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漩渦鳴人yy
說起來這個事情,情況可複雜多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母親河是哪一條河!黃河!那大家知道黃河每年為黃海注入了多少泥沙嗎?當然我們今天說的不是這個,我們說的是渤海範圍內,但其他的河流也會注入不少的泥沙!
而且中國北方的地形,其實也多偏向於泥沙質的那種海灘!真正的優良港口,真正的能夠用來做大型港口的地段並不多!當時北洋艦隊剛剛確定要成立,此時清政府就在考慮如何給他配套一座幹船塢!什麼是幹船塢的,就是這個地方,他的船能夠行駛進去,然後把這入口堵上,把水抽出來,這樣的話船就暴露在了陸地上面,然後由工人將其進行維修,接著如果說這艘船修好了,那把這個口子給他拉開,讓水再灌下來,船在行駛出去就好了!
這個東西是必然需要的一件東西,為什麼船在海上航行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這個時候如果只是簡單的進行棲裝,也就是船舶停在海上游,人進入這些船舶進行修理,不僅效率低,而且很多關鍵性的問題是根本解決不了的!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幹船塢!
但是,問題就在於清政府幾乎把他北邊兒的海岸線都給找遍了,結果就找到這麼一處,也就是旅順的幹船塢!這裡面一方面清政府不想多花錢,只建了這麼一個,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清政府在這上面撥銀子並不太多,更多的銀子,給慈禧那老婆子去給過生日!另一個方面就是地形的因素!
中國有沒有什麼大型的好的港口,或者是有那麼一段好的海岸線,但是受制於北洋水師防禦的地方以及他所活動的範圍!因此他就不能離渤海太遠!所以這一方面也就限制了他所建造的地段!
相比較而言,當時的日本政府以及日本這個國家本身所擁有的地形和海岸條件要比清政府要好的多!優良的港口不僅多,而且能夠建築的面積,能夠容納的噸位要遠遠比清政府要優越的多,再加上當時的明治政府對於軍隊方面的投資從來都不肯虧待,因此,雖然當時從經濟總的體量上來講清政府要比日本政府要多,但是這個時候在軍事方面的投資,日本人肯花心血!成果也是顯著的!
想想當時日本人的那些戰艦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就能得到相映的船塢進行修理兒。中國的所有的作戰艦隻卻只能夠擠在一艘幹船塢的前面進行修理,這是何等的悲哀!
這一來二去,那當然就出事情了!不僅如此,這個幹船塢真正的問題就在於人員根本就配不齊。幹船塢需要維修工在裡面進行操作,但是當時的北洋政府實在是不肯花錢。連這些給戰艦維修的錢都不願意多出!不僅缺少技術熟練的鉗工,鉚工,甚至連人數都湊不齊!
這當時是真的尷尬,平常把這些錢全部扣下來,自己拿出去享受,真正到了打仗的時候,這一五一十什麼毛病全部都給暴露得清清楚楚!
-
3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不是沒給配,北洋水師有自己的軍艦修理廠,但跟北洋水師一樣,樣子擺在那裡,但有沒有實用性,或者能不能經受19世紀現代化戰爭的考驗,那就是另一個概念了!
