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1765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衢道中【宋】曾幾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譯文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註解⑴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⑵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⑶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⑷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⑸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⑹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⑺黃鸝:黃鶯。賞析這是一首紀行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行於三衢山道中時輕鬆愉快的心情。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賞析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誌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 2 # 我欲隨波不逐流

    這首詩是自宋代的(三衢道中),我把原詩附下: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我把全詩分析下:第一句,“梅子”就是青梅,“黃時”表示快要成熟了,梅子成熟一般是五月,也是多雨時節,可卻寫了“日日晴”,我看只有一種解釋,就是描寫詩人愉快的心情。

    第二句,這裡要解釋下“泛”字,泛是指乘船。“泛盡”是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然後又換走山路了。

    第三句寫下山了。遊山歸來的路邊綠樹成蔭美麗景色,不比來的時候差。

    第四句就寫黃鶯鳥的叫聲,說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悅耳的黃鶯的叫聲,為山道帶來了無窮的生機和樂趣。

    手寫也累,不知您是否喜歡!

  • 3 # 殘陽暮裡酹江月

    全詩: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描寫的是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那麼為什麼感覺愉快呢?

    首先,梅子黃時本來是常常下雨的,所謂“黃梅時節家家雨”嘛,所以日日晴就閒的很難得。

    趁舟而行,溪流兩側的風光旖旎,興致高漲,所以到頭後,又繼續沿山間下路漫步。

    這一走發現更愜意了,為什麼呢?因為山路上古樹蒼翠,比剛才溪流兩側的綠樹成蔭絲毫不遜色。

    山野間時不時傳來的黃鸝鳥兒的婉轉啼唱,悅耳極了。也更增加山野的清淨。

    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嘛

    全詩全用景語,渾然天成,眼前很容易浮現出靜謐的山水畫卷。

    雖然沒有直接寫描寫,卻在景物的描繪中不自覺地鍥入了自己愉快歡悅的心情。

    詩人曾幾,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是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江西詩派是宋代最大的詩歌流派。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個很有名的學生,是陸游。

    這首絕句寫得清新流暢,他的學生陸游就專學這種,蔚成大家。

  • 4 # 西山詩家國

    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卻經常被人理解錯,令人扼腕!

    這首詩是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老師--曾幾先生的作品,是他72歲時夏遊浙江三衢山所作的一篇風景詩。詩風清新自然、短小凝練,卻包含了時令、背景、故事和古人的審美觀,全詩如下: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要想咀嚼透這兩句詩的意思,請和西山詩詞客一起探尋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和秘密,以得其中三味!

    詩風與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基調自然、意態淡雅,氣脈舒暢,表達了作者輕鬆愉快的出遊心境。

    公元1156年,秦檜死後不久,曾因反對‘秦檜議和’而被貶二十年的曾氏兄弟終於迎來了仕途的春天。已經古稀之年的曾幾,被提拔赴浙西任提刑。

    曾幾,江西詩派的中興詩人,世人名之為茶山居士。1138年,被貶後的曾幾僑居不出,致力於詩茶文化和道學研究。秦檜死後,岳飛昭雪得反,反對議和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南宋的政治舞臺,政風一時清朗。

    1156年的夏天,曾幾在浙西任職期間,於夏日慕名前往與包拯齊名的北宋名臣趙抃的故居三衢山遊賞,寫下了這首著名《三衢道中》。

    此時,曾幾已經72歲(那時候的官員,無論你多大,只要是活著就不能退休),早已脫離了‘江西詩派’瘦硬雕飾的文學風格,詩風學呂本中,傾向雅緻清淡。

    學生陸游替他作《墓誌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

    首聯意思及詩法

    這首詩的首聯‘起承’兩句介紹了作者出行的季節、環境和方式。

    首聯: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宋伯仁在《戲作》詩中曾雲:“青梅黃盡雨無多,柳影重重午日過。”

    五、六月份的浙西地區,梅子變黃,開始進入收穫的季節,天氣也已不復‘細雨長青梅’,漸漸炎熱起來,晴天越來越多。

    正值初夏盛夏之交,山陰鬱鬱,溪水淙淙。詩人帶著僕從山腳沿著溪流泛舟而上,到了一處水潭,無覆水路,只好棄舟攀山而行,繼續探訪三衢山的人文和自然勝景。

    在這一聯,詩人沒有對水路的風景做具體的描述,而是用敘事的方式簡單地交代了時間、氣候和遊玩的方式,粗疏而凝練。

    尾聯意思、詩法及其內涵

    後兩聯使用了‘動靜結合’的襯托法,一轉一合,體現了作者輕鬆、悠閒的心境。

    在古代,對於一個已經72歲的老人來說,夏季山行之苦可想而知。

    但是,棄舟山行的曾幾卻不覺得徒步之苦,反而興趣盎然地打量著四周的環境。

    此時,雖然正值夏季,但梅雨新停、山路曲折,林木幽森,一點也不覺得炎熱,甚至比水路的清涼都不遑多讓。

    ▼所以,詩人才會說“綠陰不減來時路”。

    陰,又通‘蔭’,意為樹蔭。

    在古代,通假字只是借字讀音、偶爾借其意思,本字的意義還是保留的。所以,這裡的‘陰’,不僅有‘樹蔭’的含義,還有‘陰涼’之意。

    由此,我們就更深一步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即:“山路林木鬱郁,且陰涼之意不減來時的水路。”這句話和首句的“梅子黃時”遙相呼應,也是對天氣剛剛由‘梅子雨’變為‘黃時晴’的佐證。

    不過,只是‘山陰不減’還不足以表達詩人輕鬆愉快的心情。

    ▼因為,古代文人對美的追求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如謝靈運者,認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並”是人生樂事,或者如劉琨一般認為“音以賞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暢神,四者臻”是無憾也。

    謝靈運追求的人生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文、悅人事’,而劉琨追求的則是‘音樂、珍味、美文、知己’這四美。但是,人生中‘四美並’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王勃才會在《滕王閣序》中說:“四美具,二難並”,認為四美中有其二並就很值得高興了。

    ▲故此,曾幾在最後一聯才用了‘對比’之法,前一句寫靜景(美景),後一句加上了‘黃鸝四五聲’的動景(音樂),對比清晰、動靜益彰,以此表達自己的愉悅之情和審美情懷。

    在這首詩裡,有‘梅子黃時’的良辰、有‘不減綠陰’的美景、有‘賞心’之詩文、有‘黃鸝’之囀鳴,再結合禍國殃民的奸臣秦檜已經去世、詩人的仕途和抱負一片清明,也難怪曾幾有如此雅興,寫出這般清淡優雅的作品了!

    最後一聯細膩入微,和上一聯的‘凝練粗疏’相映成輝!

    結束語

    理解古人的詩詞,須結合時代、背景、詩風流派,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詩人作品的內涵。

    曾幾曾吉甫,和呂本中齊名,是‘江西詩派’繼杜甫、黃庭堅和陳師道之後的南派文宗,和後來的辛棄疾在南宋的地位齊平(當時的北宗是元好問),這樣的詩人寫出的作品,哪怕只是一首簡單的風景詩,都有著深刻的內涵,絕不可等閒視之!

    更何況,這個人還是陸游的老師!

    關注古詩詞,關注西山詩詞客,帶您走進詩詞經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沛納海這個品牌怎麼樣?是不是很火?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