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人都是心理醫生,但是往往醫者不自醫。往往也是有一定的心理疾病的人才能成為很好的,心理醫生。那麼,每天的提問,所期望的答案又是什麼呢?每天的回答,所回答的問題又是什麼呢?
13
回覆列表
  • 1 # 靈商研究

    人們有一個思維習慣,就是每當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會調動所有認知過程和內容為這個想法找諸多理由,並開始求證模式,然後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更加加深了這個想法帶來的情緒狀態,不及時調整有可能導致惡性迴圈,出現嚴重後果。所以,雖然人人都是心理醫生,但是“醫術”差別很大,有人有時能自愈,有人有時就不能。這也和自身抵抗力一樣,有些病能扛過去,有些時候有些病就抗不過去。所以,要加強修煉,努力學習,讓自己心理強大起來,戰勝負面情緒和不良心理影響。

  • 2 # 夢境外面

    人人都是心理醫生,是從心理的自我調節方面來說的。但是又不可能人人都是心理醫生。真正的心理醫生是有嚴格的標準的。

    對於輕微的心理問題,人人都可以進行自我調節,但是嚴重以後就需要找專業的心理醫生來治療了。心理醫生主要從事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心理醫生是中國文化語境下通俗的叫法,是歐美範疇裡的心理諮詢師加上主要透過藥物治療的精神科醫生。

    心理諮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透過心理諮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其他心理治療人員均有醫科學習背景。

  • 3 # 疏同空間

    瞎說!題主這個問題是個悖論。全國心理諮詢師90多萬,心理治療師5000多,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更少。哪來的人人都是心理醫生?就算你是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也因為有主觀影響而不能自我測評,但是也能透過優先處理軀體化的方法進行對症治療。所以這個悖論無解吧。

    然而題主說的人人都是心理醫生只是一個社會現象而已,給他人出主意,幫他人分析問題。看起來好像頭頭是道,句句經典,仔細分析不過是隔靴撓癢,框框奇談而已。

    有句話講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就是對這個情況的說明,自己身處其中可能會看不清事件的本質,但是身處局外的他人或許會看清一點,所以這個時候給出的建議或許有那麼一些點是可以採納的。但是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旁人是沒有辦法代替的,就像我之前講到的一個同理心的故事,沒有經歷過相同的事件,沒有過相同的感受,是沒有辦法給出相應的意見的(專業心理醫生除外)。

    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是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是事故。故事再好也是故事,事故再小也是事故。面對故事很多人可以大談特談,引經據典。因為說故事分析故事並不需要付出特別大的代價,反正嘗試的不是自己,說對了顯得自己很厲害,說錯了也不需要自己買單。所以儘可做別人的“心理醫生”。但是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是一回事了,每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要自己承擔相應後果。所以就會變得畏首畏尾,不敢前行。自己也就從他人眼中的“心理醫生”變成了一個“心理病人”。

    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所以在這裡我想說那些所謂的“心理醫生”們,別再打著為他人好的旗號給他人胡亂支招,因為你的所有建議都需要他人為你買單。同時也建議有心理諮詢需要的夥伴,選擇有執業資格的心理醫生專項諮詢,才不會誤人誤己。

    最後送題主一朵向日葵,願你的世界不在需要“心理醫生”

  • 4 # 美女寫真集

    醫不自治,有一定道理。因為病發生在自己身上,在診斷過程中容易摻雜許多不必要的顧慮和憂患意識,這樣就會影響客觀的分析和診斷思維,從而容易導至誤診和誤治。

  • 5 # Amelia戒

    醫者不自醫,其實在心理諮詢的領域,不光是不自醫,我們自己的朋友和親人都不醫。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心理障礙和其他的生理疾病很大的一個區別是,如果是被迫的,來訪者沒有想要康復的慾望,再厲害的心理諮詢師都解決不了他的問題。所以,本質上只有自己才能治癒自己。心理諮詢只是提供一條路,走不走全在個人。不是每個心理醫生都一定有很嚴重的心理疾病,但是心理醫生一定都被某些心理問題困擾著,他們從自己身上獲得了經驗,看到了另一種希望,也看到了另一條路。每個人問題問題的那一瞬間,內心其實都是有答案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自信,對自己的答案也沒有那麼篤定,所以我們需要其他的一些人來幫我們確定這個答案。試想一下,你看到的答案不是自己想要的,你會不舒服,然後你會繼續等,等到你想要的那個答案為止。回答問題本質上也是在尋找共鳴,我們都是很孤獨的,孤獨的思想者,人和人思想上的距離比空間上的距離更難以忍受。

  • 6 # 積極心理學繪畫療愈

    人人都是心理醫生這句話是非常不準確的,如果說人人都是半個心理醫生到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理醫生在國外叫psychotherapist,也就是心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恐怕是全球對學歷要求最高的資格證了。必須是PHD學歷才可以考這個資格證的。一般的醫學博士、心理學博士還都達不到這個要求。

    即使這樣,也不會是人人都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們只是能更好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更專業而已。更能有效的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誤診誤治、漏診漏治。

    這就跟內科醫生也不會不得內科疾病,外科醫生也不能避免不做手術一樣。

    人人都應該學習心理學,去提高我們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知能力與調節水平。從而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質量。

  • 7 # 生活來點心理學

    從你的問題描述,感覺你的思維陷入了一個死迴圈中。

    其二,一個專業的心理醫生就算不能自醫,也肯定比非專業人士更瞭解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從而能及時處理自己的問題。

    第三點,要成為優秀的心理醫生一定是具備紮實的學術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案例積累,絕對不是因為他曾經心理有過問題。

  • 8 # 福瓔心理諮詢師

    助已助人,心理諮詢師先助已才有可能助人。

    所以心理諮詢師都有一個漫長的十年以上的個人心理自我體驗與成長!

