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otty49

    我比較欣賞這樣一種看待歷史的方法:不妨把歷史看作一個漆黑的屋子(也可以理解為歷史沒有真相),但有一扇窗戶時,某個區域會較明亮;如果各個方向多幾個光亮,或許整個黑屋會變得較為通透。

    在寫此文前,我也看了這標題下的若干評論,總覺得有這樣的印象:彷彿基本上是站在中原農耕民族的角度來看此事,以不怎麼靠譜的教科書和宣傳資料為藍本進行翻版,總讓人感到缺少點說服力,沒有儘可能地從多維度、具像地還原並解釋歷史。我也知道,這麼說會遭人罵,會引人噴,這也無所謂,大家一起探討嘛。

    這是一個關於歷史上與中國,特別是北方,密切相關的民族史的問題,這些不同稱呼的族群分佈和發源區域涉及亞洲大部分,特別是大小興安嶺周圍的東北亞、涵蓋整個西伯利亞的北亞、以阿爾泰山為中心的蒙古高原和其西南的中亞和中西亞,甚至包括今天西亞的安那託利亞和東歐平原。按民族分佈的規律,如此廣泛的區域都是同一民族顯然是不合邏輯,也不科學。

    以傳統的說法,我們習慣性將這些族群一概稱之為"胡"或"夷",還有"西戎北胡東夷南蠻"的說法。當然,這是以中原為中心的稱謂,雖然有貶義,在今天來講歷史,這也談不上政治是否正確。從表面來看,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以及還有東胡、伶丁、室韋等,大致對應我們歷史上的漢、南北朝(晉)、唐、宋、元時期,是相對於中原王朝對非中原民族在各時期的稱呼,但是,它們不是同一民族,也大多不能理解為類似於中原地區的王朝。

    要說明這些,我們不妨把"民族"和"王朝"這些概念從各層面解析一下。

    1.區域以及民族的形成:從亞歐範圍現有的民族的形成分佈來看,其發源於由於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放牧、狩獵(或遊獵)和農耕部落,或把前兩種合併稱為遊牧。

    與我們生活的傳統農耕不同的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食物以動物類為主,所以他們生活環境主要以部落為主,即使有王朝有首領但無首都,所以較注重各部落間的資訊傳遞,各部落間的團結主要是彼此的信任和幫助。而農耕民族的生活主要依靠他們生活的土地和作物,對不動產的概念大大高於遊牧人,對部落、村莊、城鎮、城市、首都有清晰的發展軌跡,王權的統治主要依靠對利益的分配或再分配。因此,受古代發展條件的限制,遊牧部落一般不可能發展成我們理解龐大的民族,他們是較為重視部落,而不是民族。歷史上出現的各種"胡"大都是部落或部落聯盟,而不是王朝。這些人群的民族分類大多起自蘇聯時期。

    2.從人類學角度:從目前考古發現以及史料記載來看,各種"胡"的人體特徵以及他們的動態基因特徵是差別很大的。如今天哈薩克發現的斯泰基人體,表明他們來自歐洲,而很長時間是布里亞特人(類似蒙古人)生活的地方。《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眼睛是藍色的,這恐怕與我們的以為大相徑庭吧。而依西方傳統的人類學分類,華人種歸類為蒙古人種,中國的馬也叫蒙古馬。

    3.從人類語言學:這片土地上人講的話分別有屬阿爾泰語、波斯語、突厥語、漢藏語等不同語系、語族,有些是口語一種語族,書寫是另一種,千奇百怪,千變萬變。我們理解,語言是民族分類的一個重要標誌,請問他們是同一民族嗎?

