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陳元棟

    兩幅都不錯,可見右幅在王鐸大草上下過較深的研究與臨寫。我深有體會,踏踏實實地寫到這個程度已非常不易了,草書與篆書是最難的了,繼續磨練,可以再寫寫黃山谷的草書。幾個帖字數都挺多,有益多學些字的寫法,更益掌握黃的特點,黃字中鋒筆劃運用的好,絞轉筆法好。大草折轉不要太多,多了顯野,旭、素草書轉多折少,雖狂不野。

  • 2 # 西漂族

    兩幅字,優劣殊判。草書作品更顯大氣,有酣暢淋灕、一犇千里之勢,彰顯品位、懂書、懂藝。從作品可以看出,是高手佳作,線條韻律感極強,大開大合,用筆老道和嫻熟,要叫我選,必選這幅草書作品。第一幅作品,總體感覺字比較糊,也就是墨豬字,功力也尚淺,與書法有點遠,像是隻是寫毛筆字而已,少了書法的藝術性和欣賞性

  • 3 # 坐在月亮上98853846

    這兩幅作品都一般!第一幅字底格寫齊了;其次,個別字不夠規範:如思字、柳字、不字。第二幅字像一幅作品,比第一幅強。但是,亦有不妥之處。如整幅書法的第一字:禪字偏旁部首筆畫粗壯,頭重腳輕;敗筆也。個別字亦有不規範之處。如:語字、問字、知字。知字像去字。

  • 4 # 劍虢書法3766263880

    此篇看來書者練過草書字帖,但只從草書的結字而言,因學草書等於把漢字從新學一遍。觀此書鬆散雜亂,拘謹刻意,書草書者三分功夫,七分意境,密不透風,疏可跑馬,也是書法的最高境介,只是本人觀點,請有異之士斧正!

  • 5 # 長安四刀

    晉人之前張芝被稱為草聖,如冠軍帖,通篇神韻第一,技法第二,此第一二是指第一印象會把在技法上下功夫的人的注意力拉到對通篇神韻的被動關注上來,因為欣賞者不管是學習者還是單純的欣賞者,總不會對著一幅作品直接只盯其中一個字去賞析。簡單來說書法上任何一種字型的學習貴在神似,能得神韻是為不俗,古人縱橫塗抹,歷朝歷代,看似隨心所寫,但是格調高雅,醫病容易醫俗難,我們反覆臨摹,博取眾長除了最終形成自己風格的追求之外,最重要的是不俗,何為不俗?初期創作深入淺出,規矩無我(筆筆有源是一種態度,而非死板複製,能複製也算強大啊,只要能打好堅實基礎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鍾繇還盜取韋誕墓求秘籍呢,雖為不實傳說,但是深刻說明了書法有法,講究傳承),必須在傳統上下足功夫,為何說揚州八怪,而不說魏晉南北朝九怪?唐宋十怪?表面上是傳承過程中不同的風格衍變,不如說是所宗不同,取法不同,本人反對取法高中低之說,你不管學誰,古人的還是現代人的,只要能寫到不俗,就是真本事。

    以上說的是初期不俗,實際為態度問題,心正筆正路子對,後期自然而然會絢爛至極復歸平淡人書俱老,何為初期何為後期?遠離功名利祿,冷暖自知,你創作出神韻之作,終究會不期而遇,不問年齡,不論資歷,不求留名,哪怕留下”靈飛經四十三行之一行,也是苦心人天不負。

    以上為個人舉例見解,不針對任何作品和個人。

  • 6 # 薪火之路傳薪火

    草書的學習與欣賞,都應在對傳統草書碑帖研究基礎上,循序漸進。章草、今草、狂草,多吸收和學習古人的智慧與情懷。草書不僅僅是性情的揮發,而是有了堅實的基礎後的情感綻放。

    草書欣賞

    第一節 張芝《冠軍帖》

    從藝術角度來講,草書是書法用筆、用墨的較高階段,對結字及整體章法安排都有很高的要求,非一般學書者所能達到。東漢時期的張芝,三國時期的皇象,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及唐代的張旭、懷素等草書大家,均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對後世影響頗深。