事實上,甲午海戰某種程度上也能算得上是另一個版本的馬島戰爭,光想著引進現代化裝備來粉飾自己,卻忽略了引進一整條現代化體系的重要性。最終戰爭來臨,看似弱小的日本雖然戰爭資源不足,但卻可以維護一場現代化戰爭的運轉。而對面看似強大的清王朝,卻在這樣的戰爭面前被掐斷了血管。這也是歷史教科書上為何判定甲午戰爭終結了洋務運動失敗,我們只是見到了表面工程,卻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腐朽體系,連自己的根子都是腐爛的,你又靠什麼去打造一條政令統一且可以自由運轉的體系?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至少在清朝海軍領域,清政府一共建立了兩座可以為大型艦船進行脫水維修的輪船修理廠。
1、福州修船廠,這是很多人在討論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軍艦修復的環節中,被經常忽略掉的一個修船廠。當然,他也應該被忽略,作為19世紀80年代就開始興建的船塢專案,由於缺乏資金和相關的技術建設人員,這座修船廠的建設時斷時續,甚至在甲午開戰前已經被荒廢多年,直到戰爭結束後。受困於旅順先後被日俄強佔,這座修理廠才重新恢復建設。所以在甲午戰爭中,受損的北洋水師軍艦,根本無法在這座尚未完成的修理廠中進行修復。
2、旅順修船廠,北洋水師在清朝海岸線唯一一處可以進行補給維護的地點。而旅順的這個戰略要地,也是防禦遼東半島、遏制敵海軍進入渤海海峽的重要防禦焦點。所以早在北洋水師成軍之前,旅順就已經展開了大範圍的軍事和船塢擴建。眾多的海岸和陸地炮臺,魚雷學校等軍事單位,但更重要的是這裡有一座大型的船塢修復基地。當然,這個所謂的大型,只是相對於清朝國內而言。
因為這個所謂的修復基地,能夠為幾千噸輪船進行脫水維修的,只有一個脫水船塢。可在一場大型戰爭中,自家的艦隊難道只會有一艘船隻受損?如果是眾多軍艦受到重傷,那在戰事緊急的情況下,整個艦隊又如何進行維護?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只打了一仗就失去了主動出擊的勇氣,也同樣是在這樣的模式下展開。儘管歷史教科書中強調黃海海戰之後,北洋水師仍然主力尚存,但大部分的軍艦存在,而有沒有戰鬥力?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定遠號和鎮遠號共被擊傷多達2000多處,八門305毫米主炮只有三門完好無損。
來遠號巡洋艦整個後甲板被彈藥引爆,大火焚燒之下,所有的木質結構幾乎全部損毀,軍艦的後半部直接變成了鋼架子狀態。
靖遠、濟遠、平遠三艘鋼製巡洋艦也有不同程度的受傷,都要急需迅速進行維修。
光是北洋艦隊的六艘主力遠字號巡洋艦,就都需要進入脫水船塢進行維護,可旅順修船廠只有一個船塢,六艘軍艦輪著來,這維修工作究竟要持續多久?更重要的是,由於旅順的技術員工只按照一個船塢的人數進行配備,面對北洋水師眾多受損的軍艦,旅順造船廠根本籌集不到足夠的技術員工,以至於在修復期間,甚至要將直隸鐵路的一些員工召集過來。
而對比同一時間的日本,本來日本聯合艦隊的受損程度就較輕,對比輪船修復體系,日本的現代輪船修復體系則讓當時的清王朝瞠目結舌。
僅日本橫須賀修船廠,就有三個大型脫水船塢,這還不包括北洋水師經常光顧維修的長崎等地,由於有著足夠的修船廠和維護體系,日本聯合艦隊竟然在半個星期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對大部分軍艦的維護。9月17日結束的黃海海戰,僅過去一個月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就全隊出動,掩護20艘運兵船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11月初就兵臨旅順城下。而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北洋水師沒有一艘軍艦得到完整的維護。
這樣的窘境,也造成了北洋艦隊隨後撤離旅順的過程中,軍艦上放置了大量從旅順輪船修復廠中拿走的軍艦零部件,企圖躲到劉公港港內再進行修補維護。然而,威海衛和劉公島根本沒有修理廠,所謂的修復也只能對軍艦甲板以上位置進行簡單的維護,需要動用大型裝置的維護,仍然是無法開展。