    4.從宗教信仰:目前,這區域的人的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薩滿教等。比如哈薩克和蒙古,原本就出自蒙古,因為信了伊斯蘭,就不是蒙古人了。同樣,阿富汗也是這樣。這種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舉例。

    至於說到朝代,其實不值得一駁。我們講的朝代,是上下有繼承和更替關係的。這些區域內,除了蒙古時期的黃金家族有些血緣關係,其它的基本上互相不識,更不說歷史傳承了。所以,我們不能以農耕民族的思維方式去想當然地認定別的遊牧民族的發展方式是和我們一樣的。

    世界很大,人很多,思想都不一樣,怎樣學會了解與我們不一樣的人,怎樣更好知己知彼,方能致勝。

    總之,歷史就是這麼無聊,也很有趣。

  • 2 # 農業科技哲學

    在我們眼裡,中國實際上四大部分人馬,一部西藏新疆內蒙青海,以及東三省。一部是雲貴兩廣及部分湖南。一部是中原本土,一部是東部沿海。文化生活習慣差異較大。

  • 3 # 寄暇學宮

    如果你把他們當成是一個民族——遊牧民族來看的話,那麼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就是他們遊牧民族的各個朝代,這麼理解也是可以的。

    首先我們大家都知道,民族和人種這兩個概念不是一回事兒。民族這個概念出現的時間是很晚的,有很多的民族其實也是在經過不斷融合之後而形成的。

    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族,也是在最初的黃帝、炎帝、蚩尤等各個部族融合的基礎上,又先後融入了羌、鮮卑等諸多民族而形成的。

    從這種角度上來看待這件事兒,也就沒有必要太去較真兒什麼人種、基因之類的生物學的概念。

    其次我們傳統上對於朝代的認可,主要還是來自於它是否具有正統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則不然,他們之間的更替更多的是來自於武力的征服。

    草原上最初也只是小型的原始部落,部落之間經過融合又形成了一個大的部族。

    當匈奴部族強大的時候,其它部落或被匈奴所征服,或被迫而臣服於匈奴。這個時期就可以稱之為匈奴王朝。

    鮮卑部族強大起來的時候,就稱之為鮮卑王朝;突厥部族強大起來的時候,就稱之為突厥王朝。

    契丹部族強大起來的時候,就稱之為契丹王朝;蒙古部族強大起來的時候,就稱之為蒙古王朝。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這些稱呼,都是當時那片區域上處於主導地位的部族。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把它們當成一個朝代來看也是可以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4 # 文獻歷史

    如果按民族理解朝代,

    新中國建國初期,各地區普查申報400多個民族,透過申報成功的只有56個。如果都透過是不是400多個朝代?到今天還有61個未識別民族。

    李世民有鮮卑族血統,

    五代十國時,有很多沙陀人建立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的高祖趙眺是安祿山部將,其後代一直到趙殷弘,都在沙陀軍事集團中任職,可謂沙陀族有名的貴族世家。

    而朱元璋是回族問題就不說了。

    而近代考古發現河北省平泉市是契丹祖源地。

    目前在平泉已發現遼代古文化遺存264處,其中遺址246處,從最開始遼代墓葬18處,到46處。契丹皇室貴族墓葬遺址10多處。包括大長公主墓、竇景庸墓、蕭公墓、八王溝墓群等曾轟動全國的考古發現。平泉現有1.8萬件館藏文物中,遼金文物佔70%。

    而契丹族最多解釋融入當地。

  • 5 # 雲中子595

    我認為有可能是,雖然說這些名字很多也不相同,主要是歷史時間太長了,他們也缺乏文字記載,另外各朝代的當權者換了人後,無論是自己的稱號或別人的稱呼都在變化,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他們都是一個地區的遊牧民族。

  • 6 # jianchi

    在我們中國,這些民族分的很清楚,匈奴就是匈奴,突厥就是突厥,契丹是契丹,鮮卑是鮮卑。

    但蒙古人卻不去分什麼匈奴突厥契丹鮮卑,在蒙古人的頭腦中,那就是一個大民族。

    至今一些蒙古國的男人們尿尿都要蹲著尿,說站著尿怕把揚七朗給衝出來,揚七朗厲害,一但衝出來就麻煩了。

    楊七朗打的是契丹人的遼國,跟你蒙古人有毛關係?