    《冠軍帖》傳為張芝所作,刊於宋代《淳化閣帖》。其書法用筆沉著痛快,整篇氣勢磅礴,極富變化。

    第二節 皇象《急就章》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三國時吳國廣陵江都人。尤善章草。《急就章》原名《急就篇》,傳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為兒童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內容涉及姓名、組織、生物、禮樂等方面,該文從漢至唐一直是社會流傳的主要識字教材。唐代以後,《急就章》的蒙學主導地位逐漸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所代替。

    《急就章》傳為皇象所書。其書法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範,筆力剛健。結體略扁,字字獨立內斂,各不牽連。點畫簡約凝重,含蓄樸厚。此帖對後世影響甚大,至今仍為古章草書的代表作品,也是公認的章草範本之一。

    第三節 索靖《儀帖》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敦煌 (今甘肅)人,張芝姊之孫,西晉著名書法家。歷任尚書郎、酒泉太守,官至徵西司馬,人稱“索徵西”。尤精章草,得張芝草法而自成一體。

    《月儀帖》傳為索靖所書。其書法氣勢峻邁,法度謹嚴,是著名的古章草書作品。

    第四節 陸機《平復帖》

    陸機(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與其弟陸雲俱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

    《平復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真跡,字型介與章草、今草之間,仍帶有隸書筆意,但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用筆多禿筆枯鋒,剛勁質樸,整篇文字格調高雅,神采清新,每個字雖不相連,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字裡行間透露出書家的儒雅與睿智。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五節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之一,系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書簡札的連卷刻本,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據考證,此帖多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書信,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其書法非常從容、不受法度的拘束,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被譽為“書中之龍”。

    第六節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中秋帖》是王獻之“一筆書”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書法筆勢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

    第七節 張旭《古詩四帖》

    張旭,字伯高,吳郡(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唐代著名草書大家。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來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著稱,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

    此帖書法筆勢縱橫飄逸,奇偉雄強,通篇動靜交錯,跌宕起伏,滿紙如龍蛇飛動,又有急風驟雨的氣勢。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第八節 懷素《自敘帖》

    懷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湖南人,唐代著名草書大家。懷素十歲出家為僧,學書極為刻苦,常用芭蕉葉代替紙張練字。

    《自敘帖》被認為是懷素晚年的代表作品,通篇為狂草,運筆圓勁挺拔,奔放流暢,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上下呼應如同急風驟雨,其豪邁氣勢,銳不可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九節 孫過庭 《書譜》

    孫過庭,字虔禮,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譜》是中國書法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書文並茂的典範。其書法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之遺風。

    第十節 黃庭堅《諸上座帖》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書法家。善詩詞,開創了江西詩派,他出於蘇軾門下,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在書法上,他與蘇軾、米芾、蔡襄被稱為“宋四家”。

    《諸上座帖》是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用狂草書寫的五代時期文益禪師的《語錄》,其書法筆勢飄逸,氣勢開張,滿紙如行雲流水,狀如雲煙,可謂登峰造極之作。

    第十一節 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

    祝允明(公元1460—1527年)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書法家。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號枝指山人、枝山居士等,世稱“祝枝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

    此帖書法筆法剛勁,筆勢雄強,結體變化豐富,縱橫馳騁,為明代中期狂草書法的經典作品。

    第十二節 王鐸《杜陵秋興詩卷》

    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著名書法家。其書法獨具一格,在筆墨上有著開拓性的創新,對後世影響頗深。

    《杜陵秋興詩卷》為王鐸草書代表作品。通篇草書筆力雄強勁健,灑脫率意,氣勢宏大,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充分反映出王鐸對杜甫詩詞的鐘情,同時也抒發了王鐸的創作激情。

    顛張醉素皆是狂, 長史仙絕素和尚。

    揮毫潑墨龍蛇舞, 呼號雲煙起風浪。

    一觀公孫舞劍妙, 二看夏雲奇峰揚。

    古詩四帖側鋒俱, 自敘通篇中鋒強。

    後人輪轉師門下, 難得草聖聚永珍。

    神來之筆不常有, 醒後方知夢一場。

    戊戌盛夏 安書楷《顛張醉素歌》(修訂版)

    老安整理

  • 7 # 使用者67498973657

    我認為,草書是需要淘汰的一個民族寫字習慣,止於行書。草書並沒有欣賞價值,黑糊糊的一片,是人捧人這個社會習性,捧出來的,捧臉而非捧字。草書:一、70%的人讀不出文字的百分之九十; 二、請問草書真的讓你的心靈,自然而然感受到美了嗎?