    而其他行業從業人員沒有這個要求。一個真正成熟的心理諮詢師培養成才是非常緩慢的!

    愛護好心理諮詢師就是愛護自己!

  • 9 # 小城桑榆

    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如果你是一個心理素質好,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人,你就可以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你發現你有些抑鬱了就想辦法,使心情快樂起來。

  • 10 # 有事就的說

    人人都是心裡醫生 為什麼不能解決自己的心裡問題呢?

    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算是半個心裡醫生,每一個人都會有隻屬於自己的生活規律和習慣,曾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不同的角度考慮的問題就不一樣了。

    當一個心裡醫生給一個患者治好了心裡疾病,但當心裡醫生自己心裡也有心裡問題,他自己就會想“我就是心裡醫生為啥我解決不了自己的事情呢?”但如果心裡醫生告訴了自己只好的患者,說不定患者就會醫治好心裡醫生。

    正所謂,人無十全十美,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的。

  • 11 # 宗璋同學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旁觀者清,當局者謎。任何事放在別人身上都好解決 ,可一旦放到自己身上,哪怕自己知道解決房費,因為自己感覺上的問題。自己也很難走出來,解決問題。

  • 12 # 健康笑運動許笑天vlog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極具有普通性。常言道:醫不醫己。也就是說,醫生治不了自己的病。儘管醫術再高,治療病人治一個好一個,但輪到自己就沒招了。當年加拿大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在戰地搶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但當自己染上敗血症時,也沒有辦法。

    說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心理醫生,每當為他人調理心理問題時,頭腦倍兒清,說得頭頭是道,談得絲絲入扣。患心理疾病的人豁然開朗,走出思維的魔咒,開始新的人生。奇怪的是,當心理醫生自己患了心理性疾病卻不靈了,沒有招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分析原因有三:一是人的思維方式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意識在內,客觀意識在外。而主觀意識憑心去體會,客觀意識靠眼睛去觀察。但心理想到的和眼睛看到是兩個不同層級的概念。看別人用眼睛看,屬於客觀觀察,頭腦很清楚;而看自己用內視,屬於主觀臆想。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二是人的形為方式,有主動性和背動性之別。心理醫生為病人治療時是主動的,方向明確,方法正確,所以敢下手。而為自己調理是被動的,茫然的,不知從何下手,甚至不敢下手。

    三是人都存在劣根性和恐懼感,當心理醫生客觀為患者治療時,人的劣根性和恐懼感是隱藏的,因為與他自己沒有關係,所以無所謂。而當捱到自己時,其劣根性和恐懼感就會顯現出來,所以會有所謂懼,縮手縮腳了。

    說別人咋這都行,說自己就開不了口。人就是這樣矛盾,對別人是最好的心理醫生,對自己是最差的心理患者。誰能調和呢?

  • 13 # 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

    “人人都是心理醫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透過自己積極參與、自我覺察、自我轉變、並付諸行動,才能使心理問題得以最終解決,而並非指每個人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離開了案主的合作,再高明的心理醫生也是無能為力的。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看,心理問題往往是在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受先天基因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先天基因遺傳造就了一個人獨特的神經型別,獨特之處有“好”“壞”之分,這裡的“好”、“壞”是指這種神經型別在接受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過程中,能否順應環境的變化,表現出與環境要求相匹配,同時又符合於自身利益的反應傾向。

    在遺傳的基礎上,人與環境不斷髮生互動,於是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風格慢慢固化下來,形成了獨特的個性特徵(主要表現為氣質與性格不同),人藉助於這種個性,認識自身和外部世界,並對外界環境刺激作出習慣化了的反應,這種反應有時對自己是有利的,恰當的,自己是可以接受的,有時則是不利的,自己難以接受的。後者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在與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適應性的反應是有利於自身健康,而非適應性的反應則是痛苦的,或因自身達不到環境的要求,或是自己對環境的要求太高,也包括對自我的要求、期待過高,自己力所不能及,重要的是自己還不能接受這種自我要求與現實之間的差別,於是心理問題發生。

    如果世界都在你的掌控之中,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世界也能順著你的意志行事,你自己還會覺得有問題嗎?

    換言之,心理問題就是一個人不能因人、因事、因時、因地的變化,而作出相對恰當性地反應,而引發自身認知、情緒、行為出現不適應的心理現象,併為之感到痛苦。

    因為人的侷限性,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個人最難認識的往往是自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個人往往是最不容易看清自己的,所以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做不了自己的心理醫生,當一個人已經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在環境互動中的侷限性,並及時作出順應性的調整與變化,他的心理問題也就自然療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能久看手機而不傷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