    你蒙古人怕什麼揚七朗?

    但蒙古人就是害怕楊七朗,據說蒙古人跳鬼(一種戴面具的蒙族舞蹈),就是鎮壓楊七朗的靈魂。

    這也只能說北方少數民族互相通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很難從血統上區分出蒙古人、匈奴人、契丹人了,所以契丹大遼害怕楊七朗也被後來的蒙古人繼承了去。

  • 7 # 天堂暴雨

    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它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有些人可能看中國歷史會發現:中國古代的王朝大多數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發生戰爭,而且不同朝代所要面對的敵人還不一樣。你像秦漢時期主要面對匈奴,隋唐是突厥,到了宋代又變成了契丹和蒙古。這麼多的名稱就會給人一個錯覺:這些是不是和我們漢語族一樣所建立的不同朝代?其實這麼理解是錯誤的,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和鮮卑是不同的民族,他們雖然都是在中原大地的北方但是他們還是有很多地方有著不一樣。咱們從時間先後順序看看這幾個名族發展歷程。

    首先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從此可以看出咱們華夏民族和匈奴是同宗同源,只是後來因某種原因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就好像一個家庭孩子長大了需要分家,老大留在了家裡,老二需要分出去一樣。在各自的發展中肯定會出現很多的不同風俗習慣就比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這在漢族文化中是絕對不會認可的,這就是地緣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

    鮮卑是繼匈奴後統治蒙古高原的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起源於東胡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到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鮮卑可以說是匈奴的小弟,在漢朝將匈奴打殘之後昔日的小弟翻身農奴把歌唱,經過自己的努力佔有了原來大哥的地盤,其鼎盛時期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這主要“歸功”於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隨著封建化程序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突厥是匈奴的一個部落,在鮮卑沒落後崛起於蒙古高原。突厥六世紀中葉崛起於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583年因隋分化離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並分別於630年與657年亡於唐,682年後突厥復國,共立國193年,曾對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脅。

    契丹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契丹人關於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和匈奴、鮮卑、突厥的民族形成地點就有了區別不在是蒙古高原地區了。契丹主要是生活在中國的東北地區。

    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蒙古的形成是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逐漸在蒙古高原地區形成的一個民族。他融合了蒙古高原上很多的部族,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語言文字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蒙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路上帝國,我們的元朝只是帝國在東方的一部分。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和鮮卑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在不同時期相護都有影響,但是沒有像我們漢民族這樣有著相同的傳承文化,語言。他們也就是在不同時期出現在同一地方的統治者沒有什麼特別的聯絡。

  • 8 # Alex桑達

    這個問題掰扯清楚可以寫一篇畢業論文了

    先丟擲答案:不是!這幾個都是存在感很強的民族,而不是朝代劃分。民族和朝代這是絕對不一樣的倆概念,民族是指以共同的文化為基礎的一種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而朝代更多是以政治特徵來劃分的一個歷史概念,這個不用細究。

    然後一個個地來分析吧

    匈奴,按照史記的說法,屬於夏后氏之苗裔,興起於內蒙古古陰山陰山一代,秦漢時代被咱天朝政府沒少收拾。東漢時期,部分匈奴南下歸順大漢,被安置在河套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南匈奴,這部分後來被漢化。北匈奴後來一直被趕到了西邊,到了東歐落地生根枯木逢春,最牛逼的時候,匈牙利平原上的匈奴帝國讓羅馬帝國都要朝貢的。當然,後來這個帝國被東哥特、吉皮底人聯軍給滅了,以後基本就沒再起來過。

