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趣鄉村

    你好。生二胎,不僅僅就是為了讓老大有個伴。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獨生子女在一些方面確實與非獨生子女有差異,但這沒什麼奇怪的。關獨生子女,人們最想知道的是:“他們懂得謙讓嗎?知道怎麼與人相處嗎?”有一份報告指出,獨生子女在中學時期更快樂且有更好的社交能力,但另一份報告指出,高中階段的情況恰恰相反。

    1、兄弟姐妹的互動好壞參半

    為什麼沒有看到清晰的影響呢?這很不可思議,缺乏兄弟姐妹會阻礙社交能力的培養,這聽起來很符合邏輯。和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孩子有更多機會學習與人相處。按這樣推理,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應該比獨生子女更擅長人際交往。然而,並沒有。有—點我們都想錯了:

    兄弟姐妹之間的交往並不都是積極的。孩子在與兄弟姐妹的互動中,學到的技巧好壞參半。

    伊利諾伊大學的勞裡·克雷默博士對此做了研究。他的研究表明,3~7歲兄弟姐妹之間平均每小時發生35次衝突,有些很短暫,有些時間較長,加起來每小時有10分鐘是在爭吵。手足關係專家希爾迪·羅斯博士發現,每8次衝突中只有一次是以妥協或和解收場,其他7次都是不歡而散,一般都是哥哥姐姐欺負弟弟妹妹。紐約州立大學的傑尼·代哈特教授比較了4歲孩子對待弟弟妹妹與對待好朋友的方式。她發現,這些孩子對弟弟妹妹口出惡言或說出試圖控制的話,是對朋友的7倍。研究人員薩曼莎·龐奇訪談了90名孩子,也發現了相似的結論,跟朋友相比,孩子們不需要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表現出友好,因為無論怎樣,兄弟姐妹明天依然是兄弟姐妹。她說:

    “親緣關係使得人際互動的界限被推到極限。親兄妹之間,憤怒和惱火都不用壓抑,禮貌和寬容也可以忽略。”

    這樣看來,孩子們還能在兄弟姐妹的互動中學到交往的技能嗎?克雷默博士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手足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非常穩定,除非家裡出現重大變故,如疾病、死亡、離婚等。這種關係的狀態一直都不會改變,直到老大搬出家庭。一般情況下,兄弟姐妹相處的基調在小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不管是統治、專橫,還是相親相愛、溫柔體貼,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克雷默博士經常聽說這樣的話,“雖然我和哥哥姐姐—直打打鬧鬧,但我們感情很好。”她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大部分兄弟姐妹之間雖然經常衝突,但是更多的是快樂地玩耍,這種快樂會抵消衝突帶來的不愉快。

    這種加加減減的積極交往是未來良好關係的基礎之下。相比之下,那些互不搭理的兄弟姐妹雖然不吵不鬧,但長期下來關係卻很冷漠。因此,克雷默教孩子們怎麼玩,怎麼與兄弟姐妹友好地享受玩樂的過程,以此減少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頻率,這樣才能夠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到衝突發生後再去解決。

    2、孩子們爭鬥的原因

    克雷默博士分析了261本描述手足關係的兒童書籍。這些書囊括了從學前兒童的圖畫書到三年級學生的章回故事書。她給手足關係打分,並記錄下兄弟姐妹間爭吵、威脅、排斥的次數以及分享、喜愛、解決問題的次數。她發現:孩子們爭鬥的最常見的原因幾乎都是一樣的,這也就是《李爾王》裡高納里爾和里根鬥爭的原因:為了獲得城堡的玩具。有78%的哥哥姐姐和75%的弟弟妹妹都表示,

    分配“財產”或獨佔“財產”是造成兄弟姐妹打架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赤裸裸的佔有慾才是手足衝突產生的根源。

    最近有一項研究表明,當弟弟或妹妹16個月大時,哥哥或姐姐的嫉妒程度可以預測幾年以後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但克雷默認為,把理由僅僅歸結於爭奪父母的愛,似乎是一種掩飾和轉移,從一個更重要的事實來看:

    “即使在一個父母對孩子一視同仁並且給予足夠關注和愛的家庭裡,如果沒人教孩子們怎麼相處,弟弟妹妹可能也無法與哥哥姐姐發展出親密的關係”。

    因此,不應該把過多的關注點放在心理學分析上,而需要多關注人際交往技能的指導和傳授。

    3、朋友才是最好的社交老師

    克雷默博士對手足關係的研究得出的重要一個結論是:對手足關係質量最有效的預測因素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前就確定了。乍一看,這確實令人驚訝,衝突中的一方還未出生,怎麼可能預測雙方今後的衝突呢?又怎麼可能預測他們未來的關係?但問題的解釋相當合理。