這也解釋了鎮遠號在隨後的觸礁事件中為何徹底失去了戰鬥力,鎮遠號吃水線以下被劃開了八個缺口,在無法脫離水面的情況下,最下面的缺口根本得不到徹底的填堵和維修,用麻袋和橡膠暫時堵住缺口的鎮遠號,就只能徹底的停在劉公島的軍港裡。
-
4 # 海鏡清
北洋海軍有修理機構,就是著名的旅順船塢。
長崎事件發生時,旅順船塢還在建設中,北洋唯一的大沽船塢規模很小,只能對小船進行維護。即使“超勇”級這樣的千噸級軍艦也只能每年到上海用外華人經營的船塢修理(福州馬尾船塢可以修理1500噸級輪船,但對北洋來說太遠,不經濟)。
大沽船塢只能修炮艇
像“定遠”這樣的大型軍艦在進行定期保養時(對水線以下部分刮除附著的海洋生物、上油漆),連上海船塢也無法容納,只有兩個選擇:香港船塢和長崎船塢,無疑是長崎更近,花費更少,當時就連俄國的大型軍艦也只能在長崎船塢維護(因為海參崴沒有大型船塢)。
由於當時中國的工程建設能力有限,所以旅順船塢的建設週期很長。中方獨立進行了海口挖浚(挖深航道,讓大型軍艦可以出入)、攔海大壩(避免颱風時損壞停泊艦船)、引河入海(排出工地低窪積水)、挖掘港池(供軍艦停泊)、建小機器廠(軍艦機器小修和工程機械維修)等工程。
對於最核心的船塢建設工程,只能承包給法國商人,剛開工又因中法戰爭停工,1885年8月才重新開工,直到1890年11月9日才竣工驗收,歷時近6年,耗資125萬兩白銀。此後北洋海軍再也不用到長崎船塢維護了。
旅順船塢是當時中國唯一可以維修大型軍艦的船塢
旅順船塢有修船廠9個,包括鍋爐廠、機器廠、吸水鍋爐廠、吸水機器廠、木作廠、銅匠廠、鑄鐵廠、打鐵廠、電燈廠。有工匠(技術工人)600名、長夫(搬運工人)300名,每年需要工資9萬餘兩。清廷認為花得太多,要求裁減工人減少開支。其實這點工人只能滿足平時的正常維修,根本不能滿足戰爭需要,更不用說還要裁減了。
清廷為了省錢,規定凡是軍艦大修必須專門申報撥款,但要獲得批准是千難萬難。例如北洋海軍軍艦執行多年後,鍋爐瀕臨報廢,要求更換,需要150萬兩白銀。李鴻章擔心不會得到批准,準備分成十年更換,每年需要15萬兩白銀,但就是這個計劃,也沒有得到批准。所以北洋海軍參戰時,鍋爐依然是奄奄一息的狀態,以至於北洋海軍編隊航速只能勉強達到8節,對海戰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大東溝海戰後,參戰軍艦傷痕累累,其中需要進塢修理的有4艘,工程量極大,工人數量嚴重不足。而且很多零部件不能中國產,平時也沒有儲備,受損後必須進口,例如“靖遠”、“濟遠”主炮受損的炮閂、各艦水密門橡膠條等。所以北洋海軍修理非常緩慢,只能修理最緊要處。
到11月初日軍進攻旅順,北洋海軍被迫出港的時候,“定遠”、“鎮遠”因起錨機系大型鑄鐵件,工程量大,沒有完全修復,起一次錨需要三個小時。“來遠”也因為“傷重,匠少,只修一半”。北洋海軍因為清廷平時不重視修理體系建設而飽嘗苦果。
-
5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北洋海軍歷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北洋海軍並不是沒有修理基地,只是修理基地過少,力量也過於單薄。這個問題在甲午戰爭歷史研究中其實經常有提及,只是缺少深入的專門分析。
近代史上的北洋海軍籌建於1875年,實際上從當時起,主持北洋海軍建設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就首先注意到了軍艦的維修基地問題。早在籌議購買鐵甲艦時,之所以李鴻章遲遲拖著不辦,他所考慮的諸多原因裡,就包括了先建“家”、後買艦。
既然李鴻章已經看到了要給北洋海軍配置維修基地,那麼為什麼到了甲午戰爭時,非常明顯地暴露出了海軍後勤維修保障能力不足的問題呢,其基本癥結可以歸結為先天條件不足和後天力量缺乏兩點,深層的問題仍然要歸結到清王朝的政策岐誤,對海防、海軍的重視程度不足。
下面北洋海軍維修保障的先天條件不足和經費補充兩個問題分別加以說明:
1、先天條件不足
先說先天條件不足問題,即中國建設軍港,尤其是修理基地的自然條件不如日本優越。