    契丹,源於現在東北地區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中國正史中的記載最早大約是《魏書》以及《資治通鑑》,後來的《新唐書》記載有元魏時期的“契丹”號。大唐時期,與中原交往頻繁,有朝貢貿易和親,也有戰爭擄掠。後來臣服過唐朝和回鶻。在耶律氏時期,建立了比較牛逼的大遼(916年)和我們大宋對峙了很多年,後來被金滅了。此後再被大元通知,契丹人一部分被元朝安排到中原各地,一部分西行到了伊朗一帶。

    蒙古,民族意義上的蒙古起源要晚到十二世紀,後來的鐵木真統一各部逐漸達到鼎盛。地理意義上的蒙古高原一直不缺少遊牧民族的存在,匈奴鮮卑突厥柔然回鶻等都在蒙古地區出現過。一直到鐵木真家族建立大元朝,延續到今天的內外蒙古的存在,最牛逼的時候,蒙古鐵騎遍佈歐亞非三地,上帝之鞭所到之處無不臣服。現在看蒙古族應該是這幾個民族裡面最彪悍的存在。

    突厥——完整意義上的突厥是晚於匈奴的,歷史記載的突厥,大約是公元六世紀左右在新疆東北一帶壯大並逐步擴充套件到大漠南北以及中亞地區。突厥的前身源於丁零,南北朝時期叫高車,五世紀後期,作為柔然人種族奴隸的突厥人被遷移到阿爾泰一帶,後來發生起義暴動並脫離柔然。後來分離成東西倆突厥,東突厥在頡利時代被唐軍給滅了,西突厥稍晚也被唐軍滅了。在此之後後突厥也和唐朝糾纏了幾十年,後來由於內亂,744年左右,基本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鮮卑,從時間軸來看,鮮卑是繼匈奴之後蒙古高原上興起的一個遊牧群體,源於東胡,因為受匈奴的奴役比較久,所以風俗習慣和匈奴比較相似。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建立好多國家,385年拓跋部建北魏,之後統一北方,493年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後來又經歷分裂被通知,到隋唐時期,鮮卑族差不多全被其它民族異化了,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 9 # 塗山大蝦

    不能算朝代,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建立的政權,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遊牧政權。如匈奴、突厥等。統一草原的汗國政權,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比如冒頓,就是匈奴各部的聯盟長。這些政權強勢時和中原王朝爭地盤,大多數時期還是從屬於中原王朝。

    二、遊牧政權進入中原轉變為王朝。如北魏、金、元等。他們透過取代中原王朝的形式使自身成為王朝政權,成為時代的主體政權。

    三、遊牧政權未進入中原就變為王朝政權。在未入主中原時算朝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契丹,一個是大清。這是正是確立了國號年號登基稱帝的。遼宋並立,明清並立並最終明滅清起。

    後來的鮮卑、突厥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分化合並形成的,其實可以看成是遊牧族群的延續發展,可能在匈奴時期只是一個隸屬於匈奴的小部落,人數也很少而已,後來發展壯大了才分出來單獨稱呼。

    不過歷史上都是以中原政權為王朝,在遊牧民的認知中也基本如此。

  • 10 # 國泰民才安

    中國的底盤是打下來的,民心是用中國優秀文化融合起來的。如果有哪一天把加拿大拿下,也能很快融合,加拿大的華人比重也很大。

  • 11 # 張子曰

    可以不可以呢?

    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問題。

    而是,放棄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場,放棄漢民族的立場,

    這幾乎就是歷史的事實。

    當然,草原民族沒有統一的文字,導致歷史無法記載,所以一代一代之間,並不能尋找到歷史的傳承,相互之間並不知道彼此的歷史,當然也就無法真正的給人一種歷史的延續感。

    但是就人群而言,當年北方草原的那些名稱各異的北方民族,其實大抵都是同一批人群。無非是從這個聚居地遷移到另外一個聚居地,然後在這個部落統治的時期叫匈奴,那個部落統治的時期叫突厥,最後蒙古部落崛起後,大家就都叫蒙古好了。