    文化建設,也就是民族習慣建設。是在破與立之間不斷最佳化的。好的要繼續推廣,不好的是需要停止的,比如清朝女人要綁腳,男人的前額要禿頂,這些壞習慣都禁止了。不破不立,破什麼立什麼,這就是進步的過程。

    草書,我不評價了。字,不就是給人看的嗎?如果連看都看不懂了,那麼欣賞的基礎就沒有了。隨便找個人,也能塗一片黑糊糊的。你說不好,它說你沒有水平;你說好,那就是騙自己了,因為心靈感受不到草書的美啊。

  • 8 # 高培書畫琴

    我看草書作品首先是看它順不順眼。這個順不順眼從個人的好惡有一定關係,但更多的是跟每一個人的學習書法的程度,審美層次的高低,文化和修養的積澱,傳統的觀念,讀帖的多少都有很大的關係。

    本來是一幅好的草書作品,有的人看它不順眼是很正常的。我曾經同一些書法愛好者同時觀看展示作品時,發現一些俗書往往會得到更多的人認可。而一些既有傳統,又有自己個性特徵的書法作品反而叫好的人很少。

    書法界寫草書的人,往往開始都寫得比較正規,寫得比較傳統,寫得能夠讓人認識。但寫得多了就不那麼傳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書法家會更在意自己個性的發揮,情緒的宣洩以及同傳統與時風拉開距離,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

    書法是藝術,雖然有技術性的東西,但不是主要的,尤其是草書,特別是狂草書,更在乎的是心靈的感動,情感的附著,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真正有出息的書法家源於傳統,但絕不囿於傳統,他們在乎對古人的傳承,你更在乎自己的標新立異。這種標新立異往往會受到質疑,得不到理解。比如現在網上大多數人詬病的所謂醜書,其實他們大多數是書法界真正精英,他們對書法的艱苦探索,銳意創新是一定會在書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我們往往看不慣,難還不是因為看不懂?我們看他們書法作品醜,難道不是因為我們的審美層次低?所以你要想真正客觀科學的品評草書,首先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審美層次。高書不入俗眼,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個事實。

  • 9 # tigeer1

    這個問題讓人很困惑。取法乎止是原則,上即張懷鐸庭毛,然而現在馳聘書壇的大家中卻極難看到上述的影子。可是創新的標準卻撲塑迷離,困惑呀

  • 10 # 筆墨詩書

    其實沒有什麼正確的評價標準,由於、每個人對藝術品的理解水平不同,欣賞水平也不同,各說各的理,難以統一。

    如果說有正確的評價標準,那就應該拿古代的優秀作品相比較,用已經形成的傳統理論做依據,讓懂得書法理論,又有實際實踐經驗的人,和能欣賞各門藝術的多數人去平定。認可的人多了,又經過一定時間驗證,那麼這就應該是、對一幅優秀草書作品的正確平定標準!

  • 11 # 逸雲篆刻

    書法線條和字形結構有一定質量,符合基本的書法筆墨韻味。不要太狂怪、太矯揉造作、太俗氣。

    能在疏密、大小、縱橫、欹正、濃淡、枯潤等方面營造矛盾對比關係,那就草書水平更高。

  • 1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首先說,文化藝術都有歷史的傳承性,草書也不例外。從其成型為"章草″丶"今草″,從"小草″擴展出"大草″(狂草),它都是在社會普遍認可的情況下傳播的,也就是說它有存在流通的社會價值意義(當然不是狹隘的值錢不值錢的理念認識)。假如有逆此而為者,大家就會評判說,您寫的是某某草書體嗎?章草丶小草丶大草,在歷史傳承中,其形式概念已固化了,容不得再有人隨意篡改。

    共性與個性必須融通協調,個人的風格創意是與約定俗成的樣式標準"水乳交融″的。

    草書作品,一要看傳承,二要看個性。無本源的或者離經叛道的東西就失去了社會價值。而無個性特點的東西,就是彊化的乏味的東西,也便喪失了藝術的生命價值。所謂俗氣丶匠氣,所謂江湖氣等等,可以歸為這種情況吧!