在19世紀8、90年代,修理維護軍艦最重要的硬體設施是幹船塢。這個建築簡單而言就是在濱水的陸地上挖個大坑,靠近水的一邊安上閘門或閘船。船塢內注水後,塢門開啟,和外面的水面相平,這樣艦船就可以直接駛入,而後把塢門關閉,把船塢裡的水抽乾,就可以實現對艦船的離水維護、大修。這個設施不僅是戰時維修艦船的必備硬體條件,平時艦船每年也需要進船塢進行刮洗船底、重新油漆,以防鏽蝕。
幹船塢雖好,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建築幹船塢。其首要條件是必須建築在地基堅實的地方,最好是挖在山根上,在石質上鑿成,這樣才能平時承納塢中的水,修理時才能承託上千噸的艦船,同時也不至於有塢壁坍塌的顧慮。此外,船塢還必須在避風的港池環境中,塢口水域必須平靜,如果建在波濤洶湧之地,艦船進出塢都容易發生碰擦危險。再者,船塢附近的地下水不能過高,以防滲漏近船塢。
以這種苛刻的條件,在北起鴨綠江口,南迄膠州灣的北洋沿海,幾經選擇,本來天然的避風深水良港就少見,而天然避風港中具備建設大型石船塢(當時以能容納“定遠”級鐵甲艦為標準)條件的地方,更只有遼東半島的旅順一處。從1887年至1890年,由法國工程師設計、指導,耗費4年時間,用去百萬兩銀(抽水機等裝置購自歐洲,塢石採自山東榮成,水泥購自德國),才終於告成。直到今天,旅順大船塢仍然是中國罕見的在天然地勢條件上修建的大型船塢,至今仍然發揮著艦船修理功能。
(旅順船塢工程圖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圖)
(正在進入旅順船塢的“定遠”艦。照片收藏:陳悅)
(旅順船塢今景。圖片出處:《魅力旅順口》)
除旅順大船塢外,北洋地區的天然避風港威海、膠州灣、大連灣都並不具備開建大船塢的天然條件。在當時全中國範圍內,實際上也僅有旅順一處建成了大石船塢,所以在1890年旅順大船塢建成前,北洋海軍的艦船維護,只得求助於境外,通常是前往香港大船塢,1886年因為近便考慮,所以選擇去了日本長崎。
考慮到中國沿海乾船塢僅有旅順一處,一旦有戰事將會不敷使用,而且北洋海軍每年冬季南下期間,倘若有需要維修時,也沒有船塢可用。船政於1890年代開始在馬尾一帶定址修建大船塢,最終決定在羅星塔附近開建青洲石船塢,但是由於經費問題直到甲午戰爭後才建成。而且青洲船塢距離北洋過遠,實際上就算在甲午之前建成,也無法解決戰爭中北洋海軍修船的燃眉之急。另外,青洲船塢的選址實際上非常勉強,所在地方並不是特別符合大船塢的建設要件,最終這座船塢的結局是塢口淤塞而廢棄。
(日本橫須賀一號船塢工程圖紙。因為也是法國工程師設計、監工,中國的旅順船塢和日本橫須賀一號船塢十分相像)
(甲午戰爭前的日本橫須賀軍港,僅此一處就有3座大型幹船塢)
與中國雖然海岸線長,但是沿海多泥灘,岸線又過於平直,缺乏天然深水良港的情況不同,日本海岸線長,而且海岸迂迴曲折,且是島國多山地形,天然的深水避風良港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其建設近代化海軍的先天優勢就超過我們。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的三個鎮守府橫須賀、佐世保、吳均有就近的幹船塢,其中的橫須賀還有不止一座幹船塢。
黃海海戰後,北洋海軍所有受傷軍艦,全部擠在旅順派隊等待進入唯一的一座船塢維修;而日本海軍重傷的“松島”“西京丸”“赤城”“比叡”則可以回到本土,分別有各鎮守府單獨組織專門維修,這就是二者間的重要差距。
2、後天力量缺乏
幹船塢所解決的是修理艦船所需的硬體條件,要使幹船塢能夠發揮維修功能,還需要配套的一些車間設施加,諸如打鐵、鑄造等,以便制配需要修補、更換的零件,此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常備的大量技術工人。
在19世紀8、90年代,艦船建造、維修所需的最基礎的工種是鉗、鉚等工人。但是旅順船塢從建成時,因為未考慮到以船塢來建造艦船,所以旅順船塢並沒有大量的鉗、鉚工人,所儲備的只是進行艦船日常進塢刮底、油漆的技術要求不高的人員。這種問題,一方面是受限於旅順基地創始時的設計眼光短淺,只簡單注意到其日常維修保障功能,而沒有考慮到賦予其建造大型艦船的功能,以及戰時進行應急修理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受制於當時中國社會風氣未開,缺乏技術工人的培養機制(僅福建船政附設有類似技工學校的藝圃),在各地洋務建設增多的情況下,技術工人炙手可熱,不僅難以大量募集,而且薪資很高,旅順船塢經費有限,平時又沒有大量鉗、鉚的工作需要,所以也不可能長期養著一批這種工人。
