源同種民族,分割成二個國家,直到現在。不過現在德國的發源地,東普魯士,已屬於俄國。地圖所示就是東普魯士,現在是俄國飛地,加里寧格勒!

  • 6 # 豬曉俠

    謝邀!因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能夠統一德意志的只有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個國家實力相當,都很強,都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統一德意志,不過誰也無法完全的統治彼此,就是說誰也無法容忍被對方統治,所以如果一方要主導統一另一方必須出局,所以普魯士在脾斯麥的力主之下,分別打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完成了統一,並且脾斯麥力排眾議,對奧地利採取寬容的政策,讓奧地利在普法戰爭中採取中立,從而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 7 # 雜史譚

    許多問題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說普魯士不要奧地利的,怎麼解釋1938年的德奧合併甚至希特勒本人就是奧地利人的事實?

    真實的原因是,奧地利帝國不是一個純粹的德意志國家。

    奧匈種族分佈,紅色為德意志人

    這聽起來很滑稽,不過確實是一個事實——奧地利帝國國內斯拉夫人數量幾乎是德意志人的三倍。

    從歷史上看,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洗禮之後,德意志的民族意識覺醒,“哪裡有人說德語,那裡就是德意志”的呼聲響徹雲霄。圍繞著統一的方式出現了兩種主要思潮,以奧地利帝國為核心的“大德意志”和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小德意志”。

    1862年出任普魯士王國首相的奧托·馮·俾斯麥堅定地主張後者,他的下面一段話幾乎可以直接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不能把一個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爾維亞人……的沉重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德意志並不會因為輸入大量的斯拉夫血液而強大起來”。為了 “把奧地利排除出德國,把德意志邦聯毀滅”,這位“鐵血宰相”決不允許長期存在普、奧分割德意志霸權的“二元政治”,一定要與奧地利一決雌雄:“德意志諸邦相互關係的戈爾迪之結(形容纏繞不已、難以理清的問題)不能用脈脈含情的二元辦法解開,只有用軍刀斬開。”

    普奧戰爭

    這也正是俾斯麥在普奧戰爭大獲全勝後收兵的原因——“與奧地利的爭端已經解決,現在我們必須恢復舊日的友誼。”俾斯麥告誡頭腦發熱的普魯士總參謀部,“要是敵軍放棄維也納,向匈牙利撤退,我們是否還要去追擊?我們一旦越過多瑙河……就失去同後方的聯絡;那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建立一個新的拜占庭帝國,讓普魯士聽天由命。”

    因此,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奧匈帝國這個多民族混合體之後,德國與純粹的德意志奧地利的合併才成為風潮,不幸的是,這忤逆了列強的意志,所以今天的德國與奧地利仍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德語國家——有一個關於德國前總理科爾的笑話就是,“誰說科爾不懂外語,他在會見奧地利總理時根本不需要翻譯”……

  • 8 # 小文章大視野

    德國統一有其歷史的特殊性,將奧地利納入德意志帝國範圍內既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現實的。

    其實在德國統一前一直有兩種統一德國的方案,一種是建立所有日耳曼人的德意志帝國,包括普魯士、以及巴伐利亞、符騰堡、黑森等邦國,當然,也包括奧地利(1867年改組成奧匈雙元帝國),其疆域北抵北海,南至地中海,西臨法國,東邊則與沙俄接壤。此種方案在1848年-1849年德意志邦聯法蘭克福會議上被否定,之後建立排除奧地利帝國的小德意志方案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而且最終,德國也是按小德意志方案完成統一的。

    大德意志範圍(紅線部分)

    之所以說將奧地利納入統一的德國及不可行,也不現實,主要是基於歷史以及現實政治原因。

    俾斯麥像

    所謂歷史原因,一是普魯士與德意志同時並列為當時的德意志邦聯內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奧地利雖然在19世紀60年代後開始衰敗,實力稍弱於新興崛起的普魯士,但它一直是歐洲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其君主也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上的皇帝。如此兩個國家,怎能共同生活在一個政治體制之下?普魯士在完成王朝戰爭之後,考慮到這個問題:與其把奧地利納入帝國橫生事端,不如就讓它在外面飄著吧。而且,自從俾斯麥主導普魯士政局以後,普魯士便一直奉行小德意志的統一方案。二是奧地利的民族問題十分複雜。奧地利名義上雖然是日耳曼國家,但它領土的東部,主體卻是匈牙利民族,而且他們的人口數量不比奧地利境內的日耳曼人少很多。這便很麻煩了,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就必須把奧地利納入德意志民族的範圍,但它境內的其他民族如何處理?奧地利肯定不會願意割捨他的東部地區以成全民族大義。而且,匈牙利民族也不願意始終被外族統治,在1867年,奧地利皇帝迫於境內匈牙利民族的獨立風潮,被迫將奧地利帝國更名為奧匈雙元帝國,以表示匈牙利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用同樣的地位。但即便如此,匈牙利要求獨立的呼聲一直的未曾消失。