    如何具體確定一幅草書作品的價值意義,還得從最基礎的方面入手,從有形質的觀看,上升到氣質風格神韻的感覺體悟。即所謂基本功與藝術效果的統一性。

    點畫的質量感是最起碼的入手處,斬釘截鐵,鏗鏘有力,體現的是陽剛之氣。即孫過庭所說"草無點畫,不揚魁岸″。最完美者,剛柔相濟。體現為在點畫基礎上的使轉流便通靈中,顯示著折釵股的彈性,錐劃沙的勁利。一味強硬陽剛與通篇的春蚓秋蛇似的陰柔纏繞,都是病。

    追求有質量的用筆效果,為"千古不易"之理。字法的規範正確,亦須真下功夫,不能馬虎敷衍。結字可隨機變形,但不能原諒遷就不通道理的錯誤。

    通篇整體之章法安排,草書最方便靈活,也就最能體現創作思維的靈性,也就最能表現作者的基本功的訓練有素。即所謂"心手無間",即所謂"心不厭精,手不忘熟″。

    最終是一個總體效果的觀感。草書,特別是大草(狂草),其抒情寫意性,要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任何方面的偏頗極端,失卻平衡,都會導致事與願違,功虧一籄。然而,十全十美的作品可能是不存在的,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也算勉為其難,不可多得了吧。

  • 13 # 不二齋

    正確的評價一幅草書作品對於評價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評價者要懂草書、寫草書、認草字、知筆法。

    懂草書

    1、懂草書是比較難的,要求也比較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懂得草書的發展歷史,知道草書的來龍去脈,它是怎麼形成的、又是怎樣發展成熟的,這些都要知道。

    2、對於草書的各種書體也都要很熟悉,包括大草、小草、章草,只會章草,是很難去評價大草和小草的。

    3、對於歷代名家草書字帖都要熟悉,最低的要求也是拿出來就知道這幅作品是書寫的。高一點的要求是,這些名家經典草書作品必須都要寫過,光看不寫是理解不了裡面的內涵的。

    4、自己能夠進行草書的臨帖和創作。

    寫草書

    有一些朋友看的書法理論很多,書法字帖也很多,但是寫的一般,可以說是一知半解,真正想了解草書,還好實地拿起筆來練習。只有練習了,才能明白其中的筆法、風格、章法的道理,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

    3、認草字

    最起碼做到基本的草書都能夠認識才行,有一些書法家不是主攻草書,但是平時也練練,但是沒有專門背過草書的字法,但是長期接觸書法的人,一般也都能認識一部分草書。

    4、知筆法

    要懂得草書的筆法,這樣才能正確評價一幅作品,自己不知草書筆法是很難評價的。

    當然,以上都是評價草書的最基礎的技法,也是必備技法。也只能應付簡單作品,像升格到意境、氣韻等型別的作品還需要長期的修養。
  • 14 # 陝西秦王山實業

    卓劍文,海南人,當代書法大家和楹聯家。現為中國書協、中國硬筆書協、中國楹聯學會等會員,海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兼書藝委主任,省硬筆書協副主席,省書協刻字研究會、省青年書協、海口市書協理事等。早期聆聽啟功、歐陽中石、王學仲等名家教誨,得名家聶成文導師、教授(現為中國書協副主席)等批改習作

      卓劍文,海南人,當代書法大家和楹聯家。現為中國書協、中國硬筆書協、中國楹聯學會等會員,海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兼書藝委主任,省硬筆書協副主席,省書協刻字研究會、省青年書協、海口市書協理事等。早期聆聽啟功、歐陽中石、王學仲等名家教誨,得名家聶成文導師、教授(現為中國書協副主席)等批改習作,悉心指導;十多年來受名家吳東民(現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海南省文聯巡視員、海南省書協主席、海南省書畫院院長)面授,成績斐然。書法作品在省級以上展賽中多次獲獎,參加市、省、全國、日新澳馬等國內外高等級展覽舉不勝舉,被中國翰園、山東孔子、西王母萬等碑林收藏勒石,被海南省檔案館、海口市博物館、邢侗紀念館、石夫人紀念館、吉林省圖書館、濟南環城公園、日新澳馬等海內外珍藏,入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大觀》、《中國當代詩書畫人才博覽》、《廉政文化在中國》、《當代書法篆刻藝術大觀》、《東方書畫長城巨卷》、《走進當代書畫大家》(與著名書畫家歐陽中石、沈鵬、李鐸、範曾、靳尚誼等同編)、《大家傳奇系列——當代書畫傑出人物》(與著名書畫家王學仲、沈鵬、張海、範曾、劉大為等同編)、《東方之美名家風采》(與著名書家沈鵬等同編)、《藝術東方——第二屆中國書畫名家赴馬來西亞作品邀請展》、《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鑑賞》(和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合集)、《留香—聚焦中國當代書畫名家》(與著名書畫家歐陽中石、劉大為等合集)等三十多種典冊。作品寫真、文藝事蹟被當今眾多央級、省級、中外權威網路、媒體刊登、報道。他被二十多個國內外文藝單位聯合授予“中外書法藝術家”,“當代書畫傑出人物”,被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授予“中國優秀中青年硬筆書法家”等榮譽稱號。其書藝眾體俱擅,實力雄厚,前景輝煌,且能依收藏者意向量體裁衣,吟詩作對,創作內容,深受喜愛!歡迎聯絡收藏,批評指導!