(在旅順船塢內工作的船塢工人和幫工的北洋海軍水兵(照片中帶平頂草帽者)。照片收藏:陳悅)
甲午黃海海戰後,北洋海軍多達7艘重傷軍艦雲集旅順修理,主要用到的基礎修理工藝是鉚接,旅順船塢不僅船塢不夠用,鉗、鉚工人也根本不夠用,於是北洋大臣李鴻章應急和開平煤礦協商,從唐胥鐵路、開平煤礦等處借調鉗、鉚工人,又透過招商局設法從上海等地招募技術工人,但是這些人要麼害怕戰火,望而止步,要麼漫天開價,旅順船塢根本無力支付,最終使得北洋海軍的艦船修理工作雪上加霜。
(日本橫須賀軍港今景,照片中可以看到橫須賀的三座船塢(右側的一座閘門被藍色躉船遮住),從右至左分別是歷史上的橫須賀一號、二號、三號船塢,現均為駐日美國海軍使用。照片拍攝:陳悅)
(甲午戰爭前,在長崎立神船塢中維修的“松島”艦。照片收藏:陳悅)
(日本長崎立神船塢今景,甲午黃海海戰後,日本重傷軍艦“赤城”即在此處修理。照片拍攝:陳悅)
而與中國旅順船塢的情形不同,日本橫須賀、吳所屬的船塢,均保有修理和建造雙重功能,佐世保鎮守府相鄰的三菱立神船塢,更是造船訂單不斷,所以三處平時就維持有大量的鉗、鉚等技術工人,而且橫須賀鎮守府等還設有專門的技工培訓機構。一旦遇到戰時,不僅能夠應付送上門來的傷艦的修理,甚至還有餘力抽調裝置和人員編入修理艦,直接前往前線進行應急修理,再加上日本軍艦的受傷情況本來就不重,所以日方和北洋海軍的傷艦修理工作形成了天壤之別。
總體而言,北洋海軍戰時沒有得到很好的修理保障的原因,可以最終歸結到洋務運動本身。洋務運動是頭疼醫頭式的區域性改良,在缺乏舉國近代化佈局、缺乏頂層設計的前提下,由各地督撫小修小補進行軍事改革,結果格局不廣、眼界不高,且因為得不到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堅定支援,完成程度也很低,所以遇到戰爭,無處不出問題。而日本則是在舉國近代化的基礎下,在實現一個大的近代化體系建設,無往不利。
-
6 # 懷興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清政府實行的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專業人才晉升通道。當時整個大清就馬尾港有一個船政學堂。再加上清政府的撥款,經費不足,導致每年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有限。尤其在造船方面和船舶維修方面急需專業工人。當時讀書人不願意學。工人又不認識字。在加上中法戰爭時期船政學堂畢業的那一批學生和未畢業的學生。在馬尾海戰中和法軍炮擊船政學堂全部戰死了。這一仗對船政學堂,那將損失尤其嚴重。幾乎所有的專業老師全部損失了。在加上清政府尤其在北洋艦隊成軍之後。對海軍的撥款採取陽奉陰違的政策。根據當時的政策,是北洋艦隊擁有200萬兩的撥款。而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擁有。二百萬兩的撥款。往往是每回到賬的不到一半。這些錢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來船舶維修和火炮更新換代。因為經費不足,導致很多工作無法進行。甲午戰爭時期,因為經費撥款不到位,導致一系列問題全部暴露出來了。不是因為大連修理廠。不想維修,而是經費不足,招不到足夠的熟練工人。再加上當時專管後勤工作的軍需官貪汙腐敗。導致本身捉襟見肘經費遲遲不能到位。先別說船廠的經費不到位,就算是炮臺上用來購買炮彈的經費。也經常不到位。