    小德意志帝國(藍色)與奧匈帝國(紅色)

    所謂政治原因,其實是基於兩個國家的態度。一個是當時自詡為歐洲霸主的法國,另一個則是英國。很顯然,法國是不會容許自己的身邊出現如此強大的鄰邦的。雖然法國樂意見到普魯士和奧地利窩裡鬥,消耗自己的力量,但是卻不能容忍一方太強導致另一方完全消失,故而大德意志的方案,也就是奧地利併入德意志帝國的方案是不能為法國所接受的。;迫於法皇的威脅,先成立小德意志帝國,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而英國其實報的態度與法國相同,他也想坐收漁翁之利,所不同的是,他關注的雙方是法國與德國(或者普魯士)。普魯士的崛起可以牽制法國,避免法國在Continental獨霸,但是也要避免德國太過強大,反而成為英國的新的對手。要把奧地利納入德國,英國處於自身的利益考慮,也不會同意。所以說,成立小德意志帝國,把奧地利排除在外,也是當時的政治現實下一個不得已的妥協或者說選擇。

    (全文完)

  • 9 # 無所謂213478592

    奧地利早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東西德統一怎可能把奧地利划進去?東西德統一不是把奧地利排除在外,而是奧地根本沒有意願加入進去。雖然德國和奧地利同屬一個民族,但是由於長期不屬於一個國家,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奧地利處在歐洲大陸的中心,有著極其強大的歷史政治文化上優越感,在很多方面並不把德華人放在眼裡。

  • 10 # 子語有云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一是奧地利當時非常強大,奧地利當時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下,歷史上國力一直強過普魯士,但是奧地利當時沒有實力統一德意志,而且哈布斯堡家族也沒有意願統一德意志,因為哈布斯堡透過婚姻和繼承幾乎掌握了大半個歐洲的統治權,可以說有點瞧不起德意志;而這個時候普魯士在俾斯麥的治理下,逐漸強大起來,奧地利喪失了統一德意志的最佳機會,但是強大的普魯士也不足以吞併奧地利,所以只有將它排除在外。

    第二點是歐洲均勢思想的影響,當時歐洲大國,法國、英國、丹麥、瑞典等國家不會允許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在歐洲出現,如果普魯士想吞併奧地利必然招致其他大國的全面反攻,這對普魯士來說事滅頂之災,所以,在俾斯麥高超的政治手腕下,普魯士主動放棄奧地利,以換取歐洲大國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不干涉。

  • 11 # 青年維也納

    (如果你覺得這些跟著巴登大公一起向威廉歡呼的人是要締造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那你就把德意志各邦君主的覺悟想的太高了)

    要討論為什麼1870年德意志帝國建立的時候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必須首先正確的理解1870年的這個小德意志帝國的性質。如果你把這個帝國理解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那你的出發點就錯了。1870年建立的這個德意志帝國絕對不是什麼統一的民族國家,最符合它性質的描述應該是一個比較緊密的聯盟,或者如俾斯麥自己所說的那樣“一個比較緊密的邦聯”。

    (美因河是以俾斯麥為首的普魯士貴族心目中“新教的北德意志”和“天主教的南德意志的分界線”)

    1870年的德意志帝國沿著美因河可以分為南北兩部分,其中美因河以北的部分是1867年成立的北德意志聯邦。對這部分地區,普魯士的霸權和統治是不言而喻的。俾斯麥從不掩飾普魯士對美因河以北的新教德意志地區的野心,也從沒有否認過普魯士要把這些領土納入普魯士版圖。1867年以後普魯士吞併了漢諾威王國、黑森-卡塞爾選侯邦、拿騷這些小邦,隨後普魯士戰爭部就把普魯士的義務兵役法推廣到了這些被吞併的小邦領土上。如果說這只是普魯士吞併的必然結果,那麼1867年以後隨著北德意志聯邦的成立,普魯士的義務兵役制也被推進到了那些名義上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小邦領土上。而小邦完全無力抗拒。所以美因河以北的德意志確實透過普魯士的霸權而被統一起來了。

    (普魯士的北方和南德意志各邦的關係)

    但是在美因河以南普魯士對待南德意志各邦的態度要比對待北德意志的小邦溫和太多了。事實上遲至1869年俾斯麥都曾經公開表示“或許有一天美因河以南的德意志各邦”要被納入到統一的德意志國家裡去,但至少他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了。遲至二十世紀初,巴伐利亞王國依然保持著自己駐羅馬、巴黎、聖彼得堡和維也納的外交使館。如果你覺得這是正常的。那麼遲至20世紀初,加拿大還沒有自己的外交使館,你覺得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裡的巴伐利亞在外交上保持著比英帝國的自治領加拿大還大的外交自主權還正常麼?