  • 15 # 筆墨瞬間

    首先要看章法,不亂,不俗,不野,要有出處,不能不顧局子,信馬由疆,不計後果,寫出的字,誰也不認真。

    二是要整體的氣韻,要一氣呵成,氣吞山河,不可滯致,虎頭蛇尾。

    三是看整體的協和,大小的錯落,前後的照應,左右的顧盼,枯潤的相濟,氣韻的貫通。

    四是不能出現錯別,也不要隨意造字,造成斷句,影響整體的佈局。

  • 16 # 雲壑聽泉

    草書之美,美在“行雲流水”、“龍飛鳳舞”、‘’筆走龍蛇”,凡此種種都是透過眼觀而愉悅心理的美。說到底,是書法的神韻之美。好書法作品,是可以感染人的,尤其是草書,你就會被那種無拘無束,氣勢磅礴的氣勢所感染,不得不為這種美而震撼。書法家用筆在紙上透過行筆的輕重起伏,提按收放,頓挫跌宕,偃仰徐疾等各種筆法,加之以墨的乾溼濃淡與枯渴潤澤,以及結構的疏密大小變化和章法上的分墨布白等,創造出千姿百態的書法藝術作品。有人形容草書像大海,時而咆嘯奔騰而來,如雷霆萬鈞,力量無窮,時而俏然而去,有如抽絲,一旦遇上風暴則倒海翻江,氣吞山河。如果以音樂的角度看,那麼音樂是有聲的書法,而書法則是無聲的音樂。

  • 17 # 小咖哩黃不辣ss

    草書的書寫是有規範、有規律可循的,並不是寫的快、寫得潦草就能叫草書的。草書之所以給觀者以難以辨認的印象,主要原因在於它對一個字的偏旁部首等“部件”進行了一定簡化,如上圖“趣”“闢”“論”的右半邊,如果要寫“聚”“倫”“辭”,那麼相同的“部件”也會採用相同的寫法。

    而狂草中由於加入了連筆及書者對於字形結構、"部件"等的再創作,給辨識增加了困難。但“作者自己看不懂在寫什麼”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麼對於前半個問題,怎樣的草書算是好,我覺得這個問題對於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同一個答案:在滿足一定的技術水準之後,你覺得好,那就是好。

    如果純粹從技術層面來講,那麼我認為必須滿足:1) 筆畫與字形符合基本的書寫規範;2) 結字與整篇佈局合理;3) 用筆乾脆利落。

    欣賞草書(章草,今草,狂草),特別是狂草,和欣賞書法另外四體就要有點不一樣了。通俗的說,如果說篆隸楷行是為了讓別人看懂,注重別人認知和感受,那麼草書就顯得有些“自我”了。

    書法家在筆墨和形式上注入個人情感和意志的表達,弱化單字結構中的筆畫平衡,挑起一整個單字的矛盾和衝突。然後書法家又用全篇的章法佈局來解決單字間筆畫矛盾和衝突以及單字和單字間的矛盾衝突,來達到整篇的和諧統一。就像戲劇和音樂,有衝突,有高潮才好看,才有生命力。然而它們作為整體又都是和諧完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偵探柯南》中的柯南為何篤定灰原哀不是替組織辦事情的人?