我剛才在看長崎事件影片,發現北洋水師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長崎事件其實是北洋水師把軍艦開到日本三菱造船廠去修理時發生的,是不是意味著北洋水師在1886年也不如日本,雖然,買了一大批軍艦,但是,我忽然想起,北洋水師是一次性的,軍艦一旦被打壞就再也修不好了,一支一次性的海軍根本經不起折騰,開戰就報廢了,為什麼北洋水師的人們忘記了軍艦是需要修理的,為什麼僱傭的洋員也只是軍官,沒有工人之類的維修、保障人員,在旅順的修理基地形同虛設,大東溝海戰後,北洋水師因為修不好軍艦,再也不敢露面了,就像我們現在開的汽車,沒有了4S店會是什麼結果,日本三菱重工現在還在,日本的機械、電子、計算機到現在還是先進的,我們中國到底缺了什麼,為什麼關於甲午海戰的主流觀點都把這個忘了,日本的哪些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下,北洋水師是有修理船塢的,只是在長崎事件時還沒有修好而已。不過清政府的總體工業水平落後,不如日本,也是客觀事實。
在李鴻章籌辦北洋海防,打算購買大型鐵甲艦時,他就考慮到軍艦每年要入塢清理、油漆船底以防鏽蝕,而且日常使用還可能損壞,需要進行修理。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配備幹船塢的修理基地,以進行日常的保養、維護和修理。
鐵船易積海蠹,或偶損壞,無塢可修便成廢物
當時國內只有天津、上海、福州等地有幹船塢,而且都比較小,無法容納大型鐵甲艦。而去其他國家進行修理則麻煩費事,於是李鴻章決定就近覓址,建設一個大型幹船塢和配套的工廠。經過綜合考慮和技術人員的勘察,1880年6月李鴻章最終選中了旅順修建船塢。
然而當時清政府財政緊張,原定每年200萬兩的北洋海防經費實際到位者不到一半。旅順軍港的建設費用一直很緊張,所以初期也就是修建了一些小工程而已。船塢的修建從1887年才開始動工,到1890年才正式完工,共耗時4年,花費白銀百萬兩之巨。
在船塢之外,旅順維修基地的配套工程還有木廠、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模具廠、鍋爐廠等一系列生產車間,各車間之間還有小型鐵軌相連,應該說還是比較完備的,基本可以滿足北洋水師各艦的日常維護保養所需。
不過長崎事件爆發於1886年,當時旅順船塢還沒修好,自然只能繼續去國外進行維護保養了。
另外旅順基地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太小。李鴻章雖然意識到了維修基地的重要性,但是他在建設旅順船塢時,不知道是因為經費所限,還是沒考慮到戰爭時期可能有大量軍艦需要維修,旅順船塢的幹船塢只有一個。
所以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受傷的六艦隻能輪流入塢修理。按照每艘船修理一個月時間計算,所有軍艦修理完畢要半年之久。考慮到戰情緊張,丁汝昌最終決定傷勢最重的“來遠”入塢,其他各艦則停靠在碼頭進行修理。
然而整個旅順船塢的工人總數在鼎盛時期也不到600人,不到福建船政局的1/3,同時維修這麼多軍艦人手嚴重不足。最後丁汝昌只能讓北洋水師內技術部門的水兵幫忙,另外請李鴻章從天津機器局、大沽船塢等處抽調技術工人前來。不過即使如此,人手短缺情況還是很嚴重。
此外船塢配套的生產車間規模也普遍偏小。以打鐵廠為例,僅配有半噸的汽錘一座,沒有辦法加工大型零件。這麼一來各艦很多受損部位因為缺乏替換零件,根本無法修理。像“定遠”、“鎮遠”在海戰中受損的錨機就一直沒修好,只能人力起錨,每次需要耗時兩個小時。
其他各艦情況也是類似,直到旅順淪陷,也沒有一艘軍艦真正完成了修理工作。所以北洋水師雖然在海戰中只損失了五艘軍艦,但是其他各艦的戰鬥力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相比之下,日本海軍的修復工作要順利得多,除了傷勢最重的“松島”返回日本本土的吳港進行修理,“赤城”、“比睿”、“西京丸”去大同江附近的漁隱洞錨地修理外,其他各艦都是在大東河口的臨時錨地由修理船“元山丸”進行修理,只4天就完成了修理工作。
這固然有日本軍艦受傷較輕的因素,不過日本的工業能力遠遠強於清朝,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從這點來說,雙方的差距確實不僅僅是在軍艦上,日本是全方面領先於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