    我們說漢人。說到漢人的名稱由來的歷史,當然似乎只有2000來年,畢竟有漢王朝才有漢民族。但是這並不能解釋漢民族的真正由來,在漢民族之前,夏商周,春秋戰國,難道沒有漢民族的稱呼,就沒有漢民族的先人的存在了?漢民族是憑空冒出來的民族?顯然不是。在漢民族有了統一的漢這個稱呼之前,漢民族的先人就已經是這個土地上的主人。以前叫楚人,叫秦人,叫齊人,叫燕人罷了,只不過後來漢王朝建立後,是如此的強大,大家都把漢作為民族的稱呼罷了。

    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契丹,蒙古,這些草原民族,在我們看來,都是一個個獨立的民族;這顯然是基於我們的某些心理因素,有意為之,倘若草原民族建立一個政權,就是一個獨立民族,那我們豈非有晉族,唐族,宋族?

    別的不說,雖然今天蒙古民族成為了北方草原民族的總代稱,但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的早期過程中,可是沒有什麼蒙古民族的,首先是蒙古政權才對。成吉思汗在自己征伐過程中,並不是以蒙古民族的身份,而是以蔑兒乞惕部的身份,以塔塔人的身份,只不過此後建立了蒙古政權,此後,人們才給他們一個統一的蒙古人的身份,此後才有了蒙古民族的稱呼。

    把北方民族建立的每個朝代,都視做一個新的民族的誕生,這當然是有其深層次用意的,這裡就不談了。

    還好滿清離今天比較近,不好忽悠,不然只怕我們歷史書也要把滿族和女真視為完全不同的民族了,雖然現在網上這種聲音已經不小了。

  • 12 # 伯樂公

    不可以這麼說。因為中國只有一個民族,那就是中華民族。華人在國外統一被稱為華人、華裔。

    實際上所有的華人都是華夏族的後裔。包括南韓人(北韓人,他們承認是蚩尤的後代)、越南人(他們承認是炎帝的後代),他們都是華人。

    夏朝覆滅之後,一部分到了蒙古高原,發展出了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一部分到了青藏高原,發展出了藏族,苗族等民族;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區,發展出了漢族等民族。因此華人從根上講,都是同源同祖,沒有區別。

    因此在中國歷史根本就不存在亡國問題,只是在中華民族內部的改朝換代而已。

    實際上中國56個民族這一提法,是根據斯大林1913年給“民族”下的定義,人為識別出來的。事實上如果按照斯大林的民族概念,“中華民族”的概念就會被虛化。為了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華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強中華民族這一正統概念。應該取消56個民族這一提法。

    中國只有一個民族,那就是中華民族,簡稱華族。實際上世界各國對華人都統稱為華人、華裔。

    人為劃分民族是最大的敗筆,留下了紛爭和分裂的隱患,蘇聯解體的前車之鑑就在那裡。因此,不僅應該取消56個民族的提法,也應該取消自治區一說,全部改為省。

  • 13 # 677837916

    不管什麼民族留在長城內都叫關里人,後來把關里人改叫漢族,很多東南亞外來民族也跟著改為漢族,漢族和漢朝一點關係都扯不上。

  • 14 # 使用者9235538616192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可理解為同種不同族!匈奴人生活在北方的草原上,而鮮卑人則是東胡的後裔,他們生活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直到公元二世紀左右才走出森林南遷的。蒙古為鮮卑的一個部落成員:稱蒙兀兒室韋一黃室韋,是最後一批走出森林奔向草原的民族。額爾古納河是室韋人的母親!而生活在葉尼塞河流域的稱之為黑室韋的吉嘎斯人,還有高車鐵勒人,等皆為突厥種。

  • 15 # 吳芸琦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他們都是遊牧民族,不同時期來到中原西北邊,與中原王朝形成了對立,並且發生了多次的戰爭。匈奴,突厥,契丹和鮮卑,他們已經消失了,現在僅剩下了蒙古族,大部分是在中國蒙古自治區內,小部分就是現在的蒙古國。