    哥哥姐姐跟好朋友關係如何,決定了未來他與弟弟妹妹的關係。

    克雷默對想生二胎的家庭進行研究,觀察這些家庭已出生孩子和他們玩耍的情況。有些孩子很懂謙讓,那麼在幾年後他們與弟弟妹妹也能夠融恰相處。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都認為孩子從兄弟姐妹的互動中互好學習,然後把掌握的社交技巧再運用到與家庭以外的同伴交往中。克雷默博士指出,事實恰恰相反,是哥哥姐姐從同伴交往中學習人際溝通技能,再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弟弟妹妹身上。

    克雷默博士觀察孩子們與朋友的互動,發現有一種遊戲最能展示社交技巧,就是角色扮演遊戲,比如過家家、扮演醫生、學生、警察,等等。克雷默和約翰·戈特曼對此解釋:

    “角色扮演遊戲是孩子社交技能的最佳體現。”

    為了合作開展假裝遊戲,孩子們彼此必須有情感上的承諾,並且密切關注同做什麼。他們必須清楚地表達出他們心中所思所想,而且還要共同商量出讓彼此都滿意的劇本。

    4、何時生二胎比較好

    然而,如果孩子在與朋友交往中還沒形成良好的習慣,弟弟妹妹就出生了,那麼,學習共玩技巧的誘因就很少了。這些技巧包括:選一個彼此都喜歡的活動、邀請對方一起玩、要求讓自己加入一起玩,明白對方正在忙、明白對方只想自己玩。正如社會學家薩曼莎龐奇博士說的:

    孩子們不會為了弟弟妹妹去發展社交能力,因為無論怎樣弟弟妹妹明天還會在家裡。兄弟姐妹因為血緣而被迫生活在一起,沒有時間和機會形成良好的交往行為,當然不會有改變變的動機。

    克雷默博士還考慮到孩子在幼兒園裡的行為這—因素。事實上孩子們在課堂上會進行合作或小組活動,但這並不能預測手足關係能改善朋友之間的關係,讓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他所喜歡的人的,這正是造成今後手足關係差異的因素。

    克雷默博士解釋說:

    “家長會努力工作,慷慨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因為家長深深地愛著孩子。但是其他小朋友不會曲意逢迎,他們才不會在乎你是不是肚子餓,或者是不是剛剛摔了一跤,或許他們自己也剛摔跤了。換句話說,從父母那裡得到想要的東西是很容易,但是一個孩子要想從朋友那裡得到他想要的並不容易,而這種願望會促進孩子學習社會技能。”

    克雷默博士總結道:“這並不是說父母不重要,而是父母和朋友都非常重要,只是體現的方式和途徑不同。”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為什麼克雷默想把孩子們從親緣關係轉化成類似於真誠友誼的關係的原因。

    如果孩子們珍惜彼此的存在,那麼他們之間的爭吵就會帶來新的價值,類似朋友間的吵架,雙方打架受到的懲罰不再只是時間過去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會損失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

    因此,應該讓手足間珍惜彼此的存在,學會互相依存。

  • 2 # 熙熙171757508

    我個人覺得不是,一般間隔年齡太多了倆孩子玩不到一塊,孩子長大了他會有自己的同學,朋友並不孤單,生二胎大部分人是自己想再要個孩子並沒有詢問老大的想法,我問過我兒子想不想要個弟弟或妹妹,他很堅決的跟我說不要,因為他姑姑家兩個女兒一個是我兒子姐姐一個是我兒子妹妹,他們三個孩子玩的很要好,所以我要再生一個也不會是孩子的玩伴,只是我們多了個孩子,所以好好想想吧到底是你們自己想要孩子還是大寶需要個伴

  • 3 # 小辰大軒讀寫社

    生二胎,我覺得要從生育的角度來考慮,而不僅是為了讓老大有個伴。

    獨生不是自然規律:

    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都不會是獨生的,會大量地繁殖後代,人類社會也一樣,獨生很少是自然的選擇。二個以上孩子符合自然規律,也讓家庭更具有抗擊災難和變故的能力,這是繁衍發展的需要。

    多個帶來養育時的從容:

    獨生子女的養育,父母會給予過多的關注,孩子成長的獨立時空和機會不容易獲得,也會過分的小心,讓孩子處在保護中。多個孩子的家庭,老大很早就需要獨立,像我們的朋友,有二三個孩子,老大四年級時就可以自己外出辦事,獨自去游泳,父母不在家,還要煮東西給弟弟吃。另一個三孩子家庭,孩子從一年級便開始獨自放學回家。獨生子女一方面父母有精力照顧,另一方面,一個不容有閃失的焦慮心理造成養育時過度的保護。

    讓孩子有競爭有分享有分擔有家族概念:

    很多獨生子女獨享父母的愛,獨享父母的財產,也獨自承擔父母的生老病死,多子女讓孩子們有競爭有分享有分擔。也能多幾份親情延伸出來的愛,有兄弟姐妹,有外甥侄子女,再下一代也有同輩的親戚。家族的概念會更強!