    (美因河是心理上的分界線,但事實上南北德意志並不是嚴格的按照美因河劃分的)

    事實上在德意志帝國之內以美因河為界,存在著名義上僅僅是普魯士佔據主導地位,但事實上已經統一起來的北德意志,和以巴伐利亞王國、符騰堡王國、薩克森王國和巴登大公國半獨立的南德意志各邦。

    如果德意志帝國是一個統一國家,那麼德意志帝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應該具備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一個邦的法律都因為帝國憲法的透過而自動降格變成地方法。如果存在著違憲的內容還應該依照帝國憲法進行修改。但事實上1870年透過帝國憲法之後,只有天主教中央黨的議員提出動議,應該對各邦憲法與帝國憲法牴觸的部分進行修改。而他們提出的修改內容也僅包括與天主教信仰自由有關的部分。結果沒有得到任何其他黨派的支援。

    (在這位帝國宰相和教皇之間還有一個可怕的對手,天主教中央黨)

    《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了,但是卻沒有為此對任何一邦的憲法進行修改,德意志帝國和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對帝國憲法和各邦憲法的差異采取了鴕鳥政策,都裝看不到。結果就是1871到1918年之間的四十多年裡,一個柏林人當他去投票選舉普魯士邦議會議員的時候,他的選舉權是依照三級選舉制的,而當他去投票選舉帝國議會議員的時候,他的選舉權是一人一票的普選制的。

    德意志帝國宰相和普魯士總理雖然在很多時候都由同一個人擔任,但事實上這兩個職位從來沒有合二為一。俾斯麥曾經在帝國建立之後一度把普魯士總理的職位讓給1862年幫助他成為普魯士總理的恩人羅恩將軍,但是隻持續了不到一年,就不得不要求要麼羅恩辭職,要麼自己辭職,因為俾斯麥發現如果不兼任普魯士總理,那麼帝國宰相就什麼也辦不成。

    (興登堡之後的德軍東線最高統帥巴伐利亞的利奧波德王子,是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女婿)

    如果我們認識到德意志帝國這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我們就很容易的發現為什麼1870年的德意志帝國根本容不下奧地利。首先是如果奧地利作為奧匈帝國的德意志人部分整體加入這個帝國,那它的實力就太強了。如果奧地利、波希米亞、西里西亞整體加入德意志帝國,那麼它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還是工業發展水平都遠比巴伐利亞來得強大。如果它同時還保持著自己的哈布斯堡王室,那麼巴伐利亞的魯普雷希特攝政王還是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兒女親家。則在這個強大的奧地利的支援下,巴伐利亞、薩克森、符騰堡這些1866年曾經和奧地利一起流血犧牲抵抗普魯士的國家,很可能在德意志帝國之內形成一個國中之國。而帝國在它的憲法框架之內還無法阻止,如果要越過憲法框架去武力鎮壓就可能遭到列強的干預。

    (帝國議會大廈利的中央黨議員,跟他們在一起的還有另一個反對黨被吞併的舊漢諾威王國的代表“韋爾夫黨”)

    其次是奧地利和奧匈帝國之內的德意志人大部分都信奉天主教,如果他們加入帝國,在帝國普選的議會里天主教黨的勢力就會更大。在德意志帝國的歷史上,隨著普選權的授予,崛起的最快的兩個黨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民主黨和天主教的中央黨。那是崛起的天主教中央黨和它的小夥伴巴伐利亞人民黨,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今天德國的基民盟和基社盟。而如果在奧匈帝國同樣風頭正盛的奧地利基督教社會黨也與他們建立三黨同盟,天主教黨將一舉越過社民黨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一大黨。

    那是俾斯麥除了發動政變之外毫無辦法,但一旦發動政變,就必然導致南德意志各邦的反抗,再次招致列強的干預。所以俾斯麥從1866年就認定絕不能摧毀奧地利帝國,更不能把奧地利併入德意志帝國。因為俾斯麥追求的與其說是德意志統一不如說是普魯士擴張。俾斯麥想要的就是讓普魯士奪取美因河以北,而德意志帝國只是這個北德意志的大普魯士為了維護自己安全和和平的皮包公司而已。