  • 16 # superfing

    不能,不是同一群人。

    以上所說的民族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一個特點就是行蹤無定,無固定領地,因此自古中原王朝只需要把他們趕跑就好了。

    這些民族可以這樣理解,由於生產力低下,一群人合夥一起放牧生活,相當於部落,久而久之產生了交流,即文字。因此不同遊牧民族的文字往往不同,這是否認題主猜想的最直接的證據。

    由於行蹤不定,不同部落之間可能交流不深,可能我們農耕文明的人在長城邊上看外邊草原,春天來了一群人,夏天來了一群人,兩群人說話方式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只是他們在不同時間來到了同一個地方放牧而已。

    因此草原上從來就不是隻有一個民族,而是眾多民族共享草地資源,只不過眾多民族之中最厲害的民族會隨著時間而變化而已。比如匈奴被漢武帝趕跑以後去了歐洲,之後就再也沒回來,然後在華夏圈混的就成了鮮卑契丹突厥柔然。

    再往後這幾個民族該漢化的漢化了,該滅族的滅族了,女真蒙古相繼出現,值得提醒的是,滿清的那個女真跟和宋朝互掐的那個女真不一樣,他是從蒙古發源的。

    所以不同民族就是不同民族,甚至可以理解為不同文明。

  • 17 # 天堂暴雨

    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它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有些人可能看中國歷史會發現:中國古代的王朝大多數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發生戰爭,而且不同朝代所要面對的敵人還不一樣。你像秦漢時期主要面對匈奴,隋唐是突厥,到了宋代又變成了契丹和蒙古。這麼多的名稱就會給人一個錯覺:這些是不是和我們漢語族一樣所建立的不同朝代?其實這麼理解是錯誤的,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和鮮卑是不同的民族,他們雖然都是在中原大地的北方但是他們還是有很多地方有著不一樣。咱們從時間先後順序看看這幾個名族發展歷程。

    首先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從此可以看出咱們華夏民族和匈奴是同宗同源,只是後來因某種原因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就好像一個家庭孩子長大了需要分家,老大留在了家裡,老二需要分出去一樣。在各自的發展中肯定會出現很多的不同風俗習慣就比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這在漢族文化中是絕對不會認可的,這就是地緣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

    鮮卑是繼匈奴後統治蒙古高原的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起源於東胡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到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鮮卑可以說是匈奴的小弟,在漢朝將匈奴打殘之後昔日的小弟翻身農奴把歌唱,經過自己的努力佔有了原來大哥的地盤,其鼎盛時期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這主要“歸功”於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隨著封建化程序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突厥是匈奴的一個部落,在鮮卑沒落後崛起於蒙古高原。突厥六世紀中葉崛起於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583年因隋分化離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並分別於630年與657年亡於唐,682年後突厥復國,共立國193年,曾對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脅。

    契丹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契丹人關於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和匈奴、鮮卑、突厥的民族形成地點就有了區別不在是蒙古高原地區了。契丹主要是生活在中國的東北地區。

    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蒙古的形成是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逐漸在蒙古高原地區形成的一個民族。他融合了蒙古高原上很多的部族,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語言文字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蒙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路上帝國,我們的元朝只是帝國在東方的一部分。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和鮮卑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在不同時期相護都有影響,但是沒有像我們漢民族這樣有著相同的傳承文化,語言。他們也就是在不同時期出現在同一地方的統治者沒有什麼特別的聯絡。

  • 18 # Alex桑達

    這個問題掰扯清楚可以寫一篇畢業論文了

    先丟擲答案:不是!這幾個都是存在感很強的民族,而不是朝代劃分。民族和朝代這是絕對不一樣的倆概念,民族是指以共同的文化為基礎的一種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而朝代更多是以政治特徵來劃分的一個歷史概念,這個不用細究。

