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1生水
-
2 # 長安鴻禧
拆分看來 君子以 言有物 而行有恆 ,言之有物 相對就是 言之五物了, 言之有物:說話,寫作內容充實有思想 ,反之就是空洞淺薄了。 行有恆 行事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君子說話有內容有思想 同時 行事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
“知行合一”
-
3 # 朔漠風塵
很喜歡這個問題,我比較對易經感興趣。
這句話出自《易傳·象傳下·家人》,原句為: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先看前一句:風自火出,家人。
《易經》中,巽為風、為木在外;離為火,在內。火自木下生,遇風則汪,火以木為家,故曰“家人”。
再看後一句: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君子:有德行的人。言有物:言之有物。行有恆:做事有恆心。意思為:有德行的人說話要言之有理,做事要持之以恆。
這句話想要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
你的言行之正,是一個人德行的基礎,是一個家庭門風的體現。木大則火大,木小則火小,作為君子,你的社會地位越高,說話就越有分量。所以,要言合於事,言合於物,行事要有“恆”,才能正己正家。
-
4 # 麗仁雕塑
“君子不言,言必有中。”君子要麼含蓄沉靜,一言不發,講時則簡明扼要,說出重點。讓人容易明白理解,便於溝通與合作。君子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所以君子不輕易決定一件事,但如果說了做了,一般都會堅持,不會隨意改變。萬事萬物都處於變化之中,而君子行事卻是謀定而後動,遵循三“易”字:簡易-說重點抓核心;變易-順應天地四時自然相對變化;不易-遵循道法不輕易變動。所以安可認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也”,這句話是中華傳統德文化對為人行事風格的一種經典描述。
-
5 # 使用者振華
意思是君子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說話要有根據和內容,行事要有準則和規矩,不能朝三暮四和半途而廢。說話要有根據,這一點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很難了,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總此說話要有事實依據,行動要持之以恆。
-
6 # 法眼觀天下
君子之言,言簡剛中。
小人之言,唯投所好。
君子,言必有觀點,有建設性意見。
小人,只撿對方愛聽的說。
君子之行,堅持不懈。
小人之行,淺嘗輒止。
君子,無論做何事,有始必有終。
小人,做事遇難就回頭。
-
7 # 山泉水墨竹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君子:有德行的人。言有物:言之有物。行有恆:做事有恆心。意思為:有德行的人說話要言之有理,做事要持之以恆。
這句話想要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你的言行是一個人德行的基礎和體現。木大則火大,木小則火小,作為君子,你的社會地位越高,說話就越有水準,越要符合社會的要求與規範。所以,要言合於事,言合於物,行事要有“恆”,才能做好事情。
-
8 # 一葉能知春
此語出自《易傳·象傳下·家人》
原句: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風自火出",我們看卦象,上巽風,下離火,火因風而熾,而其焰自能生風,君子法之以言行。言語要有物之根據,行為要有恆之久力。從而做到言必有果,知行合一。
回覆列表
“言有物”就是說真正的學識,不是用來故弄玄虛的,如果學到的是真本事,那講出來的時候一定會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而不是那些誇誇其談的東西。
“物”者,格物也,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會讓事物有可操作性。
而強扭的瓜不甜,也不會長久,只有順從事物的規律去做事情才會長久,是謂“行有恆”也。
《易經》裡面說,雷風恆,恆者,常也,久也。
所以只有迴歸生活的、正常狀態的、符合事物規律的事情才會“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