  • 12 # 桃花石雜談

    在神聖羅馬帝國末期,普魯士(藍色)和奧地利(棕色)就成為了其內部主要王國

    但在德意志統一的過程中,始終有兩種構想,一是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二是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而這兩者的差別除了未來德國的主導權之外,還包括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即宗教原因。因為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各個北方德意志王國,在16到18世紀之間的宗教改革大潮中先後都改信了新教,但以奧地利為代表的其它德意志王國則仍然維持信仰天主教。而且奧地利還擁有一個在歐洲堪稱龐大的帝國,因此如果把奧地利納入新建立的德國,那麼新德國就必然會是以天主教為主導的。而這是主張統一德國的普魯士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普奧戰爭形勢,奧地利及其盟國為紅色及粉色,普魯士及其盟國為藍色及青色

    因為上述分歧無法調和,普奧雙方在公元1866年爆發了為期7個星期的普奧戰爭,又稱兄弟戰爭或德意志內戰。結果普魯士獲勝,取得了對德意志統一的主導權,奧地利則被排除在外。而戰勝的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在第二年建立了排除奧地利的北德意志聯邦,開始邁出統一德意志的實質性步伐。而在公元1870年,俾斯麥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在德意志地區完全肅清法國了影響之後,又宣佈建立德意志帝國,但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已經是必然的了。

    德國與奧地利:兩種國家形態的抉擇

    除了主導權和宗教之外,德國統一不願接納奧地利還有一個原因是德國與奧地利雖然都是日耳曼人主導,但卻是在價值取向方面完全相反的兩個國家。

    德國是普魯士人為了把德意志人統一起來而建立的國家,因為它是符合當時潮流的民族國家,即德意志民族的國家。但奧地利帝國當時卻可以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遺存,其主導力量雖然也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但其國境內卻仍然存在大量其它民族,如匈牙利人,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等西斯拉夫人和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等南斯拉夫人。

    德意志帝國成立時的奧地利可不是現在這樣的小國,而是在歐洲排名數一數二的大帝國

    因此如果接納了奧地利,那麼新德國就又會變成了神聖羅馬帝國類似的多種族邦聯了,但它又沒有神聖羅馬帝國那樣以統一宗教粘合各王國的條件了,因為前文已經提到,普魯士等德意志王國已經轉信新教。所以這樣建立起的新德國,恐怕會比神聖羅馬帝國更加脆弱,更加無法融入時代。

    但奧地利又不可能為了加入新德國而放棄自己已經擁有的廣大領土,因為如果放棄了這些領土之後加入德國,他們的實力也肯定無法和普魯士相提並論,會成為一個從屬於普魯士的普通王國,也同樣沒法在德國境內取得主導權。而如果維持奧地利帝國的現狀,則奧地利仍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作為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存在,對整個歐洲的事務都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

    現在的德國和奧地利版圖,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戰敗,被極大削弱之後的結果

    因此從在奧地利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諸王國主導權失敗之後,可以說奧地利就已經和其它日耳曼王國分道揚鑣了。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被排除在外的奧地利更是進一步把奧地利帝國改組成奧匈帝國,以和其它民族聯合的姿態維持了歐洲大國的地位。直到一戰失敗,奧匈帝國被肢解時才被迫以小國的形式建立了奧地利民族國家。

  • 13 # 澹奕

    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德意志諸侯四分五裂如同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諸侯們互相攻伐傾軋,使得德意志民族鬆散軟弱。面對這樣的境況,也有成員想要改變——一個是北方的普魯士,另一個就是南方的奧地利。

    當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諸侯國的同時,將德意志的主體——奧地利給踢了出去。那麼,普魯士為什麼要將奧地利排除在外呢?主要還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

    德意志的主導者並非普魯士,而是奧地利

    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以後,分裂成了大大小小300多個諸侯國,而帝國的主體事務由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奧地利所主導,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龐大的奧地利帝國,曾經也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經濟繁榮富庶,然而隨著在對拿破崙帝國的戰爭中接連失敗,奧地利帝國元氣大傷,在列國中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如果說到實力,雖然東部的普魯士王國也非常強大,但是與奧地利帝國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

    一山不容二虎,所謂天無二日,土無二主

    隨著德意志地區的工業發展,資本主義不斷壯大,然而因為德意志地區四分五裂的現實狀態,嚴重阻礙了德意志的民族工業與資本主義發展。

    當時的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都有統一德意志的野心,也有相當的實力,然而雙方對於統一的方案產生了分歧。奧地利帝國不僅僅管理著奧地利地區,還統治著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等眾多異族。奧地利雖然想統一德意志,卻也不想放棄這些地區,希望建立起一個德意志與眾多其他民族混雜的龐大帝國;而普魯士則不同,普魯士一心一意建立純粹的德意志民族國家,所以對於奧地利的方案,非常排斥。

    更何況,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也是世界主要列強之一。如果普魯士讓奧地利留在德意志境內,必然造成激烈的競爭分歧,普魯士的主導地位一定會受到挑戰。所以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的程序中,逐漸將奧地利給踢了出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信用卡備用金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