    生二胎,也讓父母成長:

    養育第一個孩子時摸索著前行,第二個可以總結經驗,也可以學習處理多個孩子等更復雜的家庭關係,平衡各方關係,父母也能延長學習成長期。

  • 4 # fefe喆媽

    養育二胎,不排除是為了孩子有個伴,卻不僅僅是有個伴那麼簡單。

    如果你親身經歷了,既要照顧在醫院生病的老人,又要照顧上學的孩子,老公即使百忙之中在協助著你,依然忙的焦頭爛額,沒時間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更沒時間陪伴孩子,再加上還有刻不容緩的工作,面對著一切分身無術之時,多麼希望自己不是獨生,如果有個姐妹或者兄弟該有多好。所以這種狀態下的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獨生,在遇到困難時,起碼有個兄弟姐妹一起分擔。

    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歡吃獨食(因為平時總是把最好的習慣性的留給孩子)、平時不論玩的用的都不願與人分享,卻在看到別人家的姐妹或者兄弟相互謙讓或者高高興興的你搶我奪的歡樂場面,心中一定也會感慨萬分,儘管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會刻意的告訴孩子要學會與人分享,可是平時的生活環境就是家裡所有的成人都寵著一個孩子時,讓孩子時時刻刻都能夠懂得分享真的有些困難。所以,環境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孩子,比言傳身教更直接,更容易被孩子接納。

    當然,孩子的未來,還有很多我們預料不到的,不可預知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孩子獨立去面對,如果,我們面對孩子的無助而無能為力之時,此時的兄弟姐妹將是孩子最好的心靈支撐。

    所以,養育二胎,在讓孩子有個最親密的、不離不棄的夥伴的同時,還讓孩子懂得了如何去關心和幫助他人,如何去分享,不僅是物質和是心靈的分享,都是快樂的成長體驗。

  • 5 # 山上人279

    生二胎多數是因為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另外現在大多數人家都是獨生子女,生了二寶將來每家一個。給大寶作伴是次要的。

  • 6 # 三歲叨逼叨

    也有可能是為了要兒子,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很多傳統家庭希望要個男孩,雖然沒有王位要繼承,但是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是改不了。

  • 7 # 我心端直

    如今我已經是個老人了,但是小時候的一幕卻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裡,想來它對我的刺激有多麼的深!記得那一天我家保姆將襁褓中的新生兒抱到我面前,說:“快來看看,這是你的弟弟喏!”我下意識地扭頭就跑,邊跑邊喊:“弟弟搶脫媽媽!”那年我才2週歲多一點、虛4歲,不知道這麼丁點的孩子怎麼能說出如此深刻的話!可見人的本能是不願與人分享母愛的。現在我的孫子也是,問他要不要個妹妹,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似的。

    生二胎究竟能不能讓孩子有個伴呢?到我這個歲數,我想我能就這個問題談點體會了。

    兩個孩子歲數相隔近且同性,小時候能結伴玩耍,可如果是兩個男孩,打打玩玩就是常態了,有時會鬧得家裡雞飛狗跳的,挺熱鬧!異性兩孩或歲數差得多的則玩不到一塊,但優點是能培養老大的責任心和榜樣作用。

    一路走來,就有利有弊了。基本的路數是相互競爭。以爭奪父母的愛為中心,各種各樣的比。多子女家庭,對年輕父母的智慧是個考驗,對孩子既要有激勵,又要不偏愛,技術要求還是蠻高滴。處理得不好,會引起子女間的嫉恨,埋下日後不團結的隱患。獨子父母在這方面可以省點心。當然,沒有競爭,父母對孩子再好,獨子也可能根本就不鳥你,概因不用爭,也是他的嘛!

    所謂“養兒防老”,子女多的好處是,老來幫手多。但也有問題。談談體會:母親重病期間,對採取何種治療方案、何處就醫、乃至護理辦法等等,幾個子女,各有各的主意,爭執不下,委實難以決斷。照顧老人已經夠辛苦了,子女間再不協調,真的是怎一個累字了得!再說了,子女多,也不一定個個都孝順對吧。耳畔所聞,貌似訴苦的還多一些。獨生子女,就算再不濟,少養一個,口袋裡不是還餘點錢嗎!所以我那時儘管允許生,還是選擇獨子,賠也賠得少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說青蒿素的發明是中醫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