    然後一個個地來分析吧

    匈奴,按照史記的說法,屬於夏后氏之苗裔,興起於內蒙古古陰山陰山一代,秦漢時代被咱天朝政府沒少收拾。東漢時期,部分匈奴南下歸順大漢,被安置在河套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南匈奴,這部分後來被漢化。北匈奴後來一直被趕到了西邊,到了東歐落地生根枯木逢春,最牛逼的時候,匈牙利平原上的匈奴帝國讓羅馬帝國都要朝貢的。當然,後來這個帝國被東哥特、吉皮底人聯軍給滅了,以後基本就沒再起來過。

    契丹,源於現在東北地區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中國正史中的記載最早大約是《魏書》以及《資治通鑑》,後來的《新唐書》記載有元魏時期的“契丹”號。大唐時期,與中原交往頻繁,有朝貢貿易和親,也有戰爭擄掠。後來臣服過唐朝和回鶻。在耶律氏時期,建立了比較牛逼的大遼(916年)和我們大宋對峙了很多年,後來被金滅了。此後再被大元通知,契丹人一部分被元朝安排到中原各地,一部分西行到了伊朗一帶。

    蒙古,民族意義上的蒙古起源要晚到十二世紀,後來的鐵木真統一各部逐漸達到鼎盛。地理意義上的蒙古高原一直不缺少遊牧民族的存在,匈奴鮮卑突厥柔然回鶻等都在蒙古地區出現過。一直到鐵木真家族建立大元朝,延續到今天的內外蒙古的存在,最牛逼的時候,蒙古鐵騎遍佈歐亞非三地,上帝之鞭所到之處無不臣服。現在看蒙古族應該是這幾個民族裡面最彪悍的存在。

    突厥——完整意義上的突厥是晚於匈奴的,歷史記載的突厥,大約是公元六世紀左右在新疆東北一帶壯大並逐步擴充套件到大漠南北以及中亞地區。突厥的前身源於丁零,南北朝時期叫高車,五世紀後期,作為柔然人種族奴隸的突厥人被遷移到阿爾泰一帶,後來發生起義暴動並脫離柔然。後來分離成東西倆突厥,東突厥在頡利時代被唐軍給滅了,西突厥稍晚也被唐軍滅了。在此之後後突厥也和唐朝糾纏了幾十年,後來由於內亂,744年左右,基本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鮮卑,從時間軸來看,鮮卑是繼匈奴之後蒙古高原上興起的一個遊牧群體,源於東胡,因為受匈奴的奴役比較久,所以風俗習慣和匈奴比較相似。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建立好多國家,385年拓跋部建北魏,之後統一北方,493年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後來又經歷分裂被通知,到隋唐時期,鮮卑族差不多全被其它民族異化了,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 19 # 塗山大蝦

    不能算朝代,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建立的政權,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遊牧政權。如匈奴、突厥等。統一草原的汗國政權,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比如冒頓,就是匈奴各部的聯盟長。這些政權強勢時和中原王朝爭地盤,大多數時期還是從屬於中原王朝。

    二、遊牧政權進入中原轉變為王朝。如北魏、金、元等。他們透過取代中原王朝的形式使自身成為王朝政權,成為時代的主體政權。

    三、遊牧政權未進入中原就變為王朝政權。在未入主中原時算朝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契丹,一個是大清。這是正是確立了國號年號登基稱帝的。遼宋並立,明清並立並最終明滅清起。

    後來的鮮卑、突厥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分化合並形成的,其實可以看成是遊牧族群的延續發展,可能在匈奴時期只是一個隸屬於匈奴的小部落,人數也很少而已,後來發展壯大了才分出來單獨稱呼。

    不過歷史上都是以中原政權為王朝,在遊牧民的認知中也基本如此。

  • 20 # 國泰民才安

    中國的底盤是打下來的,民心是用中國優秀文化融合起來的。如果有哪一天把加拿大拿下,也能很快融合,加拿大的華人比重也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能否共存?如果可以,關係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